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重要事件
日本學者制出H1N1超級病毒被批瘋狂,人類感染必死無疑
2014年7月,為了分析流感病毒H1N1的基因變化,日本東京大學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教授河岡義裕研製出一種新變種,變種後的H1N1能夠繞過人類免疫系統,被認為是超級病毒。一旦這種奪命病毒外泄,人類將毫無抵抗能力,可能會釀成巨大的災難。 河岡表示,自己的確已研製出這種超級流感病毒。他表示已把初步研究報告提交給世界衛生組織委員會,並得到好評。
但仍有不少科學家對此持謹慎態度,有科學家認為,河岡從病毒株上提煉出人類無法防禦的部分,製造出超級病毒,此舉過於瘋狂。
美科學家制致命流感病毒引爭議 可致流感大流行
2014年6月11日,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利用正在野鴨中傳播的流感基因片段,製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極度相似的一種致命病毒。盡管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助於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這個實驗仍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這一實驗的負責人是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2011年他與荷蘭醫學家羅恩·富希耶共同研究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播能力會如何增強,但其實驗方法受到批評。後來相關實驗暫停一年,直到2013年才重新啟動。
利用雪貂進行的實驗顯示,新病毒致病能力高於普通禽流感病毒,但低於「西班牙流感」病毒,不能通過飛沫傳播。雪貂由於其呼吸系統的一些特徵與人相似,常被用於測試流感病毒的危害。只要讓上述新病毒的一些關鍵蛋白的7個氨基酸變異,它的傳播能力就會顯著提高,可以輕易通過空氣傳播感染雪貂。研究人員認為,新病毒具有在人群中引起流感大流行的可能。
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羅伯特·梅教授仍對媒體表示,這一工作「完全瘋狂」,整個事件「極度危險」。哈佛大學教授馬克·利普西奇同樣表示擔憂:「即便是在最安全的實驗室中,這也是危險行為。科學家不應該冒這樣的風險,除非存在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他們的工作可以拯救生命,但他們的論文沒有提供。有一種觀點認為,曾造成許多人患病乃至死亡的H1N1流感病毒就是源於一次實驗室事故。
2. 弱弱的問個問題:電視上說伊波拉病毒死亡率超過五成,但我想知道沒事了,康復出院的有多少呢
控制傳播 控制「埃博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除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對有出血症狀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對與病人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密切觀察。 輔助性治療 治療首先是輔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電解質,修復損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對並發症的治療。排除個別病例,埃博拉康復者的血清在治療疾病中並沒有什麼作用。干擾素對埃博拉也是無效的。在猴子試驗中,凝固干擾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學家宣稱,4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獼猴中有3隻康復。對埃博拉病毒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些抗病毒葯如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無效,主要是支持和對症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 用恢復期患者的血漿治療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爭議。 疫苗研製 埃博拉病毒 2006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人加里·納貝爾稱,預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經通過了最初的人類安全檢測,其令人充滿希望的跡象表明,這種疫苗能使人類免受此病的感染。 [2] 已經有21人接受了早期測試的試驗性疫苗。不過納貝爾提醒說,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證實這種疫苗是否成功。 納貝爾和研究中心的同事從含有3個埃博拉蛋白質的DNA中研發出疫苗。他們說,這種疫苗能令猴子對埃博拉有免疫力。疫苗不僅能抑制這種病的傳播,還能保護醫生、護士和動物飼養員,以防患於未然。 [2] 各國舉措 美國參議院2004年5月19日通過「生物盾牌計劃」法案,批准撥款56億美元用於美國預防生物或者化學武器襲擊。法案涉及的生化襲擊包括天花、炭疽病、肉毒桿菌毒素、瘟疫和埃博拉病毒等。 這項名為「生物盾牌計劃」的法案規定,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鼓勵制葯企業研究與開發針對生物恐怖活動的應對措施,加快對解毒葯品的批准過程,在緊急情況下允許政府向公眾提供未經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批準的某些治療方法。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合成了外表和結構與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這種病毒可用於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發作機制,幫助開發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 這種埃博拉類似病毒是東京大學河岡義裕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這種病毒的外形、結構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質都與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樣,並且也能感染人體細胞。河岡教授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種蛋白質,其構造是在細管狀外殼中包裹著基因和蛋白質復合體。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埃博拉類似病毒與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類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試驗更為方便。 補充: 引自 網路 追問: 合成 病毒 ?建意二樓去做一下實驗體!
3. 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的最近研究
重建的西班牙流感病毒
在當時醫學界還沒有發現病毒,當時的醫學界以為這是一種細菌造成的傳染病,因此並不了解為什麼這流感會這么致命。直到1933年,英國科學家Smith Andenwes才第一次從人身上分離出病毒,並命名為H1N1。後來有許多科學家想知道為什麼此病毒會如此致命,但都不成功;一是因為其危險性,二是因為當時的所有遺體都已用火處理掉。
在1997年,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陶貝格爾(J. Taubenberger)在《科學》周刊上發表了他與同事利用遺傳學技術得出的研究成果,認為1918年的流感病毒與豬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種與甲型(A型)流感病毒(H1N1)密切相關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國家的豬體內發現這種病毒。
1998年2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AFIP)轄下所屬的分子病理部門在阿拉斯加的 Brevig Mission附近發現了一具被完整冰封近80年的愛斯基摩女子的屍體。Brevig Mission 在1918年11月由於流感失去了85%的人口。4件樣本的其中之一含有一些1918病毒的基因物質。這個樣本給予科學家第一手資料來研究這個病毒。
據2001年10月英國媒體報道,英國科學家正力圖根據10名死於1918年大流感的倫敦人的遺體,找到引起這場流感的病毒樣本或碎片,分析其基因組特徵,研究它為什麼具有這么強的殺傷力和傳染性。
2002年10月,美國國防病理中心與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合作,開始嘗試重建病毒。在一個實驗中,他們成功製造了一個有兩個191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這個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較起來,對老鼠較致命。
2004年2月6日,《科學》雜志報道了兩支隊伍,英國國家醫學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和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重建了1918流感的紅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糖蛋白),並從中了解該蛋白分子如何改變形狀來允許其從鳥類移到人類身上。
2005年10月5日,研究人員宣布191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經被重組。2005年在亞洲發生的H5N1病毒與1918病毒有些地方類似,但是目前很難變成人傳人。
2014年7月5日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河岡義裕教授最新研製一種致命病毒——2009豬流感病毒,如果這種病毒從實驗室傳播出去,很可能導致數億人口喪生,目前並未研製有效的預防疫苗。
4. 河岡義裕製造出超級病毒,能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新聞說一旦這種病毒泄露全世界的人都沒有招架之力。而他
肯定安全了,一旦遇到什麼異常情況,自毀裝置就會打開滅了那些病毒!你要知道如果逃出來首先遭殃的是美國佬!
5. 如何應對甲型流感
近日,國外媒體刊登日本一研究小組的成果稱,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出現變異,這可能使人類更容易受到感染。對此,有關專家稱「甲型H1N1流感在社區傳染將難以避免」。請關注——
日前,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的科研小組在《自然》網路版發表文章說,在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上發現了變異,可能導致病毒更容易附著在人體細胞上。
文章指出,如果變異擴大,可能比現在更容易向人類感染。日本的這一研究認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現在正處於逐漸適應人體並變得更容易感染人類的階段,今後必須密切監控有關變異。
廣東省疾控中心流行病研究所所長何劍峰表示,甲流病毒變異可能朝著兩個方向走:更輕或更重,從該病毒發生、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還是朝著專家想要的方向進展,但社區傳染將難以避免」。
變異可能朝兩個方向走
據了解,廣州首個二代病例出現後,廣東省疾控中心和中山大學都在進行兩代病毒的對比,暫時還沒有結果。「病毒的分離、研究、比對還需要一段時間。」何劍峰說。
他認為,目前有些病例感染源未明,再追究是哪種傳播途徑已沒太大意義,因為有些病例傳染源無從查起。可以說「甲流病毒發生社區傳染將不可避免」,但究竟什麼時候發生、以何種形式發生,目前尚不得而知,「擔心的是大面積暴發」。
何劍峰同時指出,讓專家們最擔心的是甲流病毒發生變異。但變異也可能朝著兩個方向走:更輕或更重。就算是重,也要分兩種情況來看,即究竟是引起的病情重了,還是傳播力更強了。為此廣東的專家正嚴密監測病毒變異的發生。一個多月來,從該病毒整個發生、發展的趨勢來看,「目前還是朝著專家想要的方向進展,即確診患者症狀都比較輕,未有危重病例。」
專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今冬明春或稍晚些時候,一旦病毒在我國出現廣泛傳播或流行,短期內出現較多病人時,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准備,對重症患者不能及時救治,死亡病例將會發生。
為應對內地可能出現的甲型H1N1流感的社區暴發,中國疾控中心公布了《甲型H1N1流感預防干預措施應用技術指南(試行)》。建議出現流感樣症狀的患者進行「分類就診」:輕症病例應減少不必要的就診,可居家休息和隔離治療;重症病例和易引起嚴重並發症的高危人群應及時就診;疑似或確診甲型H1N1流感病例應到指定醫院隔離治療。
《指南》建議,疾病流行地區的居民必須外出時盡可能戴口罩,且應盡可能縮短在人群聚集場所停留的時間。此外,《指南》特別建議,流感症狀的患者和高危人群盡量避免參加公眾集會。
秋冬打硬仗不可避免
根據既往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特點及我國歷年季節性流感流行規律,專家們推測,在今年秋冬季節,流感防控將有一場硬仗要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辦公室技術准備組副組長羅會明介紹說,5月底,衛生部已發布了《指南》,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疫情可能會處在不同流行階段,各地防控具體對策應因時因地而異。
「及時發現病例,控制傳染源,仍是我國現階段疫情防控的主要手段。」羅會明強調,下一步,隨著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增多,全國流感監測網路將重點關注流感樣病例哨點醫院檢測系統、暴發疫情的調查處理。減少疫情對生命健康或社會經濟的危害,將是今後全國疫情防控重點。
「6月8日,甲型H1N1流感疫苗株已入境抵京,我國有關部門啟動聯動機制,迅速投入疫苗研製與生產。」羅會明指出,使用疫苗是防疫的關鍵技術之一,但免疫接種並不能阻止疫情的傳播流行。變異是流感病毒的基本特性,即使病毒不發生較大變異,現在研製的疫苗到使用時完全有效,也可能因為生產能力有限,不可能保證全部人群接種疫苗。
「以疫苗阻止一種傳染病傳播流行,需要人群免疫接種廣覆蓋。」羅會明解釋說,「流感流行的特點,決定了個體免疫保護需要年年接種疫苗。因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歷年開展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的目的,均是為了保護特別需要保護的重點人群,而非阻止流感疫情的流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生產出來之後何時啟動接種工作,對什麼人群進行優先接種,也將取決於該疫情的流行程度和危害性。」
需克服「防範疲勞」
基於目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新形勢,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教授指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反季節傳播能力超出預期,盡管中國已大大降低其傳播速度,但仍需克服對甲型H1N1流感的「防範疲勞」。
目前中國輸入性病例全部都是在國外感染的,發生輸入性病例後往往會發生二代病例。這是因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種新型流感病毒,人群對其普遍缺乏免疫力,容易引起人際間的傳播。世衛組織公布的一些數據顯示,季節性流感的續發率在10%—15%之間,而甲型H1N1流感的續發率在22%—23%之間,其傳染性強於季節性流感。
「目前中國在發現和控制輸入性病例和減少二代病例方面顯示了強大的監測和預防控能力,大大降低了甲型H1N1流感的傳播速度,使中國處於有利的防治形勢。」曾光說。但他同時指出,強大的應對能力,只能及時發現和有效控制症狀明確的輸入性病例,不能改變輸入增多的現實,也不能杜絕二代病例的發生。由於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還有一部分感染者症狀輕微甚至不發熱卻可以起到傳染源的作用,因此每個國家都有可能突然發現本土傳播,中國也難以例外,對此中國也已有對策。
曾光表示,出現二代病例後,主要由公共衛生工作者專業應對,公眾不必恐慌,但仍需保持一定的警惕。公眾應掌握這一疾病的症狀、傳播途徑、預防措施等相關知識,還要及時了解權威的疫情信息,做到主動保護、主動申報、主動就醫。防控甲型H1N1流感是一場「持久戰」,每個人都要克服對甲型H1N1流感的「防範疲勞」。 (科技日報)
6. 河岡義裕的老師和學生以及介紹
河岡義裕,男,日本裔,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與他的團隊在實驗室內培養出了禽流感病毒的變種,據稱可引發人與人之間的大流行,美國因此擔憂這種病毒被恐怖分子利用。原就職於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現(2014年)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河岡義裕是中國著名微生物學家管軼的師兄,管軼曾跟隨禽流感權威、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Robert G. Webster教授學習2013年1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及其團隊,從現時在野鳥之間傳播的禽流感病毒中,找到8個基因片段,並利用它們組合出一種新病毒,與發生於1918年、估計造成5000萬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極相似,而兩者只有3%的氨基酸不同。河岡義裕指出,相關研究有助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
通過從H5N1型病毒中提取血凝素基因而後與2009年引發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結合在一起,河岡義裕的研究小組培育出禽流感病毒變種。在此之後,他們又添加其他4種基因變異以及在白鼬身上出現的一些自發性變異,此時的病毒能夠在白鼬之間傳播。
7. 超級H1N1的研發背景
2014年7月3日,日本東京大學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教授河岡義裕,為了分析H1N1的基因變化,改造出了超級H1N1。
河岡義裕是日本東京大學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教授,曾因復制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參與製造傳播力更強的H5N1禽流感病毒而引起爭議。河岡至今對該實驗非常低調,只曾在年初一個閉門研討會談及。
該項研究獲得了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生物安全委員會核准,但有委員坦言河岡提交的資料不夠詳細,故存在一定疑慮。初步研究數據已送交世界衛生組織,形容對方響應「良好」。
8. 製造病毒的同時要製造疫苗嗎
雖然我本身做的不是疫苗,不過沒人回答我說說我的看法吧,疫苗本身有兩個作用,預防和治療。通常只要能拿到病毒,做預防用的疫苗的難度比較小,當然也有流感這類病毒很麻煩,尤其是H1N1和新的H5N1,雖然有病毒的屍體來做滅活疫苗預防用,但是宿主免疫系統的免疫應答很低,保護力非常不足,你可以理解為人臉識別系統對某些大眾臉就是認不出來。而做治療用的 疫苗,通常是得病毒的亞單位疫苗了,就是定點的讓免疫系統去識別病毒的一部分,這樣效率會高很多,比如一個人可能長著大眾臉,但是有個很獨特的紋身/指紋,你找到這個了,就能讓宿主的免疫應答效率高很多了。
當然,像SARs這類,其實不是疫苗或者啥的無效,而是等生效的時候,破壞的粘膜組織已經太多了,回天乏術。所以最好是在感染的初期就能做一些事情。畢竟應答的產生和量的多少,還是非常看個人和個例的。
回到你的問題吧,基本製造出了這個病毒,就一定能做出他的滅活疫苗(甚至是減毒活疫苗)了,只是這個滅活疫苗能不能激活免疫應答,那是另外一件事了,還需要調整比例以及加入佐劑等刺激。而亞單位疫苗,就更得看病毒與機體的互動了,看看是阻斷病毒入侵細胞還是阻斷病毒釋放toxin還是阻斷病毒的繁殖關鍵核心蛋白,有很多很多的方式方法,只是不見得都有用。這就是為啥得先造出病毒,你才能研究它到底如何對機體構成危害,從而才能找出最有效的免疫手段/葯物治療手段。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不覺得河岡義裕是個瘋子,他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否則等像現在ebola都爆發了才開始研究為啥他致病就為時過晚了。(ps,ebola在猴子身上可是好好的。。。。。這個比較崩潰,如同HIV,其實對猴子的危害很小。。。囧一個)
請其他做疫苗和做免疫的大神輕拍,順便也指點指點我這個業餘愛好者
9. 甲流病毒的發現歷程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研究所的河岡義裕教授及其同事,通過電子顯微鏡拍攝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樣貌。
這些病原體對人類健康構成極大威脅,但透過顯微鏡觀看,它們無論是外表還是結構都只能用「美」來形容。
10. 2011年湖南高考政策適合復讀嗎 急!!!
取消文理分科的說法歷史悠久了,現在還沒有實行。沒考好的話,復讀一年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