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啞孝子 譯文(初中 走進文言文)
白話釋義:
(所說的這個)孝子沒有姓名,人們因為他啞而且孝順,(所以)叫他啞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裡人。昆明人因為他是孝子,(所以)說他是昆明人。(這個)孝子天生啞巴,不能說話;(他)和別人相處,(總是)用手指指畫畫來告訴別人,人們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他)性情很孝順,(他)有個母親已經老了,飢餓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來推測母親(的感受),不用母親說明。家裡沒有吃的,乞討別人吃剩的來養活自己。只要乞討到(食物),必定捧著跪在母親面前,等母親吃。然後(自己)才吃。
母親有次生氣,(他)在母親面前嬉戲跳舞,直到母親高興像原來(沒生氣時)一樣,才停下來。母親沒有其他兒子,只有這個啞孝子。(她)看見孝子是啞巴,開始時很悲傷,後來心安了。久了之後,(她)認為(兒子的啞)勝過(別人)不啞的兒子。
有個人吃瓜,看見啞孝子在旁邊站著,(於是)把多餘的瓜給他吃。(啞孝子)拿著瓜離開。吃瓜的人曾經聽說過啞孝子吃東西先必定先給母親吃,(於是)悄悄地跟隨啞孝子之後,查看。果然是這樣。於是非常吃驚佩服。後來母親死了,鄉里人正要商量湊錢收斂安葬(他的母親)。
啞孝子突然跳起,扯著鄉人的衣服到一個井邊,頻頻指水中。眾人都很驚訝,引一繩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錢很多。母親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費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錢為什麼會自己來。
有的人說:「孝子每天乞討回來,必定投一文錢到井中,積累很久了。"有的人說:"不是,這是上天賜給孝子的。」埋葬了母親以後,(啞孝子)遠行【或遠游】不再回來,於是再也沒有人看見他。
原文:
孝子無姓名,人以其啞而孝也,謂之啞孝子,亦不悉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為孝子也,謂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啞,不能言;與人處,以手指畫,若告語者,人或解或不解也。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飢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
家無食,乞人余以養,有所得,必持歸陳母前,俟母食,然後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則嬉戲拜舞母前,母歡娛如初,然後已。母無他子,只一啞孝子。見孝子啞,始亦悲傷,繼而且安之;久之,且以為勝不啞子也。
有食瓜者,見孝子立於側,與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聞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躡其後,驗之。信然,乃大駭服。已而母死,鄉人方議醵錢斂,孝子蹶然起,牽鄉人衣,至一井邊,數數指水中。
眾訝之,姑引繩下視,則得錢累累;凡母之衾若與夫埋葬之費皆具,不知錢之所自來也,或曰:"孝子日乞歸,必投一錢於中,積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賜孝子也才。" 既葬母,即遠游不歸,人遂無有見之者。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1)李裕民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內容簡介:
從內容上說,《夢溪筆談》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如《技藝》正確而詳細記載了「布衣畢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國際文化史界重視。
「辯證」門談韓愈畫像條,使後人了解從北宋就產生並沿襲下來的一個錯誤:把五代韓熙載的寫真當成韓愈的畫像。
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科技人物,也賴本書之記載而得以傳世。如記載喻皓《木經》及其建築成就、水工高超的三節合龍巧封龍門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衛朴的精通歷法、登州人孫思恭解釋虹及龍卷風、河北「團鋼」、「灌鋼」技術,羌人冷作冶煉中對「瘊子」的應用、「浸銅」的生產等,均屬科技史上珍貴史料。
因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所記述的科技知識,該書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學發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2. 古鏡文言文翻譯
《古鏡》譯文: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面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面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
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得到古鏡後,都把它們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
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
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古鏡》原文: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
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2)李裕民擴展閱讀:
《古鏡》出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
沈括的著述有22種155卷。除《夢溪筆談》 外,還有綜合性文集《長興集》《志懷錄》《清夜錄》,醫葯著作《良方》《蘇沈良方》。
科學著作《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熙寧奉元歷》《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天下郡縣圖》《南郊式》《諸敕格式》《營陣法》,音樂類著作《樂論》《樂律》《樂器圖》等,但存世較少。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
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書名《夢溪筆談》,則是因為作者沈括在夢溪園完成作品(註:至少是完成主體部分以及最終定稿,此點未有異議,考《夢溪筆談·序》亦無沖突),因此便以該園名為書名,曰「夢溪」。
筆談,則是由於平時和客人在園內交談,作者經常將「與客言者」記錄於冊,友朋聚散無常,時長日久,作者覺得好像自己是「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故用名「筆談」。兩者串列並稱,則為《夢溪筆談》。
3. 鄧廣銘的門下研究生
1、 漆 俠,1948年——1951年初研究生肄業(已故)
2、 顧菊英,195?年——196?年研究生肄業
3、 唐兆梅,1960年——1963年研究生肄業
4、 李裕民,1963年——1966年研究生畢業
5、 姚德明,1964年——1966年研究生肄業
6、張希清,1979年——1982年碩士畢業
7、 孔繁敏,1979年——1982年碩士畢業
8、 周生春,1982年——1985年博士畢業
9、 李寶柱,1982年——1985年碩士畢業
10、鄧小南,1982年——1985年碩士畢業
11、馬 力,1982年——1985年碩士畢業
12、楊若薇,1983年——1986年博士畢業
13、陳植鍔,1984年——1987年博士畢業(已故)
14、劉 靜,1984年——1987年碩士畢業
15、包偉民,1985年——1988年博士畢業
16、殷玉梅,1985年——1988年碩士畢業
17、羅家祥,1986年——1989年博士畢業
18、江小濤,1986年——1989年碩士畢業
19、屈超立,1987年——1988年博士肄業
20、趙建武,1990年——1993年碩士畢業
(資料來源:鄧廣銘誕辰一百周年會議資料)
4. 晉代的名人
竹林七賢,中國第一帥哥潘安,太後賈南風,武帝司馬炎,白痴皇帝司馬衷,大將桓溫,書法家王羲之,田園詩人陶淵明
5. 很多作家為什麼要自盡
理想有什麼用,還不是被貧窮逼死!
6. 北宋時期,被後世遺忘但是功勛比楊家將還高的將門是誰
從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這個家族數百年間世居府州,「內屏中國,外攘夷狄」。五代諸國與北宋皆許其父子兄弟相傳,襲其世次。楊家將滿門忠烈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鮮為人知的是,楊家將故事多屬演義,演義的素材,不少來自這個世代苦戰、守衛大宋邊境的家族。大名鼎鼎的佘太君也出自這個家族,佘太君其實並不姓佘,而是姓折。她的娘家鎮守西北邊陲近三百年、功勛遠超楊家將、當時名滿天下、如今卻默默無聞。他們是折家將。
歷史很無情,楊家將通過民間演義家喻戶曉的同時,十世為將、堪稱中國之最的折家將,卻默默無聞了,就連折太君,也被改成了「佘太君」,雖然大名鼎鼎,卻抹去了她所驕傲的家族印記。
應該記住折家將,他們崛起於亂世,綿延數百年,世代將門,家風浩盪,忠勇愛國,見證了中華民族一路走來的艱辛與榮耀。
他們跟楊家將的精神實質是一樣的!
7. 宋太祖駕崩後,其弟宋太宗即位的事件被稱為什麼
這個事件被稱為金匱之盟。
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是奉太後「金匱遺詔」之命行事。此即金匱之盟的來歷。《宋史》——《杜太後傳》裡面記敘:「建隆三年(公元961年),太後病,太祖始終在旁服侍不離左右。太後自知命已不長,召宰相趙普入宮。太後問太祖:『你知道怎樣得天下的嗎?』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後之積慶也。』太後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統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所擁有乎?汝死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能立長君,國家之福也。』太祖頓首泣道:『敢不如教誨!』太後轉過身對趙普說:『爾同記吾言,不可違背也。』趙普於床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同櫃),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之。」 在司馬光《涑水紀聞》、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等史著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記載。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直至今世,懷疑和相信兩派學人爭論不休,尚無定論。
8. 史學天才高中生自殺 曾稱不明白為什麼這么拼
個高中生,一邊在備戰高考,一邊出版幾十萬字具有學術分量的著作,他就是已經出了兩本專著的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昨日突然傳來噩耗,林嘉文自殺身亡,這一天才少年的離去,讓人唏噓,他究竟是怎麼了?
「林嘉文去世了,遺憾。」24日凌晨,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去年年底剛出版史學專著的18歲西安中學高三學生林嘉文去世。昨晚,華商報記者證實,林嘉文因抑鬱症跳樓自殺。
西安中學辦公室一工作人員稱,校方昨日早上從林嘉文的班主任以及家人處獲悉,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裡跳樓自盡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鬱症有段時間了,一直是靠吃葯控制。2月23日晚8時,他吃過葯後在家完成作業;夜裡11時左右給一位平常接觸較多的老師發了封郵件;24日該老師試圖聯系他時,從林嘉文家人處得到林嘉文跳樓身亡的消息。
去年年底,林嘉文曾出版史學專著《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華商報曾做過報道。該書以敘述和論述的手法表現出了北宋時期的歷史發展變遷。此前,林嘉文還曾出版《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一書。林嘉文被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贊,「他的水平,一般的博士也達不到,帶博士也帶不到他現在這個水準」。
有媒體報道稱,去世前,林嘉文還給家人及老師留下了遺書。
家人稱已患抑鬱症半年多
林嘉文父親告訴媒體,林嘉文患抑鬱症半年多了,並且一直在進行治療。
上海師范大學張老師與林嘉文在網上互動已有較長一段時間。他稱,23日晚10點多,一位與林嘉文更為熟悉的宋史研究專家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讓大家快打電話給林嘉文,說「林嘉文寫了些東西發給他」。
張老師當時以為林嘉文只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所以沒太當回事。隨後,他發了兩條微信給林嘉文,開導他「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問題」,卻遲遲未等來林嘉文回復。
昨日上午,記者聯系了全國多所高校的史學研究專家,均稱聽到林嘉文的突然去世很震驚,並對此表示遺憾。
有網友透露,23日晚上6點左右,林嘉文還在一個宋史研究微信群中發言,並未看出有異樣。據《新京報》
他曾發微信:不明白這么拼是為什麼
林嘉文的微信名字是:吸濡之魚在江湖,微信基本都與歷史有關。就在23日,他還發了4條微信,最後一條停留在18:08。2月7日,他在微信中發了這樣一段話:過去一年經歷很多,多仰各位師友照顧、扶持及鞭策,希望新年裡能以加倍的努力和成績不負大家的期待。值此新年之際,敬祝各位老師和學友新年快樂。林嘉文叩上。
華商報記者注意到1月26日晚他發的一條微信:越發不明白自己這么拼是為什麼,如果說是為自己,那隻能說是為拼而拼。2015年12月4日,林嘉文的一條微信是:說明書上寫葯的副作用是增重,結果我吃了後的副作用是每天全身又疼又困……
記者有很多疑問想知道,林嘉文看起來很陽光,怎麼患上可怕的抑鬱……
醫生曾給他做過心理輔導
學校稱開學當日表現正常
2月24日晚9時,華商報記者從西安中學校辦負責人任老師處獲悉,2月23日是該校學生報到上課的日子,據事後從學生處了解的情況,林嘉文在校期間表現都很正常。
任老師稱,2月24日早上獲悉此事後,學校校長及班主任、年級組長等人到林嘉文家中弔唁慰問,並及時將此事上報西安市教育局及陝西省教育廳。
針對學校對林嘉文身體健康狀況是否了解的問題,任老師表示,林嘉文患有抑鬱症學校和家長都知道,而且學校專職心理醫生也對他做過心理輔導。
「要不出這事,以他目前的狀態今年能考上很不錯的重點大學!」任老師稱,林嘉文生前曾撰寫出版歷史著作《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和《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被媒體報道並受到廣泛好評。
疑似遺書曝光:未來對我太沒吸引力
在林嘉文離世消息曝光後,網路及微信圈中流傳著疑似他的一份遺書,在這份寫於23日名為「最後的話」的遺書中,林嘉文這樣寫道,「終於還是要離開。一走了之的念頭曾在腦海里萌發過太多次,兩年多來每一次對壓抑、恐懼的感受都推動著我在腦海里沉澱下今日對生死的深思熟慮,讓我自己不再會覺得自己的離開只是草率的輕生,讓我可以以為我最終的離去不僅是感性地對抑鬱、孤獨的排解,也是種變相地對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
這份被「新觀察傳媒」微信公眾號及「學術大觀察」微博發布的遺書上還這樣寫道,「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像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認清了我永遠不能超越的界限……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
「向我的『朋友』們致歉,抱歉我給過你們一些錯覺,我曾自私地想讓我嘗試去適應與世界相處,努力過放下我自以為是的精神潔癖。但我天性敏感,總是善於從在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發生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讓你們為我這么一個於你們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耽誤了些許時光……說放下也就放下了。」綜合
>>成長經歷
由百家講壇結緣史學
林嘉文曾撰文披露他從對歷史感興趣到走上史學研究之路的心路歷程。在文章中,林嘉文自述出生在西安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名小學教師,父親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他讀小學期間,正是電視節目讀史、講史之風高漲的時候,家人在看《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時,他也跟著一起看。他曾在一兩年的時間里,每天都早起觀看《百家講壇》。小學時他已經開始看《資治通鑒》《呂氏春秋》《三國志》等著作。
受到相關書籍影響,林嘉文在中學階段開始研究民族史,並開始自學西夏文。通過網路,他和微博上活躍的史學界的前輩交流探討,也搜讀他們的著作。此外,他還自學了文獻學、目錄學以及學術規范的知識,開始大量閱讀關於宋史的一手文獻,例如《涑水記聞》《湘山野錄》《墨庄漫錄》等。
「好在父母捨得花錢讓我恣意買書,他們幾乎從不給我設限,只要我想買書,他們都會答應,大大滿足了我購置史料文獻的需要。」 綜合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華商報記者 陳思存 劉苗 孫昊 耿艷紅 實習生 於蒙蒙 采寫
【對話人物】
李裕民,宋史名家、陝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
【對話背景】
李裕民與林嘉文相識於去年夏天,並為林嘉文的新書《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作序,認為他是自己見到的、新中國成立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和水準的作者。林嘉文生前曾多次去李裕民家拜訪,並請教歷史問題。
宋史名家李裕民:他的專業素養很不錯 我很看好他
昨晚,李裕民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說,林嘉文的突然離世讓他倍感意外。「他基礎很不錯,我很看好他,很願意扶植他繼續發展,可是沒想到會出這樣的事。」
華商報:您是何時得知林嘉文離世的消息的?
李裕民:我是今天(24日)才知道的,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的領導告訴我這件事,我很震驚。實在太突然了。
華商報:您和林嘉文是怎麼認識的?對他印象怎麼樣?
李裕民:我們認識還不到一年,但對他印象不錯。去年夏天,林嘉文和我帶過的一個研究生來看我,之後他來我家拜訪過幾次,每次都是討論歷史問題,我就指點指點。每次時間都不是很長,總是討論完問題就走了。他人很好,很懂禮貌,我老伴每次想留他吃飯,他都拒絕了,他有自己的安排。
華商報:最後一次見他是什麼時候?當時覺得他有什麼異樣嗎?
李裕民:是2月19日,他來我家還書——那之前的幾天,他曾來我家借走一本我師弟的著作,那本書是我的導師、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作的序。還書時,我感覺他狀態還不錯,我還問他,這本書你都看完了嗎?他說看完了。那本書我做了很多批註,他想從我的批註中看出一些做學問的門道來。我覺得他那天沒有什麼異樣。所以這次的事讓我覺得太突然了。
華商報:您知道他被抑鬱症折磨嗎?
李裕民:我一點都不知道。之前我怕他身體累壞了,他每次來我家,我都要囑咐他保重身體,因為寫歷史研究著作是很累的,我的研究生寫這些論文都很累,更何況他是個中學生,平時課程那麼多,寫這些文章肯定要經常開夜車的,所以總是提醒他注意身體。
華商報:您很少為年輕人作序,為什麼會為林嘉文的新書《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作序?
李裕民:我一向不願為年輕人的書作序,我的碩士生、博士生修改論文後出書,請我寫序,我都拒絕了,但為他破了例。我們認識後不久,他就把他之前出版的書和即將出版的書稿給我看過,我覺得總體上很不錯,後來新書正式要出版了,他說出版社需要一位宋史方面的專家寫序,希望能請我來寫,我就答應了,因為他的書寫得確實不錯,我也想鼓勵這個年輕人。後來,我還參加了他的新書出版座談會。
華商報:您曾評價他是新中國成立後「最年輕具有研究能力作者」?
李裕民:是的,從史學界來說,新中國成立後能出歷史方面的史學著作的,他是最年輕的。從他這個年齡看,他的專業素養是很不錯的。我還鼓勵他去北京大學歷史學繫念書,那裡師資條件、資料條件、信息條件等各方面條件都好。去年夏天,他還參加了北大歷史學系的夏令營,並因為成績優異被評為優秀營員,這說明北大也是看重他的。他基礎很不錯,我很看好他,很願意扶植他繼續發展,可是沒想到會出這樣的事。
老師:周圍能與他交流的人不多
昨日下午,西安中學信息中心魏主任稱,省教育廳中午打來電話問情況,才知林嘉文離世。魏主任稱,林嘉文成績較好,且對秦漢史、道教、宋史等領域研究頗深,」因此,周圍能與他交流的人不多。據《新京報》
同學稱他林老師 曾探討自殺問題
林嘉文的同班同學張文(化名)告訴華商報記者,作為重點班的學生,林嘉文各科成績都不錯,歷史成績「出奇好」。張文說,歷史老師和林嘉文亦師亦友,有時臨近下課,還會留出幾分鍾,讓林嘉文上台講一會兒。「但他講的太學術了,同學們能聽懂的不多。」
林嘉文的初中、高中同學王力(化名)在他寫的悼念文章中說,2月23日他請了一下午病假,下午5點多才回到教室。「林嘉文見到我,高興地說:『呀,你啥時候回來的?沒事兒吧?』我笑著說:『多謝林老師記掛,沒事。』說完,他便揮了揮手,走了。今天(24日)上午,他沒來上學,中午便得知他已去世的消息。萬萬沒有想到,片刻寒暄竟成永別。」
「很多人不喜歡他,不喜歡他的高傲,不喜歡他的不愛打掃衛生,不喜歡他的不合群。但這些恰恰是這個人的個性所在。」王力在文章中說,「他不打掃衛生的時候,我也會沖他發火,他就會像一個被訓斥的孩子一樣低著頭去拿笤帚掃地。」
王力在文章中提到,林嘉文曾和他探討過自殺的問題。「他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種感覺——高處不勝寒。他常環顧全班嘆之曰:你們都只會學習,但你們不會研究。這句話聽著刺耳,但必須要承認他的高度我們難以企及。寧默而生,不鳴而死。林嘉文就這么走了,作為他六年的同學,我將永遠懷念。」
他曾與記者交流 比同齡人有主見
聽到林嘉文去世的消息,華商報記者倍感震驚!這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身體力行的天才少年!去年12月16日,在西安中學為他的新書《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舉行的出版座談會上,無論是應對媒體提問,還是在座史學專家對他學術著作的褒或貶,林嘉文都應對自如,特別是對批評之語,也沒有表現出絲毫的異樣。當時記者與林嘉文有過一番交流,與同齡人相比,他明顯成熟,也比較健談,謙虛、彬彬有禮,對歷史尤其是西夏史、宋史很狂熱。他告訴記者,他是獨子,父母都是老師,對他也很支持。彼時記者並未感受到他身上的壓力,只是在說到高考和人生的未來時,林嘉文語速慢下來,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不安。當時的他目標遠大——國內的北大和美國的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研究系。
醫生:患有抑鬱要常與人交流
24日晚10時,西安一家醫院精神科負責人向華商報記者表示,抑鬱症主要表現為悲觀、絕望、煩躁,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有自殺念頭,對履行社會職責有抵觸感,有極度疲勞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
針對如何治療的問題,她建議,除了按時服用葯物外,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最重要。首先是做最感興趣的事,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第二是在境況不佳時,「朋友是良醫」。養成和朋友經常保持接觸的習慣,可以避免和醫治孤獨和離異感,減輕抑鬱症狀。來自網易
9. 老子活了幾歲
老子的年齡一直以來是一個迷,據最新考證,老子生於公元前571年農歷二月十五(虎年),屬虎,於公元前390年逝世,享年181歲。比儒家創始人孔子(孔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農歷八月二十七--陽歷9月28日至公元前479年逝世,享年72周歲)大20歲;比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印度北部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公元前565年農歷四月初八至公元前482年,享年83周歲)大6歲。 由於孔子活了73歲(虛歲),釋迦牟尼活了84歲(虛歲),因為聖人和佛才分別活了73歲、84歲,所以毛主席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彭祖活了800歲,可能是神話傳說。但是,科學家經過研究、論證,一般哺乳動物的最高壽命,相當於它生長期的5-7倍,而人的生長期一般都在從出生到20-25歲之間,按此推算,人的最高壽命應該是100-175歲之間。那麼,由於老子精通養生之道,活到181歲是完全有可能的。 老子181歲的年齡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什麼歷史依據嗎?這在我的心中一直是一個迷,我搜集了很多關於老子的資料(很多是歷史傳說),整理了一下,發現老子181歲是最符合各類史料記載的。如果按照別人所說的老子只活了83歲,就會與很多歷史典故和史料記載有矛盾。現把搜集資料復制粘貼如下,一方面算是對這件好奇事有了一個了結,另一方面,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一起探討一下。 1、老子降生。(老子姓「老」,名「聃」,宋國司馬老佐之子,小名:「李耳」。)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佔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只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歷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回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里」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只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只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葯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2、聖人辭世 老聃長壽,一百八十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弔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1993年冬,在湖北荊門郭店村發生了一件震動世界史學界、思想界的大事,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發掘了804枚竹簡。其中的儒道兩家著作改寫了中國和世界思想史。 但是關於墓主身份,十多年來,學界說法不一。根據隨葬品中的書籍、漆耳杯上的「東宮之師」和兩根鳩杖,大多認為墓主是一個年事已高的老年「知識分子」,並有可能當過某個楚太子的老師,如姜廣輝先生的陳良說,范毓周先生的環淵說,李裕民先生的慎到說;還有的人根據遺骨姿勢認定墓主就是抱石投水而死的屈原等等。但是種種推論在學界一直不能形成共識。有人根據隨葬品中的竹簡、鳩杖,以及武漢地質學院對該墓棺木的測試分析,結合對老子其人的深入研究,確認荊門郭店一號楚墓主人就是千百年來被人們稱為謎一般的人物——老子! 郭店墓主到底是誰?活了多大年紀?在地下沉睡了多少年?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查閱了該墓的有關資料:墓葬為一棺一槨形制,棺木長2m, 寬0.72m,高0.86m,為長方形懸底方棺,由蓋板、壁板和底板構成。墓主頭東足西置於棺內,仰身直肢,兩手交置於腹部,雙腿分開,僅存骨架。其上殘留較多的腐爛絲織物。清理出土的殘存器物種類有禮器、生活用具、車馬器、喪葬器、樂器、工具、鳩杖及竹簡等。其中的銅鈹、龍形玉帶鉤、七弦琴、漆耳環、漆奩等文物的形狀及紋樣都具有十分明顯的戰國時期楚文化的風格。根據其葬品和葬制規格,發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為戰國中期,墓主應為「士」級貴族,其人為學者身份。墓中的道家著作《太一生水》等篇經有關專家分析,確認為老聃(即老子)原著,依竹簡分段,共十五篇。 為了掌握更多該墓主人的信息,筆者於2009年1月22日年再次來到荊門市博物館,在郭店一號墓展廳門外牆上,筆者見到了一份武漢地質學院測試中心1994年7月對郭店一號楚墓棺木的《同位素分析成果報告單》(見圖1)。該報告說明:郭店一號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後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時間為1950年前推2340年。筆者根據該報告提供的數據及計算方法,由1950年前推2340年為公元前390年。這樣得出該墓棺木及墓主人最後停止呼吸二氧化碳的時間為公元前390年,即該墓主人死於公元前390年。 如果郭店一號墓主人死於公元前390楚悼王時期,則陳良(去世時間在公元前325——前320年間)說、環淵(楚懷王時人)說、慎到(約公元前390—前315年)說、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說都不成立。那麼他是誰呢? 老子其人,其事,其著作自西漢司馬遷就已說不清楚。兩千多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原因之一就是司馬遷為其作傳資料不足而又求證不夠,存疑太多;原因之二是東漢以來有人篡改司馬遷文字,將其「楚若縣」改成「楚苦縣」;原因之三是歷代為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作注者作風不實,妄批亂注,貽誤後人。關於老子其人,前文已證明老子是楚若縣(荊門北部)厲(音賴)鄉曲仁里人」 ,其人早年居周,先後任過周王室「柱下史」、「守藏史」,四十多歲時因王子朝事件牽連而免官隱居;隱前先暫居於沛(今河南南陽附近)、後長隱於若(今湖北荊門北部),隱前著《道德經》五千言,隱後著《老萊子》十五篇。老子其人的容貌體態,見於唐代張守節為司馬遷《史記老子列傳》所作的注釋,其注雲:「老子……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老子身高「八尺八寸」,按古人一尺19.91cm計算,應為175cm,郭店楚墓墓棺長200 cm,老子與墓主人身高一致。老子方口大耳,天庭飽滿,地角方圓,鼻下仁中長而且厚,猶如雙柱,手腳長大。這些體征也與郭店墓主人遺骸相符(見圖2)。其人不僅學高,而且壽考。司馬遷在《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由此可見,老子享年181歲,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附:老子道教的思想精髓。(老子的道教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始祖) 老子在西去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指無產階級)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毛澤東思想),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資改派)」;「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 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0. 李裕民的人物經歷
李裕民,宋史學家。1940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崇德縣崇福鎮(今屬桐鄉市),1959年入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歷史系,師從宋史專家徐規教授研讀宋史。1963年全國首次公開招收研究生時,考上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就讀於宋史權威鄧廣銘教授門下,1966年畢業。後至山西大學歷史系任教,1973年在《考古》上發表第一篇論文《我對侯馬盟書的看法》,1978年在歷史系創辦考古專業。1986年晉為教授。 1990年赴日本東京都立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已佚的司馬光日記,贏得國內外學術界好評,又與日本、歐美學者共同創辦國際學術刊物《中國史學》(副主編),在東京出版。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