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的專屬經濟區中國有權行船嗎
當然有,專屬經濟區,是適用國際海洋法公約的一種概念。
一個國家,對其專屬經濟區只享有不完全主權,具體來說,只享有對專屬經濟區海域內自然資源的專屬開發權,而對於專屬經濟區海面他國船隻的正常通行是不得進行阻撓的。
不過這一點在我國並不適用,因為我國法律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不太一樣,在我國專屬經濟區內,是可以根據國家安全需要,對他國通行的船隻,尤其是軍用船隻、潛水器進行阻止的。
也就是說,我國的軍用船隻及潛水器,可以在掛起中國國旗並浮出水面航行的狀態下,在他國專屬經濟區航行。而他國的軍用船隻及潛水器,就不能在同等狀態下自由的在我國經濟專屬區海域內航行。
⑵ 中國船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⑶ 西方可以長期在海上行船的技術,不缺維生素,是中國傳給他們的嗎
維生素A、B、C、D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乏症如圖所示:因此壞血病是由於體內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 故選:C.
⑷ 中國古代最大的船叫什麼
樓船,就是高大如樓的大船,其樣貌也名副其實。漢朝的樓船,船體分三到五層,船上建樓,因此稱為樓船。通常高達十餘丈,比如東吳孫權的樓船「飛雲」號,可承載3000名士兵。
參考:《中國歷史上的大船》作者:張嶔
1.大翼戰船: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的吳國,中國最早的戰船,也是春秋時代體積最大的戰船。船長28米,寬3.6米,可配備作戰士兵91人,靠劃槳驅動,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在技術上,大翼戰船已領先世界,成為後來中國船稱雄世界的基石。
2.橫隔艙:是隋唐時中國特有的船體內部構造,用倉板將船體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倉區,即使船體進水,也可避免沉沒。歐洲真正實現橫隔艙技術,比中國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學家祖沖之設計,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驅動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為水戰中的快速沖鋒舟,在唐宋兩代幾經改良,變成宋代中國內河主力戰艦———「車船」,在宋金戰爭中屢立奇功。現代輪船的雛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槳驅動原理,皆從此船中演變而來。
4.蜈蚣船:原為葡萄牙殖民者開辟新航路和拓展東方殖民地的戰船。葡萄牙人曾以這種戰船,在廣東番禺等地與明朝海軍交手,盡管被明朝海軍擊敗,但其船隻的優越性能,「撼」倒了當時的中國人。16世紀中葉,明朝大規模仿製此類戰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龍出水:明清時代中國海軍主戰火器之一,現代艦對艦導彈的雛形、二級火箭技術鼻祖,因外形似火龍而得名。龍頭和龍尾各有火葯桶,由二級引信連接。
中國航母瓦良格下水試航,不但在軍事層面上有重要意義,而且標志著中國人的艦船發展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回首歷史,中國古代的大船一度稱霸世界。鑒於此,本報特邀請青年文史學者、作家張嶔撰寫了關於中國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發出石破天驚的詠嘆:「曾經有與我們一樣的大船,他們從日出之地遠遠而來,那裡有聰明勇敢的人民,在莫三比克的海岸線上往返。」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並非和西方「一樣」,而是遙遙領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許已成文物,或許僅留有文字圖紙的身姿。在炎黃文明的演進中,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樣的風情萬種?
1.大船,在春秋孕育發展
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船隻,要追溯到武王伐紂,當時動用了47艘戰船,主要是運送糧食物資。春秋時期中國最大的船「大翼」長度只有23米。後來秦始皇巡遊的「巨型龍舟」長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歐洲人的多層帆槳船,那時的中國船隻有一層船槳,且甚少有風帆。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實用價值不同。那時的中國人,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內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裡活動。打仗主要是陸戰。西方國家不同,他們靠海吃海,爭的是海洋霸權。但當西方大船縱橫地中海時,中國人的技術潛力卻註定了:春秋的中國人,在建築工藝、冶煉乃至天文歷法方面都早已確立了獨特優勢。就好比今天一個現代國家在電子核心科技上擁有技術優勢,那麼在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上的井噴,都是遲早的事,古中國造船業的井噴,也同樣是這樣。
2.樓船:漢代戰艦高大如樓
兩漢時代,中國造船業「井噴」了,如美國軍事史學家杜普伊曾所說:「在公元1世紀到3世紀,隨著古羅馬的衰落,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裡。」
代表這時中國古船「新科狀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漢代樓船。
樓船,就是高大如樓的大船,其樣貌也名副其實。漢朝的樓船,船體分三到五層,船上建樓,因此稱為樓船。通常高達十餘丈,比如東吳孫權的樓船「飛雲」號,可承載3000名士兵。
在中國樓船面前,古羅馬、希臘時期的所謂「槳帆船」,徹底成了小兒科。人力驅動上,西方戰船劃槳,中國樓船搖櫓,劃水效率和推進速度遠勝於槳,因此樓船的人力驅動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側槳,中國樓船已開始用舵,比起洋船來既省時又省力。更大優勢是船體和船帆,中國樓船船底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擱淺,同樣的船體容量更大。此外,中國船帆抗風暴能力更強,多根桅桿交錯配置,能剋制逆風行船,還能增大航速。實戰效果也比外國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機,在這兩樣武器的專利技術上,中國同樣全球領先。
中國水師的所向披靡,從此開始。
3.大福船:南宋時期世界上最穩的船
漢朝後中國歷代造船師開動腦筋最多的,是「風力大小無常」問題,船造大了開不動,造小了不經刮,開慢了耽誤事,開快了容易翻。在這樣的「糾結」中,從南北朝至宋元,中國造船業突飛猛進。「糾結」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傑出的科學家祖沖之開發了「千里船」,嘗試淘汰船櫓,改用人力踏板。這種船用踏板驅動,是現代輪船的前身。到宋朝,「糾結」已久的中國船終於突破原有活動范圍,成功遠航到非洲東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時期的中國「大福船」。
比起中國古船演變中各種細節上的改造,福船最大變化在於倆字:骨架。南宋時的中國造船業,已有了「龍骨結構」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龍骨」,即以貫通首尾的龍骨支撐船體,就像人有了骨頭能站得牢,船有了骨頭,也就行得穩。有了骨頭的大福船,成了當時地球上最穩的船。風帆設計上,採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駛速度更快———以上諸種,都是西方人在幾百年後才實現的。
這樣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暢通無阻,從唐至元,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中國船航海一樣。
4.鄭和寶船:永樂時期海上的巨無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明朝永樂年間,成功變身為鄭和寶船。締造七下西洋偉業的鄭和船隊,其頂級戰艦寶船,正是以大福船為基礎改裝而來。基本製造原理一脈相承,但體積更大,技術更細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輕巧的平衡舵,可以說是舉重若輕。船隻行進,除了空前的11桅桿大帆外,在帆布選擇上,採用硬帆結構,可承受更強風力。人力驅動上,船的兩舷和尾部有入水極深的尾櫓,相當於現代船隻上的螺旋槳,用人力踏動,驅動力在當時可謂最強。就算無風也能保持航速。放在當時,堪稱全自動操控的巨無霸級戰艦。
這種巨無霸戰艦上的裝備也極其先進,鄭和寶船主戰武器為火炮。行動迅速的巨型戰艦,外加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難有對手。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幾次小規模的陸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戰只有一次:巨港海戰。對手是當地海盜頭子陳祖義。這伙海盜盤踞東南亞十年,船隊規模超過萬人,周邊國家皆向他們朝貢。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祖義竟叫板鄭和船隊,結果戰斗半夜打響清晨結束,陳祖義的海盜船隊被擊斃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屬戰船全被擊沉,立馬全軍覆沒了。
5.明清海禁,落日余暉
鄭和死後的明朝,嫌下西洋費錢,把船隊裁撤了。叱吒全球的鄭和寶船,拆的拆,毀的毀。16世紀早期的明朝海軍,已遠遠落後西方。與荷蘭戰艦交過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認為明朝水師比荷蘭戰艦「萬難接濟戰」。明朝與荷蘭人爭奪澎湖列島的「澎湖水戰」雖然慘勝,但十二艘荷蘭戰船,擊毀明朝戰船七十多艘。最後在明朝數萬水師重圍下安然離去。明王朝之所以對荷蘭霸佔台灣無奈,歸根結底還因海軍實力。
然而卻有一支艦隊橫空出世,再次捍衛了中國戰船的尊嚴———鄭家水師。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而它的締造者,卻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海盜出身的鄭芝龍積極學習荷蘭人的造船技術。明朝官員說他的戰船「皆制自外番(荷蘭人),艨艟高大堅致」。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為福建副總兵後,在料羅灣海戰和湄洲島海戰中兩次重創荷蘭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當時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亞的海洋航線,各國船隻都必須購買鄭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後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說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湧入中國,中國商品遠銷世界。強大的鄭家艦隊,捍衛著中國古代海洋最後的繁榮。
明王朝的滅亡,卻令鄭家艦隊的聲威到達歷史頂點。鄭成功於1661年收復台灣,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當地建立「明鄭政權」。這時代鄭家艦隊已經出現了「熕船」,即長100多米,配備大小火炮上百門的頂級炮船。這種戰船以中國傳統福船為基礎,吸收西方同時期在火力配置技術上的優點,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種改裝自西方加農炮的巨炮,重達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達20門。堪稱當時世界海洋的巨無霸戰艦。
憑這樣強大的艦隊,「明鄭政權」不但繼承了鄭芝龍時代的海洋霸權,更通航世界。他們與印度的英國人建立貿易往來。這是自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海軍再次進入印度洋流域。除了與清王朝的戰爭外,明鄭艦隊還曾兩次與荷蘭艦隊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鄭艦隊以熕船為先鋒,驅逐了竄犯台灣基隆的荷蘭艦隊,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戰船規模的荷蘭艦隊前來復仇,結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鄭艦隊的風姿後,嚇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復台灣後,明鄭艦隊或被裁撤,或被轉為陸軍,比如明鄭艦隊的名將林興珠,後來還以陸軍的身份參加了對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再後來的清王朝更是閉關鎖國,裁撤海軍。清朝鴉片戰爭前中國海軍的船隻,最大的長度不過27米,乾隆時代,英國馬嘎尼使團訪華,回去後狂妄地說:一艘英國戰艦就可以征服整個中國海。不到半個世紀,他們就說到做到了。
⑸ 「中國神器」能陸地行船
130軸線自行式模塊運輸車,長達128米、車輪520隻,由10個車組進行聯動作業,運載船體總量達5200噸,刷新此前國內120軸線6個車組的最高運輸紀錄。
最近,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一則由中國自主研發的自行式模塊運輸車在陸路輕而易舉運載幾千噸重船隻的短視頻迅速走紅,讓數十萬海外網友一睹「中國神器」的風采。
「中國神器」引爆網友熱情,中國科技創新被大家「舉高高」「贊贊贊」,還有網友表示從未沒見過如此神器,一些人甚至還調侃:「超載多少、准備好罰款了嗎?」
⑹ 古代長江行船速度多少,怎麼行船靠帆漿,還是纖夫
古代帆船速度如果順風最快能達到25公里每小時,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順風,因此平均下來應該只有15公里每小時。從中國東南沿海到南洋,除去休息住宿靠岸,暴風雨天氣不能航行,大約半年。
首先中國的帆只需用繩一拉就可以收放,而且帆上有竹夾緊,增加了帆的強度而且不會卡亂
另外中國的帆是可以轉向的,這樣的結構使得中國的帆船可以逆風行駛
至於船身的結構,中國帆船也有它的優點的,起碼平穩,吃水不深不易觸礁,轉向也靈活。
准確地掌握和控制船舶的航行方向,是航行中的一件首要的大事。
我國古代航行初期,船體較小,一般是利用竹篙和木槳來控制航行方向。隨著造船技術的進步,活動范圍逐漸擴展到深水區域,篙就用不上了。由於船體增大,木槳的數量相應增加,需要多人來劃;這時,木槳要負擔推行和制導方向的雙重職能,操縱起來就不容易了。於是,槳按職能分成兩類,一類專管劃行,一類負責控制方向。專管控制方向的槳,我們稱之為舵槳,它的位置逐漸從船舷移至船尾中部,成為尾槳,操縱方法逐步從劃動改變為不離開水面的左右來回擺動。這種舵槳就是後世的導向裝置——舵的始祖
附件是帆船結構
⑺ 關於中國十大名船都有哪些
1.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船「東風號」,它為中國大批量建造萬噸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
2.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艦」,它實現中國驅逐艦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
3.中國首艘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向陽紅十號」,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載有直升機的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區航行;
4.中國首艘按國際標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長城號」,它是改革開放後按國際標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開創中國船舶出口新紀元。
5.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2「夏」級),它是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一次戰略性突破;
6.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船「渤海友誼號」,它實現中國浮式生產儲油船設計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上首次將浮式生產儲油船用於有冰海域;
7.中國新型常規潛艇(041元級),它集中中國艦艇武器裝備科研最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常規潛艇設計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8.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它是中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代表中國水面艦船武器裝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最高水準,實現中國海軍首訪大洋彼岸;
9.航天測控船「遠望三號」被譽為「海上科學城」,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測控船,可對衛星、飛船、潛地導彈等進行指揮、控制、測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航天測控技術大國;
10.中國首艘三十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德爾瓦號」,該船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中國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⑻ 中國最大的船是什麼船
「長江之珠」油輪下水今天上午10時,由中船江南長興造船有限公司為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南京油運公司建造的29.7萬噸「長江之珠」油輪,在長興島造船基地下水。這是國內第一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VLCC,也是上海造船工業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噸位運輸船舶。「長江之珠」油輪是中船上海江南長興造船有限公司首次承建超大型油輪,總長330米,型寬60米,型深29、7米,由中船集團708所自主開發設計。該輪結構吃水21.5米,航速15.8節,燃油消耗91噸/天,為國際同類船舶中最低的 ,續航力28000海里。其經濟性、環保性和安全性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江南長興造船有限公司的前生是江南造船廠,老廠區佔地1145畝,占世博會園區規劃總面積的14.45%,是上海世博會場館建設的核心區域。為配合世博會園區建設需要,2005年6月3日在長興島正式建設,岸線總長達8公里,面積是老廠區的5倍,是國內又一個更大規模、更現代化的新造船基地。
⑼ 中國十大名船是什麼
1.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萬噸級遠洋船「東風號」,它為中國大批量建造萬噸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礎;
2.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濟南艦」,它實現中國驅逐艦從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跨越;
3.中國首艘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向陽紅十號」,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艘載有直升機的多功能大型遠洋綜合調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區航行;
4.中國首艘按國際標准建造的出口船舶「長城號」,它是改革開放後按國際標准建造的首艘大型出口船舶,開創中國船舶出口新紀元。
5.中國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092「夏」級),它是中國海軍裝備建設一次戰略性突破;
6.中國首艘自行設計建造的浮式生產儲油船「渤海友誼號」,它實現中國浮式生產儲油船設計建造零的突破,是世界上首次將浮式生產儲油船用於有冰海域;
7.中國新型常規潛艇(041元級),它集中中國艦艇武器裝備科研最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常規潛艇設計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突破;
8.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它是中國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代表中國水面艦船武器裝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最高水準,實現中國海軍首訪大洋彼岸;
9.航天測控船「遠望三號」被譽為「海上科學城」,它是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測控船,可對衛星、飛船、潛地導彈等進行指揮、控制、測量,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航天測控技術大國;
10.中國首艘三十萬噸級超大型原油船「德爾瓦號」,該船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中國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