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胡塞武裝聲稱俘虜了沙特2000多人,這對沙特的影響有哪些
胡塞武裝雖然聲稱俘虜了沙烏地阿拉伯兩千多人,但是這個事情沙烏地阿拉伯這一邊還沒有承認。並且現在還沒有實際的證據,可以證明那兩千多人是沙烏地阿拉伯人。如果情況屬實的話,那可能意味著胡塞武裝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地面作戰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胡塞武裝的實力進一步的提升。
這場沖突被稱為中東地區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美國支持的沙特領導的聯盟與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作戰。胡塞武裝分子9月29日聲稱,在邊境附近的重大襲擊中,他們殺死了500名沙特士兵,抓獲了另外2000人。胡塞武裝的一位發言人葉海亞·薩里表示,他們在「解放」135平方英里的領土時俘虜了2000多名士兵。
⑵ 不搭界的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為啥卻能關系緊密
雖然巴基斯坦和沙烏地阿拉伯表面上看毫無關聯卻關系緊密,實則這關系背後都是因為國家利益。
就這樣,兩個相距千里同是遜尼派的一窮一富、一個擁核一個軍事能力較差的兩個國家就走到了一起,當然它們的親密是有著重要利益作為支撐的。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家利益決定著國家政治的基本利益分布的狀況,確定國際政治的基本內容,支配著國際政治的根本走向、走勢。
⑶ 沙特有錢為何不建設自己的工業體系
伊斯蘭世界,有富國,也有具有基本製造業水平的國家,但擁有發達的工業化水平的國家,似乎一個也沒有產生過。什麼程度的工業化算發達的工業化呢?題主的理解是,至少有幾項高端製造業有世界先進的水平(特別是軍事工業)。比如西歐幾個工業國,日韓,上個世紀末的南非;以色列,新加坡,捷克,瑞士這種體量小但也有很強的高水平製造業的國家;或者中俄這種雖然大部分工業領域水平並不拔尖,但個別領域也有世界一流水平(航天,軍工,鐵路等);至於美國,前蘇聯就更不用說了。
能夠成為發達工業國,科技水平是關鍵的因素。其實這個問題,基本可以等價於,伊斯蘭世界,為什麼沒有產生過至少一個,有高科學技術水平的國家?
伊斯蘭世界在現代國際政治博弈中處於劣勢,內部沒有工業化強國是根本原因。直觀的例子,就是幾次中東戰爭,人口,資源都是以色列幾十倍的幾個阿拉伯國家,付出十幾倍的傷亡都無法打贏以色列。
工業化是從歐洲起源的,和歐洲距離近的那些伊斯蘭國家,應該更有條件學習工業化,但反而是遠在東亞的中日韓躍遷為工業化強國。如果說水資源制約了伊斯蘭國家工業化,那以色列就可以作為反例(澳大利亞也部分符合),同時東南亞,南亞,巴爾干,西非的那些伊斯蘭國家都不缺水,所以這個解釋也不是很有說服力。中東幾個石油國很富有,用石油收入發展自己的工業,也是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走類似過去南非那樣的發展路徑(其實美國,蘇聯也是資源大國,它們也算是用資源開啟工業化的例子)。但事實上中東幾個石油國,都是富而不強,沒有高水平的工業。
附:維基「穆斯林世界」圖(人口超過一半信仰伊斯蘭教,算是伊斯蘭國家)
但是,一方面他的野心過大,步子邁得太大,另一方面西方國家不會坐視一個伊斯蘭國家如此做大,於是他們特意培養了一根楔子,深深地插在了諸多伊斯蘭國家中間。嗯不說你也知道,這跟楔子就是以色列。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在西方的扶持下,以色列和埃及發生了第二和第三次中東戰爭,埃及被虐成了狗。。在此之後的薩達特和穆巴拉克主張經濟更加開放化,但是在對外貿易中,埃及已經淪為一個資源輸出國,本土工業被徹底打垮,國家也一直經歷著各種動盪和暴亂。
在此之後,其他伊斯蘭國家也試圖發展自己的工業化,比如發展最好的伊朗就遭遇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打壓。再比如OPEC組織的一些國家,曾經提出過「購買工業化」的方針,企圖用石油美元來引進西方技術和人才,建設本國的工業體系。
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西方國家並不在自己的毗鄰多出這些競爭對手,更何況一旦這些石油輸出國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就不會安於甘心輸出資源了。所以,一個追求奢侈極致,貧富差異巨大的石油奶牛阿拉伯才是西方人最想看到的,除了建立那些極盡奢華然而並沒什麼卵用的巨大建築外,OPEC國家的石油美元只能投資美國國債,嗯,羊毛出在羊身上你懂的。
⑷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的兒子哦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的父親是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特,他且是國王最年長的兒子,1933年5月11日被立為王儲,1953年則即位為國王。1964年11月2日,其弟,也是王儲的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聯合多位朝中大臣一起發動政變。政變中他遭廢黜並流亡至瑞士日內瓦。196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邀請他居住在埃及。1969年逝世於希臘雅典。
沙特國王在世時共有51名妻子,比其先父阿卜杜勒-阿齊玆國王的多11人;其中有本名的8人以外,其他人全都本名不詳;但幾乎沒一人離婚或無生育兒女。兒女共有127人,男孩58名,女孩69名
⑸ 沙特國王弟弟公開表示結束葉門戰爭,這會讓沙特介入葉門局勢受到影響嗎
沙特國王弟弟發起要結束葉門戰爭,這會讓沙特介入葉門局勢受到一定的影響。這將對沙特介入葉門局勢產生一定影響。就這件事而言,這是沙烏地阿拉伯國內的一個爭端。當一個國家內部發生爭端時,對整個國家都不利,對沙特介入葉門局勢會產生一定影響。然而,個人覺得葉門戰爭不會因為沙特國王的弟弟表示結束就結束。
因為葉門內戰並不像內戰那麼簡單,內戰涉及宗教沖突和地緣政治博弈。現在沙特聯軍和葉門政府軍在戰場上擁有絕對優勢。胡塞因武裝力量的控制范圍不斷縮小,現在幾乎是迫使他們談判的關鍵時刻。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結束。
⑹ 沙特反腐風暴指向何處
近日消息,「沙特的這一輪反腐風暴來得又快又急,讓外界有些摸不著頭腦。有美國媒體猜測,沙特可能剛剛經歷了一場針對國王的政變,這場抓捕是粉碎政變後的整肅行動。當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支持這種猜測。不過,這場反腐行動在客觀效果上確實有利於鞏固現任國王薩勒曼的權力,保證王位順利傳給王儲穆罕默德,以便後者提出的宏大改革計劃得以快速推進。
歷史往往有出人意表之處。薩勒曼國王在八十多歲時突然發威推行改革,這是誰也想不到的。如果他的改革路線能順利延續到穆罕默德繼位之後,沙特的改變是指日可待的,而這一改變對中東和世界都意義重大。
⑺ 為什麼說薩達姆憑一己之力,讓美國深陷中東幾十年不能自拔
薩達姆是一個天生的獨裁統治者,渴望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上台後發動了兩伊戰爭,之後搶奪石油引起了海灣戰爭,美國人被迫插手,之後美國人再次捲入,陷入中東幾十年不能自拔。
其實國家之間都是利益的較量,美國捲入中東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⑻ 海灣戰爭中國幫了沙特什麼忙
中國跟沙特其實關系一直不錯。但是,在海灣戰爭中,中國幫了沙特什麼忙沒了解過。我知道的是,伊朗政變之後,對伊拉克、沙特等非常仇視,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朗一直想削弱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影響力,也展開了針沙特的敵對宣傳運動。伊朗的這些新領導人斷然拒絕了當時沙特法赫德國王的友好表示,企圖貶低沙特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削弱沙特作為聖地守衛者的作用。這個危險隨著1980年兩伊戰爭的爆發而變得愈加嚴重,而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帶有把其他海灣國家都拖入沖突的威脅。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兩伊戰爭時,世界幾乎一邊倒的支持伊拉克的原因,我們中國也是。伊朗在1982年和1983年,運用人海戰術,同伊拉克發動了一次次進攻,企圖攫取南部港口巴士拉,切斷巴士拉一巴格達的公路,直逼巴格達。在這些進攻中,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被白白地犧牲了。1984年2月,伊朗又一次發動了進攻,這一次奪取了幼發拉底河下游沼澤地的馬吉努恩沙洲。此次進攻之後,伊拉克提出停火,但是伊朗拒絕予以考慮。後來,伊朗人又發動了所謂的「油輪戰」,攻擊海灣中沙特和科威特的油輪。而且也不斷的挑釁沙特的領海領空,這個使得沙特非常惱火。沙特才下定決心,需要一種能夠提高他們武裝部隊和人民的士氣的武器;一袖一般不打算動用,除非萬不得已才用來實施決定性的沉重打擊以摧垮敵人士氣的戎懾性武器;一種一旦發射,就不能被干戔.不能被攔截的武器;一種使敵人在對我們進行攻擊之前必須掂量掂量的武器。而又不會提出限制性條件的國家。選擇落到中國身上,這個決定不久以後沙特派出專人前往我們北京,就是購買我們中國的東風導彈啊,當時還是中將的曹gang,chuan也參與這些軍火交易。直到1988年才被世人知曉,為此有5名美國中情局的人被解僱(沒有及早發現這個情報)。 我知道的也就這些,希望能幫到你。
⑼ 一九二六年有哪些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1926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歷丙寅年(虎年);同時也是民國十五年;日本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越南保大元年。以下為本年發生大事:
1月1日,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月1日,馮玉祥為避開奉軍鋒芒,通電下野。
1月8日,伊本·沙特發動政變,自立為沙特國王。
1月8日,巴黎高級時裝設計師 森英惠 (Hanae Mori) 出生在東京的島根縣
1月11日, 張作霖宣布東三省獨立。
1月12日,巴斯德研究所稱已發現抗破傷風血清
1月15日,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下的大連,由9名黨員組成的中共大連特別支部成立了
6月5日葉挺獨立團攻克湖南攸縣,取得了北伐第一仗的輝煌勝利。
蔣介石6月6日,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
6月19日 整理黨務案出台,國共聯席會議成立
6月28日,張作霖、吳佩孚成為北京的新主人。
6月29日,永利鹼廠首次生產出碳酸鈉含量在99%以上的「純鹼」。遂定以紅三角牌商標,在同年8月於美國召開的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
10月1日,中國首次組織科學代表團,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三屆泛太平洋學術會議。
10月2日 英國發明家貝爾德在倫敦皇家學會首次演示了電視播送運動物體。
10月10日,北伐軍拿下武昌。
10月12日,魯迅寫下《藤野先生》。
10月10日,中國歷史博物館開館。
10月23日,為配合北伐戰爭,上海工人舉行第一次武裝起義。
⑽ 伊朗1979政變具體怎麼回事
伊斯蘭教革命原因起於1963年伊朗巴列維國王宣布施行之白色革命。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1979年,伊朗終於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巴列維政府被推翻。霍梅尼回國後舉行公民投票,廢除立憲君主制度,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當年10月伊朗流亡國王巴列維前往美國治療淋巴瘤,德黑蘭穆斯林群眾憤而佔領美國使館,扣留使館人員,史稱伊朗人質危機,自此美國與伊朗交惡。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在美國支援大量武器下發動了兩伊戰爭,直到1988年8月20日停火,伊朗受損不少,但伊拉克更被這場戰爭拖得民窮財盡。2003年伊拉克被美英為主的聯合部隊佔領。由於美軍與伊朗相鄰,加深雙方矛盾,伊朗為了防範美軍入侵而大舉備戰。
伊朗是一個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斯蘭共和制國家。伊斯蘭教在伊朗擁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准則。伊朗的建國領袖即明確拒絕西方民主體制,霍梅尼清楚地表示,在理想的政體中,國家權力應該由阿訇執掌,議會僅有有限的權力。[1]伊朗的穆斯林激進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將本國歸入「意識形態指導型」國家(Ideological state),同蘇聯並列。
然而,和多數極權政體不同的是,伊朗自稱是中東(或者是西亞地區)最民主的國家。伊朗是一個多黨制的國家,有著較為發達的選舉制度,選舉結果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應真實民意。類似威權政府,伊朗在一定限度內容忍公民生活方式的多元選擇權。這種將神權統治和民主選舉相結合的「伊斯蘭共和制」迄今仍是獨一無二的政治體制。[2]
和其他中東國家不同,伊朗有著較為開放的媒體政策。出版檢查制度在1989年後逐漸放鬆。[3]盡管在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伊朗的輿論政策一度從緊,但若公正而言,仍較其他阿拉伯國家(如美國的盟友沙特)寬松。[4]
伊朗與伊拉克有著長期的邊界、教派、民族爭端。1980年9月更爆發了兩伊戰爭。經國際多方調解,1988年8月停火。1989年6月3日霍梅尼病逝,翌日專家會議推舉總統阿里·哈梅內伊為最高精神領袖。7月28日,拉夫桑賈尼當選為總統。1997年5月23日穆罕默德·哈塔米繼任。
2005年6月25日,德黑蘭市長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伊朗新一屆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已於公元2005年8月6日宣誓就任總統一職。艾哈邁迪-內賈德根據伊拉克戰爭的結局認為伊拉克「西化、腐敗」的結局就是遭到美國的「侵略」,於是大力提倡遵從伊斯蘭教旨的生活。
伊朗政教合一,缺乏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侵犯婦女人權的情況嚴重,這也被解釋為伊朗長期與西方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同時,美國前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一書中指出的,美國與伊朗的緊張關系其實與其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有很大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