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峰火狼煙的由來
1、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2、在辭典中,狼煙是用狼糞燒出的煙。
然而,燒狼糞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乾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當狼糞下的乾柴燒成了大火,狼糞也終於全部燒了起來,最後與乾柴一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看不見了,哪有沖天的黑煙?就是連沖天的白煙也沒有。
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謂狼煙,可能不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那種沖天的煙,完全可以用乾柴加濕柴再加油脂燒出來,就是燒半濕的牛糞羊糞也能燒出濃煙來,而濕柴、油脂、半濕的牛羊糞要遠比狼糞容易得到。
並且敦煌學者節正宇認為,烽火不是以狼糞為原料,燃燒狼糞時冒出的煙也不是直直地上升的。古代戰爭爆發時需要點燃烽火以報警,和平時期每天還要焚燒「平安煙」這就需要大量的燃料,若專門以狼糞為燃料,事實上很難收集到大量的狼糞。
那麼古代烽火台燃燒的究竟是什麼燃料呢?李正宇曾在西北地區的許多烽火台遺址里發現燃燒蘆葦、紅柳等植物留下的殘跡。因此,他認為烽火台燃燒的實際上是蘆葦、紅柳,甚至雜草。
狼煙是用狼糞燒出來的權威和流行說法,純屬胡說八道欺人之談,是膽小的華夏和平居民嚇唬自己的鬼話。
如果狼煙不是狼糞燒出來的,那麼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沖天濃煙為什麼叫做狼煙呢?狼煙這兩個字確實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嚇力和警報作用,而狼煙肯定與狼有關。
2. 古代傳遞峰火
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烽火台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觀望遠方的作用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台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台建築甚至取代了長城城牆建築。長城沿線的烽火台的建築與長城一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為夯土打築,也有用土坯壘築;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的自明代有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長城干線上之外,一般分為三種: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系的烽火台,以便盡快向朝廷報警。
關於烽火台的結構和應用情況,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遺址中出土的漢簡有說明:「高四丈二尺,廣丈六尺,積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廣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漢簡中還表明當時守烽燧的人數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長一人。戍卒平日必須有一人專事守望,有一人做飯,其餘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點烽火時用的柴草)等工作。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居延烽燧遺址發掘中獲得的《塞上蓬火品約》,把漢代建武初年長城的蓬火制度記錄得相當清楚,該漢簡講當時的蓬火品約由都尉府一級的軍事機關發布,只對所屬候官塞有約束力,品約因發布單位和發布時間的不同而不同,但警戒信號和總的准則卻大體相同。警戒信號大致有六種,即:蓬(蓬草,有學者認為是草編或木框架上蒙覆布帛的籠形物)、表(樹梢,有學者認為是布帛旗幟)、鼓、煙、苣火(用葦桿紮成的火炬)、積薪(高架木柴草垛),白天舉蓬、表、煙,夜間舉火,積薪和鼓晝夜兼用;舉烽火以犯塞匈奴千人為界限,凡不滿一千人只燔一積薪;超過一千人燔二積薪;若一千人以上攻亭障時,則燔三積薪。積薪之外,還附有舉蓬、舉表、舉苣火的不同規定;並因敵人犯塞方位不同和白天夜間的不同又有各自不同但很具體的規定。如果匈奴人入塞圍困亭障,已來不及下亭障燔薪時,白天則舉亭上蓬或加一煙,夜間舉「離合苣火」。
「離合苣火」是處於「虜守亭障」的緊急而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信號,即幾把苣火一會兒分離,一會兒又合攏。如果被圍逼的亭障不能發出燔積薪的信號,距離最近的另一座烽燧應按規定照常舉蓬燔薪,把信號准確傳遞出去。《塞上蓬火品約》還規定,如果發現所報的信號有誤,則應立即「下蓬滅火」,取消所發的信號,並寫成書面報告,迅速傳報都尉府。若天氣惡劣,或亭燧相隔過遠,在「晝不見煙,夜不見火」的情況下,應立即將情況寫成書面報告,用加急的傳遞方式報送上級。有的漢簡還記錄了某烽燧的守備器物和生活用品,其中有報警物布蓬、布表、苣、積薪、鼓;建築器物椎,瞄準器械「深目」,防禦武器弩、槍、羊頭石等。並表明當時的烽燧是由候官(候長)管理的。候官統候史,候史管燧長,負有保管裝備,修葺建築物、管理「天田」,巡視檢查與及時匯報的職責,候官則向都尉負責。為了保證烽火制度的嚴格執行,漢代有一整套嚴密的制度。
漢代西北烽燧的建築形式據今考古發掘發現,它主要的建築物有一個高台望樓(亭),作為觀望敵情、傳遞消息之用。望樓(烽火台)一般呈方錐體,高達10米以上,上有住房建築,有的望樓下面或旁邊有戍卒居住的小城(有稱作障或塢的),障、塢一般呈方形,邊長都在10米以上,障、塢牆都較厚,一般在2至4米乃至7米左右,障、塢的四周埋有稱為「虎落」的小木樁,一些大的障、塢內還有羊馬圈、倉庫、武器庫等建築。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在注釋《後漢書》時講:「邊方備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頭有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燃火舉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積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煙曰燧。」文中的桔皋指可以引物上下的高架子,兜零指籠子。唐代杜佑在《通典·拒守法》中,對當時的烽火台作了更為詳細的記載:「烽台,於高山四顧險絕處置之,無山亦於孤迥平地置。下築羊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為准。台高五丈,下闊二丈,上闊一丈。形圓。上建圓屋覆之。屋逕闊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為。上覆下棧。屋上置突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並以石灰飾其表裡。復置柴籠三所、流火繩三條。在台側近上下,用屈膝梯,上收下乘。屋四壁開覷賊孔,及安視火筒。置旗一口、鼓一面、弩兩張、拋石、壘木、停水瓮、干糧、麻蘊、火鑽、火箭、蒿艾、狼糞、牛糞。每晨及夜,平安舉一火,聞警固舉二火,見煙塵舉三火。見賊燒柴籠,如每晨及夜平安火不來,即烽子為賊所捉。一烽六人:五人為烽子,遞如更刻,觀視動靜,一人烽率,知文書、符牒、轉牒。」
宋代曾公亮等人編撰的《武經總要》中提到的古代烽式制度更為詳細,大要分為烽燧的設置、烽火的種類,放烽火的程度,放烽火的方法、烽火報警規律、傳警、密號、更番法等九類。其主要內容有:
「唐法,凡邊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須在山嶺高峰處,若有山岡隔絕,地形不便,則不限里數。要三烽燧相望。若臨邊界,則烽火外圍築城障。」
「凡置烽火,置帥一個,副一人。每烽置子九人,並取謹信有家口者充副帥。往來檢校烽子九人,分更刻望視。一個人掌牒符,並二年一代。」
「置烽之法,每烽別有土筒四口,筒間火合四具,台上插橛,擬安火矩,各相去二十五步,如山險地狹不及二十五步,但取應火分明,不限遠近。其煙筒各高一丈五尺。自半以下,四面各間一丈二尺。而上則漸銳漸狹。造筒先泥里後泥表,使不漏煙。筒上著無底瓦盆蓋之,勿令煙出。下有塢爐灶口,去地三尺,縱橫各一尺五寸,著門關閉。每歲秋冬前期采蒿莖葉,葉條草節,皆要相雜為放煙之薪。及置麻蘊、火鑽、狼糞之屬。所委積處以掘塹環之,防野燒延燎。近邊者,亦量給弓弩。」
「凡白日放煙,夜則放火,須先看筒里至實不錯,然後相應時采火炬就塢爐灶口裡,焚?k成煙,出外應滅訖。別提五尺火炬安著土台橛上。煙相應時,一爐筒煙一人開閉。二筒煙時,二人開閉。三筒煙時,三人開閉。若晝日陰晦霧起,望煙不見,原放之所即差腳力速告前烽,霧開之處依式放煙。若有一烽承兩道以上烽者,用騎一人發驛,報烽來之處。若烽與驛相連者,即差驛馬」。
「凡賊入境,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滿五百人,放烽一炬。得蕃界事宜,又有煙塵,欲知南入,放烽兩炬。若余寇賊五百人以上不滿三千人亦放兩炬,番賊五百騎以上,不滿千騎,審知南入,放烽三炬。若余寇賊三千騎以上,亦放烽三炬。若番賊千人以上不知頭數,放烽四炬,若余賊一萬人以上亦放四炬。其放烽一炬者,至所管州、縣止。兩炬以上者並至京。原放煙、火處州、縣、鎮即錄狀馳驛奏聞。若依式放炬至京城迄賊回者,放烽一炬報平安。凡放烽告賊(犯)者,三應三滅,報平安者兩應兩滅。」
到了明代,隨著對長城防禦工程的高度重視和火器的大量應用,烽火台的建築和式制也有改進,明朝曾規定:「各處煙墩務增築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葯弩,墩旁開井,井外圍牆與墩平,外望如一重門」。很多烽火台改由磚包砌,更顯堅固,台距也縮短,有的墩旁開井,墩四周有圍牆。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黃洪毗上疏提議:「乞敕兵部咨行宣大山西巡撫衙門委官相勘,各路建設墩台連屬內地,使東西畢達。有軍處,每墩撥軍五名住居,其下架炮傳烽,無軍處僉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時給以口糧,一體傳報。其墩須高廣其制,上蓋平房二間,周以女牆,置以軍器、炮葯。真保等府一體建設。」明代《深溝兒墩碑》碑文記有:「墩軍五名口:丁□妻王氏,丁海妻劉氏,李良妻陶氏,劉通妻董氏,馬名妻石氏。火器:鉤頭炮一個,線槍一桿,火葯火線全。器械:軍每人弓一張,刀一把,箭三十支,軍旗一面,梆鈴一副,軟梯一架,柴碓五座,煙皂五座,擂石二十碓。傢俱:鍋五口,缸五隻,碗十個,十雙,雞犬狼糞全。嘉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立。」深溝兒堡在甘肅省高台縣境內,將墩軍及妻子姓名、火器、器械、傢俱等都刻在石碑上,是為了防其逃跑及日後如數驗收,從此也可見當時的墩軍是苦役。明代傳報軍情除放烽、煙之外,還加上放炮,且點火放煙時還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助燃。傳訊方法明成化二年(1466年)有法令規定:「令邊候舉放烽炮,若見敵一、二人至百餘人舉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萬人以上五烽五炮。」而在有的防區還有自訂的傳報方法,如宣府鎮上西路各台夜則懸燈。懸燈的長竿分為三等,竿上懸燈均染成紅色,以數量不等作為軍情緩急、敵數眾寡的區分。在管理上,該法令也規定:「合設煙墩,並看守堠夫,務必時加提調整點,須要廣積稈草,晝夜輪流看望,遇有警急,晝則舉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毋致損壞,有誤軍情聲息」;「傳報得宜克敵者,准奇功。違者處以軍法。」
烽火台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傳遞軍情,它需要與敵台、牆台等長城建築密切配合。有敵台的地方,敵台可充作傳遞烽火信息的墩台,沒有敵台也沒有適於點烽的牆台的地方,按傳烽路線必須建有烽火台。薊鎮總兵戚繼光在《練兵紀實》中講:「自古守邊不過遠斥堠謹烽火。薊鎮以險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緣軍馬戰守應援素未練習分派,故視烽火為無用。今該議擬呈會督撫參酌裁訂:凡無空心台之處,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內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約相去一、二里,梆鼓相聞為一墩.」戚繼光還制定了傳烽之法,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歌》讓守台官兵背誦熟記。經過嚴格訓練,負責傳烽的守軍能以烽火准確傳遞軍情,而且迅速,一般三個時辰就可傳遍整個薊鎮防線。
3. 烽火戲諸侯中的烽火是什麼煙
烽火戲諸侯中的烽火當然是狼煙呀,請參考下列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峰火台上點燃狼糞,因為狼糞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看的很遠,就這樣,一個峰火台接一個峰火台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傳的非常快。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在辭典中,狼煙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然而,燒狼糞就像是燒羊毛氈,冒出的煙是淺棕色的,比乾柴堆冒出的煙還要淡。當狼糞下的乾柴燒成了大火,狼糞也終於全部燒了起來,最後與乾柴一起燒成了明火,連煙都看不見了,哪有沖天的黑煙?就是連沖天的白煙也沒有。
古代烽火台上的所謂狼煙,絕不可能是用狼糞燒出來的煙。那種沖天的煙,完全可以用乾柴加濕柴在加油脂燒出來的,就是燒半濕的牛糞羊糞也能燒出濃煙來,而濕柴、油脂、半濕的牛羊糞要遠比狼糞容易得到。
狼煙是用狼糞燒出來的權威和流行說法,純屬胡說八道欺人之談,是膽小的華夏和平居民嚇唬自己的鬼話。
既然狼煙肯定不是狼糞燒出來的,那麼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沖天濃煙為什麼叫做狼煙呢?狼煙這兩個字確實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嚇力和警報作用,而狼煙肯定與狼有關。狼煙難道就是警報「狼來了」的濃煙?長城絕對擋得住草原狼群,而「狼來了」這三個字中的「狼」,實際上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著狼頭軍旗的突厥騎兵;是崇拜狼圖騰、以狼為楷模,具有狼的戰略戰術、狼的智慧和兇猛性格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騎兵。草原人從古自今一直崇拜狼圖騰;一直喜歡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漢人比作羊;一直憑以一檔百的豪氣藐視農耕民族的羊性格。而古代華夏農耕民族也一直將草原騎兵視為最可怕的「狼」。「狼煙」的最初本意應該是「在烽火台上點燃的、警報崇拜狼圖騰的草原民族騎兵進犯關內的煙火信號」 。「狼煙」與狼糞壓根兒就沒有一點關系。
普天之下,鼠怕貓,羊最怕狼。將「狼煙」作為最恐怖的草原民族進攻的象徵,暴露出漢民族的羊性或家畜性的性格本質。自從滿清入關以後,由於游牧的滿族熱愛草原,懂得草原,因而暫時彌合了草原與農耕的矛盾,狼煙漸漸消散。但是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深刻矛盾並沒有解決。不懂草原的漢人重新立國以後,狼煙徹底熄滅了,可是農耕民族墾荒燒荒的濃煙卻向草原燃燒蔓延過去。這是一種比狼煙更可怕的戰爭硝煙,是必自毀長城更愚蠢的自殺戰爭。
4. 峰火和烽火的區別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5. 「峰火戲諸侯」的典故
周幽王:中國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宮湦(湦一作涅、湼)。在位時,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周幽王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任用貪財好利善於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又聽信寵妃褒姒的讒言,廢掉王後申後及太子宜臼(申後之子),立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與宜臼逃回申國。公元前772年,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西周,各地諸侯拒不救援,幽王慘敗,帶著褒姒、伯服等人和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後被殺。犬戎攻破鎬京,西周遂亡。
只為了褒姒一笑,周幽王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
6. 廣州峰火拾音器怎麼樣啊
別給咋們中國人丟臉了。。。自問自答!峰火經常仿冒國企,打著國企烽火的旗號到處招搖撞騙!到處抵毀其它同行。說快魚。思正是山寨他們公司的。還說什麼是從峰火公司里出來的!簡直是不要臉。下流到了極致了! 這樣的做法,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
7. 有部電影叫什麼峰火啥
《天若有情3之烽火佳人》劉德華,吳倩蓮,方中信,張嬿,俞文立,樊志剛主演。
8. 峰火以今諸侯是什麼意思
周朝以分封制治國,在開國時天子將自己的兒子和親近的功臣分為各個地區的諸侯王。這樣實際周天子掌握的地區只有京都一個地方,便於管理。各諸侯王享有自治的權利,但他們同時也肩負著保護天子的任務。但各個諸侯王的封地都不一樣,古代的通訊設備又不是很發達,於是烽火台就應引而生。烽火台一般都會設在地勢險要的地方,上面有專人把守,一旦看到京都有什麼危險就點燃火把,召集諸侯前來救駕。 對於烽火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周幽王有一位愛妻名叫褒姒,可是很奇怪,褒姒幾乎很少笑。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周幽王聽信了一個愚蠢的主意,他命令士兵點燃火把,眾位諸侯看到烽火台濃煙滾滾,還以為京城出了什麼事情,趕緊跑了救駕。結果卻看見周幽王在城投哈哈大笑。褒姒也被這忙碌的諸侯們逗得哈哈大笑。但是當京都真的被圍攻的時候,眾位諸侯看見烽火,也不來救駕了。
9. 峰火台的壞處有什麼
1、 缺點:
(1)有距離限制,必須在可視距離內設置烽火台。
(2)有天氣限制,陰雨霧天傳遞效果不佳。
(3)傳遞信息不明確。
2、烽火台簡介: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是中國古代的戰略性建築,一般建在險要處或交通要道上。烽火台的建立是用於發送戰報傳遞緊急軍情的, 古時一旦發現敵情,若遇白天則燃燒摻有糞便的柴草,釋放濃煙;若是夜裡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使火光通明,後方看見便知有戰事發生,繼而出兵相助,烽火台是古代最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烽火台的煙火傳遞也是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
3、烽火由來:
周幽王為得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是中國歷史上出名的故事, 西周末年,周幽王為博褒妃一笑,不顧眾臣反對,竟數次無故點燃邊關告急用的烽火台,使各路諸侯,長途跋涉,匆忙趕去救駕。結果,被戲而回,懊惱不已。幽王從此便失信於諸侯,最後,當邊關真的告急之時,他點燃烽火卻再也沒人趕來救他了!終被犬戎攻破城池,周幽王也死於戰亂。
10. 峰火戲諸侯的哲學原理
就算沒有烽火戲諸侯,西周早晚也會在其他事件中滅亡,無法挽回,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機遇而已,只要天子失信的話,諸侯就大有依借失信,自大,爭霸。
在未烽火戲諸侯之前,各家都只是暗地裡擴大而已。當時政權已經搖搖欲墜,烽火戲諸侯只是一個引子,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誘因。如果不發生這件事,也還是會有其它誘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