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會有9.3級大地震嗎
根據NHK科學報告指出,日本當地時間11日上午8:58左右(北京時間7時58分),位於本州東岸近海區域又發生了一次地震,等級大小為5.5級,震源深度為50千米(我國顯示震源深度為10公里),其中位於茨城縣的水戶和日立,千葉縣的朝日和香取,福島的郡山和岩城的烈度為3,本次地震未對日本產生海嘯威脅。
本身來說,這些自然災難在每年都有發生,只是今年可能在某些時段頻繁,所以不少人就說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完全是多餘了,大家隨時注意防禦自然災難的影響就行。
㈡ 日本地震的介紹
時間:當地時間3月11日14時45分左右
震中:日本本州島仙台港以東130公里處,東京東北382公里
震級:里氏9.0級地震
震源:震源深度10公里
町內有居民1.7萬人,其中7500人已經確認安全,其他近1萬人目前下落不明。
㈢ 日本歷史上都發生過哪些大的地震
一、1923年關東大地震,造成10萬多人死亡,4萬多人失蹤。
如果說哪場地震讓日本人最為痛心,那莫過於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上午11時58分,東京南部的大島渚爆發里氏8.2級地震,震動4至10分鍾。
地震來臨時,正是日本的午餐時間,許多家庭正在做飯,地震使得爐灶傾覆,火勢隨風蔓延,引發了數不清的火災。而當天也是日本學校秋季學期的開學日,學生正在教室上課,地震來臨時,倒塌 的房屋,造成了許多學生的傷亡。
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日本主要經濟政治中心東京、重要港口橫濱,以及靜岡、神奈川、千葉縣共57萬座房屋建築,190萬人無家可歸。據統計,東京約有35萬座房屋倒塌,60%的人失去家園;而橫濱90%以上的房屋或徹底倒塌,或損毀嚴重而無法繼續使用。
地震結束後的統計數據顯示:死於火災與震中的人共有10萬多人,失蹤4萬多人。不過,2005年9月鹿島建設公司的一份報告表明,關東大地震共造成105000人死亡。按照今天的市值,關東大地震共造成經濟損失10億美元。
更為重要的是,關東大地震給日本人帶來了巨大的精神沖擊。在地震結束後,《朝日新聞》開始不斷報道倖存者的逃難經歷,以及死難者是如何被大火及倒塌的建築吞噬的真相。據倖存者描述,在地震後,許多人東京居民攜帶財產和家眷逃亡中被大火燒死。
1960年,介於關東大地震對日本人帶來的強烈心靈陣痛,日本政府將9月1日定為「防災日」,以紀念關東大地震,並提醒日本民眾時時謹防地震來襲。請繼續閱讀下節,了解給日本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大的一次地震。
二、2011年東北9.0級特大地震,造成上萬人死亡,引發核泄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岸爆發9.0級大地震,由於地震發生於海洋深處,引發十米高的海嘯,直接沖毀宮城、茨城、岩手三縣數以萬計的房屋、建築。地震甚至引發福島核電站核泄漏,成為日本歷史上經濟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附近海域,由於海嘯沖擊,宮城、茨城及岩手三縣上萬人死亡,而福島核電站更出現泄漏,20多萬人被疏散,其引發的次生災害及財產損失堪稱日本史上之最。
實際上,3.11大地震爆發兩天前的3月9日,東北部附近海域就出現7.2級大地震,宮城縣、青森縣及岩手縣都有震感。
而且,到3月10日震源地又爆發兩次6級以上餘震,這些餘震並沒有傳出人員傷亡的信息。不過,日本政府提醒海域居民預防海嘯。然而,日本政府萬萬想不到,這些只是大地震的前哨。
3月11日下午1時46分,宮城縣附近海域爆發9.0級大地震,並引發10米海嘯。海水迅速沖上陸地,將沿途建築摧毀,橋梁倒塌、機場成為一片廢墟、許多船隻被沖翻上岸。而宮城縣很快傳出嚴重傷亡的信息,當天下午,仙台市海岸便出現300多具死難者遺體。
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除海嘯外,還有火災。在地震爆發2天內,災區共有80多處起火,許多煉油廠冒出熊熊烈焰,將附近建築吞沒。宮城縣氣仙沼市大火蔓延5公里,超過三分之一建築被燒毀。
地震引發的另一次生災害就是核泄漏。地震發生第二天,福島第一核電站反應堆冷卻系統失靈,開始出現氫氣爆炸,進而引發核泄漏,福島市20多萬居民緊急避難。3月15日,放射性物質隨風飄到東京,東京傳出放射性物質超標的警告。
此次大地震對日本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除了生命及直接財產損失,日本經濟也受到了重大打擊。許多工廠在地震中被毀,而核電站事故更是讓日本電力供應出現不足,導致更多工廠停產。最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要想修復國民對核電站的信心,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與努力。
三、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上無人死亡,損失1000億美元。
大阪與神戶均是日本本州島西部重要港口城市,神戶更是世界第二大港口,在國際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址。然而,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讓這兩座城市一度陷入恐慌,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
1995年1月17日凌晨5:46分,大阪與神戶地區所有還在睡意朦朧中的人,忽然被強烈的震感驚醒。兵庫縣南部城市淡路市爆發的7.3級大地震持續了20秒,瞬間,震源附近10萬座房屋倒塌。
另外185000座房屋被嚴重損害,6343人被倒塌的房屋壓死,其中,離震源最近的神戶地區共死亡4600人。另外,地震還造成415000人受傷。
神戶是日本著名歷史名城,擁有許多古老建築,這些建築為了抵擋台風的侵襲,屋頂大多建成大約2噸的重量,而支撐廊柱又不夠堅固,因此,許多在地震中被摧毀。而1981年後建成的高樓具有較強抗震能力,反而在地震中沒有受到太大破壞。
不僅如此,神戶海岸150個碼頭中約有120個被毀,阪神段1千公里高速公路陷入癱瘓,電力供應被破壞,加之餘震不斷——地震後5周內,共有50次超過里氏4級的餘震,許多居民不敢回家居住,生活一度陷入混亂。
阪神大地震造成日本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約占當時日本2.5%的GDP。不過,阪神大地震對日本的最大影響,在於民眾開始對政府地震預警及震後救災能力產生懷疑。
因此,阪神大地震後,日本政府更加重視房屋建築的抗震能力,以及完善災害救助機制。也許正因為如此,在15年後的東北9.0級大地震中,日本政府才有不俗的表現。
四、1896年明治三陸大地震,死亡達22000人之多,還波及夏威夷。
明治29年,即1896年6月15日19時32分,日本宮本縣三陸爆發7.2級大地震,由於震感微弱,許多人並沒有將它放在心上。然而,地震35分鍾後,第一波海嘯沖擊到三陸海岸,幾分鍾後第二波海嘯也緊隨而來,高達38.2米的海嘯造成9000多座房屋被毀,22000人死亡。
岩手縣和宮城縣死傷最為慘重,青森縣和北海道也有人員傷亡。然而,令人感到吃驚的是,地震發生時,在海上捕魚的漁民們竟然沒有震感。許多當天出海的漁民,在返回家後,才發現家園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而親人們的斷肢殘臂就在海水中飄盪。
此次地震震源位於日本西海溝俯沖帶,還波及到美國夏威夷,使得夏威夷海岸數間房屋被沖毀。
五、1933年三陸第二次大地震,造成3008人死亡,12053人受傷。
1933年3月3日,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發生8.1級大地震,如同1896年的大地震,此次地震也引發海嘯,海水淹沒三陸附近城鎮,造成3008人死亡,12053人受傷。
由於三陸大地震震源位於距離海岸290海里的太平洋,因此,地震對當地建築的造成的毀壞不算嚴重。但是,地震引發的28.7米高的海嘯卻給海岸附近村鎮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海嘯沖毀了7000多座房屋。岩手縣一些村鎮幾乎90%的房屋被毀,將近一半人口罹難。
㈣ 為什麼日本地震了
板塊移動。
日本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近幾年板塊活動頻繁,造成地震異常活躍。
其實這些問題學了地理之後都可以明白的啦。
㈤ 日本地震介紹
東日本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東京有強烈震感。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此次地震稱為「東日本大地震」。截至當地時間4月12日19時,此次地震及其引發的海嘯已確認造成13232人死亡、14554人失蹤。
㈥ 日本地震
.日本為何常有地震與火山爆發
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的國家。1792年,日本境內發生火山爆發,使1.5萬人喪生;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奪走了13萬人的生命,國家損失慘重。日本境內為什麼多火山、多地震呢?原來,日本列島正好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按照地質板塊學說,太平洋板塊比較薄,密度比較大,而位置相對低一些。當太平洋板塊向西呈水平移動時,它就會俯沖到相鄰的亞歐板塊之下。於是,當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時,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岩層便出現變形、斷裂等運動,從而產生火山爆發、地震等。
日本是個島國,境內共有大大小小活火山83座,佔世界活火山總數的十分之一。目前日本有近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被火山噴發物覆蓋著。
另外,日本不僅火山多,地震發生的次數也多。據統計,日本每年發生地震數千次,其中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
2.日本人為何不怕大地震?
日本是地震頻發國家,據資料統計,全世界每年所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地震,有20%發生在日本。記者發現,面對這場嚴重的天災,日本民眾卻沒有恐慌、混亂,而是異常鎮定、沉著,社會秩序有條不紊;日本政府則以極高的效率,組織實施了抗震救災行動。那麼,日本人為什麼不怕大地震呢?
鎮定面對災難 災民談笑風生
面對這場巨大的災難,日本大多數老百姓卻一點都不怕。新潟地震發生後,很快,日本NHK電視台就播放了架設在東京鬧市區街頭的多架攝像機拍下的鏡頭,人們可以看到地震時街面都在晃動,帶著鏡頭里的萬家燈火也跳躍著,搖擺著。然而,大街上的行人卻照常走路,汽車照樣運行,商店裡依然人頭攢動,看不到一個人東張西望,驚惶失措,更沒有人大呼小叫,就像沒發生地震一樣。
次日早晨,記者又在電視上看到了異常鎮定的新潟人:由於部分道路塌陷,救援車輛無法及時到達災害現場,成群結隊的受災者在寒風中只是靜靜等待,默默地採取著自救措施;從人們的表情上,很難區分出誰是災民誰不是災民,他們用一種十分平靜的心態對待自己失去房屋、財產甚至親人的現實;剛剛從脫軌的「新干線」列車上被救下來、還困在附近一座車站里的旅客,竟然有許多人面帶微笑,向記者描述地震時的遇險場面。
高效實施救援 官民默契配合
新潟地處山區,秋天的氣溫要比平原地區低得多,對災區的救援成了日本人最關心的話題。地震發生3小時後,新潟縣知事平山征夫就呼籲日本自衛隊給予緊急支援。自衛隊出動了30多架直升機四處搜尋被困人員,救助傷員、老人和孩子,幫助運送食品和飲水。日本政府也立即在首相官邸的危機管理中心設立了「官邸對策室」。日本警察廳設立了以警備局局長為首的「災害警備本部」。日本媒體也行動起來,進行了實用性很強的報道,比如NHK的教育頻道從地震發生一小時後就開始播放尋找受災地區的親朋好友的信息。
在新潟各地,許多老人和孩子被安排在一些學校的體育館里過夜;醫院里雖然躺滿了受傷人員,甚至有的醫院還停了電,但是醫護人員都在盡心盡責地為傷員治療;許多商店、超市的貨架全倒了,滿地狼藉,但是營業員將食品清理出來搬到路邊,向人們銷售;有的飲食店在路邊支起鍋灶,免費向災民提供做飯的地方;有的地方山高路又斷,人們就聚集在山上,一起燒火禦寒,等待救援。
普及防災意識 地震演習頻繁
1995年1月17日,日本遭遇了里氏7.2級的「阪神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這次大地震後,日本政府又強化了防震抗災措施,不僅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制定了地震防災策略,還提高了建築物抗震的標准。
此外,各個地震多發區的居民組織經常進行一些綜合性防震訓練和地域防災訓練。日本全國各地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博物館和地震知識學習館,免費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們親身體驗地震。這些地震館內有模擬火災現場的煙霧走廊,有模擬地震的震動平台,供人們親身體驗6級「地震」的狀態。因此,對日本國民來說,強烈的防震救災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在每年法定的「防災日」,日本全國上下都會動員市民參與大規模的地震防災演練,一方面讓市民懂得如果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時時不忘防災。
防震體系完備 臨震經驗豐富
數百萬年前,由於太平洋海底火山爆發,形成了日本現在的大小島嶼。日本東海岸面臨太平洋的一片極深海域,如今這一帶海底仍不安定,因而日本成了地震多發地區。
在這塊經常晃動的島嶼上,「久經震場」的日本人由於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震經驗,所以面對地震往往比其他國家的人要鎮靜得多。同時,日本在測震、防震、救災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巨資,這也是日本人不怕地震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了《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規定一旦預測到大地震,在發生前兩三天,將由首相親自發表《警戒宣言》,政府隨即啟動全面避難救援措施。除此之外,日本科學家還在一些海域的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裝了監測系統,通過海上監測船將有關信息發射到人造衛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密切監視大陸架板塊的移動。
另外,日本政府還開發了「地震受災早期評價系統」,這個系統儲存了大量4級以上地震的災難資料,一旦發生大地震,該系統可以在30分鍾內自動算出受災規模,指導當局有針對性地迅速展開救援措施。長期以來,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災體系的工作中,始終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鐵路、公園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抗震性與安全性上。走在東京的大街小巷,你會發現只要稍微開闊一些的綠地都會被政府劃定為災難來臨時的「緩沖地帶」。在記者居住地的附近就有一處小小的公園,其入口處插著一塊「地震避難所」的牌子。
㈦ 日本為什麼是多地震的國家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球上地震的多發區分布是有規律的,即大多處於板塊的邊緣地帶。日本列島位於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匯處。由於太平洋板塊較薄、較稠密,處於較低位置,當太平洋板塊水平向西移動時,將在歐亞板塊下穿越。
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碰撞和擠壓作用下,交界處的岩層比較方便。變形、斷裂等運動產生火山爆發和地震。這些板塊往往以大洲和大洋為劃分界限,就是一個地震多發區。日本列島處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交匯處。
擴展閱讀:
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游戲產業為首的文化產業和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
部分日本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日本關東地區發生里氏7.9級地震,東京地區有超過14萬人死亡。這是日本歷史上造成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史稱關東大地震;
1995年1月16日,一場里氏7.3級地震襲擊日本中部大阪和神戶地區,造成超過6400人死亡、數萬人受傷和大約1000億美元損失。這是日本戰後50年歷史上造成破壞程度最嚴重的一次地震,史稱阪神大地震。
2004年10月23日,東京以北約250公里的新潟地區發生里氏6.8級地震,造成65人死亡、超過3000人受傷。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
㈧ 日本地震是什麼時候
3月11日13時45分 大概死上萬人
㈨ 日本地震情況
·時間:北京時間2011年3月11日13時46分3月11日
·震級:9.0級(日本地震廳)3月11日
·震中:日本本州島仙台港以東130公里處3月11日
·傷亡:官方確認5692人死亡9506人失蹤3月15日
·核電站事故: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2號、3號反應堆冷卻系統失靈,4號反應堆出現火情。
㈩ 日本大地震是哪年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震中位於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海下10公里。東京有強烈震感。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4月1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將此次地震稱為「東日本大地震」。
人活一輩子,就活一顆心,心好了,一切就都好了,心強大了,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
人的心,雖然只有拳頭般大小,當它強大的時候,其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可以戰勝一切,當它脆弱的時候,特別容易受傷,容易多愁善感。
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本,我們要努力修煉自己的心,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因為只有內心強大,方可治癒一切。
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
人生,是一場自己和自己的較量,說到底,是自己與心的較量。如果你能夠打開自己的內心,積極樂觀的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
面對不容易的生活,我們要不斷強大自己的內心,沒人扶的時候,一定要靠自己站穩了,只要你站穩了,生活就無法將你撂倒。
人活著要明白,這個世界,沒有強大的敵人,只有不夠強大的自己,如果你對現在的生活不滿意,千萬別抱怨,努力強大自己的內心,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只要你內心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人生路上,坎坎坷坷,磕磕絆絆,如果你內心不夠強大,那這些坎坎坷坷,磕磕絆絆,都會成為你人生路上,一道道過不去的坎,你會走得異常艱難。
人生的坎,不好過,特別是心坎,最難過,過了這道坎,還有下道坎,過了這一關,還有下一關。面對這些關關坎坎,我們必須勇敢往前走,即使心裡感到害怕,也要硬著頭皮往前沖。
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只要你勇敢,只要內心足夠強大,一切都會過去的,不信,你回過頭來看看,你已經跨過了多少坎坷,闖過了多少關。
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面對情感的波折,面對工作上的糟心,你是否心煩意亂?是否焦躁不安?如果是,請一定要強大自己的內心,因為內心強大,是治癒一切的良方。
當你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一切困難,皆可戰勝,一切問題,皆可解決。心強則勝,心弱則敗,很多時候,打敗我們的,不是生活的不如意,也不是情感的波折,更不是工作上的糟心,而是我們內心的脆弱。
真的,我從來不怕現實太殘酷,就怕自己不夠勇敢,我從來不怕生活太苦太難,就怕自己不夠堅強。我相信,只要我們的內心,變得足夠強大,人生就沒有那麼多雞毛蒜皮。
強大自己的內心,我們才能越活越好
生活的美好,在於追求美好的生活,而美好的生活,源於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消化掉各種不順心,各種不如意,將陰霾驅散,讓美好留在心中。
心中有美好,生活才美好,心中有陽光,人生才芬芳。一顆陰暗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一顆強大的心,可以美化生活,精彩人生,讓我們越活越好。
生活有點欺軟怕硬,如果你內心很脆弱,生活就會打壓你,甚至折磨你,如果你內心足夠強大,生活就會獎勵你,眷顧你,全世界都會對你和顏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