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紀錄片中國上中下
擴展閱讀
一日三次買股票 2025-09-06 15:34:05

紀錄片中國上中下

發布時間: 2021-06-28 09:28:43

Ⅰ 哪裡可以下載紀錄片《中國》

這里有.....帶字幕的新版三段《中國》ED2K鏈接

Ⅱ 《中國十大必看紀錄片》是什麼紀錄片

《請為我投票》、《英和白》、《高三》、《算命》、《老唐頭》、《河西走廊》、《故宮100》、《布衣中國》、《我從漢朝來》、《漢字五千年》。以上10部紀錄片深刻的反應了事物的發展和文化內涵,值得深思。

9、《我從漢朝來》: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本片以獨特的視角「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三年間尋訪百餘處歷史遺跡,用影像復原了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

10、《漢字五千年》:用講故事的方式,藉助32個富有代表性的漢字,將隱藏在文字背後的人以及歷史充分展示出來,生動描繪了一幅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卷。看完才明白,漢字的博大精深是其它任何文字不可比擬的。

Ⅲ 有沒有什麼好的有關中國上下5000年歷史發展的紀錄片

宋朝紀錄片《宋朝歷史全程記錄》《南宋》《中國十大王朝大宋王朝》《南海一號》。

Ⅳ 中國第一部紀錄片是什麼

《流浪北京》,《流浪北京》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的記錄片。

吳文光之於中國新記錄片的意義相當於崔健之於中國搖滾。該片先後拿去參加了多個國際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日本山形國際記錄片電影節,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 。

(4)紀錄片中國上中下擴展閱讀:

《流浪北京》從1988年開始拍攝,1990年剪輯好的關於「北漂一族」的紀錄片,那群人當時被稱作「盲流」,現在冠予的頭銜是「獨立藝術家」。

影片分為六段:

1、為什麼到北京;

2、住在北京;

3、出國之路;

4、1989年10月;

5、張夏平瘋了;

6、《大神布朗》上演。

70分鍾的片子講述了幾個暫居北京的畫家、作家的故事,最終都通過婚姻的方式出國的張慈、張大力,精神分裂但終於也結婚出國的張夏平,通過攝影展去法國而留在那裡的高波,留在北京的獨立戲劇導演牟森,還有攝像機背後的獨立紀錄片導演吳文光。

Ⅳ BBC有關中國的紀錄片

1.《中國故事》:

Michael Wood探索了世界上最新超級大國的歷史,從古代到現在。從無錫開始,Michael 加入秦氏家庭的團聚會,300個親戚聚集在一起膜拜他們的祖先秦觀。為了尋找中國國家的起源,他參觀了二里頭的發掘,看到了公元前2000年精美的綠松石龍杖。

2.《中華的故事》:

英國廣播公司(BBC)二台2016年1月21日起開播關於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最新系列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追溯中國過去4000多年的歷史,講述中國從古代夏商周到改革開放時代的巨大歷史變遷。

4.《中國新年系列》;

影片分成三部,分別是《回家》、《團圓》、《歡慶》。第一集《回家》從北京的交通開始,從計程車的抱怨中對於北京的「堵車」真的是可見一斑。緊接著來到北京各個交通樞紐,以北京西站和北京首都機場為例,春運時期每天都要承載成千上百萬甚至更多的客流量。

4.《美麗中國》:

是第一部表現中國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是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第一次聯合攝制的作品。影片從長江以南的稻米之鄉開始,到酷熱的西雙版納雨林,極寒的珠穆朗瑪峰,中國的標志長城,中華文化發源地黃河流域等。

5.《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

2017年6月3日,由中英合力打造的紀錄片《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在江蘇衛視和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News)同步播出。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共6集,每集23分鍾,定於北京時間每周六晚6時播放一集。6集紀錄片包括了24個故事,囊括了世界最長的高鐵網、全球最大網購狂歡節、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世界最大單體光伏電站和世界第一高橋等多個「世界之最」。

Ⅵ 超級精彩的紀錄片《中國》備受關注,這部影片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震撼

12月7日晚,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在湖南衛視、芒果TV雙平台開播。《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湖南衛視、北京伯璟聯合拍攝。

從已播出的四集來看,主創團隊在呈現形式上是下了功夫的,畫面構圖不錯,社彩調和非常成功,道具和場景盡量還原時代,多採用長鏡頭、大景深,拍出了電影的質感。該片採用當下的語言風格、認知體系、遣詞造句來講述歷史,更邀請到了北京人藝、國家話劇院的老戲骨,通過演繹的方式將當時的歷史深入淺出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在視覺表現方面,該片融匯戲劇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徵性手法,建立起鮮明、自成一系的美學風格。

Ⅶ 中國歷史紀錄片,我想綜合了解一下中國的歷史

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戲說乾隆

Ⅷ 中國十大必看紀錄片分別是哪些好看么

《舌尖上的中國》

首先聲明一下:本人把《舌尖上的中國》看了不下10遍,請不要吃驚,因為這個記錄片拍的太完美了。它將美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讓簡簡單單的美食,賦予了充實的神韻。

《走遍中國:食在八方》走遍中國美食篇大合集

《味道中國》CCTV全三集合集

《火辣辣的湘菜》紀實頻道7集全

好了,上述這么多的美食紀錄片,足以讓你大飽眼福了,自己去找,慢慢欣賞吧

Ⅸ 紀錄片的中國紀錄片

中國紀錄片的歷史是從西方國家的攝影師來中國拍新聞片開始的。19世紀末,外國攝影師拍攝了義和團和八國聯軍,同時又拍攝了紀錄當時中國社會生活風貌的影片。以後在20世紀初拍攝了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大出喪等新聞片。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除日本攝影師拍攝了《辛亥鱗爪錄》外,中國攝影師朱連奎等也拍攝了反映武昌起義的《武漢戰爭》,稍後一些,又拍攝了反映二次革命的《上海戰爭》。1918年前後,商務印書館拍攝了一些以時事和風景為內容的紀錄短片:《歐戰祝勝遊行》、《第五次遠東運動會》以及《南京名勝》、《西湖風景》等。1924年前後,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十分重視紀錄片的拍攝。他以大元帥的名義下令有關方面給予電影攝影師黎民偉工作上的方便。黎民偉這個時期拍攝了《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記》等新聞片和紀錄片,並在孫中山逝世後,利用已拍的材料匯編為《勛業千秋》。在這個時期,蘇聯攝影師布留姆等人也在中國拍攝了《偉大的飛行與中國國內戰爭》、《1927年的上海》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電影工作者走出攝影棚,用手提攝影機拍攝了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新聞紀錄片,並從實際工作中培養起一批專業的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所屬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所屬的中央電影攝影場以及西北影業公司等先後攝制了《抗戰特輯》、《抗戰實錄》等新聞雜志片,紀錄片則有《蘆溝橋事變》、《空軍戰績》、《松滬前線》、《湘北大捷》、《民族萬歲》和《華北是我們的》等,也給中國新聞紀錄電影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
1953年7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攝制新聞片和紀錄片的專業機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一電影製片廠和其它電影廠也拍攝一定數量的紀錄像片。新聞紀錄電影從業人員的數量和素質都有很大提高,並在少數民族中培養了創作人員,攝制了大量新聞片和長短紀錄片。如《百萬雄師下江南》、《新中國的誕生》、《紅旗漫卷西風》、《抗美援朝》、《中國民族大團結》、《偉大的土地改革》、《早春》、《百萬農奴站起來》、《黃河巨變》、《非洲之角》、《在激流中》、《征服世界最高峰》、《先驅者之歌》、《莫讓年華付水流》、《我們看到的日本》等,其中有些曾在國內外獲獎。中國第一部彩色舞台紀錄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與祝英台》。70年代以後,電視在全國迅速發展和普及,為新聞紀錄電影的播映提供了更及時的手段,開拓了更廣闊的領域,新聞紀錄電影除繼續在影院放映外,也大量進入了電視屏幕。
在此期間,台灣國民黨系統的「中制」、「台制」和民營的公司等也拍攝了一些新聞紀錄像片。較有影響的有《傳統小鎮──美濃》、《國劇藝術》和《龍的傳人》等。香港的某些電影企業也拍攝過一些反映中國抗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紀錄片如《慘痛的戰爭》等。 新紀錄電影是1990年代存在於體制之外的「邊緣紀錄片」(不包括通過國家電視台體制內運作,以欄目的形式存在,代表著一種自上而下的權力和視角的電視紀錄片),是建立在對傳統 政 論 風格紀錄片的一種反動而產生的新運動。
新紀錄電影運動開始是以「地 下」、民間的形式和往國外電影節送展的方式推動,是通過VCD、DVD、酒吧放映等「自動、自由」的傳播方式在民間廣為開展的。
新紀錄電影運動產生於1980年代末期,以散兵游勇的狀態興起或者說它的萌發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行為,曾在昆明電視台工作過的吳文光憑著朦朧的感覺拿起 了攝影機,對准他周圍的「盲流藝術家」,便有了《流浪北京》的誕生。尤其片子的拍攝橫跨了80年代末的政 治事 件 ,而格外引人注意。同時吳文光的行為也暗示 了這種獨 立 制 作 人存在的可能。
段錦川的《八廓南街16號》,康健寧的《陰陽》,楊天乙的《老頭》,朱傳明的《北京彈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風 很大》,杜海濱的《鐵路沿線》,王芬的《不快樂的不止一個》,趙亮的《紙飛機》等等,這些紀錄片在短短幾年內不斷涌現並在國內外名目繁多的紀錄片獎項中得 獎。其中有好多製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紀錄片,而且不是專門的紀錄片工作者。這些新紀錄片人的出現,似乎標志著一個「業余影像時代」的到來。和1990年代早 期的「新紀錄片運動」不同的是,當時的紀錄片工作者,無論是吳文光、段錦川還是蔣樾等人,大都有在電視台工作的背景,他們是苦於不能在傳統體制內進行真實 的表達,才選擇了獨立製片的道路。而當下年輕的紀錄片創作者們則多半不在專業影視從業人員之列,他們或者是還在電影學院讀書的學生(如朱傳明與杜海濱,拍 片那時尚未畢業),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楊天乙那樣原本對影視製作一竅不通的門外漢。他們用來創作的器材,除了雎安奇使用了16毫米攝影機和總 共20分鍾的過期黑白膠片,顯得稍微「職業化」一點,其他人則是靠數碼DV甚至超8家用攝像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雖然從專業的角度而言,他們的作品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著視聽方面的缺陷,但這些新紀錄片人卻以影片內容的真實性與原創力震動了國際影壇。這些獎項不僅僅是對這幾位紀錄片導演的褒獎,更重要的是,它 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他的才華、毅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簡陋的攝影器材,成為一位「真正」的紀錄片導演。而且他們關注的對象大多都是日 常生活中的個體,像王芬把攝影機對准了自己的父母(暫且不管這樣做帶來的某些倫理問題),「新紀錄片運動」似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彷彿出現了一種類似 於全民健身運動似的「業余影像時代」的狂歡。

Ⅹ 中國最好看的紀錄片,你都看過幾部

說到中國的紀錄片,我相信大家肯定大家肯定多多少少都看過幾部紀錄片,紀錄片有各種各樣類型的,比如說像歷史軍事類的紀錄片,也有像科教方面的紀錄片,或者是叫人文地理方面的紀錄片,都有很多很多,可能很多人都看過BBC的紀錄片,或者是國家地理的紀錄片,確實BBC,或者是國家地理的紀錄片,他們不管從拍攝的角度還是專業性來講,都更加的豐富,但是我們國內也有很多很多優秀的紀錄片。

航拍中國一播出之後,也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喜歡,我們可以在這部紀錄片當中看到我們所不了解的地方看到我們所沒有見過的一些自然景觀,還有人文現象,我們也可以在這部紀錄片當中獲得很多很多,我們曾經沒有獲得過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