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張元和
擴展閱讀
最美鄉村教師頒獎晚會 2025-07-23 13:49:55
海南股票價格表 2025-07-23 13:28:55
買股票的階段 2025-07-23 13:22:25

張元和

發布時間: 2021-07-03 23:50:46

❶ 張元和的解放戰爭

1947年2月,部隊改編為華東野戰軍十二縱隊三十五旅一○三團,張元和仍然任營長。1948年2月起先後任三十五旅一○四團副團長、一○七團副團長、一○四團代團長等職。 淮海戰役中張元和的團作為縱隊的預備隊,在安徽滁州集結待命,同時防止敵人在此突圍。淮海戰役即將結束時,張元和的團奉命消滅安徽滁州劉樓的國民黨守軍。當時,敵人已經被圍了好多天,有的打著白旗出來要飯吃,張元和命令部隊將自己的餅子、窩窩頭和香煙等送給他們。據點中的敵人從早上拖到晚上,遲遲不肯投降。張元和命令部隊開炮,又進行喊話,敵人才舉手走了出來。此次敵副軍長、師長以下官兵千餘人投降,交出各種槍支千餘支(挺)、火炮6門、汽車13輛和其他大量軍用物資。這是淮海戰役的最後一仗。
1949年2月,部隊進行整編,統一番號。張元和所在的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三十軍八十九師二六六團,他任團長。4月,張元和率團參加渡江戰役。部隊到達上海浦東後,以兩個軍的兵力攻打高橋鎮。國民黨守軍利用當年日本鬼子的鋼筋水泥工事,以坦克作地堡,在海上艦艇和空中飛機的火力支援下,負隅頑抗。因地形不利於我軍,戰鬥打了一天,沒能拿下高橋鎮。後夜間部隊渡河強攻,沖破敵封鎖線,終於攻佔高橋鎮。這一次張元和團的任務是沿海堤向吳淞口方向進攻,到達後隨即轉為封鎖揚子江,防止敵人從海上逃跑。而後解放上海的戰役打響了,張元和團的任務是打外圍,5月27日上海解放,張元和團駐防上海浦東川沙魯樓鎮。

❷ 張元和的人物生平

張元和出自名門世家——「合肥張氏」,其曾祖父張樹聲跟隨李鴻章打仗出身,李鴻章因母親去世,回鄉丁憂的時候,職務就由張樹聲代理。張樹聲先後任過直隸總督、兩廣總督、兩江總督。她們的父親張武齡生於清朝末年,是著名的教育家,但深受新思想影響,決定離開安徽,到上海、蘇州興辦新式教育。他與蔡元培、蔣夢麟等著名教育家是好友,1921年為身體力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國」思想,後來在蘇州創辦了樂益女子學校,當時很有知名度;母親陸英是個戲迷,常帶著她的女兒們上戲院看戲,孩子們耳濡目染漸漸也成了小戲迷,張家四姐妹中張元和排行老大,常帶著三個妹妹在家自演自樂。張武齡共有十個兒女,其中四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及充和)在近代文化界非常有名,被稱為「最後的閨秀」。
因為擁有一位開明的學者父親,張家四姐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僅是新的大學教育,傳統國學的基礎也很好。
葉聖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除琴棋書畫外,張氏姐妹還個個擅唱崑曲。她們幼年時,曾在某個除夕夜跟家裡的工人擲骰子、玩骨牌,一次下幾分錢的注,以博一樂。
張武齡為女兒們請來了第一個崑曲教師——蘇州昆班全福班的老演員尤彩雲。張氏姐妹很快地愛上了這門在當時已漸趨沒落的古老藝術,從中得到了快樂與安慰。
張元和十歲時與家人遷居蘇州,後來結識了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顧傳玠,二人遂結為夫婦。1949年夫婦雙雙去往台灣。1965年,顧傳玠因肝病逝世,1972年張元和移居美國。
晚年的張元和與女兒女婿生活在美國紐約,半個多世紀以來她雖身處異鄉,仍忘不了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她在國外創辦曲社,致力於弘揚崑曲,繼續培養崑曲人才,並常與曲友一起登台義演,他們的曲社經常受到美國各大學的邀請,深受歡迎。在80多歲的高齡時還客串出演了電影《喜福會》。
蘇州成立中國崑曲博物館之際,張元和女士親筆簽名贈送的崑曲身段譜《張元和飾演昆劇〈牡丹亭·游園〉中杜麗娘身段影集》,身段譜封面印有張元和女士年輕時清秀美麗的倩影,內有張元和演示杜麗娘《游園》身段攝影三十多幀。這些身段攝影是1982年張元和應美國阿利桑那州的曲友劉邦瑞女士之邀,在她授課的大學展演《牡丹亭》時,由劉邦瑞女士精心拍攝的。張元和幼年曾得到昆劇傳習所主教旦行名師尤彩雲的親授,她表演的杜麗娘端莊大方,細膩文靜,所踏身段頗具崑曲表演之正宗,拍攝影集時張元和女士已七十多歲,因此該影集的出版可稱難能可貴。

❸ 風華絕代的民國張家四姐妹都嫁給了誰,生活的怎樣

上海灘在民國那段歷史中,一直佔有很高的比例。而在名動中國的外灘上,湧出的不只有各路梟雄,才子;還有女中豪傑,以及成就它"十里洋場"名號的名媛們。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宋氏三姐妹",她們在各自的領域大放光彩。

但實際上,當時赫赫有名的不只是"宋氏三姐妹",還有蘇州的"張家四姐妹",與"宋氏三姐妹"最後的分崩離析不同。她們四人這一生遠離政治,不為名利,哪怕長大後都各奔東西,嫁給了才子名流,但她們四人的感情依舊如初,一起走過了90餘載,可謂是姐妹情深。

張家有四女,風華絕代令人羨

張家曾經有過非常輝煌的過去,曾祖父張樹聲曾經擔任過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因此底蘊深厚,家中有萬畝良田,光是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都可以每年收10萬擔租,是真正的家纏萬貫。而像張家這樣的大家族,難免會出現一些沾染了不良嗜好的子弟。


張充和、傅漢思

或許是因為叔祖母對她採取的是,"放養"的教育模式,小妹張充和是姐妹幾人中,最獨立最有主見的人。她對自己的理想型,在年少時期就有了大概的模樣,因此哪怕著名詩人卞之琳追求她多年,她最終還是選擇和德國人傅漢思,遠走高飛,美滿的度過了余後的幾十載。

最為值得一提的一點是,與"宋氏三姐妹"不同。"張家三姐妹"這一生都遠離政治,也沒有因為分隔各地而日漸走遠,反而一直保持著聯絡,感情始終如初。哪怕是十幾年後,再次遇見,四位已經90多歲的老太太們,還在互相拌嘴,羨煞了旁人

❹ 張元和的崑曲情緣

崑曲不僅豐富了張元和少女時代的學習生活,而且還成了張元和戀愛婚姻的月下老人。
1929年,張元和與二妹張允和就讀於上海光華大學,大學里愛好崑曲的女同學自發組織了一個崑曲組,請光華大學的童伯章教授教她們崑曲。
顧傳玠十八歲時,便有戲曲評論家為他如此作評:「一回視聽,令人作十日思。」張元和與二妹張允和久仰其大名,很希望這出自己很喜歡的戲由他來演,便夥同其他女同學便冒冒失失地寫了一封信給顧傳玠,請他表演《拾畫叫畫》,那封信是大家集思廣益,字斟句酌地寫出來的,開頭很文氣:「叨在同好,兼有文誼……」張元和後來回憶這段往事時說:「多正經,多客氣呀,是吧?過了幾星期,他真的滿足了我們的要求,我們簡直不敢相信。」不久竟有了迴音,顧傳玠同意在大世界表演《拾畫叫畫》。女孩子們不禁又驚喜又害怕,喜的是她們的願望真能如願以償,怕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大世界是個流氓橫行之地,男學生都很少光顧,更何況是女學生呢?為了能看演出,那天,她們特邀了好幾位男同學做保鏢,叫了計程車浩浩盪盪壯著膽子來到大世界。演出開始了,仙霓社的舞台不大,照明也差,觀眾也只能容下一百多人。但當顧傳玠踱著台步款款出場時,所有人屏聲息氣,都忘卻了所有不佳的環境因素,將注意力全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聽他婉轉流麗、回腸盪氣的歌聲,看他溫文爾雅又不失《拾、叫》激情的表演。顧傳玠扮演的柳夢梅溫文爾雅、書卷氣十足,一出場就緊緊抓住了觀眾,台下靜靜的,女孩子們和觀眾一起屏聲息氣地聆聽著柳夢梅婉轉悠揚、回腸盪氣的美妙歌聲。這次看崑曲,在少女張元和心中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一出《拾、叫》,令湯顯祖筆下瀟灑痴情的柳夢梅宛如復生,而這精彩的戲也讓顧傳玠在張元和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此後,張元和與大夏大學的三位女同學結成死黨,幾乎每個周六和周日都會去看仙霓社的戲,這一年,張元和二十二歲,顧傳玠二十歲。
因為後來顧傳玠在儒商嚴惠宇的資助下棄伶求學,八年後出任上海大東煙草公司副經理,並且竟和張元和女士攜手相伴喜結連理。如此美滿姻緣,真該感謝崑曲這個月下老人為他倆牽的紅絲線。張元和與顧傳玠的結合,轟動了當時的上海灘,成為各八卦小報的頭條猛料,有的的小報甚至以「張元和下嫁顧傳玠」為題大炒新聞。

❺ 張元和的激戰朝鮮

「入朝時間很緊迫」,張元和談到這一經歷時,聲音洪亮了許多,「11月初接到命令,下旬就開進朝鮮,部隊換上大頭皮鞋,還有繳獲的皮衣、皮帽,當時倉促上陣,吃穿也跟不上,武器也很雜,有漢陽造、美式、日式還有捷克式, 配的彈葯也很雜,子彈與槍支不配套。」
「入朝遇到不少困難,一是行軍的道路又窄又小,當時是下雪天,人馬走過去就結了冰,一路上隨處可見士兵摔倒;第二是吃的,補給物品需要汽車運送,因道路難行,汽車沒有防滑裝置,容易拋錨,前面的車擋了路,後面的車就開不了,堵上了。」
入朝後,部隊改換蘇聯武器,張元和任志願軍二十六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團長。張元和率團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殲滅了美軍主力陸戰一師,張元和所率的二六二團擊落、擊傷美軍飛機各一架,但傷亡很重,人員由一千四百餘人減少到八百餘人,由三個營縮編為兩個營。
「戰鬥打得很激烈,也很困難,彈葯打完了,糧食吃光了,後面供應不上,沒有送過來,陣地經常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形成拉鋸戰。」
寒冷的天氣,對戰斗造成很大影響,張元和回憶起艱苦的戰地歲月時,表情激動。「美軍有先進的飛機,兩端機翼裝有油桶,速度快,彈葯多,飛行能高能低,志願軍防空能力很弱,行軍或駐扎時都要用樹葉偽裝戰士和裝備,晚上不能開燈,白天不能燒火,戰士們一次行動就帶上三天的干糧,窩窩頭凍得很硬,用牙齒啃不動,戰士們只能用刺刀切開,沒有水喝,戰士們只能隨手抓一把雪咽下。吃得差,也吃不飽。」
二六二團經過多次戰役後,損失較大,改編為二十六軍特務團。第四次戰役中,張元和團奉命在3個地域組織防禦,堅守25天,斃、傷千餘敵人,繳獲輕重機槍8挺、自動步槍數十支,以及其他軍用物資。軍首長盛贊張元和團「圓滿完成阻擊作戰任務」。
「當時在長鏡湖阻擊美軍時,部隊連夜急行軍,天亮前到達阻擊地點,戰士們將雪壘高,修築戰壕,隱蔽在雪地中。清晨7點,美軍來了,我們用打國民黨的方法開戰,將手榴彈、炸葯包大量扔向美軍的汽車、坦克,一下就將他們打懵了,當時敵人舉手投降,戰士們也快凍僵了,有的槍也凍得打不響,眼看著敵人投降,也不能上前抓俘虜。」
在隨後的第五次戰役中,張元和團擔負防禦縱深地帶搶修道路任務。他們冒著飛機和大炮的轟炸,苦戰一個月,提前完成任務。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在通車儀式上,給予張元和團很高的評價,並獎給「開路先鋒」錦旗一面。
隨後,張元和團前往金化五聖山南,接上甘嶺西側地域進行防禦的任務。進入陣地時,部隊受到敵人炮火襲擊,張元和在上海戰役中繳獲的那匹大洋馬也被炸死。陣地白天被炸毀,夜間就搶修,表面陣地不能用了,就轉入地下的貓耳洞和坑道工事。
「有時陣地被敵人佔領,經過殊死拼搏,又奪回陣地。部隊進入陣地時,滿山樹木,綠草遍地,經過幾個多月的防禦戰,陣地只剩一片焦土,有的高地被炸下去2米。」在這場戰斗中,張元和團擊傷擊毀坦克45輛,擊傷擊落飛機13架,俘虜美軍士兵13名,擊斃敵千餘人,為此受到志願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

❻ 葉聖陶為何說,誰娶了蘇州九如巷的四姐妹都會幸福一輩子

民國時期有兩個著名的"姐妹天團",一個是大家熟知的"宋氏三姐妹",另一個是蘇州著名的"張氏四姐妹",她們姐妹四人所嫁之人都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大才子,而且都和丈夫攜手走完了幸福的人生,她們的一生讓人羨慕。


2015年,"張氏四姐妹"中的小妹張充和102歲高齡去世,張氏四姐妹的傳奇才畫上了句號,她們四姐妹不僅才華橫溢,而且每個人都深愛著自己的丈夫,竭盡所能的給予他們幸福,能夠娶到這樣的女人,實在是一種幸運。

❼ 語文題目張充和:民國最後一位才女

張充和,1914年出生於上海,祖籍合肥,為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張充和在1949年隨丈夫赴美後,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被譽為民國閨秀、「民國最後的才女」。2015年6月18日凌晨,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張家四姐妹元和(前右)、允和(前左)、兆和(後右)、充和(後左)。

河網綜合消息民國閨秀、「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合肥四姐妹之四妹張充和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在美國駕鶴仙逝,享年102歲。
張充和祖籍合肥,1914年出生於上海,乃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祖父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合肥張家乃舊式顯族,名聲煊赫,鼎盛期堪與根基同在合肥的李鴻章家族並論。
1949年,張充和隨丈夫、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赴美,50多年來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
自張愛玲、冰心相繼凋零,宋美齡隨之辭世以後,人們最常冠於她頭上的稱謂是——「民國最後一位才女」。「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她一生低調,為人謙和,淡泊名利。

張充和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國學修養深厚,詩詞書畫和崑曲樣樣精通
張家是個大家族,有姐妹4人,兄弟6人。父親張武齡是一位開明的教育家,聽從蔡元培的建議先在上海辦學,後遷往蘇州創建平林中學和樂益女中,倡導新式教育。張家四姐妹,大姐張元和、二姐張允和、三姐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個個樣貌秀麗,才華橫溢,在彼時文苑稱艷一時。葉聖陶曾說:「九如巷的張家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張充和出生11個月就過繼給二房奶奶當孫女,養祖母對其言傳身教,無限愛寵。張充和自小受到極好的國學蒙養,吳昌碩高足、考古學家朱謨欽是她的塾師。後來張充和以優異的國文成績考取北京大學,也是由於幼年的啟蒙為國文和史地打下了厚實根基。
養祖母辭世後,16歲的張充和回到父親身邊,和姐姐們一同生活。四姐妹都喜吟詩作賦,辦起了文學社團「水社」。
1933年,張充和到北京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隨後留京參加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她的數學成績是零分,國文卻考了滿分,因文采優異被北大破格錄取。當年的北大有胡適和錢穆教思想史,馮友蘭教哲學,聞一多教古代文學,劉文典教六朝和唐宋詩。張充和喜愛崑曲,還常常偷偷跑到清華大學聽崑曲課。
由於父親張武齡是位崑曲迷,常請曲家到家中教女兒們拍曲,四姐妹也成立了幔亭曲社。在姐妹四人里,大姐張元和與四妹張充和在崑曲上用心最深。張元和嫁給了崑曲名角顧傳玠。張充和也經常登台唱曲,自娛自樂。隨丈夫傅漢思赴美之後,張充和一生在美國為推廣崑曲不遺餘力。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

詩人卞之琳痴情追求,最終嫁給德裔漢學家傅漢思
張家四姐妹先天優越,又有婚姻之事作為美談。大姐張元和大齡下嫁給崑曲名角顧傳玠,轟動一時。二姐張允和善詩詞格律,與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的逸事家喻戶曉,後經胡適撮合終成眷屬。
才貌雙全的張充和追求者甚多。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張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張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卞之琳也和沈從文追求張兆和一樣,給張充和寫了許多書信,並手抄自己的詩作《裝飾集》題獻相贈。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可惜多情卻被無情惱,張充和還因為朋友諸般撮合而負氣出走。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而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❽ 顧傳玠有愛過張元和么

可能吧

❾ 張元和那個女朋友

愛情是要互動的,如果雙方都互相愛著對方,應該會諒解對方,其實我認為哪個女孩其實不是特別喜歡你,又或者只是因為她比較獨立,不習慣別人干涉她的生活,但後者應該可能性大點,因為你跟她提,她都會說改,即使沒有改,但也是有心,而且她也是在意你的,否則就不會問你接不接受的了她,建議你可以和她好好談談,她會理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