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不結盟運動時間
擴展閱讀
我愛黑莓 2025-07-11 15:55:33
500怎麼買股票 2025-07-11 15:54:36
上市不久的股票可以買嗎 2025-07-11 15:53:56

不結盟運動時間

發布時間: 2021-06-24 03:23:46

⑴ 不結盟思想什麼時候提出的,什麼意思

不結盟運動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2012年8月26日,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高官會議開幕。

⑵ 什麼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誕生(包含時間) &n...

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召開

⑶ 不結盟運動的蓬勃發展是什麼時候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2012年8月26日,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高官會議開幕。

不結盟運動蓬勃發展應該是在美蘇冷戰時期。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1991年

⑷ 首屆不結盟國家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及歷史意義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萌發於冷戰時期。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舉行會談,針對當時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嚴重對抗殃及廣大中小國家的情況,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倡議下,首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25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
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文化的斗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不結盟運動的成立是發展中國家走向聯合自強的新開端,在支持和鞏固成員國民族獨立和經濟發展、維護成員國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力量。

⑸ 中國從何時推行不結盟政策的

一、不結盟運動和政策,可以追溯到1953年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二、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斯里蘭卡發表的一場演說中。尼赫魯將一年前中國總理周恩來為處理中印兩國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處」)作為「不結盟運動」的基礎。之後在1955年舉行的萬隆會議上,與會的29個第三世界國家的領導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願意捲入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冷戰,而將反對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自主、消除貧窮和經濟發展作為自己的目標。萬隆會議是不結盟運動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1961年9月,在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五國發起的第一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終於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共有25個國家的首腦參與了會議並通過了《不結盟國家的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反對任何形式的「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新殖民主義」,要求簽訂國際性的裁軍條約,消除經濟不平衡,廢除國際貿易中心的不等價交換。同時宣言還明確表態支持阿爾及利亞、安哥拉、突尼西亞、古巴等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爭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四、1992年9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錢其琛應邀率團出席了在雅加達舉行的第10次首腦會議。會上,中國正式成為觀察員國,同不結盟運動的關系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⑹ 七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是什麼時間召開的

不結盟運動形成以後,自1961年至1983年先後召開了7次首腦會議。它們在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促進亞非拉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深入發展;在反對霸權主義、國際強權政治和集團政治,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平等地位;在反對超級大國侵略和戰爭政策,保衛世界和平和各國安全;在改革舊的國際經濟關系,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4年10月5~10日,第2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有47個成員國的代表團、10個國家和兩個組織的觀察員參加會議。1970年9月8日至10日,第3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尚比亞首都盧薩卡舉行。參加會議的有54個成員國;8個國家和8個組織作為觀察員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包括《關於和平、獨立、發展、合作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盧薩卡宣言》、《關於不結盟和經濟進步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

在前兩次首腦會議上,與會者的主要矛頭是針對老牌的帝國主義,要求「最後結束殖民主義」,隨後又轉向美國的新殖民主義。進入70年代以來,由於美蘇兩國在第三世界的爭奪日趨激烈,構成對第三世界國家的主要威脅,從這次會議起,與會的不結盟國家把斗爭的主要矛頭針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特別是指向美國的霸權主義。兩個超級大國受到指名或不指名的譴責。《盧薩卡宣言》第一次提出把世界分為「窮國」和「富國」,指出:「超級大國之間的恐怖均勢沒有給世界其他地區帶來和平與安全」,「對別國內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經濟壓力,使用武力和進行顛覆的威脅,這些做法都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並成為經常的威脅」。宣言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主張:「一切主權國家都有權完全自由地決定自己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道路」。以盧薩卡會議為標志,不結盟運動開始向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斗爭提出了公開的挑戰。

70年代,大批新獨立國家面臨實現經濟獨立以鞏固政治獨立的嚴重任務。不結盟運動在政治領域進行反殖、反帝、反霸斗爭的同時,還必須在經濟領域展開斗爭。盧薩卡會議成了這方面的轉折點。會議通過的宣言指出,許多新獨立的國家「仍然處在帝國主義統治和新殖民主義的剝削下」,表示「爭取實現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經濟獨立」,已經是不結盟運動的刻不容緩的基本目標。

按照盧薩卡會議通過的不結盟運動的組織形式走向制度化,每隔3年召開一次首腦會議的決定,1973年9月5日至9日,第4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舉行。參加會議的有75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16個組織作為觀察員、3個國家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會議通過《在阿爾及爾舉行的第4次不結盟國家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關於民族解放斗爭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在這次會議上決定成立部長級協調局。會議文件宣布:「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壓力,不管它們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並強調「窮國」和「小國」要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和霸權主義」。

當時的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會前給本屆會議主席布邁丁寫信施加壓力,指責不結盟國家把世界分為「大國」和「小國」、「窮國」和「富國」的主張,不許把美蘇兩國相提並論。阿爾及利亞公布了這封信,引起與會國家的強烈不滿。會議不顧前蘇聯的壓力,在會議文件中堅持「反對霸權」的正義立場,把矛頭直接指向兩個超級大國。

1976年8月16日至20日,第5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舉行,參加的有86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12個組織作為觀察員、7個國家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羅馬尼亞在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下,以來賓身份參加會議。本次會議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強調了政治獨立和經濟獨立的相互關系;通過《政治宣言》、《經濟宣言》、《不結盟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合作綱領》等文件。《政治宣言》宣告:「不結盟運動是抗擊各種形式和表現的帝國主義和其他各種形式的外國統治的一支要重力量」;指出:「政治和經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脫離政治來孤立地處理經濟事務,是錯誤的」。《經濟宣言》強調:「爭取政治獨立……不能同爭取經濟解放的斗爭分離開來」;號召「不結盟國家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為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以結束富國和強國對付弱國和窮國的剝削而努力奮斗」。

第6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是第一次在拉丁美洲國家召開的不結盟運動的會議。它於197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舉行,參加會議的有95個成員國,12個國家的觀察員和8個國家的代表以來賓身份出席了會議。由於會議的某些參加國特別是東道主古巴受到前蘇聯的影響,使不結盟運動內部產生了意見分歧。這次會議在3個根本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爭論:一、不結盟運動應該堅持還是放棄其不結盟的概念和反帝、反殖、反霸的宗旨;二、不結盟國家是否應該努力促使它們各國之間團結合作;三、不結盟運動內部應該堅持民主協商的原則還是採取把少數國家的意志強加給多數國家。在大多數國家的努力下,會議堅持了不結盟運動的非集團原則,維護了運動的團結,否定了個別國家鼓吹前蘇聯是不結盟運動的「天然盟友」的主張,取得了積極的成果。

這次會議通過《政治宣言》等一系列決議,重申運動的以下原則:尊重所有國家的獨立、主權、領土完整和社會自由發展;不結盟國家獨立於大國或集團的爭奪和影響之外,反對參加軍事條約和聯盟;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外國佔領和霸權作斗爭;各國實現積極的和平共處;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國際合作;在殖民和外來統治下的各國人民有權實行自決和獨立;支持民族解放運動。

但是,不結盟運動的首批成員國之一的柬埔寨,受到越南的侵略,它的合法性遭到古巴等國的否定,被剝奪了參加會議的權利。由於會議曾一度出現偏袒前蘇聯對外政策的氣氛,緬甸代表中途退席,並宣布退出不結盟運動。

第7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於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出席的有101個成員國,10個國家和8個組織作為觀察員、10個國家和16個組織作為來賓出席了會議,使這次會議成為不結盟運動力量的一次空前大檢閱。會議通過了《新德里文件》、《政治宣言》、《經濟宣言》、《經濟合作行動綱領》、《集體自力更生宣言》等一系列文件。這次會議堅持了不結盟運動的基本綱領和宗旨,較大程度上撥正了自上屆首腦會議以來出現的偏袒前蘇聯的方向,重申支持不幹涉主權國家內部事務以及不允許對主權國家使用武力的原則,呼籲「外國軍隊」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並要求「全面重建國際秩序」,以扭轉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爭奪勢力范周、統治地位和軍備競賽」的趨勢。《經濟宣言》強調不結盟國家要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繼續努力,並提出了加速「南南合作」的措施。

⑺ 高中歷史。不結盟運動是什麼時候的

不結盟運動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現有120個成員國、17個觀察員國和10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2012年8月26日,第16屆不結盟運動峰會高官會議開幕

⑻ 中國提出獨立自主不結盟政策的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

不結盟政策不是中國提出來的。是印度,原南斯拉夫,埃及三國於1956年正式提出不結盟主張。1961年召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會議,有20個國家參加,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中國1992年成為該組織的觀察員。

⑼ 不結盟運動具體時間

19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