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末那識
擴展閱讀
股票基金債券的安全 2025-07-12 19:40:18
北京移動官網首頁 2025-07-12 19:28:48
今天平安很行股票價格 2025-07-12 19:22:59

末那識

發布時間: 2021-06-28 23:25:54

❶ 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各是什麼

人一共有八種識,末那識就是第七識,也就是意根,此識的特點就是執,恆執第八識為「我」。
阿賴耶識,第八識,「心王」,不管生死,外形,輪回,前七識如何改變,永恆存在,含藏一切善惡種子。
修行就是要轉八種識成「四智」。

❷ 末那識是什麼意思,簡單點回答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思量為自我。

❸ 末那識是潛意識嗎

嚴格的來說,兩者不是同一個體系裡的概念。它們雖然有點像,但末那識不是潛意識,末那識也叫意根。潛意識與末那識在功能和范圍上都有很多不同點存在的。
當人徹底看破放下之後,末那識就變得無力了。
(僅供參考)

❹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末那識
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嗔、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音,又稱為藏識,含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是一切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
阿賴耶識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無明二字的含義見我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稱為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為阿賴耶識的相分。
一切眾生,每一個起心動念,或是語言行為,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熏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為我,而為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❺ 末那識的具體解釋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污意恆時與諸惑俱生滅。六理,即:(一)不共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共無明,則恆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恆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恆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布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入楞伽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顯揚聖教論卷一、成唯識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識論樞要卷下、大乘義章卷三末]

❻ 佛教的第7識末那識是什麼和第6識意識有什麼區別

6、意識:意識是第六識,具有認識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意識便同時俱起。

此外,意識對內外之境,不分有形無形,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有比知、推測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業,皆由意識而作。現在心理學上,研究到前六識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還有第七、第八——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的存在。

7、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

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

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就是最後一個阿賴耶識。
一、末那識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污識。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凈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一)補特伽羅(梵pudgala ,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學、七地以前之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薩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二教,即:(一)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污意恆時與諸惑俱生滅。六理,即:(一)不共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共無明,則恆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作為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恆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恆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布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

❼ 什麼是佛教的「末那識」和「阿賴耶識」

不知你都看過哪些人的解釋。古人的解釋很清楚,只是因為你不懂文言文的意思,所以「莫名其妙」。明證法師是大學中文系畢業,出家後有修有證,講解經典深入淺出,你可以搜索相關文章或者視頻看,一定會得到幫助。識,就是分別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接觸外邊之色聲香味觸,告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來分別其差異,這就是前五識;而意識則是對概念名相進行分別;末那識,是意識的根,它能對意識本身進行分別;至於阿賴耶識,則是藏識,它含藏著一切識的種子;當人大徹大悟之後,它就不稱為阿賴耶識了,因為開悟者已經因為沒有我執與法執而分有分別心,已經轉識成智,第八識已經轉為大圓鏡智了。
玩概念不是佛的本意,引導眾生舍識用根,轉識成智,這才是佛說法的根本目的。好好修行,當你證悟後,就知道「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的真義了。

❽ 請問末那識是什麼,第九識又是什麼

依照玄奘法師「八識心王」,第九識(庵摩羅識,異熟識)及第十識(無垢識),皆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在不同階段的名稱。

略說如下:
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人所共知;
第七識(末那識)就是「意根」,他既是六根之中的一根,同時又是「八識心王」中的一個心識。此末那識,具有「恆,審,思量,處處做主」的體性
「恆」;除涅磐斷滅之外,一切時不斷,能夠往來三世;
「審,思量」:分別了知一切法,分分秒秒攀援,而自身之「了別慧」極差,所以,需藉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第六識及前五識來了別外境。
「處處做主」第六識只能判斷思維,不能做主,第六識能自知有我,名為「我見」。使行為現行(做主)的是第七識;比如早上,第六識很急切想起床,以免遲到;若第七識已經有了「貪睡」的習氣,就會作出「按停鬧鍾,繼續睡」的行為;第七識名為「我執」。我見難斷,我執更難斷。
因而,所謂「修行」,就是讓善念,凈念排擠貪等習氣;讓善念凈念變為「習氣」,讓污染之六根變為清凈之六根(特別是第七識);比如「念佛」這個凈念,修行較淺時,需要第六識說服第七識,可能每天固定世間來念佛,也可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時候,為了改變習氣,就需要「心念心聽,字字分明」;逐漸深入後,每天在有意無意之中,突然發現自己在心中默默念佛,這時候,意根逐漸被此凈念占據;功夫日深,在意識斷滅的時候也會念佛不止(比如睡著無夢時,正死位意識斷滅時),因為意根「恆」,念佛成為「習氣」的時候,就有可能「心中有佛」「無念而念」,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如是念佛;必得「念佛三昧」
以上說末那識,稍稍說遠了點;收回來,一句話:凡夫修行,從末那識入手,名為凡夫的「實修」。

第八識(阿賴耶識),「阿賴耶」有「集藏」義;能毫無揀擇的集藏無始劫以來善不善業種;第八識,即為「唯識學」之「唯識」。即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唯心」「唯識」。此識「不生不滅」,名為「實際」。前七識皆有此識出生;萬法皆有此識造。一切凡夫及二乘聖賢(阿羅漢,辟支佛)皆無能證得此識;唯信佛說而知有此「真我」「唯我」獨尊。唯有大乘見道者(禪宗之「開悟明心」)能證此識。
第八識「不垢不凈」。以其含藏業種故,名「不凈」;以其體性永無污染故,名「不垢」。在凡夫位,一切起心動念,皆有業種流注第八識,也因「受報」而消除此一業種;這些業種,積存了百千億劫,若未明心,不可能「修除」。
明心見性之後的大菩薩;因為能「修除」第八識之中的業種,所以,第八識不再名「阿賴耶識」,而改為「庵摩羅識」「異熟識」。所以也被稱為「第九識」。佛地真心(真如)其實也是凡夫位的「第八識」,因佛地已經修除了無始劫以來一切污染種子,完全清凈無染,不再名為「不垢不凈」,改為「無垢識」,轉為「大圓鏡智」。因此也被人稱為「第十識」

其實,九,十,二識,皆是第八識在不同階段的名稱。若有人雲「八九識同時運作」;「八九十識同時並存」;「第八識非是真心,第九識(或第十識)才是真心」等,則成就誹謗「了義正法」之無間罪。若不改弦更張,當眾懺悔,永不作如是說。則無量劫入於無間!難有出期!因為若作此說,三藏十二部就要重寫,一切諸佛成為「妄語者」,是從根本上毀壞佛法,誹謗三寶;一切罪中,末學不知還有何罪能超此罪。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❾ 如何領悟第七感--末那識

要想領悟第六感,就要放棄我們的五感!集中精力,在一念之間。其實第六感是很難控制的,僅僅就是一年之間。
第七感,被稱為末那識,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每個人領悟到的不一樣,與其相信佛教的,不如自己去領悟。有一句話說的好:「吾即宇宙,宇宙即吾;吾非宇宙,宇宙非吾」!看到這句話,感到很矛盾,其實我們要放棄一切雜念。把自己交給大自然。其實要想超越六感,還要去了解宇宙蒼生,一點不假。
第七感要領悟很難,但是也很容易。你要問我第七感是什麼,不知道,沒有原因。末那識:末那是梵語manas的音譯。末那識是意識的根本,其本質是恆審思量。因為它是執取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或其種子為我,使意識生起自我意識,所以末那識又稱為「我識」。這基本上是一種我執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煩惱的根本。這種我執的具體表現是,我的具體生命在過去現在未來所思想所經驗的東西,有其餘勢,以種子的形式,攝藏於第八識的阿賴耶識中。末那識在下意識層面執取這些種子,以之為我。實際上,這些種子都是無始來前滅後生、非常非斷的作用。《金剛經》中最重要的三句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中本來無常,末那識以這樣虛妄的東西為我,因此生起貪、憎、痴、疑、慢等種種煩惱。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范圍,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但因它執著自我,所以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很迷茫的解答,確實。按現在大家第一眼看,象唯心主義。不過這不是的。一旦理解了,就很好了。
超越第七感的是第八感--阿賴耶識。就是超越死亡與六道輪回的,好像除了佛祖會之外還沒有人會。第九感是--眾神意識,是可以任意改變形態,將靈魂自由依附的。人是達不到的。
要學的話要悟性。其實我們只是需要在自然中找到自我。為什麼我一直說自然,因為我們來自自然(至少現在這么看),就要回到自然去找回自己的靈魂深處的意識。很艱難,甚至無從下手。這需要很高的覺悟,感悟生與死的變換,感受人世間的悲歡。這還不夠,要與大自然共呼吸,去找到大自然的「氣」。很難,如果找到的話,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像是子彈從眼前幾厘米過去,心跳不變。這不僅僅是鎮定了,甚至超過了人的自我條件反射。就是要超越這個條件反射。象大自然一樣不動。一直按照自己的方法走下去。
只有這樣才算是領悟到第七感的一絲。如果是到了上乘,那麼我們的意識會達到新的高度,至於什麼我不清楚,但是絕對不是象《聖鬥士》中的,沒有眼睛照樣知道這樣,是虛幻的。沙加不張開眼睛就可以看到東西。其實看不到,真正的是把「心眼」打開,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這往往被稱為「第六感」。是的,但是我們僅僅可以感覺到他在的方位,如果他移動了,我們就很難看到了,閉上眼要象張開眼一樣自如,不會因為有鈴鐺響,我們認為有貓。不因外事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我的自我意識反映。這就是「我」,但是這也不是「我」!

❿ 誰能幫我解釋一下什麼是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污識。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凈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阿賴耶,梵語alaya之音譯。為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