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邊塞四詩人
擴展閱讀
持有美凱龍股票的基金 2025-07-12 09:41:57
股票漲停看溢價 2025-07-12 09:31:32
84稀釋比例 2025-07-12 09:09:40

邊塞四詩人

發布時間: 2021-06-23 11:12:35

1. 邊塞四詩人指的是哪四位

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

2. 邊塞四詩人 名詞解釋

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
高適(700-765),字達夫。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世稱「高常侍」。
岑參(715—770),南陽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後遷居江陵(今屬湖北)。
李頎(690?— 751?),趙郡(今河北趙縣)人,長期居潁水之陰的東川別業(今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久未遷調,歸東川別業過煉丹求仙的隱居生活。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都是他的好朋友。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之渙(688—742),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較少。
王翰,字子羽,晉陽人,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日與才士豪俠飲樂游畋,坐貶道州司馬,卒。其詩題材大多吟詠沙場少年、玲瓏女子以及歡歌飲宴等,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嘆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詞語似雲鋪綺麗,霞疊瑰秀;詩音如仙笙瑤瑟。

3. 唐朝的的四大邊塞詩人是那四位

1、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2、王昌齡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後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3、岑參

岑參(約715年—約770年),荊州江陵(有爭議)人,唐代詩人,被譽為邊塞派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及第,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時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歷五年(770年)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六歲。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3)邊塞四詩人擴展閱讀:

不同時期的邊塞詩人所處文化環境有相當的差異,其特質也往往不同,他們的詩作風格往往體現了社會歷史變遷和社會心理變化,初盛唐邊塞詩往往激情流露,昂揚奮發,中晚唐邊塞詩往往反映出憂患意識和文化反思,尤其是唐代邊塞詩中的閨銀屏詩形象地再現了閨婦的孤獨生活和痛苦情感,以及她們對邊塞戰爭的態度,具有較高的價值。

時代精神對邊塞詩人的影響。時代精神包括三個方面:進取精神、尚武精神和游俠精神。時代精神對邊塞詩人強烈的功業意識和出塞從戒的壯舉,產生了重要影響。唐代邊塞詩具有很強的地域色彩,它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詩人行旅和風物景色等均與地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4. 唐代塊塞四詩人是指

唐代邊塞四詩人是指「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四大邊塞詩人

1、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於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適邊塞詩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岑參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並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早年精於文章,並善於寫詩,多引為歌詞。他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是浪漫主義詩人。靳能《王之渙墓誌銘》稱其詩"嘗或歌從軍,吟出塞,曒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現存僅有六首絕句,其中三首邊塞詩。他的詩以《登鸛雀樓》、《涼州詞》為代表作。章太炎推《涼州詞》為「絕句之最」。

5. 唐朝四大邊塞詩人是誰

解答:
唐朝四大邊塞詩人: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
另附簡介:
①高適:字達夫,渤海修(今河北滄縣)人,世稱「高常侍」。有《高常侍集》。雄渾悲壯是他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高適詩中的優秀作品大多數都作於北上薊門、浪遊梁宋時期。他在薊門時期,寫了《薊門五首》,他在梁宋創作了他邊塞詩中最傑出的代表作《燕歌行》,這也是唐代邊塞詩中的現實主義的傑作。
②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世稱王龍標。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王昌齡的邊塞詩,大部分都是用樂府舊題抒寫戰士愛國立功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詩體多用易於入樂的七絕。和高、岑多用七言古詩不同。他的《從軍行》向來被推為邊塞的名作。他的《出塞》詩曾被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對七絕用力最專,成就最高,後代稱為「七絕聖手」。
③岑參:南陽人,官至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走馬穿行奉送出師西征》是岑參邊塞詩中傑出代表作之一。《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則是寫唐軍出征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可以說是和前兩詩鼎足而三的傑作。
④王之渙: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只時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極少。但《涼州詞》一首卻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他的另一名作則是膾炙人口的《登鸛雀樓》。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6. 邊塞詩的四個代表人物

1、北宋的晏殊

晏殊是北宋邊塞詩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他能寫各類文章,尤其善於寫詩,有閑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晚年仍專心孜孜地學習,不知疲倦。

2、唐代的王維

王維是唐朝邊塞詩人,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還是唐朝著名的畫家。

王維山水詩寫景如畫,在寫景的同時,不少詩作也飽含濃情。王維的很多山水詩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表現自己的閑適生活和恬靜心情。

3、唐代的李頎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1-2],唐代詩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後辭官歸隱於潁陽之東川別業。

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詩以邊塞詩成就最大,奔放豪邁,慷慨悲涼,最著名的有《古從軍行》 、 《古意》 、 《塞下曲》等。

李頎還善於用詩歌來描寫音樂和塑造人物形象。他以長歌著名,也擅長短詩,他的七言律詩尤為後人推崇。 《全唐詩》中錄存李頎詩三卷,後人輯有《李頎詩集》 。

4、唐代的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早年由並州(山西太原)遷居至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因被人誣謗,乃拂衣去官,後復出擔任文安縣尉,在任內期間去世。

王之渙是盛唐的著名詩人,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頌。其詩用詞十分朴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

為盛唐邊塞詩人之一。「黃河遠上白雲間」,僅七個字,祖國壯麗山河景色躍然紙上。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

5、唐代的高適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雄渾悲壯」是高適的邊塞詩的突出特點。其詩歌尚質主理,雄壯而渾厚古樸。高適少孤貧,有游俠之氣,曾漫遊梁宋,躬耕自給,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個性,故詩作反映的層面較廣闊,題旨亦深刻。高適的心理結構比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詩多直抒胸臆,或夾敘夾議,較少用比興手法。

7. 四大邊塞詩人分別是誰

四大邊塞詩人分別是: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

邊塞詩人,以描繪邊塞風光、反映戍邊將士生活為主。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高適(700-765),字達夫。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睢陽(今河南商丘),世稱「高常侍」。

王昌齡(698-約757),字少伯,長安人。開元十五年進士,二十二年中宏詞科。初補秘書郎,調犯水尉,謫嶺南。後任江寧丞,又因事貶龍標尉,世稱王江寧、王龍標。後棄官隱居江夏,安史亂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岑參(715—770),南陽新野(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人,後遷居江陵(今屬湖北)。

王之渙(688—742),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較少。

8. 四大邊塞詩人

四大唐朝邊塞詩人分別是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 高適: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嚮往和平的美好願望,並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王昌齡,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9. 邊塞詩人是哪四位

高適(公元704-765)的郡望是渤海蓨縣,其地唐屬德州,今屬河北景縣。他的祖父是唐高宗時期的名將高侃,父親高崇文官終韶州長史,韶州即今廣東曲江。高適早年便隨父親旅居嶺南。高崇文後來死在任上,高適就又回到中原,客居梁宋之間。高適在詩中多稱自己住在「宋中」、「淇上」、「濮上」。宋中是當時的宋州睢陽郡,其地為今河南商丘。淇上是當時的衛州,今河北衛縣;濮上是當時的濮州,今河南信陽,兩個地方當時都在黃河以北。位於淇、濮與宋中之間的就是梁,當時為汴州,即今河南開封。高適自己在淇上有一所別業,但收入很有限。父親死後,高適貧苦無依,靠著向親朋好友索求借貸維持生計,這就難怪他的行跡會遍及梁、宋、衛這樣一片廣大的地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