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暮色蒼茫看勁松
擴展閱讀
閘口 2025-07-11 17:35:26
北京東方通股票行情 2025-07-11 17:22:47
搜狐股票行情查詢介面 2025-07-11 17:20:57

暮色蒼茫看勁松

發布時間: 2021-06-28 14:10:42

『壹』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什麼意思

暮色蒼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任憑翻騰的雲霧從身邊穿過,它仍然泰然自若。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近現代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譯文:暮色蒼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任憑翻騰的雲霧從身邊穿過,它仍然泰然自若。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1)暮色蒼茫看勁松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工業、財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國民經濟走出困境。

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周年紀念日。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本詩寫於1961年9月9日,首次發表於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

『貳』 暮色蒼茫看勁松 亂雲飛渡仍從容 是誰寫的 在哪兒寫的 具體的意境是怎麼樣的

毛澤東·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松樹一向就是被國人視作堅強不屈、不怕壓迫、敢於反抗、敢於斗爭的精神象徵,在暮色余輝中,更能激起人們對它的敬佩。即使是亂雲飛渡而來,它仍然從從容容,若無其事,顯示了「勁松」不怕被包圍的堅強風格。詩中贊美了遒勁的松樹品格。它昂然挺拔於天地之間,盡管亂雲翻滾,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它仍然是那樣的泰然自若,昂揚著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

亂雲飛渡中的勁松的從容,令人欽佩和贊美。人生也需要從容。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之舟的主人,當你駕馭生命之舟行進時,遇到滾滾激流或驚濤駭浪,這就需要從容把舵,戰勝艱難險阻。只有這樣,才能創造美好的人生。

『叄』 毛澤東在廬山的詩詞: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石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創作背景

1961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為江青的廬山仙人峰的照片題了這首詩。「無限風光在險峰」是人生的一種境界,樂觀向上,勇於攀登;「亂雲飛渡仍從容」是人生的一種態度,面對困難,從容應對。

詩人有「從容」之心態,才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也不難想像,當時全國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嶇小路上攀登,在艱難險阻中尋求治國自強的真理,並表現出浩浩傲然之骨氣。

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本詩寫於1961年9月9日,首次發表於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

(3)暮色蒼茫看勁松擴展閱讀:

詞語注釋: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廬山佛手岩下,牯嶺之西,高約兩丈,深廣各三四丈,傳為唐朝仙人呂洞賓所居,故名。李進即江青。

勁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仍從容:指飛渡的亂雲;天生:天設地造,未加人工修飾;險峰:在山崖上才能領略到這樣這樣無限的風光。

白話譯文: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肆』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以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什麼意思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李進即江青,這首詩是為她在廬山遊玩時拍的一張照片作的.
詩中贊美了遒勁的松樹品格.它昂然挺拔於天地之間,盡管亂雲翻滾,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它仍然是那樣的泰然自若,昂揚著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

『伍』 古詩暮色蒼茫看勁松出自哪首詩

《暮色蒼茫看勁松》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黎雄才 的作品。《暮色蒼茫看勁松》的尺寸為∶139×68cm。畫作上的鈐印為∶「黎、雄才之印」。作者留下的款識為∶「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一九六五年十月寫毛主席詩意,雄才。」

『陸』 「霧色蒼茫看勁松」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暮色蒼茫看勁松出自毛澤東的《七絕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這句話的意思為作者把當時的形勢比作「暮色」,「勁松」比作自己以及敢於堅持真理、不懼外來壓力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偉大的中國人。

『柒』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裡面的含義是什麼

松樹一向就是被國人視作堅強不屈、不怕壓迫、敢於反抗、敢於斗爭的精神象徵,在暮色余輝中,更能激起人們對它的敬佩。即使是亂雲飛渡而來,它仍然從從容容,若無其事,顯示了「勁松」不怕被包圍的堅強風格。 詩中贊美了遒勁的松樹品格。它昂然挺拔於天地之間,盡管亂雲翻滾,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它仍然是那樣的泰然自若,昂揚著一種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

滿意請採納

『捌』 暮色蒼茫看勁松全詩是什麼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譯文:

暮色蒼茫中看那傲然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任憑翻騰的雲霧從身邊穿過,它仍然泰然自若。

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注釋:

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仙人洞,在廬山佛手岩下,牯嶺之西,高約兩丈,深廣各三四丈,傳為唐朝仙人呂洞賓所居,故名。李進即江青。

勁松:挺立在山崖上的松樹。

仍從容:指勁松面對飛渡的亂雲仍從容不迫。

天生:天設地造,未加人工修飾。

險峰:在山崖上才能領略到這樣無限的風光。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勁松和仙人洞生動的描寫,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而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本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寓理於景。毛澤東根據照片的內容和生活的實際情況,首先塑造兩個主要形象:「勁松」和「仙人洞」。然後塑造「暮色」、「亂雲」、「險峰」等次要形象,它們作為背景出現在詩中,從而構成了廬山仙人洞這一「無限風光」的藝術境界。

它不但形象生動,氣勢宏偉,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間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啟發。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論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為了實現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奮斗;或者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處逆境的時候,都應該充滿必勝的信心,進行不懈的努力,敢於攀登險峰,去奪得最後的勝利。因此,這首絕句成為了寄情於景、寓理於景的膾炙人口的佳作。

『玖』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

詩句出自《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釋義:

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9)暮色蒼茫看勁松擴展閱讀: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毛澤東1961年9月9日這江青所寫。毛澤東的氣魄和智慧,前蘇聯與美國巧妙利用博弈化解危機和國內紛爭,贏得了共和國勝利。

詩人有「從容」之心態,才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也不難想像,當時全國人民在黑暗中摸索,在崎嶇小路上攀登,在艱難險阻中尋求治國自強的真理,並表現出浩浩傲然之骨氣,正是有這樣的領導集團,才得以頂住了強大的外來壓力,戰勝了來自國外的挑戰,使國內經濟建設事業得以在困難中繼續向前推進,「不畏勞苦的人」正在「勞苦」中苦苦尋覓。

此詩頭兩句:「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是說,在蒼茫的暮色中,你看那剛勁的青松,任憑翻騰的雲霧從身邊穿過,它仍然泰然自若;那漫天飛舞的雲霧也顯得從容不迫。這兩句寫勁松不屈不撓的戰斗姿態。這首詩通過對勁松和仙人洞生動的描寫,歌頌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而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歷史貢獻:

一、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二、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三、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拾』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是什麼意思

1、意思

松樹在暮色蒼茫中傲然挺立在山崖上,一陣陣亂雲從容地飛過。天設地造好一個仙人洞,正是在這險峻的山峰上才能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

2、原文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3、出處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是毛澤東1961年9月9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10)暮色蒼茫看勁松擴展閱讀

1、賞析

本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寓理於景。毛澤東根據照片的內容和生活的實際情況,首先塑造兩個主要形象:「勁松」和「仙人洞」。然後塑造「暮色」、「亂雲」、「險峰」等次要形象,它們作為背景出現在詩中,從而構成了廬山仙人洞這一「無限風光」的藝術境界。

它不但形象生動,氣勢宏偉,使人深受感染,而且字里行間蘊含著一種深刻的哲理,使人得到啟發: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論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為了實現理想要不懈地追求、奮斗。

或者當我們在人生旅途上受到挫折、身處逆境的時候,都應該充滿必勝的信心,進行不懈的努力,敢於攀登險峰,去奪得最後的勝利。因此,這首絕句成為了寄情於景、寓理於景的膾炙人口的佳作。

2、創作背景

1961年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工作會議,討論工業、財貿、教育、科技等問題,以便深入貫徹「調整、鞏固、充分、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國民經濟走出困境。

由於時處「三年困難」時期,一方面有國際反華勢力對我國的封鎖及施加壓力,另一方面由於作者本人在前一時期的失誤,作者此時的心態較為復雜,處境也相當困難。

作詩之日,是作者引以為豪的「秋收起義」三十四周年紀念日。因此,作者此時心中雖有憂憤蒼涼成份,但更多的卻是作者性格中的堅韌自信及不畏壓力的奮爭精神。本詩寫於1961年9月9日,首次發表於1963年12月版《毛澤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