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歷史終結論
擴展閱讀
爆料買股票犯法 2025-09-06 01:29:01
錦港b股票行情 2025-09-06 01:29:00

歷史終結論

發布時間: 2021-06-29 04:37:52

❶ 歷史終結論的介紹

「歷史終結論」最早源於法蘭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題為「歷史的終點」的講座。隨後,他在講座的基礎上寫成論文——《歷史的終結?》。1989年,美國新保守主義期刊《國家利益》發表了這篇文章,標志「歷史終結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式出籠。

❷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怎麼去論析

在當代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遭受著諸多質疑和誤解,使得馬克思主義在傳播時確證度大打折扣,社會主義信仰面臨危機。而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沖擊和影響尤甚。在早期著作《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中,福山斷定歷史將終結於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認為意識形態之爭將以自由民主體制的普及劃上句號。而近期二十年福山一方面在修正補充「歷史終結論」,但另一方面卻仍未跳脫歷史終結論的本質。由於福山近期的歷史終結論時間跨度大,內容龐雜,且對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造成了一定的誤解和影響力,所以本文旨在澄清福山對馬克思歷史理論的誤解。

❸ 為什麼福山修正了歷史終結論

福山修正了歷史終結論,還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因為這樣能夠更好的了解歷史

❹ 歷史終結論的由來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即

❺ 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論述歷史終結觀點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為後人留下的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理論。但是,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地方。因此,亟須加以辨析,以便消除錯誤認識的干擾,准確認識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不是「階級斗爭決定論」
在唯物史觀的邏輯體系中,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隸屬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水平的實質提高才是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演進的終極動力,而階級斗爭則是在生產力的發展受到生產關系的嚴重束縛時,通過改變生產關系來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條件。
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終極動力的作用可以從中西封建社會發展的不同狀況中得到印證。中國封建社會每個王朝都會爆發多次農民戰爭,但結果卻是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而西歐封建社會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並不多見,但「當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貴族的瘋狂爭斗的喧囂充塞著中世紀的時候,被壓迫階級的靜悄悄的勞動卻在破壞著整個西歐的封建制度,創造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局面」。
由此可見,當生產力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時,生產關系是無從發生根本變革的。即使爆發激烈的階級斗爭,也僅僅是改朝換代,卻無法實現社會性質的根本變革。馬克思在談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更是明確指出,「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麼,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馬克思不是階級斗爭決定論者,唯物史觀也不是「主張階級斗爭的史觀」。
唯物史觀絕非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
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它是生產力決定論。唯物史觀所主張的生產力決定論並不否定生產力以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不否定意識和上層建築的作用。
也正是根據這一點,恩格斯曾經對有關唯物史觀是經濟決定論的指責做出過直接的否定,他指出:「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階級斗爭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後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的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唯物史觀將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能力,而不是模糊的「經濟」作為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
此外,唯物史觀所主張的決定論絕非是什麼宿命論,而是不同條件必然導致不同結果的條件決定論。反復強調「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的唯物史觀怎麼就成了宿命論式的「經濟決定論」呢?
唯物史觀並沒有忽視精英人物的歷史作用
有關唯物史觀否定精英人物歷史作用的指責並不是什麼新的發明,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史學界有關歷史創造者問題的爭論中就有這種質疑。
需要強調的是,唯物史觀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指出:「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在這個前提的基礎上,馬克思也肯定地指出:「如愛爾維修所說的,每一個社會時代都需要自己的偉大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人物,它就要創造出這樣的人物來」。
總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社會歷史進步的根本原因或終極動力時,是從生產力著手的,也就是說,他們強調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唯物史觀強調勞動大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從這樣的視角就可以解釋偉大人物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這就是看他們的作為在哪些方面或在何種程度上推動還是阻礙勞動大眾物質和精神力量的發展。因此,唯物史觀絕不是完全地、不分青紅皂白地否定或抹殺偉大人物,特別是他們當中的一些正面人物的歷史進步作用。
唯物史觀不是歷史終結論
唯物史觀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取代。有人由此得出,唯物史觀是「歷史終結論」。這種理解也是錯誤的。恩格斯在回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的提問時指出:「我們沒有最終目標。我們是不斷發展論者,我們不打算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關於未來社會組織方面的詳細情況的預定看法嗎?您在我們這里連它們的影子也找不到。」
既然不是歷史終結論,自然不會認定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據資本主義已經達到的生產力水平及其不可克服而且不斷加劇的內在矛盾,預見資本主義必然被共產主義取代。至於共產主義社會是什麼模樣,他們只能從原則上說那將是這樣一個社會:沒有階級和剝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各盡其能各取所需。至於那樣的社會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什麼樣子,社會組織是什麼樣子,會出現什麼新的矛盾,以及那些新的矛盾是否可能會引起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什麼新的變化……這一切的未來圖景,他們隻字未提,而只能根據他們確認的實踐唯物主義的發展觀預言,共產主義社會的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產能力以及他們的自由個性絕不會停止發展。
唯物史觀不是抽象的社會學公式
對歷史演進持虛無主義觀點的人,從來不承認人類社會的歷史演進從宏觀上看是有其特定的演化規律可循的。因此,他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創建的唯物史觀持根本否定的態度。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強調唯物史觀是實證科學,他們對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是對歷史和現實社會中社會發展階段的概括,既不是先驗的抽象規定,更不是宿命論式的公式。他們指出:「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它們絕不提供可以適用於各個歷史時代的葯方或公式」。
馬克思對俄國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論證突出表明他反對把他有關歷史發展規律的觀點變成抽象的公式的科學態度。馬克思認為,俄國當時具備了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一些條件,但到底能否跨越則取決於俄國人民主體能動性的發揮。
馬克思恩格斯絕沒有提供某種抽象的社會學公式,他們提供的乃是經驗研究的結果,而且這種經驗研究隨著研究范圍的擴展在不斷發展和深化。恩格斯曾鄭重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作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各種歷史事實,那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

❻ 如何看待福山歷史終結論

「共產主義失敗論」,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

❼ 《"歷史終結論"終結了嗎

《歷史終結論》終結了。

由來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失敗論

「共產主義失敗論」,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新自由主義最強調的一點是沒有替代現狀的其他選擇。另外,當今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技術如此驚人,除現狀外別無選擇的說法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牽強。



為社會變革而斗爭並非憑空假設的問題。現代新自由主義秩序已造成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從東亞到東歐到拉美都在經受這一危機。歐洲、日本和北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是脆弱的,這些社會也處在混亂之中。

在即將來臨的歲月中有產生劇變的可能性。這種劇變的結果尚不明確,但沒有理由相信動亂會自動朝向民主、人道的解決途徑發展。一切取決於我們,取決於人民怎樣組織、回應和行動。

正如喬姆斯基所言,如果認為沒有趨向更好前景的變革的可能,並按照這種想法行動,那麼一定不會得到變革。對未來的選擇權掌握在我們大家的手中。

(7)歷史終結論擴展閱讀:

歷史終結論最早源於法蘭西斯·福山1988年所作的一次題為「歷史的終點」的講座。隨後,他在講座的基礎上寫成論文——《歷史的終結?》。1989年,美國新保守主義期刊《國家利益》發表了這篇文章,標志「歷史終結論」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正式出籠。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

❽ 歷史終結論的失敗論

「共產主義失敗論」,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
新自由主義最強調的一點是沒有替代現狀的其他選擇。另外,當今改善人類生存條件的技術如此驚人,除現狀外別無選擇的說法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牽強。的確,我們如何建立一個可行的、自由的、高尚的後資本主義秩序尚不明確,這一願望本身帶有烏托邦的色彩。但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必須在某一方面戰勝所謂以前未做就不可能做到的觀念。正如喬姆斯基所指出的,有組織的政治行動主義造成了我們今天擁有的民主的程度,帶來了成人普選權、婦女權利、工會、公民權以及我們享有的自由。人類政治活動可以使我們生存的世界更高尚,即使後資本主義社會看似不可能建成,我們也應把建立基於合作、平等、自治和個人自由原則的政治經濟制度作為出發點來思考問題。
為社會變革而斗爭並非憑空假設的問題。現代新自由主義秩序已造成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從東亞到東歐到拉美都在經受這一危機。歐洲、日本和北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質量是脆弱的,這些社會也處在混亂之中。在即將來臨的歲月中有產生劇變的可能性。這種劇變的結果尚不明確,但沒有理由相信動亂會自動朝向民主、人道的解決途徑發展。一切取決於我們,取決於人民怎樣組織、回應和行動。正如喬姆斯基所言,如果認為沒有趨向更好前景的變革的可能,並按照這種想法行動,那麼一定不會得到變革。對未來的選擇權掌握在我們大家的手中。

❾ 如何評價福山的歷史終結論

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比他老師所謂的「文明沖突論」高明多了,世界的主要沖突一直都是民』主和專『制的沖突,而不是文化間的。
福山可悲的地方是,在全球生產力高速發展的時候,叫出了「歷史終結」。無論是政治體系,還是歷史觀,都是生產關系的衍生產物。至於有人說福山和馬克思同源,這我覺得很可笑,古典哲學就那麼幾套,同源不要太常見。但一個連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都不尊重的人,扯啥馬克思啊。2000年,全世界絕大部分人還未溫飽。如果這時候政治體制就真的終結了,那就不會有奧巴馬對「中國13億人像美國人一樣生活」的恐懼了。事實表明發達國家那套體系完全不能兼容世界上20%的人享受小康。而亞非拉還有70%的人等著過上歐美日人民的生活呢。民主如果連大致相當的生活水平都感到恐懼,有什麼資格宣布「民主已經獲勝」?我要特別強調,我相信民主是人類的希望,但絕不是西方那套選舉。通過結果考核來競爭而不是選舉,才是真正的民主。

❿ 什麼是福山「歷史終結論」

「共產主義失敗論」,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歷史的發展只有一條路,即西方的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

在他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