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女總理的簡介
安格拉·默克爾簡歷
1954年7月17日出生於漢堡的一個牧師家庭
1973年—1978年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
1986年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
1989年秋參加民主覺醒組織
1990年12月2日當選為聯邦議院議員
1991年當選為基民盟唯一的副主席
1991年1月—1994年11月17日任婦女和青年部長
1994年11月17日—1998年9月任環境部長
1998年11月7日當選為基民盟秘書長
2000年4月10日當選基民盟主席
2005年5月30日被正式提名為總理候選人
從小愛學習
默克爾1954年7月出生於德國北部港口城市漢堡,原名安格拉·多羅特婭·卡斯納,父親是一名路德教會牧師。
母親曾經是位英語和拉丁語教師。出生6星期後,她隨父親遷往東德小鎮滕普林,並在那裡長大。默克爾是家中三個孩子中最大的。
默克爾的童年在一所又大又舒服的房子里度過。那所房子建在一所神學院的青青校園里。校園里還有一個智障人教會學校。默克爾的爸爸是神學院院長。
默克爾的父母對她期望頗高,總希望她出類拔萃。默克爾沒辜負父母厚望。她是個非常勤奮的學生。她會利用等校車的時候學俄語,如今已能說得一口流利的俄語。
默克爾小時候就顯露出科學方面的天才。1973年憑著數學、科學和語言幾門功課的優異成績,默克爾進入萊比錫大學學習物理學。那時的默克爾已經是原東德「自由德國青年」組織的地區領導,該組織鼎盛時期一度有300萬名成員。因此,有人說這個組織是默克爾的第一個政治舞台,是她成為組織者和戰略家的訓練場。
1986年她獲得萊比錫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學位。她的論文是關於碳氫化合物反應的速度常數計算。畢業後,她在原東德科學院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
默克爾經歷過兩次婚姻。第一次結婚是在1977年,但婚姻僅維持了5年。1998年,她與現任丈夫、55歲的化學教授約阿希姆·紹爾結為伉儷。
兩人當初都在科學院工作,如今紹爾繼續從事科研工作,默克爾卻成為叱吒德國政壇的人物,兩人一年也見不上幾面。盡管如此,夫婦兩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外界能看見他倆公開露面的機會,大多是一年一度的拜羅伊特音樂節。
有時人們也見到夫妻倆在柏林市中心「博夏特」飯館相會。這是家以煎肉排為招牌菜的餐館,不少知名人士經常光顧。兩人相聚時,多是默克爾滔滔不絕地講,紹爾默不作聲地傾聽。每到周末,夫婦倆則喜歡去他們在滕普林的寓所度假。在那裡,她做飯,他講述他的科研。這是他們二人世界的一部分。
平步青雲路
1989年,35歲的默克爾加入「民主覺醒」運動,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1990年,她隨該黨加入基督教民主聯盟。在時任基民盟領袖、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提攜下,默克爾先後出任德國青年婦女部長、環境部長、基民盟秘書長和副主席等職。同僚眼中,默克爾女士沉穩、務實、工作勤奮。
2000年基民盟陷入政治獻金丑聞,默克爾被推選為基民盟主席,成為該黨歷史上第一位擔任黨領袖的女性,也成為德國戰後首位女性大黨領袖。當時就有人猜測,默克爾可能會顯露鋒芒,爭奪總理職務。但2002年總理選舉,默克爾主動「讓路」,由基民盟的姊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主席施托伊貝爾出面挑戰施羅德,未能成功。但是,此舉鞏固了默克爾在聯盟黨(基民盟與基社盟兩黨合稱聯盟黨)內的絕對領導地位。從2002年9月起,她兼任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
之後,她率領基民盟在地方選舉接連獲得勝利,特別是今年5月20日在北威州的選舉中,一舉拿下施羅德所在社民黨執政39年的大本營,引發德國政治地震。
立鴻鵠之志
今年5月底施羅德被迫宣布提前舉行全國大選後,51歲的默克爾在聯盟黨聯席會議上未經投票表決即被正式提名為聯盟黨總理候選人。默克爾會後表示,德國大選是為了德國未來,「我願意為德國效力」。默克爾將作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理候選人,在今年9月的大選中與施羅德一決高下。
兩個月後,默克爾迅速推出自己的經濟改革方案,應對當前德國經濟持續低迷狀況。她承諾實施改革,創造一個良好的商業環境,採取措施降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維持高社會福利開支等。
同時,默克爾還可能對對外政策作出相應調整,這一點將與施羅德的對外政策有所不同。分析家指出,施羅德強烈反對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默克爾可能會在處理與英美兩國關系方面有所變化,逐漸改善與這兩個國家的關系。而在土耳其加入歐盟問題上,她持反對態度。
許多人批評默克爾過於渴望權勢,對此,默克爾表示,這種批評並沒有對她造成任何困擾。
「也許這是因為目前政治地位較高的女性政治家太少了。我將這種批評看作是說我對權力有著較強判斷力的一種恭維。如果對權力判斷力差的話,我將無法勝任總理的工作。」
「科爾的女孩」
德國前總理科爾任職期間,對來自東德的默克爾頗為重視。德國媒體甚至將受寵的默克爾稱為「科爾的女孩」。但是,堅持原則的默克爾用能力證明,自己絕不是政治花瓶。
2000年科爾和時任基民盟主席的朔伊布勒先後捲入政治獻金丑聞後,默克爾立即公開表示反對科爾。在朔伊布勒被迫辭職之後,默克爾當選主席,開始統帥基民盟。此後幾年中,默克爾不僅迅速領導基民盟克服危機,並且出人意料地一次次成功應對挑戰,穩坐主席一職。她的政治領導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逐漸顯露。堅強自信的默克爾,名副其實地榮膺德國政壇「鐵娘子」稱號。
法新社援引最近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默克爾的民眾支持率更勝一籌。這也意味著她極有可能在9月大選中刷新政壇紀錄,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因此,人們更是將這位「鐵娘子」與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相提並論,而她們之間也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
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英國唯一的女首相。對於這位女強人,默克爾表示欽佩,但她也坦率講述了自己對「鐵娘子」的看法。
「我們都是女人……都是科學家,這些相似之處很有趣。」默克爾接受德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我非常欽佩撒切爾夫人在任期間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但她並沒有完成所有她想做的事,例如英國鐵路系統私有化。」
默克爾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自己與美國前第一夫人、現任聯邦參議員希拉里(專題,圖庫)·柯林頓(專題,圖庫)的相似之處。她說,當她翻閱希拉里的回憶錄《親歷歷史》時,發現她們兩人之間有著「有趣的」相似之處,例如,媒體都曾高度關注她們發型的改變。
默克爾說:「它(《親歷歷史》)使我想起我的外形也曾引起許多討論。」
自決定競選總理以來,一向自嘲缺乏魅力的默克爾幾乎與希拉里作出了同樣多的改變。同時,她們的改變也都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為了一展女性領導人特有的魅力,默克爾選擇了較為柔和的發型,更注意化妝,著裝的顏色也艷麗起來。
默克爾12歲在游泳課上練跳板時,她竟然在跳板上站了足足45分鍾才鼓足勇氣起跳。她幾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起這個童年小插曲時說:「我就在那一刻有了勇氣。」她說自己是那種「需要很多准備時間,盡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默克爾在學校老師和同學們眼裡從來不是個做領袖的材料,甚至讓人覺得平淡乏味。
美國《時代》周刊指出,默克爾是個強硬並善於在機會出現時抓住機會的人,而施羅德剛好給默克爾獻上了機會。雖然經常有人批評默克爾膽小和不夠鼓舞人,但是默克爾得到的勝利已經超過了她應得的份額。她已經從一個普通物理學家變身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她正在精心計劃,並會毫不留情地出擊。
兩黨瓜分內閣
根據權力分配協議,社民黨將獲得內閣外交、財政、勞工、司法、衛生、運輸、環境和發展部部長職位。而聯盟黨成員將入主國防、內政、農業、家庭和教育等部門。
現任經濟和勞工部長沃爾夫岡·克萊門特說,基社盟主席、德國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巴伐利亞州州總理施托伊貝爾將取代他出任經濟部長。達成權力分配協議後,社民黨將在制定預算和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將繼續影響德國的外交政策。
總部設在慕尼黑的德國裕寶銀行經濟學家安德烈亞斯·雷斯說:「為了換得總理職位,保守黨人(聯盟黨)不得不在人事上作出妥協。具有改革頭腦的政治家(社民黨)將不可能在新政府中擁有許多發言權。」
分析:改革存有隱患
組成「大聯合政府」並非完美方案。聯合方案給默克爾帶來了聯邦議院票數,也給她帶來了權力的約束。
根據兩黨權力分配協議,社民黨將獲得下屆政府中外交、財政、勞工、司法、衛生、運輸、環境和發展部部長職位。這可能使默克爾此前一直宣稱的大刀闊斧改革在付諸實施時大大縮水。
作為經濟改革的重要方面,默克爾一直希望放寬僱傭、解聘勞動力的要求,降低勞動力成本。但這一主張遭到社民黨的強烈反對。
路透社10日援引兩黨高層官員的話說,下屆聯邦政府將不會在上述改革方面有太大動作,這更加印證了分析人士的擔憂。
「很明顯,勞動力市場和社會安全體系這些重要體制改革已經不可能實現,」德國經濟學家安德烈亞斯·雷斯評價說,「默克爾將不得不作出我們幾周前還想像不到的讓步。」
反應:市場抱有希望
分析人士認為,由聯盟黨和社民黨組成穩定而有力的聯邦政府,將有利於推動一些關鍵改革問題。「只有在大聯合的情況下,聯邦制改革才可能發生,稅收和預算等方面的改革也將得以實行。」法新社援引德國經濟研究所負責人克勞斯·齊默曼斯的話說。
德國市場也在這方面顯示出樂觀態度。雖然在聯邦議院選舉結果出來後的第一天,股市及歐元曾應聲下跌,但3周以後,看好「大聯合」前景的法蘭克福股市DAX指數已回升至下跌以來的最高水平。
歐盟男性首腦一統天下被打破
默克爾是10多年來,歐洲大國首位女性領導人。
歐洲大國上位女性領導人是法國前總理埃迪特·克勒松,但她執政時間非常短暫,從1991年5月到1992年4月。法新社駐德國首都柏林記者揚妮克·帕凱認為,默克爾成功登上德國總理寶座,不僅打破德國政壇男性主導的傳統,也將使歐洲國家領導人的性別天秤稍向女性傾斜。默克爾與英國前首相、有「鐵娘子」之稱的撒切爾夫人相似,她的上台將打破歐洲聯盟首腦會議上男性一統天下的局面。
默克爾認為對華關系非常重要
即將出任新一屆德國政府總理的默克爾10日在基民盟主席團會議後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德國對華關系非常重要。
默克爾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強調說,在她領導下的新一屆德國大聯合政府將繼續保持德國政府對華政策的連續性。她說,在科爾和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的任期內,德國對華關系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良好發展。
個性應答
■1989年,時年35歲的默克爾加入原東德地區的「民主覺醒」運動,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90年,時任德國總理的科爾把她納入翼下。大塊頭的科爾把嚴肅的默克爾稱為「我的小姑娘」。當有人問她當初怎麼能吸引科爾的目光時,默克爾回答:「我來自東邊(東德),是個女人,年紀又輕,我代表了黨內三種少數群體。」
■許多人批評默克爾過於熱衷權勢,對此,默克爾表示:「也許這是因為目前政治地位較高的女性政治家太少了。我將這種批評看做是說我對權力有著較強判斷力的一種恭維。如果對權力判斷力差的話,我將無法勝任總理的工作。」
■成為總理候選人之後,人們開始把默克爾稱為德國的「鐵娘子」,而默克爾似乎並不太喜歡別人把她和撒切爾夫人相提並論:「我非常欽佩撒切爾夫人在任期間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但她並沒有完成所有她想做的事,例如英國鐵路系統私有化。」
■默克爾幾年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回憶起童年一段小插曲:12歲的默克爾在游泳課上練習跳水時,竟然在跳板上站了足足45分鍾才鼓足勇氣起跳。她說:「我是那種需要很多准備時間,盡量想得多一些的人,而不是天生勇敢的人。」
女總理背後的男人
在德國大選期間,關於安格拉·默克爾的話題空前地火了起來。這位「鐵娘子」本人早已為公眾所熟知,此時人們似乎對站在她背後的那個男人―――她的丈夫約阿希姆·紹爾更有興趣。「他是一名化學教授,學術權威,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躲避媒體采訪、總是沉默寡言」,這就是人們通過報章對紹爾得出的少得可憐但也是全部的印象。
紹爾和默克爾都曾在原東德科學院工作。但事實上在此之前,兩人就已經相識。當時默克爾還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年37歲的紹爾正是她的指導老師。但默克爾和紹爾的浪漫史究竟始於何時卻無從考究。人們只知道,默克爾與前夫烏爾里希·默克爾在1981年結束了維持5年的婚姻。之後幾年,默克爾和紹爾開始在一起生活。
盡管紹爾和默克爾的行事風格大相徑庭,但是外界公認這對夫婦相處得非常默契和融洽。有時,人們見到夫妻倆在柏林市中心「博夏特」飯館相會。兩人相聚時,多半是默克爾滔滔不絕地講,紹爾默不作聲地傾聽。
Ⅱ 德國總理的歷任德國首相、總理
北德意志邦聯首相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67年7月1日—1871年3月21日 無黨派
德意志帝國首相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71年3月21日—1890年3月20日 無黨派
列奧·馮·卡普里維(Leo von Caprivi)1890年3月20日—1894年10月26日 無黨派
霍恩洛厄-希靈斯菲斯特(Chlodwig zu 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1894年10月29日—1900年10月17日 無黨派
伯恩哈德·馮·比洛(Bernhard von Bülow)1900年10月17日—1909年7月14日 無黨派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von Bethmann-Hollweg)1909年7月14日—1917年7月13日 無黨派
格奧爾格·米斯(Georg Michaelis)1917年7月13日—1917年11月1日 無黨派
喬治·弗里德里希伯爵馮·黑德林(Georg von Hertling)1917年11月1日—1918年9月30日 中間黨
馬克斯·馮·巴登(Max von Baden)1918年10月3日—1918年11月9日 無黨派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918年11月9日—1919年2月13日德國社會民主黨
魏瑪共和國總理
菲利浦·謝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1919年2月13日—1919年6月20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古斯塔夫·鮑爾(Gustav Bauer)1919年6月21日—1920年3月26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赫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1920年3月27日—1920年6月21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康斯坦丁·費倫巴赫(Constantin Fehrenbach)1920年6月25日—1921年5月4日 中間黨
約瑟夫·維爾特(Joseph Wirth)1921年5月10日—1922年11月14日 中間黨
維爾海姆·古諾(Wilhelm Cuno)1922年11月22日—1923年8月12日 無黨派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Gustav Stresemann)1923年8月13日—1923年11月30日 德國人民黨
威廉·馬克思(Wilhelm Marx)1923年11月30日—1925年1月15日 中間黨
漢斯·路德(Hans Luther)1925年1月15日—1926年5月12日 無黨派
威廉·馬克思(Wilhelm Marx)1926年5月17日—1928年6月12日 中間黨
赫爾曼·米勒(Hermann Müller)1928年6月28日—1930年3月27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海因里希·布呂寧(Heinrich Brüning)1930年3月30日—1932年5月30日 中間黨
弗朗茨·馮·帕彭(Franz von Papen)1932年6月1日—1932年11月17日 中間黨
庫爾特·馮·施萊謝爾(Kurt von Schleicher)1932年12月3日—1933年1月28日 無黨派
第三帝國總理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1933年1月30日—1945年4月30日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
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1945年4月30日—1945年5月1日 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
路德維希·格拉夫·什未林·馮·克羅西克(Lutz Graf Schwerin von Krosigk)1945年5月1日-1945年5月23日 無黨派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
奧托·格羅提渥(Otto Grotewohl)1949年10月11日—1964年9月21日德國統一社會黨
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64年9月21日—1973年10月3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霍斯特·辛德曼(Horst Sindermann)1973年10月3日—1976年10月29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維利·斯多夫(Willi Stoph)1976年10月29日—1989年11月8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漢斯·莫德羅(Hans Modrow)1989年11月8日—1990年4月12日 德國統一社會黨
洛塔爾·德邁齊爾(Lothar de Maizière)1990年4月12日—1990年10月2日東德基督教民主聯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1949年9月15日—1963年10月11日基督教民主聯盟
路德維希·艾哈德(Ludwig Erhard)1963年10月16日—1966年11月30日 基督教民主聯盟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Kurt Georg Kiesinger)1966年12月1日—1969年10月21日 基督教民主聯盟
維利·勃蘭特(Willy Brandt)1969年10月22日—1974年5月7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代總理瓦爾特·謝爾(Walter Scheel)1974年5月7日—1974年5月16日 德國自由民主黨
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1974年5月16日—1982年10月1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198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 基督教民主聯盟
格哈德·施羅德(Gerhard Schröder)1998年10月27日—2005年11月22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2005年11月22日—今德國聯盟黨/基督教民主聯盟
拓展資料
聯邦總理(德語:Bundeskanzler,簡作Kanzler)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政府首腦,是德國事實上的最高領導人。其有權直接任命聯邦政府各部長,並確定德國聯邦政府的政治方針。總理是由德國聯邦議會根據聯邦總統的建議未經辯論的選舉產生,再經聯邦總統任命,就可以正式成為總理,而聯邦總統不能拒絕任命總理。總理通常為議會最大黨,即執政黨的領袖,另外設有副總理一職作為副手。
安格拉·多羅特婭·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1954年7月17日-),婚前姓卡斯納(Kasner),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籍女性政治家,現任德國聯邦總理。2005年,她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聯邦總理,她也是兩德統一後首位出身前東德地區的聯邦總理。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
2017年9月24日,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中獲得最多選票,領先其他各黨。
參考自:德國總理-網路
Ⅲ 德國有一位總理曾經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跪下,請問這位總理叫什麼名什麼時間在位的
前西德總理勃蘭特下跪華沙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首都華沙,於眾目睽睽之下,撲通一聲
下跪,全世界為之大嘩。
作為政府首腦的勃蘭特為什麼下跪呢?是他本人罪孽深重,以下跪來減輕良心上的重負
嗎?不。二次大戰中,勃蘭特是名堅強的反納粹的鬥士,被希特勒下令開除了國籍,並到處
追捕他。他被迫亡命挪威。戰後返回祖國,作為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家積極復興國家。1969
年10月,勃蘭特以社民黨主席的身份當選為聯邦德國總理。
勃蘭特上台伊始,便著手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1970年12月6日下午,勃蘭
特飛往華沙,受到官方的正式歡迎。然而,在演奏德國國歌時,波蘭人的臉上都流露出強烈
憤激的表情,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曾長期是希特勒集中營的囚徒。
勃蘭特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600萬人民犧牲,損失慘重,僅設在波蘭的奧斯
威辛集中營,就殺害了近400萬猶太婦女兒童和男人……第二天上午的日程安排,是向華沙
無名烈士墓和華沙猶太人街區殉難者紀念碑獻花圈。當代表團來到猶太人街區殉難者紀念碑
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電視攝像機前和無數記者的閃光燈下,勃蘭特撲通一聲跪下了。
全部在場的人大為震驚,東道國代表團瞠目結舌,不知所措。這個舉動絕不在計劃日程之
內,勃蘭特事先未同任何人商量,就跪下了。
當天,東西方都掀起軒然大波,評論四起。
西德國內也出現了惡意的評論,認為勃蘭特此舉有辱國格人格。勃蘭特很坦然,他並不
感到羞恥。他認為:「誰願意理解我,他就能理解我。在德國和世界其它地方,很多人是會
理解我的。」一位記者深情地寫道:「於是,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有下
跪的人跪下了。」
當時,波蘭東道主們感到極大的震動和驚訝,許多波蘭人為勃蘭特的舉動感動得落淚。
勃蘭特圓滿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回國了。
1971年10月,諾貝爾獎委員會一致提名通過,授予勃蘭特1971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當晚德國青年舉起火炬,絡繹不絕地來到勃蘭特的寓所,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賀。
1992年10月,勃蘭特因患癌症以78歲的高齡逝世。
Ⅳ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給世界留下了哪些遺產
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科爾6月16日去世,享年87歲。德國媒體援引科爾的律師的話報道說,科爾當天上午在其位於德國西南部城市路德維希港的家中去世。科爾去世的消息傳出後,科爾所在的基民盟16日立刻在推特上說,「我們在悲痛之中」。美國前總統老布希也表示緬懷,他說,科爾是戰後歐洲最偉大的領導人之一,「是自由的真朋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科爾是歐洲的精髓,他將被人們深深地懷念。科爾1930年4月出生於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1982年至1998年任德國總理。他在任內實現了東西德統一,因而有著「統一總理」之稱。在任期間,科爾還力推歐洲貨幣一體化進程,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期最有影響力的歐洲領導人之一。科爾卸任後也曾陷入收受政治獻金和秘密交易丑聞,一度引發名譽危機。科爾一手扶持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默克爾一度被稱作「科爾的小姑娘」。雖然比較陌生,但是看了他的生平之後覺得他是個尊敬的人。
Ⅳ 德國總統和總理,誰的權力大
德國總理的權力比德國總統的權力大。
德國總統只是國家元首,但並不直接領導聯邦政府,不享有實際的行政權,而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決定國家大政方針。
德國聯邦總理是德國的政府首腦,領導聯邦政府的各項工作,給予它們政治上的指導。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黨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德國聯邦總理和各部部長共同組成內閣,任期四年。
德國總統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元首,對內和對外均代表德國。
德國總統的最主要職責是:簽署並公布由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的由聯邦總理和有關聯邦政府部長簽署的法律法令,但對其沒有否決權;根據聯邦議院的決定任免聯邦總理,根據聯邦總理的提名任免聯邦政府各部部長;主持國家禮儀性活動等。
(5)德國前總理擴展閱讀
2018年9月25日凌晨,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初步計票結果出爐,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的聯盟黨獲得最多選票,默克爾第四次出任德國總理。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稱,如果默克爾幹完第四個任期,那麼她將領導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長達16年,使她成為自前總理科爾以來歐洲大國執政最久的人。
她已經同3位美國總統、4位法國總統、4位英國首相、6位義大利總理和7位日本首相共事過。她帶領歐洲應對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拒絕關閉德國邊界,主張接收難民。報道稱,默克爾的主張可能已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聲音。
Ⅵ 關於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施羅德沒有的吧...這些有哦~~
前聯邦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和德國前總理科爾.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雙膝跪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 1971年12月20日,勃蘭特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
1995年6月,科爾總理繼勃蘭特之後,再次雙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歉意.
Ⅶ 德國現任總理叫什麼名字
一、德國現任總理
安格拉·默克爾。
二、安格拉·默克爾簡介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德國女政治家,1998年至2000年任基督教民主聯盟總書記,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年9月至2005年11月任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議會黨團主席,2005年11月任聯盟黨和社民黨大聯合政府總理,成為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在2009年9月的大選中成功連任。
默克爾工作認真勤奮,沉穩務實,成績驕人,在德國政壇素有「鐵娘子」之稱。
2015年3月11日,安格拉·默克爾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三位。同年4月,安格拉·默克爾在美國《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人物」 排行第25,獲得0.9%的選票。
Ⅷ 德國總理默克爾前任
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前任總理是格哈德·施羅德。
1944年4月7日出身於德國北威州德特莫爾德市莫森貝格鎮的一個工人家庭,自幼家境貧寒。生活的艱辛磨煉了施羅德自立、自強的性格。
1963年,施羅德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社民黨)。1969年,他當選為德國社民黨哥廷根地區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78年,他當選為德國青年社會民主黨主席。1978年至1980年,他擔任社民黨青年社會主義者聯合會主席。1980年至1986年,他擔任聯邦議院議員。1984年,他擔任社民黨下薩克森州主席。1986年至1990年,他擔任下薩克森州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1990年至1998年,他擔任下薩克森州州長。
Ⅸ 德國前總理阿登納的資料
阿登納(Adenauer,Konrad 1876~1967)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 (1949~1963)。 1876年1月5日生於科隆天主教家庭, 卒於1967年4月19日 。 先後在弗賴堡、慕尼黑和波恩的大學里學習法律和政治。1906年選入科隆市議會;1917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任科倫市長;從 1920 年起他是普魯士各省議會中央組織的成員, 1928 年任議長。納粹統治期間曾兩度下獄。1946年當選為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戰爭一結束,他不失時機地在盟軍的佔領區里建立並擴大黨的組織。在美、 英、 法把3個佔領區合並建立統一的聯邦時,他就任聯邦議會議長,為即將建立的聯邦共和國制訂了憲法。1949年8月,就任總理。 阿登納反對社會主義思想,主張實現在法律統治下的個人主義,深信國家必須保證公民有獨立研究學術和發展經濟的最適合的機會,並使公民得到完全的法律保護。在他執政時期,他的興趣側重在外交方面。他對於與共產主義世界和平共處的可能性沒有信心,並認為西方只有保持優勢的威懾力量才能遏止共產主義集團的直接軍事威脅。他竭力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它的核裝備,反對德國中立化。在他任職期間,聯邦德國恢復了主權,重振了國力,並贏得在歐洲事務上的發言權。1963年阿登納以88歲高齡辭去總理職務 ,繼續擔任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到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