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楊振寧介紹
擴展閱讀
股票大漲買豬肉 2025-07-10 18:01:14
民國技術股票代碼 2025-07-10 18:01:13
股票基金組合安全嗎 2025-07-10 17:55:48

楊振寧介紹

發布時間: 2021-06-24 13:33:24

Ⅰ 楊振寧人物簡介有哪些

1922年9月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

1945年秋赴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49年進入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

1954年發表《楊—米爾斯的非阿貝爾規范場的理論》

1957年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Ⅱ 楊振寧生平簡介與成就。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術成果:

相變理論;玻色子多體問題;楊—Baxter方程;超導體磁通量子化的理論解釋;非對角長程序;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

論文著作:

大約300篇發表於《物理評論》《物理評論通訊》等

《論文選集與後記1945-1980》(英文),(佛里門公司,1983)

《楊振寧文集》(中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簡體版,北京三聯書店;繁體版,八方文化創作室,2008)

2018年5月,楊振寧及其夫人翁帆編著的科學隨筆《晨曦集》出版發行。

此外,還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基本粒子發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科學、教育和中國現代化》《科學的品格》《新世紀的科技》《20世紀的物理學》《對稱與物理》等。

(2)楊振寧介紹擴展閱讀: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里,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Ⅲ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安徽省合肥市人。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在其他領域做出多項卓越的重大貢獻

Ⅳ 楊振寧簡介200字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今肥西縣),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楊振寧歷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和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5年應聘擔任國立華僑大學名譽教授;1997年出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榮譽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榮休,同年出任清華大學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並曾先後獲得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學院(羅馬教皇學院)以及多個歐洲和拉丁美洲科學院的院士榮銜,以及多家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現任廣東東莞理工學院名譽院長。
父親楊武之是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回到國內後曾任清華大學與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主任多年。1934年,專門為楊振寧請老師講習《孟子》。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主要成就:1980年獲拉姆福德獎
1986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
1999年獲昂薩格獎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代表作品:《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 規范場理論

1993年獲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1994年獲鮑爾獎
1996年獲玻戈留玻夫獎
1999年獲昂薩格獎
2001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獎代表作品:《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 規范場理論

Ⅳ 楊振寧的簡介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系松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 ,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2017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2018年,任西湖大學校董會名譽主席。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Ⅵ 中國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1957年由於與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外曾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