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梁士詒力主中國加入協約國一方參加一戰的理由
當時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成立沒多久,需要得到國際的認同,急需融入資本主義世界。不過在日本阻撓下,中國並未直接參戰,派了十幾萬勞工去了歐洲戰場。
⑵ 東極島曾經一位姓梁的領導叫什麼
名人的話東漢時有隱士梁鴻;大書法家梁鵠,他的作品受到曹操的喜愛,並且寫詩加以稱贊。 趙時有戌卒起義領袖梁犢; 唐代有天文儀器製造家、畫家梁令瓚,文學家梁肅; 北宋有權知開封府的梁顥,官至太尉、開府儀同三司;南宋有女將梁紅玉,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畫家梁楷; 明代有戲曲家梁辰魚;明末清初有建築工匠梁九; 清代有江南提督梁化鳳,詩人梁佩蘭,東閣大學士掌翰林院學士梁詩正,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梁國治,書法家梁章鉅、梁延楠; 近現代有曾於1921年出任國務總理的梁士詒;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維新變法倡導者梁啟超;森林學家梁希;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 朝代的話南朝時期的梁朝和五代時期的後梁!
⑶ 梁士詒的介紹
梁士詒(1869~1933)字翼夫,號燕孫,漢族,廣東三水人。祖籍為如今的佛山市三水白坭鎮崗頭村。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參與袁世凱脅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動,任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等職務。為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交通、財政高級官員,舊交通系首領,是清末和民國初年非常活躍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⑷ 在中國的歷史上,都存在哪些姓梁的狀元郎呢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梁氏精英奮發進取,在歷屆金榜,梁姓狀元比肩接踵,千古美談,膾炙人口。
梁氏狀元
1、五代十國-梁嵩
梁士詒(1869~1933)字翼夫,號燕孫,廣東三水人,早年曾隨父就讀於廣州、香港,眼界大開。
梁士詒和楊度的保薦人是湖廣總督張之洞,而當年主考官也是此公,兩人很給張之洞的面子,在186名取27人的淘汰賽中,分列一等第一名和第二名,相當於狀元和榜眼。
梁楊二人獲悉後高興非常,免不了要相互道賀一番,由此結下了不了之緣。
孰料高興太早,張之洞有一政敵名叫瞿鴻禨,見狀元榜眼均是主考官張之洞保薦的人,十分不快,於是便暗中使絆。
按照慣例,每科考試發榜前,清廷當家人照例要詢問一下一榜頭幾名的來歷。瞿鴻禨是慈禧身邊的紅人,時為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充政務處大臣,位在六部之上,所以慈禧有問,自然顧他。
瞿鴻禨早把慈禧的心思揣摩透了,於是便胡編一套說辭湊答:“梁士詒乃梁啟超之兄,與孫文同縣,又和康祖詒(康有為的字)名字最末一字相同,梁頭康尾,其人可知。”
慈禧那會最忌的便是康梁維新派和孫文革命黨,一聽之下,老臉一黑說,此次經濟特科擢拔一等五名是“選士不嚴,品流龐雜”,著令推翻重來。結果五名僅取一人名列第三的探花張一麐,梁士詒的頭名狀元資格自然被責令取消。
⑸ 梁士詒的梁士詒內閣
梁士詒內閣(1921年12月24日—1922年1月25日)南京政府(臨)
唐紹儀1
陸征祥1
趙秉鈞
段祺瑞(臨)
熊希齡
孫寶琦(臨)
徐世昌1
陸征祥2
徐世昌2
段祺瑞1
段祺瑞1改
伍廷芳(臨)
江朝宗(臨)
李經羲
段祺瑞2
王士珍
段祺瑞3
錢能訓(臨)
錢能訓
龔心湛(臨)
靳雲鵬(臨)
靳雲鵬1
薩鎮冰(臨)
靳雲鵬2
靳雲鵬3
梁士詒
周自齊(臨)
顏惠慶1
唐紹儀2
王寵惠
汪大燮
王正廷(臨)
張紹曾
高凌霨(攝)
高凌霨(臨)
孫寶琦
顧維鈞(臨)1
顏惠慶2
黃郛(攝)
臨時執政
許世英
賈德耀
胡惟德(臨)
顏惠慶3
杜錫圭(臨)
顧維鈞(臨)2
顧維鈞
潘復
※ 數字指組閣次數;「(臨)」指臨時內閣;「(攝)」指攝政內閣;「改」指改組內閣。
⑹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1914年一戰爆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高級官員梁士詒就敏銳地覺察到,這場世界大戰是中
(1)理由:中國可藉此改變弱國地位,擺脫受世界強國聯合宰割的局面;協約國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優勢。方式:「以工代兵」或「勞工參戰」。原因:日本竭力反對中國直接派兵參戰;英法在戰爭中人員死傷慘重,兵力、勞力短缺。 (2)作用:為一戰中協約國方面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有利於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
⑺ 梁姓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梁肅:安定(今甘肅省涇川)人,唐代文學家,官至右補闕、太子侍讀、翰林學士等職。
梁顥:鄆州須成(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官至右司諫。
梁楷:東平(今屬山東省)人,南宋畫家,擅畫人物、山水、道釋和花鳥。
梁興:平陽(今山西臨汾南)人,南宋抗金義軍首領。
梁儲:字叔厚,又字藏用,號厚齋,晚號郁洲,景泰四年(1453年)生於順德石墾堡(1950年後劃入南海縣平洲區)。梁儲自幼聰明過人,曾到大學者陳白沙門下求學。21歲中舉,25歲上京應考得中會元,殿試被點為傳盧(居狀元、榜眼、探花之後)。從政四十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一度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為官正派,敢於直諫。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皇帝朱厚照,受人慫恿,自封為「威武大將軍」。命梁儲起草《策封威武大將軍敕》梁儲認為自悖亂之舉,拒不從命,在梁儲冒死泣諫下,草敕的事不了了之。嘉靖六年(1527年)梁儲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朝廷追贈為太師,謚「文康」。
梁令瓚:蜀(今四川省)人,唐代畫家、文學家。
梁丘賀:琅邪諸(今山東省諸城)人,西漢今文易學「梁丘學」的開創者。
梁師都:夏州朔方(今陝西省靖邊北白城子)人,隋朝任鷹揚郎將,隋末發動農民起義,在朔方稱帝,國號梁。
梁紅玉:楚州(今江蘇省淮安)人,南宋名將韓世忠之妻,我國古代傑出的女軍事家,在抗金斗爭中,多次立功,被封為安夫人、揚國夫人。
梁辰魚:崑山(今屬江蘇省)人,明代戲曲家,創作了以崑腔演唱的《浣紗記》,對崑腔的發展和傳播有很大影響。
梁佩蘭:南海(今屬廣東省)人,清代文學家。
梁詩正: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東閣大學士,官至禮部、刑部、戶部、吏部侍郎,兵部、工部尚書。
梁章鉅:福建省長樂人,清代文學家。
梁同書: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書法家,筆力蒼勁,與同代的翁方綱、劉墉、王文治齊名。
梁國治: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清代書法家,任職軍機大臣。
梁化鳳:陝西長安人,清代任職江南提督。
梁士詒:廣東省三水人,曾任職袁世凱總統府秘書,兼交通銀行總理,後出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梁啟超:廣東省新會人,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與康有為一起「公車上書」,倡導維新變法。其學識淵博,所著被輯為《飲冰室合集》。
梁實秋:北京市人,現代文學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雜文》、《雅舍談吃》等作品。
梁方仲:廣東省人,歷史學家。
梁思永:上海人,現代考古學家,梁啟超之子。
梁思成:上海人,現代建築學家。
⑻ 梁啟超和楊度的比較
戊戌變法以前,楊度與梁啟超就是起討論《春秋》、《公羊》的學術朋友。
梁啟超一見楊度,即推為奇士,他說:「昔日羅斯福演說,謂欲見純粹之亞美利加人,請視格蘭德,吾謂欲見純粹之湖南人,請視楊晰子。」
楊度曾有詩贈梁啟超:「茫茫國事急,惻惻憂情著。當憑衛道心,用覺斯民窹。古人濟物情,反身自先訴。功名豈足貴,貴支全吾素。君子但求己,小人常外騖。願以實聖訓,常與相攻錯。」
戊戌變法失敗後,楊度與梁啟超都來到日本。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楊度作《湖南少年歌》,發表於梁起超的《新民叢報》,其中有「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句。此時楊、梁「二人相與,天下之至好也。」。但也有分歧,主要表現在康、梁對清帝忠心耿耿,而楊度卻時刻想著讓漢人出頭。
1911年10月,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楊度向袁舉薦的第一人就是梁啟超。
1912年中華民國國會成立,楊度又力薦梁啟超為共和黨領袖。並充任司法總長。
1915年,楊度邀梁參加「籌安會」、共扶袁世凱稱帝時,梁啟超卻堅決反對。稱其為「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
梁啟超去世楊度送的輓聯是:
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文章久零落,人皆欲殺,我獨憐才。
⑼ 梁士詒的梁士詒墓
梁士詒墓位於三水區白坭岡頭村,建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為圓上墳結構。以灰沙夯築。前建有碑亭,碑前為石拜桌。有墓道、石牌坊。石牌坊陽面刻名書法家葉恭綽所書「梁氏佳城」。陰面刻段祺瑞所題「將相聯輝」。整座墳墓建於小山丘之上,古木參天,寧靜肅穆。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
⑽ 梁士詒的梁士詒故居
梁士詒故居位於廣東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原是一座豪華無比的官邸,建於1913年,建築面積1130多平方米,原為梁士詒的「勛爵府」。但現僅存寥寥可數的睡榻、茶幾、圓凳等傢具於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