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猛志固常在前一句
猛志固常在上一句:
刑天舞干戚
讀山海經·其十
[作者] 陶淵明
[全文]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譯文 注釋
精衛含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麼會到來呢?
『貳』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意思
意思是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2)猛志固常在擴展閱讀: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譯文:
精衛嘴含小小的木塊,將要填平深深的大海。 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
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並無悔改。徒然胸懷昔日的雄心,美好的時刻怎可期待!
詩詞注釋
①《讀山海經》共十三首,成一組,本詩是第十首。《山海經》共十八卷,內容多是記述古代海內外山川異物和神話傳說。
②精衛:古代神話中鳥名。據《山海經·北山經》及《述異記》卷上記載,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娃,因游東海淹死,靈魂化為鳥,經常銜木石去填東海。銜:用嘴含。微木:細木。
③刑天:神話人物,因和天帝爭權,失敗後被砍去了頭,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兩乳為目,以肚臍當嘴,仍然揮舞著盾牌和板斧。(《山海經·海外西經》)
④同物:精衛既然淹死而化為鳥,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過從鳥化為另一種物,所以沒有什麼憂慮。
⑤化去:刑天已被殺死,化為異物,但他對以往和天帝爭神之事並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過去的壯志雄心。
⑦良辰:實現壯志的好日子。詎:豈。這兩句是說精衛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實現他們理想的好日子豈是能等待得到!
『叄』 讀山海經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固是什麼意思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翻譯: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鬥志始終存在。
固應該是一直、始終的意思
『肆』 怎樣理解魯迅說的「『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這句話呢,萬分感謝!
1,還是要從出處看起.這句話出自《且介亭〈「題未定」草(之九)〉》。
2,整個段落是:
自然,如果隨便玩玩,那是什麼選本都可以的,《文選》好,《古文觀止》也可以。不過倘要研究文學或某一作家,所謂「知人論世」,那麼,足以應用的選本就很難得。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眼光愈銳利,見識愈深廣,選本固然愈准確,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殺了作者真相的居多,這才是一個「文人浩劫」。例如蔡邕〔4〕,選家大抵只取他的碑文,使讀者僅覺得他是典重文章的作手,必須看見《蔡中郎集》里的《述行賦》(也見於《續古文苑》),那些「窮工巧於台榭兮,民露處而寢濕,委嘉穀於禽獸兮,下糠秕而無粒」(手頭無書,也許記錯,容後訂正)的句子,才明白他並非單單的老學究,也是一個有血性的人,明白那時的情形,明白他確有取死之道。又如被選家錄取了《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被論客贊賞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後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卻有時很摩登,「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床前」,竟想搖身一變,化為「阿呀呀,我的愛人呀」的鞋子,雖然後來自說因為「止於禮義」,〔5〕未能進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6〕之類的「金剛怒目」〔7〕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譬如勇士,也戰斗,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點,畫起像來,掛在妓院里,尊為性交大師,那當然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豈不冤哉!我每見近人的稱引陶淵明,往往不禁為古人惋惜。
3,這句話的意思也就很明白啦。意思是要完全了解一個人,不能單單憑一兩篇文章或是一兩個選本,而應該讀他的全集。--「『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都是陶淵明寫的,說明他不但有猛虎般「金剛怒目」的剛勇,也有「採菊東籬下」的閑適與悠然。如果我們憑借某一選本的某一文章,有了取捨,就看不到這個人的真實全貌了!
『伍』 猛志固常在全詩
出自魏晉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其十》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陸』 猛志常在有什麼典故
猛志常在
【注音】měng zhì cháng zài
【出處】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晉·陶潛《讀山海經》詩
【解釋】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有大志
【同韻詞】恰中要害、黃旗紫蓋、恩不放債、拭目而待、舍車保帥、瞰亡往拜、神奇荒怪、俗不堪耐、意在筆外、優勝劣汰、......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陶淵明讀《山海經》後對其中精衛鳥銜枝填海與刑天至死不屈兩個故事特別喜歡,他聯想到自己的處境,作詩《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示例】而他們猶有豪情似舊時,出關萬里,猛志常在!王蒙《狂歡的季節》一
『柒』 猛志固常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捌』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表達了怎樣的意境
意思是:刑天失敗仍揮舞盾斧,剛毅的精神始終存在。表達了陶淵明不屈服於世俗的決心。
『玖』 「猛志固常在」形容的是哪位傳說人物
東晉詩人陶淵明《讀山海經》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即詠此事,借寓抱負,所以說的是刑天
『拾』 無人會,登臨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意思
「無人會,登臨意」,出自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猛志固常在」,出自陶淵明《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連在一起,大意是說:
即使沒有人理解,即使理想抱負,暫時無法實現或施展,夢想還是要有的,信念還是要有的,原則,到任何時候,都是要堅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