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四節氣歌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1)節氣歌擴展閱讀:
1,二十四節氣介紹:
1.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6.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 立夏:夏季的開始。
8.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9.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10.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 立秋:秋季的開始。
14.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 秋分:晝夜平分。
17.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18.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 立冬:冬季的開始。
20. 小雪:開始下雪。
21.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2,二十四節氣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24 solar terms),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節氣,於中國先秦時期就已經訂立、到漢代完全確立的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的結晶。
3,二十四節氣諺語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隨著不斷地觀察、分析和總結,節氣的劃分逐漸豐富和科學,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現在我們習慣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4,二十四節氣順口溜
中國農歷的24節氣為: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為: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雨水:雨水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墒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
驚蟄:驚蟄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蘇醒來,冬麥鎮壓來保墒,耕地耙耘種春麥。
春分: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
穀雨: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遲延,家燕歸來淌頭水,苗圃枝接耕果園。
立夏:立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溫棚防風要管好。
小滿:小滿溫和春意濃,防治蚜蟲麥稈蠅,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絨剪毛防冷風。
芒種:芒種雨少氣溫高,玉米間苗和定苗,糜谷蕎麥搶墒種,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雜去劣選好種,消雹增雨乾熱風,玉米追肥防粘蟲。
小暑: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閑。
大暑:大暑大熱暴雨增,復種秋菜緊防洪,測預報稻瘟病,深水護秧防低溫。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變金,苗圃芽接摘樹心。
處暑:處暑伏盡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糧菜後期勤管理,冬麥整地備種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稻曬田收葵花,早熟蘋果忙採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碾脫粒交公糧,山區防霜聽氣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飛,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蘿卜和白菜,秸稈還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結冰又結霜,抓緊秋翻蓄好墒,凍日消灌冬水,脫粒曬谷修糧倉。
立冬:立冬地凍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農田建設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飄,幼樹葡萄快埋好,用冬閑積肥料,莊稼沒肥瞎胡鬧。
大雪:大雪臘雪兆豐年,多種經營創高產,時耙耘保好墒,多積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嚴寒數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極參加夜技校,增產豐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進入三九天,豐收致富慶元旦,季參加培訓班,不斷總結新經驗。
大寒:大寒雖冷農戶歡,富民政策誇不完,產承包繼續干,歡歡喜喜過個年。
2. 節氣歌(全)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即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江扠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3. 二十四節氣歌 全文
二十四節氣歌可以說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是我們老祖宗總結出來的關於氣候的實用技巧。全文如下:
二、後兩句話主要是講每個節氣具體的日期,當然這個是那農歷計算的。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平均每個月有兩個節氣,而且每年這個節氣的時間都是差不多的,最多也就差一兩天的樣子。接下來「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這句話就更明確地指出了各個節氣的時間,上半年的節氣基本都是在每月的初六和二十一,而下半月的節氣基本都是在初八和二十三。
這樣一具體的描述,大家立馬就能從每個人時間的變化推算出氣節來,真的是方便很多。
在古代,人們沒有專門的記錄氣候變化的文字性的東西。普通的勞動人民想要知道什麼時候適合耕種、收獲等等,完全就是靠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所以,在長久的勞動實踐當中,大家總結出了這樣的二十四節氣的歌謠。
4. 十二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歌,是為便於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小詩歌,流傳至今有多種版本。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表示季節變遷及指導農事的歷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於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准。
5. 《節氣歌》是什麼
《節氣歌》是: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均勻分布在一年四季之中,每個季節剛好有六個節氣。
春季六節氣
1.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
2.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濕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3.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在二十四節氣之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4.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5.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
6.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谷類生長。
夏季六節氣
7.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8.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范圍的強降水。小滿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等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徵:「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只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
9.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種,「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
10.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11.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志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12.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秋季六節氣
13.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
14.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
15.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點。
16.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17.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徵的節氣,寒露節氣後,晝漸短,夜漸長,日照減少,熱氣慢慢退去,寒氣漸生,晝夜的溫差較大,晨晚略感絲絲寒意。
18.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霜降節氣後,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
冬季六節氣
19.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立冬意味著風雨、干濕、光照、氣溫等,處於轉折點上,開始從秋季向冬季氣候過渡。「秋收冬藏」,萬物在冬季閉藏,冬季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
20.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進入該節氣,中國廣大地區西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
21.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大雪和小雪、雨水、穀雨、小滿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節氣大雪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漸增多。大雪節氣最常見的就是降溫、下雨或下雪。
22.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時至冬至,民間便開始「數九」計算寒天了,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23.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6. 《節氣歌》是什麼
《節氣歌》是一首根據中國節氣編成的歌曲,方便人們更容易記住對應的節氣。
歌曲的內容為: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前四句是從每個節氣中各取一個字按次序組成的歌訣,是整個節氣歌的主體,後四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時間規律。即上半年的節氣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6)節氣歌擴展閱讀:
1、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經驗積累和智慧結晶,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絢麗瑰寶。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歷法獨到之處,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刻劃出一年中氣候變化的規律。
2、地球繞太陽旋轉視運動一周為360度,分成24等份(最開始的時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約半月時間)就有一個節氣。一年四季共有24節氣,依次稱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7. 24節氣歌的全文
1、《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順口有意境的二十四節氣全歌》
漁者新編
立春雨水漸,驚蟄蟲不眠,
春分近清明,採茶穀雨前;
立夏小滿足,芒種大開鐮,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處暑去,白露南飛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紅葉染;
立冬小雪飄,大雪兆豐年,
冬至數九日,小寒又大寒。
3、《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