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凱恩斯主義周期理論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周期理論:從心理因素角度論述經濟周期的理論。
1936年現代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他認為,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一種始向上,繼向下,再重新向上的周期性運動,並具有明顯的規則性,即經濟周期。 在繁榮、恐慌、蕭條、復甦四階段中,"繁榮"和"恐慌"是經濟周期中兩個最重要的階段。在繁榮後期。由於資本家對未來收益作樂觀的預期。因而使生產成本逐漸加大或利率上漲,投資增加。但實際上這時已出現了兩種情況,一是勞動力和資源漸趨稀缺,價格上漲,使資本品的生產成本不斷增大;另一種情況是,隨著生產成本增大,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利潤逐漸降低。但由於資本家過於樂觀,仍大量投資,而投機分子也不能對資本的未來收益作出合理的估計,樂觀過度,購買過多,使資本邊際效率突然崩潰。
隨即資本家對未來失去信心,造成人們的靈活偏好大增,利率上漲,結果使投資大幅度下降,於是,經濟危機就來臨了。經濟危機後,緊隨著經濟蕭條階段,此階段資本家對未來信心不足,資本邊際效率難以恢復,銀行家和工商界也無力控制市場,因而投資不振,生產萎縮,就業不足,商品存貨積壓,經濟處於不景氣狀態。隨資本邊際效率逐漸恢復,存貨逐漸被吸收,利率降低,投資逐漸增加,經濟發展就進入復甦階段。此階段資本邊際效率完全恢復,投資大量增加,經濟又進入繁榮階段。
折疊產生因素
形成周期性波動的原因主要是資本邊際效率的循環性變動,這種變動一般呈現。3-5年的周期性。主要有三個因素決定:
(1)固定資產壽命和人口增長速度;
(2)過剩存貨的保藏費;
(3)生產資本使用完畢所需要的時間)
『貳』 什麼是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2)凱恩斯主義的主要觀點擴展閱讀: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
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叄』 凱恩斯學派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新凱恩斯學派產生的客觀條件是,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效微力乏。原凱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的進展,給新凱恩斯主義者以有益的啟迪。新凱恩斯主義是原凱恩斯主義受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打擊後,汲取凱恩斯主義與其對立的學派的斗爭中的經驗教訓而形成,並在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斗爭中不斷發展,是原凱恩斯主義的復興。
新凱恩斯主義繼承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在三個命題上保持一致:①勞動市場上經常存在超額勞動供給;②經濟中存在著顯著的周期性波動;③經濟政策在絕大多數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並不是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簡單因襲,而是認真對待各學派對原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進行深刻地反省,同時吸收並融合各學派的精華和有用的概念、論點,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凱恩斯主義。
在具體的經濟分析方法和理論觀點上,新舊凱恩斯主義存在這重要差別,主要體現在非市場出清假設上。新凱恩斯主義以工資和價格粘性取代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工資剛性假設,並添加了原凱恩斯主義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①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即廠商追逐利潤最大化和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②理性預期假設。新凱恩斯主義闡明了,在經濟中出現需求或供給沖擊後,工資和價格粘性使市場不能出清,經濟會處在非均衡狀態,即使有理性預期的存在,國家的經濟政策也將起到積極作用,能夠影響就業和產量。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是:①否認新古典學派的二分法,即分析價值和分配問題的價值論和分析貨幣和價格問題的貨幣論,認為貨幣等名義變數的變動會導致產量和就業量等實際變數的波動,因而二分法是失敗的。②認為經濟是非瓦爾拉斯均衡,實際不完全性是重要的。他們認為工資和價格有粘性,其原因在於市場不完全競爭,經濟只能獲得有限信息和相對價格彈性,所以市場是非出清的,有明顯的非瓦爾拉斯均衡特徵。因而可以認為凡是否認古典二分法,持有市場是不完全競爭和非瓦爾拉斯均衡的觀點,都屬於新凱恩斯學派。
新凱恩斯學派的主要經濟理論有:①價格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粘性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名義價格粘性論;而是實際價格粘性論。這為價格理論提供了微觀經濟學基礎。②勞動市場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論克服了凱恩斯主義致命的缺陷,維護了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非出清的信條。不僅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明了勞動市場失靈、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等問題,還豐富和發展了微觀經濟學的勞動理論。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論的關鍵性假設是工資粘性,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兩類:一是名義工資粘性論;而是實際工資粘性論。③信貸配給論 。新凱恩斯主義信貸配給論從信貸市場中信息非對稱性出發,論述了利率和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信貸市場會失靈,政府幹預有積極作用。從而拓展了信貸市場理論的研究領域,豐富發展了金融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①價格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②就業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合同論等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合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③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雇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比較穩定。信貸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你要這么寫估計應該沒問題
追問: 嗯,謝謝回答。但是就寫500字。問題是 回答: 最下面一段- -! 補充: 新凱恩斯主義繼承了原凱恩斯主義的基本信條,在三個命題上保持一致:①勞動市場上經常存在超額勞動供給;②經濟中存在著顯著的周期性波動;③經濟政策在絕大多數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凱恩斯主義並不是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簡單因襲,而是認真對待各學派對原凱恩斯主義的批判,對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進行深刻地反省,同時吸收並融合各學派的精華和有用的概念、論點,批判地繼承發展了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的政策主張:①價格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菜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②就業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微觀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合同論等理論。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合同,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③貨幣政策和信貸政策 。貨幣政策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雇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前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比較穩定。信貸政策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
『肆』 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
凱恩斯主義理論的主要觀點: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主義】或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英國,1883-1946),現代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 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於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於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症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於將來消費或者用於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僱工人也是必須採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凱恩斯主義的推演邏輯是從充分就業開始的:
一,以往假設的充分就業均衡建立在薩伊定律基礎之上,其前提是錯誤的,因為總供給與總需求函數的分析結果顯示,通常情況下的均衡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
二,之所以存在非自願失業和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其根源在於有效需求不足;因為總供給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所以就業量就取決於總需求;
三,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三個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費傾向,心理上的靈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對資本未來收益之預期」;
四,政府不加干預就等於聽任有效需求不足繼續存在,聽任失業與危機繼續存在;政府須採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而非貨幣政策,增加投資,彌補私人市場之有效需求不足。
凱恩斯之所以從宏觀的視角對大量的宏觀概念進行歸納與整合之後,使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跳出價格分析的限制,從而翻開了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嶄新一頁,是因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迫切需要一種全新的角度和全新的理論對腐朽的自由資本主義的缺陷給予解釋和彌補。
『伍』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觀點是什麼它對我國的借鑒有哪些
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主義的「興衰」對我國進行經濟建設的啟示:要借鑒不同經濟學派理論中的合理成分,並結合本國國情制定經濟政策.對不同的西方經濟學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要結合本國的特殊國情,批判地吸收並借鑒其中的科學成分以及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運作的有益經驗,為改革開放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考,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展.
『陸』 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他的觀點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 宏觀經濟學 ,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到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柒』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該理論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和就業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私人投資和消費不足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7)凱恩斯主義的主要觀點擴展閱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 宏觀經濟學 ,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後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於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後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到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後,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捌』 凱恩斯主義的特點
新凱恩斯主義是指20世紀70年代以後在凱恩斯主義基礎上吸取非凱恩斯主義某些觀點與方法形成的理論。
編輯本段歷史背景
為答復本世紀70年代所謂「凱恩斯主義理論危機」,80年代便產生了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眾所周知,70年代興起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們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是不恰當的,他們斷言,宏觀經濟學必須建立在廠商微觀經濟的基礎上;他們主張,應當用建立在市場始終出清和經濟行為者始終實現最優化的假定基礎之上的宏觀經濟理論來取代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壽終正寢了!事實上,這種診斷是極大地誇張。
早在70年代後期,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 埃德蒙•費爾普斯(Edmund Phelps)、約翰•泰勒(John Taylor)就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建立基礎。費希爾發表了《長期合同、理性預期和最佳貨幣供應規則》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1977年2月號), 費爾普斯和泰勒發表了《在理性預期下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力量》一文(載《政治經濟學雜志》1977年2月號)。他們吸收了理性預期假設。80年代,美國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致力於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主要組成部分提供嚴密的微觀經濟基礎。因為工資和價格粘性往往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題,所以他們努力的目的在於更多表明這些粘性如何由工資和價格確定的微觀經濟學而引起的。即是,他們試圖建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微觀經濟基礎。這樣,80年代以來, 就形成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New—Keynesian Economics),以與其對立的研究方法, 即新古典宏觀經濟學(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相並立。
我們知道,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綜合派亦稱為新凱恩斯主義,它以「neo」表明「新」的意義,因此, 是對舊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和古典微觀經濟學的「新古典綜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現在,標名「新凱恩斯主義的」,英文原文為「new—Keynesian」,此詞是邁克爾•帕金(Michael Parkin)所創造的,他於1984年出版的《宏觀經濟學》一書,始創「新凱恩斯理論」(new—Keynesian theory )這個術語,而未用「新凱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最先使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這一稱號的, 是勞倫斯•鮑爾 (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 Mankiw)和戴維•羅默(DavidRomer)。他們於1988年發表了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產出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載《布魯金斯經濟論文集》1988年第一期)。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主要的還有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喬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本•伯南克(BenBernank)等。
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看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並非關於人們實際生活世界的理論。它的研究方法實質上是真正未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一種數學上的構思。對比而言,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決未想成為一種抽象的理論,而是要成為解決起初世界問題的實際政策模式。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是凌亂的,他們認為,經濟理論應當切合於真實世界、真實世界的制度和現實行為。因此,必然發生凱恩斯主義復興。正如阿蘭•布林德(Alan Blinder)說道:「宏觀經濟學已處於另一次革命之中,這次革命等於凱恩斯主義的再現,但是具有更加嚴密的理論風格。」(註:以上論述, 參見:曼奎和羅默主編:《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第一卷,1991年英文版)第1頁。 戈登著:《什麼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經濟學文獻雜志》1990年9月號第1115頁。 布林德:《凱恩斯主義復興》《挑戰》1992年9—10月號,第18頁、51頁。)
編輯本段核心命題
曼奎和羅默明確表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意味著對如下兩個問題作出解答:(1)這個理論違背古典派的兩分法嗎? 它斷定名義變數(如貨幣供應)的波動影響實際變數(如產出量和就業)的波動嗎?即是,貨幣非中性論嗎?(2 )這個理論假定經濟中的實際市場不完善性是理解經濟波動的關鍵嗎?如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相對價格粘性這些思考是理論的核心嗎?對於以上兩個問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為價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兩分法便破產了。因為不完全競爭和相對價格的粘性是理解價格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實際的不完善性是具有決定性的。
在宏觀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才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強調技術上的擾動和完善的市場,所以它對以上兩個問題作出否定回答。許多較早期宏觀經濟理論拋棄了古典派的兩分法,但是它們通常並不強調實際的不完善性是真相敘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數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包括非均衡的凱恩斯主義模型)都把工資和價格粘性塞進另外的瓦爾拉斯式經濟或硬充作瓦爾拉斯體系。因此,名義的和實際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顯著特點。
更多的傳統凱恩斯主義模型和貨幣主義模型都未把價格粘性的解釋作為關鍵性的。他們這兩派學者都把經驗證據視為比理論上純正更加重要。例如,貨幣主義者萊德勒(D.E.W.Laidler )爭辯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確微觀基礎並保證關於任何宏觀政策實驗後果的更准確的經驗論斷」(註:萊德勒:《當前宏觀經濟學問題》,1992年,轉引自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頁。)。在 80年代期間,新凱恩斯主義發展具有明顯的非經驗風格。那些更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為尋求加強凱恩斯主義模型,主要是通過發展和改進凱恩斯理論的微觀基礎來探究。
新古典主義模型和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之間的關鍵性差別在於對待價格確定行為上。與價格接受者(他是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對照,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假定製定價格的是壟斷企業,而非假定是完全競爭企業。雖然在凱恩斯的《通論》出版之前,1933年,羅賓遜夫人、張伯倫已分別獨立地發展了壟斷競爭理論,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凱恩斯主義理論家們才開始了使不完全競爭體現成非市場出清模式的工作。
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預期。這顯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對宏觀經濟學傢具有深刻影響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某些著名凱恩斯主義者和正統貨幣主義者卻保持對宏觀理論的微觀基礎的批評,並懷疑理性預期假設的經驗證實。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保持關於政策問題的各種各樣觀點,例如,財政金融政策實施中相機抉擇而非規則性方面的重要性爭論。新凱恩斯主義者把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震動都認為是經濟不穩定的潛在根源,但特別同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家們有分歧(當要對市場經濟有能力吸收這些供求震動以致維持充分就業作出評價時)。新凱恩斯主義者還與凱恩斯有同樣看法,即非自願失業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表現為不完全競爭,不完善市場,異質勞動和不對稱的信息,而且經濟主體經常關心著公平。因此,在新凱恩斯主義者看來,「實際的」宏觀領域具有協調失效和宏觀經濟的外部影響的特性。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於市場不完全性及其宏觀經濟效應並未達成完全一致見解。但是,他們的許多解釋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補充的。正如萊斯利(D.Leslie)評論說:「新凱恩斯主義把滿桶砂粒投入運轉圓滑的新古典派範式中。」(註: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第291—292頁。)
編輯本段政策含義
在強調粘性價格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貨幣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則上是重新確認的。既然較大的價格靈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經濟波動問題惡化,新凱恩斯主義者也就論證了即使價格是靈活的,矯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潛在作用也存在。
在市場經濟中,內生力量可能經常地增強外生沖擊的干擾影響。因為在新凱恩斯主義模型中,經濟波動是不規則的、無法預言的,所以新凱恩斯主義者不是政府試圖微調宏觀經濟的支持者。關於對總量波動,政府可以採取相機抉擇行動的程度,並沒有統一的新凱恩斯主義觀點。然而,大多數新凱恩斯主義者則認為,由於市場失靈,特別是就極度經濟衰退來說,確實需要政府行動。由於經濟將來可能面臨諸種問題的不確定性,少數新凱恩斯主義者便贊成均衡理論家們和大多數貨幣主義者所提倡的固定規則方法。
從新凱恩斯主義分析中得出的教訓是,面臨導致持久性的巨大沖擊時,政策干預是必要的,因為市場經濟的調整過程運轉得較緩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也相信,面臨迅速變動的經濟時,設計恰如其分的規則性政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與貨幣主義者和新古典主義者提倡的「微調」(Fine—tuning)經濟政策相對照,新凱恩斯主義者卻擁護設計出「粗調」(Coarse—tuning)政策以抵銷或避免宏觀水平波動問題。
就一直對實際工資粘性展開各種解釋的那些新凱恩斯主義者說來,已得出一些政策結論,特別是降低持續高度失業的政策。林德貝克、斯諾沃認為,為了要降低內部人的權力和使局外人對僱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從理論上說,降低權力的政策包括:(1 )工作保障法規的軟化以便減低僱傭和解僱勞工的流轉成本;(2 )工資關系的改良以便減少罷工的可能性。
有助於給局外人以公民權的政策將包括:(1 )再培訓局外人以便增進他們的人力資本和邊際產量;(2)改善勞工流動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場;(3)使工資具有更大靈活性的利潤分享安排;(4)失業補償制度的再設計以便鼓勵尋找工作。
有些新凱恩斯主義者(特別是歐洲支派)贊成某種形式的收入政策,以緩和不對等的工資議價制度的不利影響,例如,拉亞德(R.Layard)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業、宏觀經濟運行和勞動市場》一書中爭辯說:「如果失業超過長期『無加速度通貨膨脹的失業率』(NAIRU, 或自然失業率)並存在滯後現象,那麼暫時收入政策就是有助於失業更快地回到NAIRU的一種極好方法」。但是,這樣的政策仍引起激烈爭論, 許多新凱恩斯主義者如曼奎等並不認為收入政策起著有效作用。而且,有一位經濟學者金蒂斯(H.Gintis)明確指出,盡管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放棄達到充分就業的義務是較小讓步,可是,這種讓步(承認自然失業率的存在)卻是重要退卻。(註:見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第325—328頁,以及《挑戰》1992年9—10月號,第50—51頁。)
編輯本段簡要評析
首先,新凱恩斯主義文獻一直偏向於理論上的發展。許多經濟學家對新凱恩斯主義缺乏以經驗為根據的著作提出了批評。例如,費爾(R.Fair)認為,新凱恩斯主義作品已使宏觀經濟學脫離其經濟計量基礎,並建議新凱恩斯主義者要「准備考慮匯合他們的各種理念的可能性以提出可檢驗的結構性宏觀經濟計量模型」。萊德勒(D.E.W.Laidler )也有力地論證要恢復經驗證據作為宏觀經濟學的研究重點。為作出回答,鮑爾、曼奎、羅默1988年發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和產出量—通貨膨脹交替關系》這篇有影響的論文利用全國性資料檢驗了菜單成本模型。「為何價格是粘性的?」布林德的研究利用從訪談中收集的資料區別了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認為是程式化論據的價格粘性的各種不同解釋。初步答案對以協調失效、成本加成定價和不成文合同為特色的凱恩斯主義解釋給予支持。布哈斯卡(V.Bhaskar )等所發表的論文利用在英國80年代期間收集的資料進一步證實:大多數廠商在經濟繁榮時並不傾向於提高價格,或在經濟衰退時,不輕易降低價格,而是通過工作時間、輪班勞動、存貨或雇客定量配給的變動來作出數量調整反應,這些反應是壓倒趨勢的重要性。
第二,新凱恩斯主義提出了往往不相聯系的許多第一流理論。為了要產生可檢驗的新凱恩斯主義模型,這就使得這些理念協同匯合更加困難。新凱恩斯主義者自己也認識到這個問題。例如, 布蘭查德 ( O.Blanchard)反省道:「我們用很少有趣的效果造出太多的怪物。」 創立具有「准宗教」信仰的微觀基礎的各種理論「迷人盛裝」的魅力已成為病害。
第三,關於菜單成本。批評者懷疑對價格調整的小額成本會有可能說明產量和就業的重大縮減。卡普林(A.S.Caplin)、斯普爾伯(D. F.Spulber)也對菜單成本答案表示懷疑,他們證明,雖然菜單成本對單個廠商可能是重要的,但是這種影響在總量方面會消失。為回答這些批評,新凱恩斯主義者爭辯說,實際粘性一體化擴大了具有對產量和就業影響的名義粘性的范圍。體現改變價格的小額成本模型的弱點是,模型形成多重均衡。羅坦伯格(J.J.Rotemberg)認為, 「如果許多事情發生,那麼各種模型就更難以拋棄」,而「當存在多重均衡時,這就不可能識別經濟對任何特定的政府政策將有如何反應。」
第四,關於從微觀基礎導出粘性所提出的問題。托賓否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堅持或要求」名義的和價格的剛性。在托賓看來,工資和價格靈活性很可能會使經濟衰退惡化,而且他支持凱恩斯的這種觀點:名義工資粘性在面臨總需求沖擊時將起穩定的影響。托賓還提醒新凱恩斯主義者注意:凱恩斯對於以工人關心工資相對性為基礎的名義工資粘性進行了「理論上無瑕疵的」和「經驗上現實主義的」解釋。既然名義工資減少將被每一群體工人看成相對實際工資降低(因工人們在分散制度下無法保證知道其他群體工人正接受的工資減低的情況),這就將被有理性的工人們抵抗。
第五,關於理性預期假說被許多新凱恩斯主義者的認可問題。費爾普斯認為理性預期假說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布林德指明:經驗證據在其有利方面是:「最好也不過無力,最壞也不過指責。」不管怎樣,不到有人提出更好的觀念,這個批評思路將導致宏觀經濟學中理性預期假說的放棄似乎是不可能的。
第六,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致的問題,涉及由「舊」IS—LM模型的「新」學派繼續接受,作為理解總需求決定因素的最好方法。 金(R.G.King)證明,IS—LM模型「是90年代宏觀經濟學可行的分析工具,」金鑒定的基本問題是,為了要利用IS—LM模型作為分析工具,經濟學家們必須忽視預期,但是「我們現在知道,這種簡單化就排除了總需求的主要決定因素。」金向宏觀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提出這樣的意見:他們忽視新凱恩斯主義廣告,因為新產品象原先的產品一樣,不是健全的,盡管是新的包裝法。
總而言之,由於強調勞動市場、產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上形形色色不完美性,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被它的擁護者看成是一種「令人興奮的」、「有生氣的研究綱要」。可是按批評者看來,新凱恩斯主義者所完成的是「新瓶裝舊酒」似的工作。這就仍然被看出,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復興將是怎樣成功的。(註:以上評析見斯諾東等:《宏觀經濟學現代指南》,第328—330頁。)
我們認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以不完全競爭和不完全信息為前提,分析論證名義的和實際的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存在,從而得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市場始終難以出清)這種論斷,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必然產生大量非自願失業這個現象,因此提出政府幹預私營經濟的必要性,否定政策措施的無效性的論調。所有這些都近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現實。
自60—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界各派對如何使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相結合的機制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其中受到責難較多的是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被認為缺乏微觀經濟理論基礎。對此,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們試圖吸取新古典派的理性預期假說,甚或承認自然失業率的存在來補充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微觀經濟理論基礎。然而,這樣的結合和補充恰是背離了凱恩斯革命的重要部分。誠如羅賓遜夫人所指出的,凱恩斯革命從理論方面來說,就「在於從均衡觀向歷史觀的轉變;在於從理性選擇原理到以推測或慣例為基礎的決策問題的轉變」,而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嚴格的理性行為是不可能的。經濟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據公認慣例來處理的。(註:瓊•羅賓遜:《凱恩斯革命的結果怎樣》,《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一輯,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0、21頁。)」可見,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者企圖將「理性預期」,從而用「理性經濟人」來填補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實質上並非對凱恩斯經濟學的「發展」,而是向凱恩斯以前的傳統經濟學的讓步和復舊。須知,西方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對「理性經濟人」的強調,正受到許多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如果僅著眼於對「理性經濟人」的強調,那就忽略了最大多數智力正常的人的行為和決策極少決定於經濟的考慮,因而無視社會組織的重要性,抹煞集體行為力量,否認不同利益集團、不同階層或階級之間的矛盾或沖突。這樣,就必然使其經濟分析容易形成錯誤的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決策。
至於自然失業率,它不過是西方傳統經濟學中的「摩擦性失業」和「自願失業」的另一種說法而已。它的水平變動是由勞工市場的結構所決定的,因此自然失業率變動可被視為理所當然地未實現「充分就業」的借口,即不存在凱恩斯所指出的「非自願失業」了。顯然,這確是新凱恩斯主義者的重大讓步,如有些經濟學者所評論的那樣。
總之,誠如西方有的經濟學者所指出的,「雖然宏觀經濟學需要微觀基礎」,但是「微觀經濟學也需要宏觀基礎」,而且「微觀經濟學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宏觀問題
『玖』 什麼是凱恩斯主義,它的觀點是什麼
我覺得凱恩斯主義(也稱「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建立在凱恩斯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