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愛新覺羅玄燁
擴展閱讀
焦化萬方股票今日價格 2025-07-13 03:51:49
股票中估值在那看 2025-07-13 03:51:18
35月股票買什麼 2025-07-13 03:16:45

愛新覺羅玄燁

發布時間: 2021-06-29 02:27:56

Ⅰ 愛新覺羅玄燁的愛妃

康熙帝: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有皇後4個:
分別為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領侍衛內大臣咯布拉之女,世襲一等公索額圖的親侄女,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有2個兒子,分別為承祜、胤礽;
孝昭仁皇後鈕祜祿氏,輔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
孝懿仁皇後佟佳氏,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後的嫡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
孝恭仁皇後烏雅氏,護軍參領威武之女;育有三子三女,分別為胤禛、胤祚、胤禎(允禵)、皇七女、固倫溫憲公主、皇十二女。

Ⅱ 愛新覺羅玄燁 有幾個母後

應該是兩位
嫡母:孝惠章皇後(仁憲皇太後)
生母:孝康章皇後(慈和皇太後)

祖母:孝庄文皇後(昭聖太皇太後)
父親: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


嫡母:孝惠章皇後(仁憲皇太後)
生母:孝康章皇後(慈和皇太後)


兄弟
順治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
順治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
順治皇四子:和碩榮親王

順治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
順治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
順治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

順治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干


姊妹
順治皇長女
順治皇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
順治皇三女

順治皇四女
順治皇五女
順治養女:和碩和順公主

順治養女:和碩柔嘉公主
順治養女:固倫端敏公主

Ⅲ 愛新覺羅玄燁名字的內涵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Ⅳ 愛新覺羅玄燁最愛的女人

康熙最愛的女人是其結發妻子——赫舍里氏
赫舍里氏(-1674),是康熙初年四大輔臣之首輔索尼的孫女,父為索尼長子噶布拉。康熙四年(1665),赫舍里氏13歲時與小自己3個月康熙皇帝玄燁大婚,冊立為皇後。康熙八年(1669)十二月十三生皇子承祜,可惜承祜在4歲時夭折。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初三在生育胤礽時,因難產身亡。康熙與赫舍里氏夫妻情深,在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後,第二年便把嫡長子胤礽立為皇太子。赫舍里皇後最初謚號為「仁孝皇後」,雍正時改謚「孝誠仁皇後」,後經多次加謚,全部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皇後去世後康熙的反應:
1、為皇後上謚號為「仁孝皇後」(此為有清一代獨一無二)
2、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將皇後的梓宮安放在了紫禁城西
3、從五月初五開始,康熙幾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宮前舉哀
4、五月二十七,康熙親自把皇後送到了鞏華城
5、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鞏華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6、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去鞏華城7次
7、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嫡妻(此時已立鈕祜祿氏為後)
8、康熙親自檢視將要葬入赫舍里氏的陵寢
9、朝鮮使臣向其國王報告說:「清皇不恤國事……」
10、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立不滿2歲的皇後遺孤胤礽為皇太子
11、嫡後去世齊冊寶為兩位親王,而佟佳氏去世齊冊寶的卻降了級為一親王一郡王
12、康熙親制仁孝皇後冊文,最為朴實無華;而其他二後的冊謚文僅去叫大臣制,辭藻滿篇的阿諛奉承無半點實在處,而康熙卻點頭稱好(可以用「敷衍搪塞」來形容了)
13、康熙四十七年廢皇太子,康熙哭罵太子「生而克母」,並於當晚夢到已去世34年的皇後

★關於這獨一無二的謚號
赫舍里皇後初謚「仁孝」,至於「孝誠仁」是雍正給改的,暫不提這個,就說「仁孝」這個在清朝皇後中獨一無二的謚號:清朝其他皇後的謚號都以「孝」字開頭,且在康熙之前已冊了四位皇後謚,分別是:孝慈高皇後、孝端文皇後、孝獻皇後和孝康章皇後,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卻別出心裁給了這樣一個謚呢?康熙自己就謚為「仁皇帝」,他的功績不僅被他的後代所稱頌,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稱頌,他被譽為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有這么一個「仁」的謚號可謂至高無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義」嗎,康熙能給原配一個這樣的謚號,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厚。

★謚號詳解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仁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屈己逮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曰仁;惠愛溥洽曰仁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於備養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能恭曰孝;干蠱用譽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對於皇後的兩個孩子,康熙自然視他們為掌上明珠:
對承祜(由於承祜幼殤,所以關於他的正面記載很少):
清史專家楊珍在她的《清朝皇位繼承製度》大膽里推測康熙在立胤礽為太子前就有立承祜的意思;《實錄》里關於承祜夭折後,載有康熙說的一句話「稚子事,朕無濟於事...」(與後來的十八阿哥之死情況類似,表面這么說,內心其實很悲痛,想想康熙在失去十八阿哥之痛的感受後就能了解失去承祜後有多傷心了,更何況承祜還是嫡長子);《康熙起居注》里載承祜於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夭折後,康熙正遠在赤誠湯泉陪伴孝庄,沒能見兒子最後一面,由此「郁悶不已」但他為不使太皇太後傷心,依然「笑語如常」,最後躲到某一角落哭著安排好好打理皇子後事。康熙也是很愛承祜的,只是因為夭折而無人關注。可惜他無福消受,他的來生之福全被弟弟胤礽占盡了。

對胤礽:
康熙對皇太子胤礽的寵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已經介入了十分荒謬的程度。皇太子要什麼有什麼,康熙只要是能滿足兒子的,哪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恨不得摘下來送給他。康熙處處嬌縱胤礽,簡直是姑息養奸。對他悉心呵護、親自培養。胤礽沾染了不少壞習慣,康熙不但不怪怨他,反而是怨周圍的人帶壞兒子。由此把好好的一個太子送上了絕路:太子變壞了,壞得不惡不做了。胤礽喜怒無常,時常與父親頂嘴,但康熙卻一點都不生氣,除非是忍無可忍了,且胤礽吃穿用的都與康熙無異,連康熙都官他叫「二皇帝」……其實康熙對皇太子的溺愛遠不止這些,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冊封妃嬪
而且從康熙四年赫舍里氏入宮至十三年皇後去世,康熙雖然女人不少,但有封號的僅僅為皇後一人而已(也不排除清初後宮典制不完備的因素)。這其中有生育過真正皇長子的馬佳氏、和赫舍里氏共同入宮的鈕祜祿氏、還有大阿哥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可能還有皇帝表妹佟佳氏等等,這些最有資格取得封號的女子卻奈何無任何名分。有一特例,康熙九年,蒙古的博爾錦吉特氏去世,被追為慧妃,這是後話。十三年皇後去世,康熙堅持為皇後守孝三年。直至十六年時,才開始第一次冊立其他女子。到這時,康熙已經有皇太子及大、三皇子和二、三公主及收養的大公主等兒女了。八月二十二這日,他冊立了第二位皇後鈕祜祿氏,順便一次封了好幾位,有:佟佳氏—貴妃,郭絡羅氏—宜嬪,馬佳氏—榮嬪,葉赫那拉氏—惠嬪,赫舍里氏—僖嬪,董氏—端嬪,李氏—安嬪,章佳氏—敬嬪。

★子女出生:
根據皇子皇女的出生日期推斷,承祜死後,康熙半年未臨幸其餘女子,此時他只有18歲,一個青春躁動期的人呀,他干什麼去了?而此時的大清國還很安定;仁孝皇後去世,康熙也是半年的清心寡慾。

★後記
有了這些理由,難道還不足夠證明這段愛情的真摯嗎?我喜歡仁孝皇後,也喜歡康熙與她的感情。不管其他妃子的粉絲怎麼踩扁皇後,我依然不會動搖我的觀點。仁孝皇後是清朝歷史上的一代賢後,只是由於短命而很少被人所知。若能長壽,她定會如唐朝長孫皇後那般名垂千古。永遠愛你——仁孝皇後,你最忠實的粉絲留

Ⅳ 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生母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1]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但是康熙帝標榜仁政,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2]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歷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Ⅵ 清朝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生平

愛新覺羅·玄燁(1654.5.4-1722.12.20),清聖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死後葬於清東陵之景陵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個人檔案年號:康熙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玄燁生辰: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 出生地:北京紫禁城景仁宮 屬相:馬 父親:愛新覺羅·福臨(即順治帝) 母親:佟佳氏,後尊為孝康章皇後 排行:順治帝第三子 初婚:12歲 原配:赫舍里氏 配偶:皇後4人、皇貴妃3人、貴妃1人、妃11人、嬪9人、貴人13人、庶妃4人、常在9人、答應9人等等 子女:35子,20女 即位時間: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1661年2月17日) 即位年齡:8歲 在位年數:61年 卒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 享年:69歲 死亡地:北京暢春園 廟號:聖祖 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陵寢:景陵 繼位人:愛新覺羅·胤禛(即雍正帝) 個人才能 錢宗范在《康熙》中說:「他一生勤奮好學,博覽群書。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天文、歷法、物理、地理、農學、醫學、工程技術;人文方面的經、史、子、集;藝術方面的聲律、書法、詩畫。他幾乎都有所研究。他寫出了八九十篇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論著,他親自審定了多種歷史方面的書籍,他還精通多種民族語言。」 康熙的漢文水平很高,中國歷史知識豐富。「城高千仞衛山川,虎踞龍盤王氣全。車馬往來雲霧里,民生休憩在當前。」他的這首《登高詩》被譽為帝王詩。 康熙善射。他最後一次南巡(康熙四十六年一至三月)是親自考察泗州西溜淮套是否可以開河才去的。經過實地考察,他正確地予以否決。 個人品質 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玄燁「朝夕虔侍,親嘗湯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玄燁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 政治特色 康熙處理軍國大政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勤」,另一個是「慎」。 康熙一生勤政。「勤政實為君之大本,怠荒實亡國之病源」。清朝的皇帝,從天命汗到光緒帝都是勤政的。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御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御門聽政。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生北京大地震,康熙照常早朝,御門聽政。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集中帝權 康熙即位之時,清朝處於雖然建立,但國家正百廢待興的局面。而康熙雖然當了皇帝,但因為年幼,國家大事的決斷基本掌握在四位輔政大臣手中。這四位輔政大臣,索尼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 ,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蘇克薩哈富有才幹,但與鰲拜不和。其後的遏必隆則為人圓滑,不與人爭鋒。對權力最有野心的是鰲拜。為了在索尼退下之後掌控朝政,鰲拜一方面拉攏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擊蘇克薩哈。在處理朝政時,鰲拜十分專橫,根本不將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帝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帝為強化皇權,上演了一場智擒鰲拜的歷史大戲。 康熙以退為進,在祖母的支持和幫助下,一方面避免與鰲拜發生正面沖突,一方面韜光養晦,專心學習治世本領,並尋找適當時機剪除鰲拜。 崇尚儒學 康熙自幼就對儒家學說充滿濃厚興趣,認為「殊覺義理無窮,樂此不倦」(《康熙起居注》第1冊第80頁)。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講四書解義序》中,明確宣布清廷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儒家學說為治國之本。康熙崇尚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康熙帝的這一態度為清朝內部持續數十年的文化紛爭(也是治國方略的紛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文字獄 文字獄是因著文作字而獲罪的政策。要使你因此而獲罪,很容易,找出你的章表詩文,然後尋章摘句,旁牽側引,羅織罪名,這樣你就死得成了。文字獄由來有兩千多年歷史了。明洪武年間,清康雍乾年間文字獄間極為盛行。而清康雍乾三朝對這案件捕風捉影之荒唐,牽強附會之怪異,株連之廣泛,處理之殘酷,無以復加 《明史》案 《明史》案發生在順治十八年,決讞於康熙二年。 明朝天啟宰相朱國楨退休後曾著《明史》一書。業已衰落的朱家將稿以千金賣給湖州富戶庄廷鑨。該書講了崇禎朝和南明史事,尊南明弘光、隆武、永曆正朔,有指斥清朝詞句。庄廷鑨是個瞎子,效法「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將該書作了一些增補,當作是自己寫的書。修訂完後便於順治十二年病死了。其父庄允城將書易名《明史輯略》,請崇禎十三年進士,在南明弘光政權中擔任過禮部尚書的李令皙作序,又邀江南18位名士列為參訂。庄廷鑨的岳父朱佑明是大富豪,順治十七年以庄廷鑨之名將該書印行於世。好些人都想利用書中違礙之處向庄允城敲竹杠。庄允城都用錢財堵了他們的口。 《南山集》案 戴名世《南山集》案是發生在康熙時的一個大案。 此案須先從方孝標說起。方孝標,桐城(今安徽)人。本名玄成,因避康熙(名玄燁)諱,以字行。順治時,中進士,官至內弘文院伺讀學士。順治十四年(1657),族人方猷主持江南考試,與他有勾結作弊行為,結果均被免官戍邊,流放到寧古塔,後遇赦。方孝標到雲南,當了吳三桂的翰林承旨。吳三桂反清失敗,方孝標先迎降,得免死罪。他寫有《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二書。《滇黔紀聞》中有關於南明抗清事實,用南明諸帝紀年。 朱方旦案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有朱方旦之獄。朱方旦,漢陽人,自稱二眉道人,秘密刻書。書中有言:古號為聖賢者,安知中道?中道在我山根之上,兩眉之間。山根和兩眉本是指大腦之功能,非為異說。但是康熙認為是「詭立邪說,煽惑愚民」。 王錫侯案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印行的《康熙字典》,是奉旨編纂的,而且以康熙年號命名,足見政府之重視。可是有個書生叫王錫侯的,批評《康熙字典》,說它收字太多,難以貫穿。他自己編刻了一部《宇貫》,意是說,這本書可以用字義把零散的字貫穿起來,正好彌補了《康熙字典》不足。此案主犯的發落不說,還連累了兩江總督,因查辦不力受到降級的處分,江西的布政使按察使受株連被革職治罪。其實,王錫侯寫《字貫》是想貢獻自己一得之見,想不到竟落得這樣的下場。 政治完善 在政治上,康熙進一步加強了皇權。他表示「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275,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辛未),「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身親理,無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清聖祖實錄》卷284,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辛亥)。為此,他一方面通過各種手段,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限制滿洲貴族的權力,如剝奪各旗王公幹預旗務的權力,破除「軍功勛舊諸王」統兵征伐的傳統,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影響等。另一方面,康熙將用人之權、獎懲之權親自控制,不許大臣干預;並設立密奏制度,以廣泛體察下情。這種統治方式為被雍正、乾隆二帝繼承和發展,並為清朝其他皇帝沿用。 經濟發展 康熙認為「家給人足,而後世濟」,在繼續採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政策的同時,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體現了他仁愛的一面。其一,是廢止「圈田令」,即廢止滿清貴族圈近京州縣田地的特權,將土地讓與百姓耕種;康熙在詔書上說:「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其今年所已圈者,悉令給還民間」,其二,延長墾荒的免稅時間。清初規定墾荒三年內免稅,以後改為六年;康熙十二年重申新墾荒田十年後征稅。這一政策刺激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使耕地面積迅速增加。其三,實行更名地政策。對於農民耕種的原先屬於明朝宗室的土地,康熙下詔農民可以不必支付田價,照常耕種。 收復疆域 初步形成了剿撫並用的方針,即「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清聖祖實錄》卷180,康熙36年2月壬寅),「仰憑天道,俯愜人情,以萬不得已而用兵」(《御制親征平定朔漠方略序》)。康熙認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專恃險阻」,「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五月丙午)。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亂;遏制了沙俄的擴張,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武力平定割據台灣的鄭氏家族,使台灣回歸;康熙還親征新疆准噶爾,擊敗噶爾丹,使蒙古土爾扈特臣服清朝。 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鳳山、諸羅),隸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在清朝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下,台灣與大陸的關系更加密切。 平定三藩 所謂「三藩」,是指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初以來,他們各霸一方,形成幾股割據勢力。「三藩」都擁有大量武裝。特別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積極儲將帥,習武備,使「四方精兵猛將,多歸其部下」。他們仗著自己日益壯大的力量,飛揚跋扈,不聽約束,給滿清以很大威脅。而且所耗軍費巨大。 1673年三月,以尚可喜請求歸老遼東,但請求留其子之信繼續鎮守廣東為引線,引發了是否撤藩的激烈爭論。最後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非國家利」,決定下令「撤藩」。 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發動叛亂,並於次年派將率軍進攻湖南,攻陷常德、長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齣散布檄文,煽誘鼓動。廣西將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許多地方大員紛紛叛清。接著,福建耿精忠亦叛。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川六省陷落,一時局面相當嚴重。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變亂擴大到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 1676年(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耿精忠在清軍進攻下,被迫投降。廣東的尚之信也於1677年投降。閩、粵以及江西都先後平復。1678年八月,吳三桂死,其部將迎立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復湖南、廣西和四川。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雲貴悉平。 平定叛亂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爾喀蒙古內部又分為扎薩克圖、土謝圖、車臣等三部。漠西厄魯特蒙古內部又分為准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之前,漠南蒙古就已歸附清朝,喀爾喀蒙古和厄魯特蒙古各部,也與清政府關系密切 。 噶爾丹叛亂被粉碎以後,喀爾喀蒙古各部又回到了原來的居住地。清政府府的幫助下,噶爾丹暫時退兵。 設置將軍和參贊大臣率兵駐守科布多和烏蘇雅台等重鎮,加強了對喀爾喀蒙古地區的管理和統治。 遏制俄國 明末清初,沙俄在亞歐大陸上不斷向東擴張,並於17世紀中期侵入了中國黑龍江地區。沙皇多次遣使來華,要求建立外交和通商關系,但因俄國侵佔中國領土等問題而遭到清政府拒絕。此外,由於清初國內尚未安定,所以直到17世紀80年代中期,康熙才對黑龍江地區的俄國據點雅克薩採取了有力的軍事行動。 文化民族 康熙強調興禮教。他在康熙十八年下詔說:「盛治之世,餘一餘三。蓋倉廩足而禮教興,水旱乃可無虞。比聞小民不知積蓄,一逢歉歲,率致流移。夫興儉化民,食時用禮,惟良有司是賴。」 在西藏問題上,康熙除了承繼順治帝冊封達賴政策外,還派兵於1718年至1720年(康熙五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間入藏,擊敗了占據西藏的准噶爾叛軍。此後,清政府分兵駐藏,並任命康濟鼐和頗羅鼐二人分理前後藏事務。 政績介紹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朝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清初人口從明末的五、六千萬急劇下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人丁數字是1913萬,到1711年(康熙五十年),增為2462萬。這只是丁數,不是人口總數。 另一方面,康熙平定內亂,將台灣收回,使中國的疆土進一步擴大。當時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Ⅶ 愛新覺羅玄燁的下一代是誰

愛新覺羅玄燁的下任皇帝是愛新覺羅胤禛。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
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去世後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Ⅷ 愛新覺羅玄燁的兄弟姐妹

愛新覺羅·玄燁(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1] ,後世稱呼為康熙帝。蒙古人稱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准噶爾的戰爭勝利,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招撫喀爾喀蒙古。
康熙帝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2] 有一些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3-5] ,廟號聖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2]
家世

長輩

祖母:孝庄文皇後(昭聖太皇太後)

父親: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

嫡母:孝惠章皇後(仁憲皇太後)
生母:孝康章皇後(慈和皇太後)

兄弟

順治皇長子:愛新覺羅·牛鈕

順治皇二子:愛新覺羅·福全

順治皇四子:和碩榮親王

順治皇五子:愛新覺羅·常寧

順治皇六子:愛新覺羅·奇綬

順治皇七子:愛新覺羅·隆禧

順治皇八子:愛新覺羅·永干

姊妹

順治皇長女

順治皇二女:和碩恭愨長公主

順治皇三女

順治皇四女

順治皇五女

順治養女:和碩和順公主

順治養女:和碩柔嘉公主

順治養女:固倫端敏公主

Ⅸ 愛新覺羅玄燁到底想要把皇位傳給誰

史書上記載,
一康熙本要傳位給十四子,後來胤禛糾集隆科多,年羹堯,由隆科多改遺旨,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年羹堯控制京城軍隊,政變成功!

二講康熙原本最喜歡二兒子,立為太子,說他的嫡出的,清朝立太子的僅此一例,後來二兒子太讓人失望了,在加上兒子們奪位的斗爭十分嚴重,胤禛表現很好,能為康熙分憂,所以傳位給他胤禛

三 就是因為乾隆咯,乾隆是康熙晚年最喜歡的人,康熙希望乾隆能做皇帝,所一傳位給胤禛,並要求他一定要讓乾隆既他的位

Ⅹ 到底是愛新覺羅玄燁還是愛新覺羅·玄燁

古代漢族人一般稱呼人的字,而不稱呼人的名。在不同環境下決定是否稱姓。滿族人和蒙古人一樣,只稱名,不乘姓。例如蒙古人僧格林沁,我們從來不叫他博爾濟吉特僧格林沁,也沒有在中間加點的。漢族人也同理,沒有人寫孫·中山的。滿族人的姓名習慣更象蒙古族,只稱名,以示親切。如果非要直呼皇帝姓名,那也只呼玄燁,沒有說愛新覺羅玄燁的(這樣說似乎更像打架)。那麼假設你非要告訴大家他姓愛新覺羅,你可以說「姓愛新覺羅氏,諱玄燁」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參看一下康熙的傳位詔書,寫的是胤禎,而不是愛新覺羅胤禎。復姓與名字中間要加點可能是個誤會。歐洲有一個達·芬奇名字中間加點,並不是因為他姓達叫芬奇,而是用·來表達原文中的空格 da Vin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