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以史明鑒
擴展閱讀
a股股票有t十0交易機制嗎 2025-07-13 08:07:39
中美貿易戰怎麼買股票 2025-07-13 06:56:24

以史明鑒

發布時間: 2021-06-22 17:31:10

㈠ 以吏使人明鑒是唐朝哪個皇帝說的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唐太宗用這句話評價魏徵

㈡ 「以史明鑒」中的「明」該怎麼解釋

明鑒詞語分解
明的解釋 明 míng 亮,與「暗」相對:明亮。明媚。明凈。明鑒(a.明鏡;b.指可為借鑒的明顯的前例;c.明察)。明滅。明眸。明艷。明星。明珠暗投(喻懷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參加壞團伙,亦泛指珍貴的東西得不到賞識)鑒的解釋 鑒 (鑒) jiàn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別。鑒定。鑒賞。鑒於(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
明鑒的意思
(1) [bright mirror]∶明亮的鏡子

(2) [explicit example for reference]∶指能夠引以為戒的明顯的前例

(3) [perceive]∶明察,洞察。舊時稱頌人有見識有眼力

㈢ 知史以明鑒 查古以至今什麼意思

意思是歷史就像一面鏡子,過去的事情是一筆豐厚的財富,了解歷史事跡可以反省提高覺悟,避免少犯錯誤,看古代人的生活就知道現在的生活的利弊。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以史為鏡,可以築牢信仰;以史為鏡,可以知榮辱;以史為鑒,可以明方向。

(3)以史明鑒擴展閱讀:

「知史以明鑒,查古以至今」相近句子: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原句為: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白話譯文】

太宗對梁公說:「用銅當作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把這三種鏡子當作寶貝,用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誰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說,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原句為: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譯文:

太宗對梁公說:「用銅當作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把這三種鏡子當作寶貝,用來防止自己犯錯。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4)以史明鑒擴展閱讀: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

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現在也有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的,意思一樣。

「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徵死了,也就壞了一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鑒。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鑒,以免重蹈覆轍。

㈤ 古文以史為鑒的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可以知興替。

整句;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說魏徵的話

大臣魏徵,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見,經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見,唐太宗也因為能聽取正確意見,所以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唐朝出現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局面。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非常悲傷,下令為魏徵立碑,親自撰寫碑文並親筆書寫。太宗時常想念魏徵,感嘆的對群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他把魏徵比作是一面鏡子。

意思是說用銅左鏡子(古代都用銅鏡)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說用人的事情做借鑒可以知道凡事應該怎麼做,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意思是說借鑒歷史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的興亡。

㈥ 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的同義句有哪些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對魏徵的評價,原話出自後晉趙瑩《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6)以史明鑒擴展閱讀

相關的成語

1、以古喻今

拼音:yǐ gǔ yù jīn。

釋義:借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

出自:唐代李延壽《北史·長孫嵩傳》:「以古方今,無漸曩哲。」

譯文:用古代的事來說明今天的道理,並沒有頓悟到古代哲人的意圖。

2、以古非今

拼音:yǐ gǔ fēi jīn。

釋義:用歷史故事抨擊當前的政治。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有敢私下裡談論《詩經》《尚書》的人押解於鬧市,執行死刑並將其暴屍街頭,用歷史來抨擊當前政治的人誅其九族,有當官者知道而不舉報的論罪當誅。

㈦ 讀史可以明鑒出自哪裡

「讀史可以明鑒」原句是「讀史可以明智」出自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求知》一文中。

原文是:

《論求知》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獃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願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

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政治家、哲學家、語言大師,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人。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他出身於倫敦一個貴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少年時即已才華出眾。12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15歲作為英國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工作。1582年成為律師,1607年任副檢查長,1613年任總檢查長,1617年任掌璽大臣,1618年被加封為大法官。

在歷史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學家曾擔任這么高的官職的。1621年以後因受賄被解職。此後培根脫離了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與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島》、《偉大的復興》、《論說隨筆文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等。

(7)以史明鑒擴展閱讀

《論求知》賞析:

第一部分

(1—6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正確目的。作者一開頭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接著分三層論述「消遣」「裝潢」和「增長才幹」,指出求知中的三種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實驗的作用及相互關系,進而分析不同的人對待學問的不同態度,歸納出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第二部分

(7—11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對好書、一般的書、粗糙的書應採取不同的讀法,提倡多讀、討論和做筆記。對一般的書只須「淺嘗」、「粗知」,對好書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對粗糙的書「只讀別人的筆記摘要就行了」。最後說明讀書、討論、做筆記三種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2、13自然段):主要論述知識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勵人們去求知。分別論述了六門知識在塑造人格,彌補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㈧ 以史明鑒的翻譯是:什麼意思

以史明鑒
翻譯成英文是:In the history matrixay
相關單詞學習:

history 英[ˈhɪstri] 美[ˈhɪstəri]
n. 歷史,歷史學; 發展史; 履歷,經歷; (某地的) 沿革;
[例句]The Catholic Church has played a prominent role throughout Polish history.
天主教會在整個波蘭歷史上曾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他] 復數:histories

㈨ 讀史可以明鑒 知古可以鑒今的出處

「讀史可以明鑒」原句是「讀史可以明智」出自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的《論求知》一文中。

原文是:

《論求知》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獃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

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願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

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政治家、哲學家、語言大師,他與莎士比亞是同時代人。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他出身於倫敦一個貴族家庭。其父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培根少年時即已才華出眾。12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讀書。15歲作為英國大使的隨員到法國工作。1582年成為律師,1607年任副檢查長,1613年任總檢查長,1617年任掌璽大臣,1618年被加封為大法官。

在歷史上,除了培根,很少有哲學家曾擔任這么高的官職的。1621年以後因受賄被解職。此後培根脫離了政治,專心從事學術研究與著述。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大西島》、《偉大的復興》、《論說隨筆文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等。

(9)以史明鑒擴展閱讀

《論求知》賞析:

第一部分

(1—6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正確目的。作者一開頭提出三種不同類型的求知目的,接著分三層論述「消遣」「裝潢」和「增長才幹」,指出求知中的三種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實驗的作用及相互關系,進而分析不同的人對待學問的不同態度,歸納出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第二部分

(7—11自然段):主要論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對好書、一般的書、粗糙的書應採取不同的讀法,提倡多讀、討論和做筆記。對一般的書只須「淺嘗」、「粗知」,對好書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對粗糙的書「只讀別人的筆記摘要就行了」。最後說明讀書、討論、做筆記三種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12、13自然段):主要論述知識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勵人們去求知。分別論述了六門知識在塑造人格,彌補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㈩ 以史明鑒,以史明理,以史明已什麼意思

以史明鑒的意思是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在未來也是會重演的 ,所以讀史就能吸收歷史的教訓,來更好地把握現在。

以史明理的意思以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來總結,明辨是非對錯。

以史明已的意思是以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來告誡自己,讓自己辨明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