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雄關烽火台
擴展閱讀
如何說服買股票 2025-08-13 17:01:29
大連智能交通網 2025-08-13 15:08:58

雄關烽火台

發布時間: 2021-07-12 00:24:51

『壹』 唐朝寫信是用什麼裝的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作為中國信息文化的發詳地之一的戈壁明珠嘉峪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雖然地域偏遠,但在信息化的利用上,與國內外的所有城市處於同一起跑線。
近日,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鋼集團公司,決定投入2億元,建設信息化中心。「十五」期間,嘉峪關市將加快建設「數字雄關」,從信息化帶動產業升級,到「十五」期末,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翻一翻」的目標。信息化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嘉峪關市的城市信息港——「雄關烽火台」網站目前訪問人數已突破76萬人次,為全省第三大國際互聯網站,網際網路用戶突破1萬戶,60多家骨幹企業上網。這些都為嘉峪關市推進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信息化建設給嘉峪關人增強了超常發展的信心。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台、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台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余枚,並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了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里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台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台,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復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占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系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里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作為中國信息文化的發詳地之一的戈壁明珠嘉峪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雖然地域偏遠,但在信息化的利用上,與國內外的所有城市處於同一起跑線。
近日,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鋼集團公司,決定投入2億元,建設信息化中心。「十五」期間,嘉峪關市將加快建設「數字雄關」,從信息化帶動產業升級,到「十五」期末,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翻一翻」的目標。信息化將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嘉峪關市的城市信息港——「雄關烽火台」網站目前訪問人數已突破76萬人次,為全省第三大國際互聯網站,網際網路用戶突破1萬戶,60多家骨幹企業上網。這些都為嘉峪關市推進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信息化建設給嘉峪關人增強了超常發展的信心。

『貳』 雄關烽火台二手房價

地理位置極佳,交通便利,鄰近公園,學校,富強市場,及東方百盛,坐南朝北,陽光充足,風水寶地。電話13139475038,新華街賣房。

『叄』 中國長城未解之謎

俗話說的好「不到長城非好漢」。中國的長城在太空看就像一根銀色的白線,在祖國的土地上綿亘蜿蜒。跨過了大半個中國,成為中國一道磅礴的風景。
我一共去過兩次長城,一次是在三歲的時候,一次是在去年。每一次去登上雄偉的長城,我的心血就情不自禁地沸騰起來。
長城最早始於春秋時期,當時是為了抵禦少數民族的侵略而修建的。春秋各國都修建自己的長城,只不過距離都很多短。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他動用了百萬人,修築了中國歷史上宏偉壯觀的長城。長城總共跨越15個省份,由城牆和烽火台等防禦措施構成。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包含了無數中國人民的汗水。
在我去過的長城中,我覺得宏偉無比的是嘉峪關。它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他是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關城。在遇到敵人侵入的時候,士兵們可以躲在城牆後面向敵人時射擊,既可以保護自己又可以給敵人一個有力地打擊。城外還有護城河保護城內的安全,即使敵軍侵入了城內,城中還有許多陷阱讓敵人措手不及。最著名的陷阱是用四個城門圍成一個四方形的假城。先故意讓敵軍沖開其中的一面門,外面的守城士兵趕緊把門關上,把敵軍困在這個四方形的假城中。士兵在城牆上向敵兵射擊,把敵軍殺的片甲不留。參觀到這兒,使我不得不為中國的勞動人民的聰明絕頂感到佩服。這樣宏偉的工程,在當時的世界是一個奇跡。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這個源於他們的堅毅不放棄。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那種精神。堅毅不放棄,任何問題放方得迎刃而解,讓我們不被任何困難難倒。

『肆』 嘉峪關雄關烽火台網吧在那裡

迎賓東路,陽光市場2樓,天東賓館對面

『伍』 津門十景的薊北雄關

城堞遠望如刀齒,咬定青天不放鬆。萬里長城從山海關起,抵至天津最北部的薊縣黃崖關。
薊北雄關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這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的被視為國寶的北齊長城遺址。 泃河是黃崖關長城至關重要的隘口。太平寨在東岸山巒。
黃崖關虎踞其間。城牆石壘磚包,堅如銅牆鐵壁。層巒疊嶂之中,戰台林立,高低相關,前後呼應。煙墩是點燃烽火、警報敵情的信號台,戰台用於居高臨下打擊迫近城牆的敵人。戚繼光修的空心敵台,台內券洞可以屯兵駐軍,還便於疏通和調動城上軍隊。鳳凰樓可以觀察敵人。 黃崖關長城游覽區包括「黃崖夕照」、「二龍戲珠」和「雲海煙波」三大奇觀,具有雄、險、秀、古四大特色。以「八卦街」的中央提督公署為基礎建成了我國第一座長城博物館,在街內還新建了頗具規模的黃崖關長城碑林,包括百將、百家碑林,毛澤東詩詞墨跡碑林和篆刻碑林,以及百松園和竹刻名聯堂等景點,在太平寨長城內側廣場的石台上還樹起了戚繼光石雕像,在黃崖關口東側的八仙湖上還建起了八仙湖水上游樂場。
主要景點有:黃崖正關亦稱小雁門關。建於明代,是長城沿線著名關隘,也是薊縣境內唯一的關城。東 接寡婦樓,西至王帽頂山,牆體長2152米。包括瓮城關城的城牆,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以及角樓、門洞、水門、水關、牌坊、八卦街、陷馬坑、提調公署和城外的鳳凰樓。詎河之上,還有水關相連,呈五孔橋式,上有垛口、射孔,下有鐵柵欄,水能流而人馬不能越。水關西側的黃崖正關,上面建有關樓「北極閣」,俗稱關帝廟。 戚繼光修築長城
明代隆慶年間,主持重修薊縣長城的是戚繼光。在戚繼光任薊州總兵時,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今北京市昌平縣西)的1000多公里防線,都由他管轄,他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
戚繼光是山東東年縣人,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00年)秋天,他赴北京參加武狀元會試,恰逢北方韃靼族首領俺簽汗率領軍隊從古北口攻入密雲、順義、通州等地,進逼北京。明政府調集大同等地鎮10多萬邊兵前來保衛北京,應試的武舉也參加了防禦,戚繼光被任命為總旗牌,督防九門,開始嶄露頭角。從公元1553年至1567年,戚繼光赴閩、浙,抗倭14年,多次立下戰功,威鎮海疆。
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在新任薊遼保定總督譚綸的竭力推薦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繼光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戚繼光一上任,就和譚綸一起上疏朝政建議重修長城。朝廷採納了戚繼光的建議。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戚繼光調配士卒,開始了艱巨的築台,修牆工程。黃崖關長城也在這一修築工程之中。從公元1569年到1571年,整整用了3年時間,薊州鎮守范圍內的長城修築工程全部完工,在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的1000多公里防線上,矗立起1017座雄偉的敵台,隨著地勢,敵台高低相間,突兀參差,蔚為壯觀。
戚繼光在每座台上,配備了固定的台軍。他著有《哨守條約》,令各台官兵傳習。隨時提防邊警。同時,他還規定了傳烽辦法:有敵台的地方,以敵台充當烽火台,沒有敵台的地方以墩台充當,如有敵情,晝舉煙,夜放火,同時鳴炮。為了便於守台士兵的記憶,還把各種敵情信號編成通俗、順口的《傳烽歌》,讓士兵牢記心中。一旦發現敵情,三個時辰之內,就可以傳遍整個薊州防線。戚繼光鎮守邊塞16年,敵人異常畏懼,始終不敢輕舉妄動。
在戍邊的緊張、艱苦軍事生活中,戚繼光充滿著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他曾寫下一首詩:
南北驅馳報國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八卦街
黃崖關內的八卦街,是依照八卦圖建造的。這座指揮台以旗幟指揮士兵用火銃弓箭射殺入網之敵。黃崖關是萬里長城中罕見的一個完整嚴謹、構造精明的防衛單元。

『陸』 關於嘉峪關的詩句有哪些

1、《嘉峪關前長城近處遠望》

清代:於右任

天下雄關雪漸深,烽台曾見雁來頻。

邊牆近處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

釋義:

嘉峪關的雪越來越深,在烽火台經常看到大雁。

在牆的附近摸著鬍子向遠處眺望,山看起來像英雄,水像美人。

2、《嘉峪關登籌邊樓時寧遠查大將軍入覲》

清代:方正瑗

金鎖嚴關絕塞開,旅人乘興上樓台。天山雪影浮空去,瀚海風聲卷地來。

攬轡平生微有志,籌邊萬里愧無才。遙聞戍鼓傳呼急,內召將軍拔馬回。

釋義:

當金鎖被關閉時,旅行者來到了城樓上。雪在天空中飄動,海風卷著浪花的聲音而來。

一個年輕人的生活是非常雄心勃勃的。他聽到鼓的消息,朝內召集將軍回來。

3、《出嘉峪關感賦四首·其一》

清代:林則徐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釋義:

嘉峪關把守嚴格,萬里徵召而來的人駐扎在關下。城閣連接一片,城牆斜壓,雲彩低空飄盪。

天山高險陡削,遙望茫茫大海,眼神迷離。誰說崤函有著千年的險峻,和它比只不過是一團泥。

4、《登嘉峪關》

清代:裴景福

長城高與白雲齊,一躡危樓萬堞低。鎖鑰九邊聯漠北,丸泥四郡劃安西。

雪中苜蓿綠鷹觜,天上桃花紅馬蹄。飛將神兵紛出塞,聖恩可許到伊犁。

釋義:

長城和白雲齊高,一登上高樓,萬段的城牆就很低了。長長的城牆一直連接到大漠以北,西域四郡劃分。

雪中苜蓿綠鷹紫,天上桃花紅馬蹄。飛神軍隊紛紛出塞,聖恩可以傳達到伊犁。

5、《登嘉峪關》

近代:水梓

嘉峪關西接大荒,萬山形勢鎖高崗。

雄才大略今何在,憑吊漢武與秦皇。

釋義:

嘉峪關的西部連接著大荒漠,萬山連環圍住高崗。

雄才大略今天又在何處,憑此吊念漢武帝與秦始皇。

『柒』 長城城牆高度不足十米,在古代真能防禦外敵入侵嗎

長城城牆高度不足十米,在古代真能防禦外敵入侵嗎?

長城的城牆好多地方別說十米,也就三四米高。長城的城牆並不是長城作用的全部,城牆只是多功能、多用途的整體防禦體系中的一環。整個長城由城牆、城堡、壕溝、隘口、關城、烽火台等一系列功能單位構成。長城具備屯兵、防禦、預警、屯田、運兵、物資轉運等多項功能。

且看長城修築的特點:

有的地方很低矮,甚至不足三四米,這種城牆多在崇山峻嶺的地方。在山嶺上不方便修築城牆,有些地段甚至直接劈山為牆、或者直接挖開壕溝代替城牆。

其三,長城的烽火台預警,也是長城守衛防禦的重要功能,只要敵人路過長城沿線,烽火台就可以傳遞警報信息。另外,長城的上面修的比較平整,也可以作為運兵通道。

西漢漢武帝時期,在內蒙修築了居延要塞和烽火台,為後續的穩定河西立下汗馬功勞。

『捌』 雄關烽火台二手房價

本人在陽光小區有一套137平米的房子,由於工作關系,覓尋想買房的人,家裡東西齊全,進去就可以住, 價錢面談。

『玖』 鏢王傳奇中的喜峰口和烽火台是哪個地區

鏢王傳奇中的喜峰口和烽火台是哪個地區?
這時,駐山西陽泉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奉命開往前線對日作戰。1933年3月9日,受命接管長城喜峰口的防務。喜峰口是中國河北省、熱河省交界一帶的長城的隘口,是北平與熱河的交通咽喉,東有鐵門關、董家口、西有潘家口、羅文峪,明清時候不但是京師北衛的重要屏障,也是關外入朝進貢的關口。開赴前線之時,軍長宋哲元寫下了「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的誓言。當二十九軍的先遣團趕到喜峰口時,日軍的500餘名騎兵已經到了長城腳下,勇士們急忙堵上,打退了敵人,保住了陣地。
戰爭過程
敵我態勢
建平,先頭進至炮手營,河源部攻佔葉柏壽,迫進凌源,傳凌源失守。1933年3月1日,北平軍分會授予我軍團任務,為確保冀北,對興城、綏中方西面進之敵,遲其前進,進入山地,各個擊破。
位於喜峰雄關大刀園內的大刀魂雕塑
我軍團命37師前進支隊(由217團任之)停留建昌營,派隊向冷口外監視由興綏方面入侵之敵;命38師張自忠部及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集結薊縣、遵化附近,著暫二師派一個團進駐界嶺口。
1933年3月4日,我軍前方情報,友軍119師孫德荃部及孫魁元軍117旅丁喜春兩部分向冷口、承德遺退。106師沈克部向喇嘛洞方向轉進時被沖散,敵已佔領凌南、凌源。
斯時我109旅趙登禹部王長海團在冷口外布防。潰兵很多,左右無鄰,十分混亂。不易固守。宋哲元總指揮急令我何基灃副旅長指揮之騎兵部隊及王長海急返,在興城鎮、三屯營等處,速行構築工事。
1933年3月6日各友軍戰況愈下、瞬息萬變,敵佔領平泉、承德後,主力指向灤平,逼近古北口、冷口附近。
(註:友軍指第一軍團於學忠部,第二軍團商震部。)
1933年3月7日,我軍奉命接替喜峰口防務。其餘集結遵化附近,各師行動如下:
37師接替喜峰口東西之線防務,暫編第二師劉汝明部協助商震部隊向冷口挺進:38師集結遵化為預備隊。騎兵部隊,即歸還各師建制。

『拾』 雄關賓館旁邊是什麼賓館

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蒼茫里的風景 懸壁長城,是肅州(今酒泉)西長城的北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兵備道李涵監築,是建造在黑山之上一脈氣勢恢宏的傑作。山勢陡峭,壁立千仞,有「西部八達嶺」之稱。只是,這里的遊客寥寥無幾,遠不能比八達嶺的人頭攢動。在歲月的傾蝕下,早年這段長城已經殘破不堪,現在看到的是上世紀90年代由政府修繕後的情景,故而有的城牆看起來還很新。 這段長城,保留的只有兩個烽火台,高高在上,傲視天下。清晨的陽光靜靜灑在城牆上,卻是一派寧和。一向都是遠觀的黑山,在此地敞開它蒼茫的胸懷,迎我們入懷。 往上,攀登。觸目所及,夯土鑄成的黃色城牆和黑山黑色的山體,是全部的色彩。偶爾,能看到零星點綴著小小的植物,在風中不停地搖曳,便一陣的欣喜。 氣喘吁吁地爬上最高處的烽火台,極目。回首來時處,綠洲,就靜靜躺著。戈壁,在綠洲的一側肆意延伸,延伸到再遠處,卻又出現了一個極大的湖!而視線所及最大的風景,就是懷抱著我們的黑山。山勢連綿高峻,如同上接藍天,下連戈壁,如同,是這里所有的主宰,這色彩,這氣勢,唯我獨尊。 如果說斷壁殘垣的漢長城讓我感受的是歲月的蒼茫和悠遠,那麼,當我站在這黑山環抱的烽火台上時,卻如同伸手就可以觸摸到當年的明月。這壁立著的高高的城牆上,曾駐扎過多少軍隊?曾抵禦過多少次強敵?曾刻下多少思念家鄉的深情?又曾有多少兒女情長隨風飄散?歷史不記得,巍巍黑山,也不記得了吧。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 離開懸壁長城,我們來到長城第一墩。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位於肅州西長城南端,討賴河(有的地圖上標「北大河」)北岸,北距嘉峪關7.5公里,是萬里長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然而來得不巧,墩台用藍色擋板圍了起來,正在大修。沿著鐵質的樓梯往下走,來到山谷間的一片平地。長長的吊橋出現在面前,兩岸,是82米深的高崖形成的斷裂大峽谷,討賴河,就是這樣在峽谷間硬生生沖出一條生路,洶涌奔騰,蜿蜒而去。 一步步,跨上吊橋,拉緊懸索。長城第一墩,就在橋左側的峭壁上靜靜佇立,用重重包裹著的腳手架期待新生。而腳下的每一步,都應和著渾黃河水的咆哮,驚心動魄。河床卻在這樣的驚險里移步換景,越來越完整呈現出它彎曲的線條和無畏一切的氣魄。怎能不驚嘆!怎能不臣服!82米深的斷裂峽谷垂直壁立,氣勢恢宏。而自從進入甘肅後從沒見過的洶涌大河,則裹挾著睥睨一切的自信,於無盡的蒼黃里劃出雄渾的軌跡。 跨上對岸,如同來處,依然是極度貧瘠的土地。大小不一的黑色石頭,很多都遍布裂縫,是因為晝夜溫差太大所致吧。偏偏一叢叢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在石頭都會開裂粉碎的土地上,掙扎著開花,結果,絢爛。連綿不絕的黑山,垂垂老矣的第一墩,82米高的斷崖峽谷,永不知疲倦的討賴河,在這樣多姿多彩的生命映襯下,成就著一場蒼茫里的風景。 啰嗦篇 早上起來,到昨晚吃大排檔的小巷子里覓食。也許因為大排檔的生意太好了,早上靜悄悄的,只有一家早點店在營業。西北的粥原來都是用小米、玉米、綠豆熬的,對於吃慣大米白粥的我來說還真有點不習慣。 走出小巷,對面就停了兩輛計程車。去懸壁長城和第一墩只能包車,沒有公交線路。一般一個點是50塊,兩個點就是100。一位看上去挺面善的女司機,我們沒能講下價來,她說現在都是這個價。看有個網友把50塊砍到40塊,結果上車開了一段後機要求加錢,雙方弄得很不愉快,我們還是寧可不砍價,也保持遊玩的好心情的好。出發了。路上還遠遠看了一下嘉峪關的關城。 通常要爬到懸壁長城最高處的話,整個景點需要1個半小時的遊玩時間,不過我們因為爬到最高的烽火台吹風、看風景看了很久,所以總共花了兩個小時。可能因為我們到得早,整個景區沒什麼遊人,後來來了幾個,也很少有像我們這樣爬到最高處的。倒是有一位景區的保潔員,一直跟著我們,不知道是不是防備我們在長城上搞破壞?——雖然隨處可見「保護文物,請勿刻畫」的牌子,但是長城磚上「XX到此一游」的字樣還是隨處可見。 上到最高處後,有沿著黑山修建的便道下山,沿途還有一些石雕群。靠近烽火台的黑山上,可以看到很多用小石子擺出來的圖案:心形啊,圓形啊,還有英文的「happy、hello」、中文的「佛」等字樣,不知道是遊人還是景區工作人員擺在這天地間,比之遺臭萬年的城牆刻字,這個可文明有趣多了。景區正在大修寺廟,遠處山上還有三個亭子正在修建。 我們想更多地感受長城,仍舊沿著原路返回。景區出口附近的衛生間,那叫一個豪華干凈啊~還有休息室,皮質大沙發,電腦屏幕放著景點介紹,貌似還有充電器可供手機充電。雖然沒什麼人,可清潔工阿姨兢兢業業地擦拭著沙發、鏡子,一塵不染啊。驚嘆! 走到門口,司機已經等得有點不耐煩了,還遇上了昨天在嘉峪關的那群攝影師,他們剛到。我們已經要奔赴下一個景點啦。 第一墩處沒有任何遮陰,所以司機也希望我們玩得快一點。這個景點最震撼的就是斷崖峽谷了。旁邊是一個影視基地,搭了一下帳篷啊梅花樁之類的,冷冷清清。過了吊橋後GG還爬到一座小山包上,我跟著他上到半山腰他就折返了,說上面沒啥特別的風景。整個景點我們玩了有40分鍾左右吧。 回到市區上車的地方,吃了牛肉麵,在書店裡買到了嘉峪關地圖。發現嘉峪關的報業非常不發達,那《雄關周末》只是4開的小報,要價2元!而且內容和排版,簡直就像火車上派發的那種廣告報一樣。 在賓館美美睡了個午覺,兩點前退了房。賓館門口很好打車,到火車站是7塊錢。去張掖的火車是下午3點06開,2個多小時後就到了。再次看到火車站前的張騫塑像,嘉峪關,我們再見! 啰嗦幾句感受吧: 嘉峪關讓人感覺很大氣,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特別寬,景區都很乾凈,尤其是洗手間,比杭州景區的都豪華!但是整個城區,可能因為鋼鐵業,總感覺有點受到污染了。尤其是站在嘉峪關城上看到的大煙囪,還不停冒著濃煙。 總結經驗: 1、 嘉峪關的景點門票,在旺季以全價計:關城100,懸壁長城25,第一墩 11;如果購買景區的套票則是120(兩天有效),而且套票還包括了城市博物館、西部明珠氣象塔、紫軒葡萄庄園,就算只去前面三個景點也是套票比較劃算。 2、包車的價格是一個點50元,3個點就是150。如果不趕時間,建議可以坐公交車去關城,1塊錢。回來如果沒公交了,打車到市區也只需要10元。像我們看完日落出來,都9點了,還是能打到車。計程車通常都打表,起步價好像是6塊,然後6毛6毛往上跳,我們打的7塊2,司機最後只收7塊。不放心的話上車時向司機確認下是否打表。也有遊客在此地包車去七一冰川,但是由於我們去看過西藏的冰川了,所以沒有關注有關攻略。 3、 這里有「真假」兩個懸壁長城,相距很近,互相能遙望到。所謂「假」 的懸壁長城,其實叫「石門峽長城」,是近年由當地一位農民出資修繕的,比政府修繕的「真」懸壁要短一點。嘉峪關的套票包含的是「真」懸壁,所以包車一定要和司機說清楚。 4、 雄關廣場附近就算市中心了,有不少賓館。我們住的青年賓館離雄關廣 場稍微有點距離,不過交通也算方便。 這一天的花費大致是(買葯、買地圖、買報紙等就不算了): 交通:打車:10+10+7=27元;公交:2元;包車:100元。去張掖的硬座, (t9206):38元/人*2=76元,下午3點06開,運行時間:2小時3分。 景點門票(以學生證半價計):套票60元/人*2=120元。 住宿:青年賓館,160元/天。 吃飯:25+26+8.50+8.50=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