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德克精密拉深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本公司為德國獨資企業。
在精密拉深技術領域,西德克(stüken)是世界領先的生產商。運用近八十年的專門經驗和高精度的加工技術,西德克公司生產的種類繁多的高精度拉深產品,在全球被廣泛用於電子、汽車以及消費產品領域。從彩色電視到發動機燃油噴射、從移動通訊到汽車abs系統、從電子元件到安全氣囊,在廣泛的應用領域中處處都可以見到stüken的產品。
在德國、在歐洲、在北美和遠東,滿意的用戶是我們最好的廣告。在電器和電子領域、在水暖器材、家電以及汽車零部件製造業,許多知名的企業,如gm、bosch、littelfuse、philips、 delphi、 osram、 cooper bussmann、 continental teves 等,都是我們的長期合作的用戶和業務夥伴。
公司總部位於德國北部威塞(weser)河畔的瑞騰(rinteln)市。到目前為止,stüken在美國和捷克各有一個生產/銷售型獨資子公司,在全球各大洲都有自己的產品銷售代理機構。
我們已經在中國建立一個生產/銷售型獨資子公司:西德克精密拉深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位於上海浦東臨港產業園萬航路33號。
stüken的質量方針是:以最高的效率和***的方法滿足用戶的要求和期望!
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大,我們將致力建立一支高技術、高素質的團隊以滿足客戶的需求,向中國市場提供本地生產乃至全球生產的stüken高技術產品和優質服務。
stüken以職位和績效作為付薪依據,定期做薪酬調查,為員工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待遇。福利體系覆蓋社會保險、公積金、國定年休假、福利年休假、帶薪病假、餐貼、交通津貼、商業醫療保險、獎勵旅遊、過節費、生日卡、婚禮、新生兒禮等項目。公司於2011年投入使用新的廠房,該廠房由德國設計施工完成,辦公設施先進,食堂、更衣室、洗手間、茶水室等處處彰顯了德國工業的品質!作為傳統家族式企業,公司注重穩定,重視對員工的培養,每年定期做培訓預算,2012年派遣10%的技術骨幹到德國總部進行技術培訓。同時每年有總部的技術顧問常駐進行工作指導,員工的技術因此得到迅速的改進。人的因素作為公司核心價值觀之一,公司充分考慮每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員工可以通過內部輪崗、競聘等方式對自己的職業規劃調整。
公司隸屬臨港新城行政區,地處浦東萬祥工業園,毗鄰南匯工業園,至地鐵16號線書院站8分鍾車程,至惠南鎮約10分鍾車程,至臨港主城區20分鍾車程。地處開發區,可享受開發區眾多優惠政策及人才政策,辦理「居住證積分申請」享受加分項,每滿一年積2分,同時「居轉戶」也有鼓勵人才的政策,工作年限縮短至3-5年。公司所處的開發區將是人才的熱土,其優美的環境,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低成本,更容易讓外來人才安家落戶。
公司配備班車,途徑地鐵16號線羅山路站,地鐵2號線科技館站,地鐵6號線雲山路站。公司靠近16號線書院站,車程8分鍾。
我們歡迎各地英才加入stüken,和中國工業一起發展和進步。
如您來公司面試,以下公交路線供參考:
1 地鐵2號線龍陽路站乘龍新蘆專線至宏祥路站下,往回走至萬航路右轉!
2 龍陽路站乘地鐵16號線至書院站下,打車8分鍾。
法定代表人:Nils Petersohn
成立日期:2005-08-16
注冊資本:1200萬歐元
所屬地區:上海市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10115778921652K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製造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外國法人獨資)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萬祥產業園萬航路33號
經營范圍:高檔水暖器材及其它高精度五金件的生產,鉬的深加工產品的生產,相關精密拉深技術的研發及中試生產,銷售自產產品,轉讓自研成果,並提供相關技術咨詢和服務。上述同類商品的批發、傭金代理(拍賣除外)、進出口及其它相關配套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Ⅱ 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英國女人
好像還沒有英國女子登珠穆朗瑪峰成功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里(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這次登山戰斗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
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
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隊員和二十三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從此,不斷有更多的中國人登臨珠峰峰頂。中國的進步和強大,使中國登山者逐漸成為世界珠峰登山運動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
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三十三天時間,這是22年來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十八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Ⅲ 每一次殺球,都威力十足,巔峰時期的李宗偉到底有多牛
李宗偉,1982年10月21日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雖然李宗偉是馬來西亞人,但是他的祖籍是中國福建,他的祖父母那一代離開福建紮根馬來西亞。李宗偉,在家排行最小,最初他本人比較喜歡打籃球,但是他小的時候個頭不高,雖然進入了州隊,未來發展前途並不好。1993年開始,他在父親的帶領下走入羽毛球館,從此步入羽毛球的世界。
正是李矛的到來,使得李宗偉拿下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男單季軍、馬來西亞公開賽男單冠軍等獎項,並且逐漸取代黃綜翰,成為馬來西亞男單一哥。2006年1月,李宗偉的世界排名來到第一,成為自1980年代設立官方排名以來,繼拉希德·西德克與羅斯林·哈欣之後,馬來西亞第三位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單球手。不過,李宗偉也是生不逢時,三次殺入奧運會決賽,但是三次都獲得了亞軍,也算是悲催球員。
Ⅳ 西德克精密拉深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最新待遇情況/工資與福利怎麼樣
在精密拉深技術領域,西德克(Stüken)是世界領先的生產商。運用近七十五年的專門經驗和高精度的加工技術,西德克公司生產的種類繁多的高精度拉深產品,在全球被廣泛用於電子、汽車以及消費產品領域。從彩色電視到發動機燃油噴射、從移動通訊到汽車ABS系統、從電子元件到安全氣囊,在廣泛的應用領域中處處都可以見到Stüken的產品。
很有前景的公司,可沒有讓我去面試!
Ⅳ 1、古希臘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他們對經濟學理論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古希臘文明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但在經濟管理學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不多, 但卻不能據此否認古希臘經濟管理思想的存在性。本文主要對古典和馬其頓時期古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論述。
「希臘文明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它的消逝已去我們生活的時代兩千餘年。但創造者以其特出的理性和智慧建構起來的巍峨宏闊的文化大廈, 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這個巍峨的文化大廈中, 古代希臘民族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其傑作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但在經濟管理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少而又少,這不能不說是希臘文明的一大遺憾。據此, 近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古希臘根本不存在經濟思想。
這種觀點以波蘭依、芬利、熊彼得等為代表, 尤其是芬利曾指出: 色諾芬在其著作中「沒有一句話能夠表達出經濟原理或進行經濟分析, 也沒有生產效率、理性選擇、農作物市場化等有關內容的描述」; 同樣, 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中, 他認為「即使經濟分析的蛛絲馬跡也難以找到」。另外, 更早一些的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分析史》的腳注中也認同此類觀點。在他們眼中, 這些古希臘思想家都沒有涉獵經濟思想的研究, 更何況普通民眾乎?而「其他一些學者, 比如史德克、康德、高登、朗後姆、洛瑞、麥克、思德瑞斯、西德克等, 則認為古希臘經濟思想不僅存在, 而且富有價值, 既能解釋古代的經濟關系, 也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有關」。
我認同後一觀點, 作為人, 他要吃、穿、用; 而要消費, 必先生產; 生產出產品之後, 要考慮分配的問題; 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交換也就應運而生。因而, 古代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就要開始思考最初的經濟問題, 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有些通過文獻和作品等方式存留下來, 有些則被時間沖刷地盪然無存。但我們仍可通過當時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窺視出其背後潛藏的經濟思想。
在目前所涉及到的相關資料中, 只有幾篇是有關古希臘經濟思想的, 但都集中於精英思想。比如斯坦福大學經濟系的安妮·曹的2003 年的學位論文《試析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影響》, 另外一篇是考文垂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喬治·派托克勒斯在「全球貿易和經濟概覽」1999 年第一卷發表的《希臘人對西方經濟思想之貢獻》, 還有其他學者的作品, 也都集中於精英的經濟思想, 對於民眾的經濟思想沒有涉獵, 更談不上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所以,到目前為止, 在西方學術界, 還沒有一篇系統地探討從古希臘某個歷史時期或整個歷史時期的有關普通民眾經濟管理思想的文章。在國內學術界, 也有一些學者涉足古希臘經濟思想的研究, 但都集中於色諾芬、亞里斯多德等精英思想的研究, 這與國外的研究現狀是基本相同的。而筆者在本文中, 則主要試圖探討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
在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 盡管生產的規模已經有所擴大,但生產的基本組織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作為社會單元的家庭與作為經濟單元的企業是合二為一的, 手工業作坊、店鋪、商號和農場同時也是家庭所在地。色諾芬的《家政學》同時也是經濟管理之學。這種不妨稱之為「家庭經濟」的形式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普遍特徵,中世紀也是如此。但是, 希臘經濟是沒有行會束縛的, 是自由的「家庭經濟」, 這是它與中世紀的明顯不同。在希臘, 「一個完整的家庭應
包括奴隸和自由人家庭的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主人和奴隸, 丈夫和妻子, 父親和孩子。」這段時期, 奴隸已成為希臘社會的重要經濟承擔者, 其地位和作用可從偽亞里斯多德的描述中窺見一斑, 他認為: 「在財產當中, 第一位的、最必要的、最好的和最易控制的是人。因此, 首先獲得好的奴隸, 而在奴隸當中, 又分為兩類: 監工和勞動者。」基於此, 再加上當時的奴隸價格低廉, 所以奴隸的數量肯定要遠遠超過自由人。由於這次統計發生在奴隸制全盛時期的馬其頓帝國時代, 因而奴隸數目要遠遠多於正常的城邦時代, 自由人則可能少於正常時期。因此, 以雅典來說, 每個自由人平均擁有大約13 個奴隸的比例肯定要比平時高許多。但一個擁有至少3 個奴隸的訴訟當事人在法庭里尚自稱資產卑微, 據此推定普通人的奴隸不會少於4 到5 名,如果再考慮到動輒擁奴以千、百計的尼西阿、希珀尼庫斯、菲勒墨尼達斯之流, 則平均下來, 每個自由人擁有6 到7 名奴隸應當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以4 萬自由民( 公民、外僑) 計算, 奴隸總數當為24 到28 萬之間。由上可見, 奴隸制度已經成為決定希臘社會形態的主導性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 而且, 它的擴張還導致其他依附形式, 包括租佃制、僱傭制、保護人制度以及收養制的萎縮, 尤其是後兩種形式已基本消失。因而, 自由人與奴隸之間的經濟關系則是筆者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采礦業, 盡管奴隸受到最為嚴重的摧殘和剝削, 但這不是社會的主流;在其他行業, 奴隸除了沒有政治權利和軍事權利, 其他權利,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應該說與自由人沒有什麼不同,基本上是可以稱為平等的。就此而言, 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當時的歷史時期, 這是古希臘的一種主流思想。
所謂「以人為本」, 即人本主義, 是指一種思想態度, 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世界觀, 強調的是人的價值, 要求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正當權益和尊嚴, 以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作為追求的理想; 反映在經濟管理方面, 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經濟司法領域方面,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實際經濟生活中,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他們可以購買人身自由, 說明奴隸在希臘民眾的心目中具有潛在的人格; 而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商業糾紛中,他們甚至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樣的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與自由人難分彼此了。在經濟司法領域, 就一般的奴隸而言( 不包括礦工奴隸) ,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他們與自由人大致是可以稱為平等的。這種在經濟司法領域的平等則說明, 絕大多數普通民眾, 不僅意識到奴隸的人格問題, 而且還通過法律的形式給予保障。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人本主義情懷。
其二, 在工商業的生產和經營方面,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和適當的利潤分成, 甚至許以人身自由的前景。比如, 在商業和銀行業,其職員則幾乎是清一色有技能的奴隸, 包括銀行經紀人這一類職務。至於如何經營, 則是奴隸的事情, 主人並不進行過多干涉。當奴隸閑置時, 他們常被租出去賺錢, 或者讓他們自謀職業, 做家外奴,
只要繳足貢金, 主人並不幹預他們的事情。有時還給奴隸一定析產,讓他們開作坊、立商號、辦錢庄, 成為企業擴大的一種特殊方式。這種從經濟上給予適當利潤分成的做法, 體現了把人作為「經濟人」的管理思想; 許以人身自由更是「社會人」管理思想的一種反映;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對不同類型的奴隸安排不同的工作, 這恰恰也是「復雜人」管理思想的早期實踐。
其三, 在農業經濟生活領域, 也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古希臘, 基本生產單位是家庭, 男主人在經濟方面的職責就是「如何挑選、培訓管家和工人, 如何使他們始終忠順而愉快地工作。」在這種家庭組織中, 一般來說, 最主要的直接管理人仍然是女主人, 為調動女主人的積極性, 男主人往往會告訴女主人: 之所以「選擇了她和她的家庭, 是將她當作最合適的伴侶, 為他管好他們的家」, 「將他賺來的一切安排得最為合理合意」。「另外, 還有一種職責, 可能會讓年輕的妻子更加難以接受, 那就是照看生病的奴隸。但是, 這位年輕夫人的回答, 使他的憂慮一掃而空。『這是最令人愉快的工作』, 她說道, 『因為那些受到悉心照顧的人就可能會心存感激, 並會比以前更加喜愛我, 』」因而也就會更加忠順而愉快的工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普通民眾, 就人本管理思想而言, 毫無疑問可以跨越時空與現代的日本管理人員進行經濟管理思想方面的深層次對話, 並能達成基本的一致, 即人不僅僅是「經濟人」, 也是「社會人」。這位普普通通的希臘農家婦女不僅意識到人有經濟需求, 還有社會需求, 人不僅僅為利而活著, 他更需要社會的尊重, 也渴望社會的歸屬感。所以, 在古希臘, 奴隸與主人共同勞動, 同桌而食, 同屋而居, 甚至在稱呼上也被虛擬為家庭之一員, 這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朝夕相處中, 培養出了一種超越地位與身份界限的同類間的感情。這種普遍存在於主奴之間的合作關系保證了奴隸處境的優化, 也使得奴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增強, 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而作為主人, 也得到了最大利潤的回報。
因而, 在雅典, 盡管時當古代, 卻經常展現主奴關系較為人道和文明的一面, 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無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 奴隸只是主人的財產, 更是一種活工具, 但為什麼卻在古希臘的大多數城邦的經濟領域得到如此高的禮遇, 原因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古希臘城邦的經濟性質要求勞動者有較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於古希臘的自然條件所限, 因而古希臘的農業主要是以葡萄、橄欖種植為主, 而葡萄、橄欖的種植、培養以及葡萄酒、橄欖油的加工都是一種較為精細的工作( 與穀物相比) 。勞動者認真也好, 不認真也好, 勞動效果的優劣在短時間內很難被管理者發覺, 這就要求主人( 管理者) 必須給予較為寬松的環境, 使其從內心裡願意為主人勞動。對雅典的手工作坊來說, 有責任心和主動精神的雇傭工人顯然更為合適; 象銀行、商號的經紀人和代理人一類職務, 更不是消極的工具意義上的奴隸所能勝任的。當這些本應由自由人充實的崗位, 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不得不由奴隸充任時, 奴隸便不得不同時具備自由勞動者的某些特徵, 不得不被賦予某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
第二, 由於雅典地產的普遍細小, 奴隸主佔有的奴隸相對分散, 數量較少, 相比較集中的大規模的奴隸而言, 強迫勞動的成本較高, 因而希臘民眾沒有必要採用強迫勞動的方式, 善待奴隸也就成為他們獲取利潤的最佳方式。
第三, 古希臘人的民族特徵也對古希臘的人本管理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公元前8- 6 世紀, 古希臘人就是利用所具備的航海條件, 向海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運動。一方面, 大殖民時代使東西方文明發生了劇烈的碰撞, 並因此發生了深刻的契合, 並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吸納異域的文化精髓, 為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們對人以及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 使他們感到人並不完全是大自然的從屬物, 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就鑄成了他們特殊的文化心理, 不滿足於既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 征服自然, 創造嶄新的生活。
第四, 古希臘人本主義哲學的發展也對古希臘民眾的管理思想的形成、蔓延產生重要影響。眾所周知,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即源於此。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盡管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主觀唯心主義, 但它的意義卻是深刻的,它表達了希臘人對自我的肯定, 因而被認為是人本主義的最早宣言。蘇格拉底則進一步宣布: 作為思維者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同時他也開始了對人自身的反省, 「人應當知道自己無知」 的深刻反思和「認識你自己」的反躬自問, 表現了蘇格拉底突出強調個人內心理智的確信。雖然他的基點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在確認人的理性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當希臘已相繼受到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 希臘人已不再具有那種關心政治和國家的熱情, 不再從整體中看自我; 相反,「由於被剝奪了獨立性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喚起虔誠,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指導思想, 伊壁鳩魯派、斯多噶派和懷疑派應運而生。在個體與整體的分離中, 它對人的本性等問題做了三個不同向度的探究,即「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普遍性」和「自我的差異性」, 從而大大深化了人類的自我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 古希臘民眾能夠把人看得高於一切, 重視人的能動作用( 人是萬物的尺度) , 做到了尊重奴隸的潛在人格, 最大限度地發揮奴隸的積極作用, 不僅運用了「經濟人」、「社會人」( 「自我的普遍性」) 的調控手段, 還運用了「復雜人」( 「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差異性」) 等現代人還在研究的高級管理手段, 從而把人本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因而, 在奴隸制生產條件下,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那也只是適用於軍事和政治領域。即使在這兩個領域也不是絕對的, 他們可以充當雅典的警察和低級辦事人員, 有時也作為後勤和輔助人員同主人一起上戰場。所以, 「有些人基於道德或經濟上的人本主義, 對於此種蓄奴的古老制度曾有所顧忌。普通民眾在經濟領域對待奴隸, 往往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的情感以哲學副產品的方式興起了」, 而哲學的興起又會影響到更多的希臘民眾, 因此, 到了「大希臘時代的末期, 釋放奴隸的情形有顯著的增加」, 這個時代的世界主義也使人忽略了種族界限。
綜上所述, 由於古希臘的產業性質, 地產的相對狹小, 人本主義哲學的興起及古希臘人的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希臘民眾在思想上往往非常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 並把它應用於實際的經濟生活領域。它的成果之一便是今天所見到的希臘建築和工藝品的精美絕倫, 讓人很難想像, 它們大都出自希臘奴隸之手。
古希臘的人本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里, 被宗教神學視為異端,受到殘酷的扼殺。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得以復生, 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 這是無庸置疑的。首先, 二者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 都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演變過程, 但程度不同; 其次, 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逐漸地向人性回歸, 但人性的內涵不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所探討的人性內涵更為豐富。但有些經濟學者卻認為「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 這未免有些學術上的近視眼現象, 並未對歷史, 尤其是古代、中世紀作深入的探討。還是讓我們重溫多年前顧准先生留下的這段文字吧: 「歐洲文明的傳統, 離不開希臘。希臘的社會經濟類型、希臘思想, 被羅馬幾乎全盤繼承。誰都承認, 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化, 亦即資本主義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外國人承認這一點, 隨而肯定, 迄今的西歐文明可以名之曰希臘羅馬文明。中國人也承認這一點, 可是他們目光所及, 以中世紀為限, 不再上溯到希臘羅馬時代。種種誤會, 可以說大部分由之而起。」確切地說, 西方管理思想應當是萌芽於古希臘時期, 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 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發展於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期, 成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這段時期。由於「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在國際競爭中使歐美企業連連敗北, 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思考, 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觀點的管理思想, 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所以,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後, 西方新的管理思想也正在形成而且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在這種演化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 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這種演化過程與古希臘的演化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是歷史的巧合, 而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 歷史是不能被割斷的,正如列所說: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 也就是說, 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 , 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 近似於螺旋的曲線。」
Ⅵ 1,古希臘思想家的經濟思想,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古希臘文明是一個燦爛的文明.但在經濟管理學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不多, 但卻不能據此否認古希臘經濟管理思想的存在性.本文主要對古典和馬其頓時期古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進行論述.
「希臘文明是一個失落的文明.它的消逝已去我們生活的時代兩千餘年.但創造者以其特出的理性和智慧建構起來的巍峨宏闊的文化大廈, 至今仍令世人驚嘆不已! 」在這個巍峨的文化大廈中, 古代希臘民族在文學、戲劇、雕塑、建築、哲學、史學、科學技術等方面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其傑作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 但在經濟管理方面, 古希臘人的系統論述卻少而又少,這不能不說是希臘文明的一大遺憾.據此, 近現代有些學者認為古希臘根本不存在經濟思想.
這種觀點以波蘭依、芬利、熊彼得等為代表, 尤其是芬利曾指出: 色諾芬在其著作中「沒有一句話能夠表達出經濟原理或進行經濟分析, 也沒有生產效率、理性選擇、農作物市場化等有關內容的描述」; 同樣, 在亞里斯多德的論述中, 他認為「即使經濟分析的蛛絲馬跡也難以找到」.另外, 更早一些的經濟學家熊彼得在其《經濟分析史》的腳注中也認同此類觀點.在他們眼中, 這些古希臘思想家都沒有涉獵經濟思想的研究, 更何況普通民眾乎?而「其他一些學者, 比如史德克、康德、高登、朗後姆、洛瑞、麥克、思德瑞斯、西德克等, 則認為古希臘經濟思想不僅存在, 而且富有價值, 既能解釋古代的經濟關系, 也與現代經濟學的發展有關」.
我認同後一觀點, 作為人, 他要吃、穿、用; 而要消費, 必先生產; 生產出產品之後, 要考慮分配的問題; 當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交換也就應運而生.因而, 古代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就要開始思考最初的經濟問題, 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有些通過文獻和作品等方式存留下來, 有些則被時間沖刷地盪然無存.但我們仍可通過當時的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窺視出其背後潛藏的經濟思想.
在目前所涉及到的相關資料中, 只有幾篇是有關古希臘經濟思想的, 但都集中於精英思想.比如斯坦福大學經濟系的安妮·曹的2003 年的學位論文《試析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影響》, 另外一篇是考文垂大學經濟系的教授喬治·派托克勒斯在「全球貿易和經濟概覽」1999 年第一卷發表的《希臘人對西方經濟思想之貢獻》, 還有其他學者的作品, 也都集中於精英的經濟思想, 對於民眾的經濟思想沒有涉獵, 更談不上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所以,到目前為止, 在西方學術界, 還沒有一篇系統地探討從古希臘某個歷史時期或整個歷史時期的有關普通民眾經濟管理思想的文章.在國內學術界, 也有一些學者涉足古希臘經濟思想的研究, 但都集中於色諾芬、亞里斯多德等精英思想的研究, 這與國外的研究現狀是基本相同的.而筆者在本文中, 則主要試圖探討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民眾的經濟管理思想.
在古典和馬其頓時期的希臘, 盡管生產的規模已經有所擴大,但生產的基本組織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作為社會單元的家庭與作為經濟單元的企業是合二為一的, 手工業作坊、店鋪、商號和農場同時也是家庭所在地.色諾芬的《家政學》同時也是經濟管理之學.這種不妨稱之為「家庭經濟」的形式是前資本主義時代的普遍特徵,中世紀也是如此.但是, 希臘經濟是沒有行會束縛的, 是自由的「家庭經濟」, 這是它與中世紀的明顯不同.在希臘, 「一個完整的家庭應
包括奴隸和自由人家庭的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主人和奴隸, 丈夫和妻子, 父親和孩子.」這段時期, 奴隸已成為希臘社會的重要經濟承擔者, 其地位和作用可從偽亞里斯多德的描述中窺見一斑, 他認為: 「在財產當中, 第一位的、最必要的、最好的和最易控制的是人.因此, 首先獲得好的奴隸, 而在奴隸當中, 又分為兩類: 監工和勞動者.」基於此, 再加上當時的奴隸價格低廉, 所以奴隸的數量肯定要遠遠超過自由人.由於這次統計發生在奴隸制全盛時期的馬其頓帝國時代, 因而奴隸數目要遠遠多於正常的城邦時代, 自由人則可能少於正常時期.因此, 以雅典來說, 每個自由人平均擁有大約13 個奴隸的比例肯定要比平時高許多.但一個擁有至少3 個奴隸的訴訟當事人在法庭里尚自稱資產卑微, 據此推定普通人的奴隸不會少於4 到5 名,如果再考慮到動輒擁奴以千、百計的尼西阿、希珀尼庫斯、菲勒墨尼達斯之流, 則平均下來, 每個自由人擁有6 到7 名奴隸應當是較為合理的推測, 以4 萬自由民( 公民、外僑) 計算, 奴隸總數當為24 到28 萬之間.由上可見, 奴隸制度已經成為決定希臘社會形態的主導性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 而且, 它的擴張還導致其他依附形式, 包括租佃制、僱傭制、保護人制度以及收養制的萎縮, 尤其是後兩種形式已基本消失.因而, 自由人與奴隸之間的經濟關系則是筆者探討的主要內容.
在采礦業, 盡管奴隸受到最為嚴重的摧殘和剝削, 但這不是社會的主流;在其他行業, 奴隸除了沒有政治權利和軍事權利, 其他權利,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應該說與自由人沒有什麼不同,基本上是可以稱為平等的.就此而言, 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當時的歷史時期, 這是古希臘的一種主流思想.
所謂「以人為本」, 即人本主義, 是指一種思想態度, 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是以人為中心的一種世界觀, 強調的是人的價值, 要求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正當權益和尊嚴, 以人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作為追求的理想; 反映在經濟管理方面, 就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 在經濟司法領域方面, 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實際經濟生活中,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他們可以購買人身自由, 說明奴隸在希臘民眾的心目中具有潛在的人格; 而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商業糾紛中,他們甚至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這樣的奴隸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與自由人難分彼此了.在經濟司法領域, 就一般的奴隸而言( 不包括礦工奴隸) , 如果跟其他奴隸制社會比起來, 他們與自由人大致是可以稱為平等的.這種在經濟司法領域的平等則說明, 絕大多數普通民眾, 不僅意識到奴隸的人格問題, 而且還通過法律的形式給予保障.它真正體現了希臘民眾的人本主義情懷.
其二, 在工商業的生產和經營方面,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和適當的利潤分成, 甚至許以人身自由的前景.比如, 在商業和銀行業,其職員則幾乎是清一色有技能的奴隸, 包括銀行經紀人這一類職務.至於如何經營, 則是奴隸的事情, 主人並不進行過多干涉.當奴隸閑置時, 他們常被租出去賺錢, 或者讓他們自謀職業, 做家外奴,
只要繳足貢金, 主人並不幹預他們的事情.有時還給奴隸一定析產,讓他們開作坊、立商號、辦錢庄, 成為企業擴大的一種特殊方式.這種從經濟上給予適當利潤分成的做法, 體現了把人作為「經濟人」的管理思想; 許以人身自由更是「社會人」管理思想的一種反映; 給予奴隸相當的自主權、對不同類型的奴隸安排不同的工作, 這恰恰也是「復雜人」管理思想的早期實踐.
其三, 在農業經濟生活領域, 也反映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在古希臘, 基本生產單位是家庭, 男主人在經濟方面的職責就是「如何挑選、培訓管家和工人, 如何使他們始終忠順而愉快地工作.」在這種家庭組織中, 一般來說, 最主要的直接管理人仍然是女主人, 為調動女主人的積極性, 男主人往往會告訴女主人: 之所以「選擇了她和她的家庭, 是將她當作最合適的伴侶, 為他管好他們的家」, 「將他賺來的一切安排得最為合理合意」.「另外, 還有一種職責, 可能會讓年輕的妻子更加難以接受, 那就是照看生病的奴隸.但是, 這位年輕夫人的回答, 使他的憂慮一掃而空.『這是最令人愉快的工作』, 她說道, 『因為那些受到悉心照顧的人就可能會心存感激, 並會比以前更加喜愛我, 』」因而也就會更加忠順而愉快的工作.二千多年前的希臘普通民眾, 就人本管理思想而言, 毫無疑問可以跨越時空與現代的日本管理人員進行經濟管理思想方面的深層次對話, 並能達成基本的一致, 即人不僅僅是「經濟人」, 也是「社會人」.這位普普通通的希臘農家婦女不僅意識到人有經濟需求, 還有社會需求, 人不僅僅為利而活著, 他更需要社會的尊重, 也渴望社會的歸屬感.所以, 在古希臘, 奴隸與主人共同勞動, 同桌而食, 同屋而居, 甚至在稱呼上也被虛擬為家庭之一員, 這是常有的事.在這種朝夕相處中, 培養出了一種超越地位與身份界限的同類間的感情.這種普遍存在於主奴之間的合作關系保證了奴隸處境的優化, 也使得奴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以增強, 生產效率得以提高, 而作為主人, 也得到了最大利潤的回報.
因而, 在雅典, 盡管時當古代, 卻經常展現主奴關系較為人道和文明的一面, 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領域無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時代, 奴隸只是主人的財產, 更是一種活工具, 但為什麼卻在古希臘的大多數城邦的經濟領域得到如此高的禮遇, 原因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古希臘城邦的經濟性質要求勞動者有較高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由於古希臘的自然條件所限, 因而古希臘的農業主要是以葡萄、橄欖種植為主, 而葡萄、橄欖的種植、培養以及葡萄酒、橄欖油的加工都是一種較為精細的工作( 與穀物相比) .勞動者認真也好, 不認真也好, 勞動效果的優劣在短時間內很難被管理者發覺, 這就要求主人( 管理者) 必須給予較為寬松的環境, 使其從內心裡願意為主人勞動.對雅典的手工作坊來說, 有責任心和主動精神的雇傭工人顯然更為合適; 象銀行、商號的經紀人和代理人一類職務, 更不是消極的工具意義上的奴隸所能勝任的.當這些本應由自由人充實的崗位, 由於特定的歷史條件而不得不由奴隸充任時, 奴隸便不得不同時具備自由勞動者的某些特徵, 不得不被賦予某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
第二, 由於雅典地產的普遍細小, 奴隸主佔有的奴隸相對分散, 數量較少, 相比較集中的大規模的奴隸而言, 強迫勞動的成本較高, 因而希臘民眾沒有必要採用強迫勞動的方式, 善待奴隸也就成為他們獲取利潤的最佳方式.
第三, 古希臘人的民族特徵也對古希臘的人本管理思想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公元前8- 6 世紀, 古希臘人就是利用所具備的航海條件, 向海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運動.一方面, 大殖民時代使東西方文明發生了劇烈的碰撞, 並因此發生了深刻的契合, 並在與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吸納異域的文化精髓, 為古希臘文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們對人以及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 使他們感到人並不完全是大自然的從屬物, 人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就鑄成了他們特殊的文化心理, 不滿足於既有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 征服自然, 創造嶄新的生活.
第四, 古希臘人本主義哲學的發展也對古希臘民眾的管理思想的形成、蔓延產生重要影響.眾所周知,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即源於此.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 「人是萬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盡管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位的主觀唯心主義, 但它的意義卻是深刻的,它表達了希臘人對自我的肯定, 因而被認為是人本主義的最早宣言.蘇格拉底則進一步宣布: 作為思維者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同時他也開始了對人自身的反省, 「人應當知道自己無知」 的深刻反思和「認識你自己」的反躬自問, 表現了蘇格拉底突出強調個人內心理智的確信.雖然他的基點是唯心主義的, 但他在確認人的理性方面是有積極意義的.當希臘已相繼受到馬其頓和羅馬統治時, 希臘人已不再具有那種關心政治和國家的熱情, 不再從整體中看自我; 相反,「由於被剝奪了獨立性和破碎的政治生活不再喚起虔誠,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的指導思想, 伊壁鳩魯派、斯多噶派和懷疑派應運而生.在個體與整體的分離中, 它對人的本性等問題做了三個不同向度的探究,即「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普遍性」和「自我的差異性」, 從而大大深化了人類的自我認識.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 古希臘民眾能夠把人看得高於一切, 重視人的能動作用( 人是萬物的尺度) , 做到了尊重奴隸的潛在人格, 最大限度地發揮奴隸的積極作用, 不僅運用了「經濟人」、「社會人」( 「自我的普遍性」) 的調控手段, 還運用了「復雜人」( 「自我的個體性」、「自我的差異性」) 等現代人還在研究的高級管理手段, 從而把人本管理思想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因而, 在奴隸制生產條件下, 盡管奴隸常被物化為生產工具, 但那也只是適用於軍事和政治領域.即使在這兩個領域也不是絕對的, 他們可以充當雅典的警察和低級辦事人員, 有時也作為後勤和輔助人員同主人一起上戰場.所以, 「有些人基於道德或經濟上的人本主義, 對於此種蓄奴的古老制度曾有所顧忌.普通民眾在經濟領域對待奴隸, 往往以人為本.人道主義的情感以哲學副產品的方式興起了」, 而哲學的興起又會影響到更多的希臘民眾, 因此, 到了「大希臘時代的末期, 釋放奴隸的情形有顯著的增加」, 這個時代的世界主義也使人忽略了種族界限.
綜上所述, 由於古希臘的產業性質, 地產的相對狹小, 人本主義哲學的興起及古希臘人的民族特性等因素的影響, 希臘民眾在思想上往往非常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智慧, 並把它應用於實際的經濟生活領域.它的成果之一便是今天所見到的希臘建築和工藝品的精美絕倫, 讓人很難想像, 它們大都出自希臘奴隸之手.
古希臘的人本思想, 在漫長的中世紀里, 被宗教神學視為異端,受到殘酷的扼殺.直到文藝復興時代才得以復生, 並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因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起源於古希臘時期, 這是無庸置疑的.首先, 二者的發展過程極為相似, 都經歷了經濟人、社會人、復雜人的演變過程, 但程度不同; 其次, 發展的最終目的都是逐漸地向人性回歸, 但人性的內涵不同, 現代西方管理思想所探討的人性內涵更為豐富.但有些經濟學者卻認為「西方管理思想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 這未免有些學術上的近視眼現象, 並未對歷史, 尤其是古代、中世紀作深入的探討.還是讓我們重溫多年前顧准先生留下的這段文字吧: 「歐洲文明的傳統, 離不開希臘.希臘的社會經濟類型、希臘思想, 被羅馬幾乎全盤繼承.誰都承認, 文藝復興是世界近代化, 亦即資本主義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外國人承認這一點, 隨而肯定, 迄今的西歐文明可以名之曰希臘羅馬文明.中國人也承認這一點, 可是他們目光所及, 以中世紀為限, 不再上溯到希臘羅馬時代.種種誤會, 可以說大部分由之而起.」確切地說, 西方管理思想應當是萌芽於古希臘時期, 形成於文藝復興時期, 得益於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發展於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期, 成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即20 世紀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這段時期.由於「20 世紀70 年代以後日本在短時間內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在國際競爭中使歐美企業連連敗北, 使得西方企業界和管理界開始對西方的管理思想進行了深入地思考, 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觀點的管理思想, 企圖為西方的企業找出一種靈丹妙葯.」所以, 「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後, 西方新的管理思想也正在形成而且處於不斷的演化之中.在這種演化過程中表現出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西方的現代管理思想明顯地向人性回歸, 對於人的研究大大地加強了.」這種演化過程與古希臘的演化過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不是歷史的巧合, 而是歷史的必然, 因為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中, 歷史是不能被割斷的,正如列所說: 「人的認識不是直線( 也就是說, 不是沿著直線進行的) , 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 近似於螺旋的曲線.」
Ⅶ 各國歷次攀登珠峰的情況是怎樣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中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中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中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中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中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中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中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里(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
在這次登山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
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
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隊員和二十三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
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三十三天時間,這是22年來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十八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36、2008年5月8日,中國北京奧運火炬成功登頂珠峰。
37、2009年5月18日,20名中國業余登山者成功登頂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至此,今年春季攀登珠峰的所有24名中國業余登山者中20人登頂成功,約83%的登頂率創造了歷年中國業余登山者攀登珠峰的最高紀錄,其中來自江蘇鹽城的隊友吳文洪在下撤過程中突發高山疾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9日凌晨4時許在海拔8750米處不幸罹難。
Ⅷ 在羽毛球界,李宗偉被譽為「千年老二」,這是為什麼呢
▲永不放棄
在李宗偉的自傳電影《敗者為王》中有一個情節:
少年李宗偉因為身高被國家隊拒絕後,在母親懷里哭得稀里嘩啦。
但在家人入睡之後,他自己默默爬起來,找到一處橫梁,一遍一遍地跳起來,試圖通過「摸高」的方式,讓自己長高一些。
直到16歲,李宗偉才第一次進入國家隊,進入吉隆坡的蕉賴馬魯里羽球學院就讀。
從小鎮來到大城市,李宗偉舉目無親,也技不如人。
在同年齡的球員中,他只能排上六七位,做力量訓練,別人能拉起五六十磅,他則只能負擔二三十磅,隊友也看不起他,總嘲笑他是「大山腳的猴子」。
起步晚、條件差,李宗偉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正如他後來接受采訪時說的:「小時候家裡那麼辛苦,想買什麼都很難。一定要自己拼,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體能不行,他就去練跑步,別人跑一個1600米,他就連跑好幾個,甚至來回跑上十幾遍。
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國家隊,有些世界冠軍連3000米都很難跑下來。
為了贏球,他每天像瘋子一樣訓練,通常是5點就起床,整整一個上午的有球訓練,外加一個下午的力量訓練。
如果不是參加比賽,這樣的生活模式,基本年年如此,日日如此,即便和家人去旅遊的短短4天,他每天也要堅持跑步和游泳。
Ⅸ 馬來西亞羽毛球 選手
男單比較有名的,,李宗偉,黃綜翰,哈菲茲
女單比較有名的,,黃妙珠
男雙比較有名的,,陳文宏/古建傑
Ⅹ 印尼羽毛球,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男單八大金剛,都有誰
這個問題你去中羽問吧,哪裡肯定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