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問蒼茫大地
擴展閱讀
太保股票價格最高值 2025-07-20 13:54:45
兆旗股票行情 2025-07-20 13:27:44

問蒼茫大地

發布時間: 2021-07-03 14:48:13

『壹』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的出處

沁園春·長沙》——秋的贊歌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主席登上詩壇的第一首詞,抒發青少年時代的理想抱負。該詞置於卷首,為毛澤東的詩詞世界拉開序幕;同時,它又是中國古典詩詞中同類題材的壓卷之作。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一九二五年)

『貳』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叄』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毛澤東哪首詩里的

這句詩出自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上闕的最後一句,全詞原文如下: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話文釋義: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 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3)問蒼茫大地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所作。長沙是毛澤東人格形成的地方,長沙也是中國農村革命的發源地,是毛澤東初期革命活動的中心。1911年,毛澤東來到湖南長沙第一師范。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與同學暢談人生國事,毛澤東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這首詩全詞上片即目寫景,下片回憶往事。「獨立寒秋」三句,點明時地,時在深秋,地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起筆平平,語氣舒緩,實為下文蓄勢。以「看」字領起的幾句,是一組完整的領字長句,一氣呵成,文勢陡急,吐露出作者對眼前江山美景的極度傾倒。

上片的後三句,通過一「悵」一「問」,則更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這里凝結著作者關乎時代、社會前途的深沉思考,烙印著他對民族、對祖國的命運的灼熱關注和苦心求索。

下片是寫年輕「百侶」的群體活動,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一個「憶」字,使詞人從上片的獨往舊地重遊,自然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肆』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全文

《沁園春·長沙》全文:

【作者】毛澤東【朝代】現代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話釋義: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

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4)問蒼茫大地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全詞在片語之間,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創作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里,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

下片議論抒情,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讀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伍』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消長興衰命運的真正主人呢?

出處:《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

原文節選: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譯文: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 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5)問蒼茫大地擴展閱讀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詞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

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託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陸』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毛澤東那一首詩

是《沁園春·長沙》,作於1925年晚秋。當時作者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途經長沙,重遊了橘子洲。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柒』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含義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意為: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出自:《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原文:

《沁園春·長沙》

近現代: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譯文:

深秋季節,我獨自站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鷹在廣闊的天空里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廣闊的宇宙惆悵感慨:這曠遠迷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該由誰來主宰呢?

曾經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漫遊。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勁頭正足。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行船?

(7)問蒼茫大地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

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起雲涌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壓。

那麼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

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

賞析:

詞至下闋,寫景轉入對往事的回憶,以「曾」和「憶」來追憶。舊地重遊,往事歷歷,怎不激起作者無限的感觸!想當年,作者在長沙第一師范學習和工作時。

曾與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他們創立了「新民學會」,創辦了《湘江評論》,深入工礦、農村,積極領導工農運動。那是怎樣的歲月啊。

「崢嶸歲月稠」正是昔日戰斗生活的高度藝術概括。「百侶」照應上闋的「獨立」。下面七句,作者用一個「恰」字領起,這也是對昔日的戰友和戰斗生活的追憶。

前四句狀其風貌,那是一群才華橫溢、熱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顯示了他們的精神面貌。後三句由人及事對這批革命青年又作了進一步地刻畫。

橘子洲頭,愛晚亭下,他們指點江山,慷慨陳詞,寫出了一篇篇抨擊黑暗制度,宣傳革命真理的戰斗篇章,他們以豪邁的氣概,視軍閥、官僚如糞土。

作者在這里既是追憶往事,又是對上闕「誰主沉浮」問句作進一步地回答。正是這些有著「糞土當年萬戶侯」豪邁氣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樑。

他們代表著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據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他們最終必定戰勝和代替一切腐朽勢力而主宰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接著,作者繼續以飽滿有力的筆調狀寫胸中奔騰激盪的詩情,「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當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數十名同學戰友,在盛夏水漲高的湘江中游泳。

堅持不懈,直到隆冬季節,以此來錘煉自己的意志和膽識。現在,作者獨立於橘子洲頭,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不禁向同學和戰友親切發問。這一句既寫了當時的情景。

其中又暗含了勉勵之意。「遏」字,乃傳神之筆,擲地可作金石聲。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他們激昂的情態,好似聽到了他們自豪的壯語!「中流擊水」。

並不僅僅寫青年人玩水的興致,此中活現出大風暴裏海燕們的慷慨意氣,英武精神。全詞就此收住,言猶盡而意無窮。讀罷,但覺尺幅之中浩瀚之氣玩索不盡。

相關事件介紹:

五卅(sà)運動是一次偉大的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大大提高了全國人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力量,在全國范圍內為北伐戰爭准備了群眾基礎,並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

從而揭開了1925-1927年中國大革命的序幕。正如著名工人運動領袖鄧中夏所說:「五卅運動以後,革命高潮,一瀉汪洋,於是構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國大革命」。

『捌』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出處

沁園春·雪

朝代:近代

作者:毛澤東

原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余
通:餘)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原馳 原作:原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紅裝
一作:銀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玖』 問蒼茫大地上一句

問蒼茫大地上一句:

悵寥廓

沁園春·長沙

[作者] 毛澤東
[全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拾』 悵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含義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1、出處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

2、原文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3、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

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10)問蒼茫大地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二、賞析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

三、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澤東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思想。

國共合作全面破裂後,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他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並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他任黨代表、前敵委員會書記。以他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展武裝斗爭,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道路。

他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對這個問題從理論上作了闡述。1930年5月,寫《反對本本主義》,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8月,紅軍第一方面軍成立,任總政治委員。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選為主席。1933年1月,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從1930年底起,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剿」。

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領導集團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毛澤東被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導致紅一方面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934年10月,參加紅一方面軍長征。長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召開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結束長征。

12月,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闡明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2月,同周恩來等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這成為由內戰到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時局轉換的樞紐。

同月,寫《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7年夏,寫《實踐論》和《矛盾論》。抗日戰爭開始後,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努力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了許多大塊的抗日根據地。

1938年10月,在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原則。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發表《論持久戰》、《〈共產黨人〉發刊詞》、《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著作。

1942年2月,領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糾正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使全黨進一步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基本方向,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