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授獎類型
國家科技進步獎候選人和候選單位所完成的項目可以根據其性質和范圍,分為技術開發、社會公益、國家安全、重大工程等四類項目。 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人應當是具備下列條件的項目主要完成人:
(1)提出並確定項目的總體方案;
(2)在解決關鍵的技術和疑難問題中做出重大技術創新和重要貢獻;
(3)在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過程做出創造性貢獻;
(4)在高技術產業化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候選人按貢獻大小排序,並在限額內產生。如果在項目完成中僅從事協調和組織工作的領導,或是從事輔助服務的工作人員,不能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人。 國家科技進步獎候選單位應當是在項目研製、開發、投產、應用和推廣過程中提供技術、設備和人員等條件,並對該項目的完成起到組織、管理和協調作用的主要完成單位;
如果只是提供資金,不能作為項目的主要完成單位列為獲獎候選單位;
政府部門一般不應作為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候選單位。但對於技術開發類中推廣應用先進成果和高新產業化的項目,政府部門如作為組織者、實施者又確有實質性重大作用的除外。
2.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獎金是多少'
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國家獎勵十萬元;另一部分是獲獎單位配套,配套一般是十萬元,有的地方高達50萬。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之一。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
每年獎勵項目總數不超過400項,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3個等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3. 國家科技獎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該獎項2000年設立。
4. 國家科技獎幾年頒發一次
每年評審一次。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
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這兩個獎項不分等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800萬元人民幣。該獎項2000年設立。
2020年10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
(4)國家科技獎擴展閱讀:
評獎標准
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中國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1、 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
2、 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獎金800萬元。
3、 國家自然科學獎授予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4、 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公民;
5、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應用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授予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
這些獎項每年評審一次。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這兩個獎項不分等級。
其他三個獎項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分為一、二等獎兩個等級;對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劃、項目等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
5. 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條件和怎樣申報
詳情請查閱當地省科技廳的通知,這個是通過省里上報到國家的,具體指南以科技部下達的指南為准,上面有詳細的材料及附件說明。
1、單位推薦
⑴各市(州)科技行政管理部門
⑵省直有關廳(委、辦、局)
⑶中直駐吉有關單位和大型企業的科技主管機構
2、專家推薦
⑴省內曾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的第一完成人,每人每年可推薦1項本人所熟悉學科或專業領域內的項目;
⑵省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每人每年可推薦1項本人所熟悉學科或專業領域內的項目。
推薦的項目由吉林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進行評審,最終確定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項目。
二、推薦范圍及條件
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推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⑴曾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特殊貢獻獎;
⑵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對吉林省科學技術事業做出重要貢獻的外國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科技管理人員和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管理等組織。
3、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推薦以上三個獎種一般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⑴曾獲得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特殊貢獻獎;
⑵曾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以上(含二等獎)。
4、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普類項目
推薦范圍僅限於出版發行的科普圖書、科普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
5、國家科技進步獎工人、農民科技創新類項目
推薦范圍僅限於工人、農民身份完成的科技創新類項目。
連續兩年推薦而未授獎的項目(侯選人),須隔1年再行推薦。
三、推薦時間及送達機構
各推薦部門及申報單位於規定時間前將推薦項目匯總表(一份)、推薦書(一份)報送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6.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是多少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准進行了調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獎金將全部授予獲獎者個人,由個人支配。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始於2000年度。此後每年評審一次,次年年初開會公布結果並頒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下列科學技術工作者:
1、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
2、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每年授予的人數不超過2名(即可能空缺);每屆和歷屆的獲獎者之間不分等級。獎金的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獎勵經費由中央財政列支。
自2000年度起至2015年度,歷屆獲獎者全部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直到2016年這一局面才被打破;每位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均為人民幣500萬元,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獎金標准進行了調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額度由500萬元/人調整為800萬元/人,獎金將全部授予獲獎者個人,由個人支配。
隨著國家功勛表彰制度體系的實施,2019年1月8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設立獎章。獎章圖案為五星,象徵國家獎;外圈採用飄帶、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視覺元素,包含榮譽、吉祥和科技事業展翅高飛等美好寓意。
(6)國家科技獎擴展閱讀:
申報條件
1、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的。
2、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
3、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項目中僅從事組織管理和輔助服務的工作人員,不得作為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
4、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候選人應當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並仍活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從事科學研究或者技術開發工作。
7. 中國科技獎大概有什麼獎
一、五大國家級獎項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通過《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下列國家科學技術獎:
(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二)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國家技術發明獎;
(四)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審工作。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年獎勵項目總數不超過400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金數額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規定。
8. 新華聯科技獎
2013年,評選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丁悌平、裴榮富、張榮華、廖椿庭、盧耀如等5人獲得傑出成就獎,每人獎金10萬元;吳珍漢、金小赤、劉成林、聶鳳軍、張岳橋、王貴玲、王學求、雷明堂、王曉紅等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姜大明部長和汪民副部長為第二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並合影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丁悌平研究員在同位素測試實驗工作
丁悌平: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曾任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同位素豐度與原子量委員會主席。長期從事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與應用研究,在改進硫、硅同位素測試技術,創建硅同位素地球化學體系,修訂硫原子量等方面取得國際公認的突出成果。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4項。1996年被授予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裴榮富院士在辦公室
裴榮富: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和成礦學研究,在國內外主持五項重大礦產勘查工作,首次在國內開展30餘個礦床地質勘探與礦山開采工程驗證對比研究,為指導地質勘查和礦業可持續發展做出科學論證。近20年專攻超大型礦床成礦學研究,首次完成世界大型—超大型礦床成礦圖及其全球成礦體系。曾多次獲有關部門表彰和獎勵,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終身榮譽會員。
張榮華研究員在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用自主研製的獲獎設備進行高溫高壓實驗
張榮華: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球化學和實驗地球化學研究。開創地球化學動力學新領域,自主發明儀器,創建我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動力學實驗室和高溫高壓流體實驗室。在高溫高壓流體和流動反應原位探測裝置、方法和整合技術,臨界區水性質影響礦物與水反應速率,高壓高溫原位觀測和實驗模擬金屬分帶、來源遷移堆積等方面,取得重要創新性成果。以排名第一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
汶川地震後廖椿庭研究員在映秀災區工作
廖椿庭: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工作,是我國地應力測量與應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為地質力學在工程中的創新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1985年獲地質礦產部勞動模範和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1992年獲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盧耀如院士在雲南石林進行地質考察
盧耀如: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岩溶及有關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被譽為「喀斯特盧」。參加並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為岩溶地區的開發作出突出貢獻。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河北省院士特殊貢獻二等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福建省「6·18」突出貢獻獎。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吳珍漢研究員考察夏威夷現代活火山
吳珍漢: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大陸動力學及應用研究,在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青藏鐵路沿線活動斷層勘測與工程穩定性評價、羌塘盆地油氣地質構造保存條件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構造演化與隆升過程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和創新成果,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和顯著社會效益。
金小赤研究員在野外工作
金小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生物地層學、沉積和古地理學研究。對岡瓦納相沉積和生物在中國的分布、岡瓦納裂解地塊在中國西南部的分布和拼貼過程以及特提斯的發展和演化有較深入的研究。對青藏高原以及天山在新生代的隆升和環境變化以及相應的地層學和沉積學記錄也有一定的研究。
劉成林研究員考察勐野井鉀鹽礦
劉成林: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鉀鹽成礦規律、第四紀鹽湖演化及大陸表生成礦等科研與調查。合作發現我國第二個超大型鉀鹽礦床-羅北凹地鉀礦,揭示了江陵凹陷深層高產富鉀鹵水礦;合作提出「深盆遷移成鉀」和「裂谷小盆地成鉀」等理論認識,建立盆地找鉀模型等。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獲第四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聶鳳軍研究員(右一)在內蒙古畢力赫礦區對學生進行野外指導
聶鳳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工作。在中蒙邊境及鄰區銅、金和銀成礦理論研究和找礦評價預測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地殼再造與成礦作用模型,並且將其成功引入找礦勘查評價;主持境外巨型成礦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工作,為國家有關部門實施礦產資源「走出去」計劃提供支撐,為制定全球發展戰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張岳橋研究員在浙江野外開展前寒武紀基底構造研究工作
張岳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新構造與活動構造、盆地構造和區域大地構造等方面的研究,在青藏高原東緣地貌邊界帶新構造演化、華北地區新生代構造、鄂爾多斯盆地周緣中生代構造、郯廬斷裂和膠萊盆地白堊紀構造、華南地區中生代大地構造、中國東部侏羅紀陸內變形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進展。
王貴玲研究員(中)野外工作
王貴玲: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積極組織科研地調工作,不斷探索地下水研究新技術新方法,主持各項科研地調項目20餘項,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4部。首次編制地下水系統劃分技術導則,對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進行整體劃分和特徵詳細論述,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我國北方地下水系統對比研究。
王學求研究員室內工作
王學求: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勘查地球化學研究,在金礦勘查地球化學、深穿透地球化學、納米地球化學、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領先性成果,為國家緊缺礦產資源發現提供了重要找礦靶區。擔任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委員會主席,領導了地球化學界最大的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為建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作出了奠基性貢獻。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等。
雷明堂研究員野外工作
雷明堂: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發育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在岩溶塌陷形成演化機理與發育判據實驗測試技術、基於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實時監測的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岩溶塌陷綜合防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創新和突破。
王曉紅研究員展示3D列印的硅蛋白模型
王曉紅: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地球化學探測與分析新技術研究及其標准物質研製。近幾年,與德國美茵茨大學Mueller教授合作,啟動了我國硅質海綿骨針礦化機制和在生物醫學領域仿生應用研究新領域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建立了德中「生物—礦化—材料」實驗室,以多學科交叉實現了地球科學的延伸,為地球科學造福於人類開辟了新途徑。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國際SCI論文60多篇;主譯出版專著1部。
9. 國家科技獎
國家科技獎是中國最大的科技獎項,也是榮譽最大的一個獎項。獲得的人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