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倓虛法師的楞嚴經講記
可免費結緣,自付郵費。
我從網上請過一套,當時記得是50元運費。
這個是23元,給您提供個網址到短消息。
B. 倓虛法師的貢獻
老和尚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復興東北佛教,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蔣維喬居士曾說:「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
佛學著述
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剛經講義》、《心經義疏》、《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台傳佛心記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賢行願品隨聞記》、《楞嚴經講義》、《影塵回憶錄》等,後來為弟子輯為《湛山大師法匯》行世。
C. 倓虛法師 出生地
倓虛法師(1875—1963)中年出家,隨近代天台宗高僧諦閑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諦閑老和尚向倓虛傳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台宗第44代傳人。
中文名
倓虛法師
別 名
王福庭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信 仰
佛教
代表作品
《金剛經講義》、《心經義疏》等
D. 倓虛的人物生平
倓虛(1875—1963) 法號隆銜,俗名王福庭。河北寧河人。佛教天台宗近世傳人,中國現代佛學家。原青島湛山寺方丈。1917年於河北省淶水縣瓦宅村高明寺出家。不久,在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傳人諦閑法師為師。1925年被正式接納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是年代表中國佛教界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聯合會」。創建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復興沈陽般若寺、復興沈陽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興善寺等,在北京彌勒院開辦佛學院並主持北京古剎法源寺。1931年在西安大興善寺任住持並傳戒辦學。1932年到青島創建湛山寺並任住持。1935年創辦湛山寺佛學院。曾到即墨、平度、龍口、煙台、濟南等地弘法。1949年到廣州主持復興光孝寺,後移錫香港。1950年當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第一任會長。其後數屆當選均以老病婉辭,集中精力於佛教教育事業。在香港先後創辦了華南佛學院、天台弘法精舍、諦閑大師紀念堂、中華佛教圖書館、青山極樂寺佛教印經處等。他畢生致力於振興佛教,弘揚佛法,主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創建叢林、佛學院多處,培養佛學人才廣布海內外。他在僧寺的管理方面, 施行住持十方選賢,任期3年,信徒供養住持的財務歸公有等改革的措施。
1963年7月11日,倓虛法師圓寂於香港弘法精舍,世壽89。其弟子於同年9月29日在香港九龍西貢山麓大澳門湛山寺內建舍利塔以為紀念。主要著作有《陰陽妙常說》《金剛經講義》《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台傳佛心印記注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門品講錄》《影塵回憶錄》《讀書隨筆》《湛山文鈔》《念佛論》《僧璨大師信心名略解》《永嘉玄覺禪師證道略解》等,已出版24種。因其佛學造詣深厚,功德卓著,以他為代表的佛學學派被稱為「湛山學派」。
E. 倓虛老和尚:佛為什麼說無相
在我理解 佛是境界 是一種層次,就是你到達了,也無法具體的描述。
F. 倓虛法師讀什麼經開悟的
請參考
"功力從眼神直透照片而出,這是經典的阿羅漢眉,而且前額如一塊鏡子,非阿羅漢即菩薩化身!弟子俯伏頂禮一代高僧倓虛大師!!!
1.頂禮大士!請問《影塵回憶錄》的作者—高僧倓虛大法師是佛菩薩的應現嗎?答:所向處可開化 2.弟子覺得大法師是文殊師利大士的應化?答:觀所夢為吉利 3.請印證。答:觀所夢為吉利 #地藏菩薩木輪相法佔驗選輯# "~常觀世音師父
G. 倓虛法師的一生所興建的寺院
老和尚一生所興建的寺院,除前述的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青島湛山寺外,經他手復興的,還有吉林的彌陀寺、天津的大悲院、沈陽的般若寺、永安寺等。他所興建的寺院,均附設有佛學院。他一生設立的佛學院有一十三處之多,而他在國內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難以數計。
H. 倓虛大師的介紹
自稱「湛山老人」的倓( tán)虛大師是中國佛教界盛傳的「三虛」之一,於民國初年開始,弘法東北各省,踏遍白山黑水和南北各地,最後渡海南來,在香港講學,緇素受益者甚眾。倓虛中年出家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北京「法源寺」。一生致力於「僧伽教育」,認為「佛法弘揚本在僧」,若無人弘法,不待外人摧殘,佛教本身就會消滅,故在每個道場完成後,皆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
I. 倓虛大師的擔任職務
明珠清梵——青島湛山寺湛山寺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太平山東麓,初建於1934年,系海內外較年輕的名剎,現有面積23畝。是青島市區唯一的佛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1931年,為追念340年前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德清憨山大師弘法罹難故地,由當時南京政府交通部長葉恭綽居士和佛學家周叔迦發起,由現代名僧倓虛大師主持創建湛山寺。1934-1945年間,倓虛大師任湛山寺住持達11年之久,倓虛(1875-1963年),是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嗣。1935年,在湛山寺開辦佛教學院,但並不囿於弘傳天台宗,而主張兼收並蓄,各宗之間,取長補短,他請慈舟、弘一法師來湛山寺佛教學院講學弘法。湛山寺成為著名的佛教學府,在倓公法育下,培養出不少法門龍象,弘法於國內外。經過倓虛法師十多年的全力建設和苦心經營,湛山寺建成殿堂、經樓十餘座,皆為五脊歇山古宮殿式和結構。全寺佔地150畝,寺前有放生池,山門左右有明代青州衡王府遺物石獅一對,翹首昂胸,威鎮山門。倓虛法師並且訂立寺規,革除寺院積弊,使之成為青島佛教首剎,馳名中外。
文革期間,此剎一度被毀。1983年,湛山寺被列為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底,政府拔款150萬元,對湛山寺進行全面整修。1986年12月修復後對外開放。1988年6月,恭請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明哲法師為方丈。明哲法師任方丈以來,百廢俱興,重振宗風。現住僧眾四十餘人,晨鍾暮鼓,如法如儀。
現湛山寺面積約二萬平方米,寺前有石砌蓮花放生池。池東有葯師塔,塔高七級,灰磚灰瓦,古樸庄嚴,內部五層,可登塔遠望。山門兩側置兩只獅,門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和藏經樓四重殿堂,後有東西兩院,有海印堂、功德堂、方丈室等建築。殿堂內重新雕塑佛像34尊,大雄寶殿兩壁有十六羅漢像的泥塑金身,殿堂內法器完備,金碧輝煌。另外,香港郭兆明居士,美國李文玲居士捐巨款新建鍾鼓樓兩座庄嚴道場。又日本華僑王淑蘭、孫盛蘭捐資於放生池畔新建蘭亭一座,使檀越增越高,道場增輝。藏經樓內珍藏了《龍藏》、《續藏》、《大正藏》、《百納藏》等佛經六千餘卷,其中有宋代金銀書《妙法蓮華經》,十分珍貴,趙朴初先生稱贊此經:「天雨曼陀羅,到眼光爛漫。端嚴雜流麗,書法殊精湛。明人補缺處,筆態隔霄漢,諦視亦可珍,精誠有一貫,斯寶世所稀,不獨一市冠,」寺門橫額「湛山寺」及東西牆上「法輪大轉」、「佛日增輝」等語,皆由倓虛法師手書。
1995年,重新裝修八角七層的「葯師琉璃光如來寶塔,」精工製造金色銅質葯師佛像千尊;從台灣請來鋁制紅體金色佛像塔兩座,一並供設奉在塔內。寶塔在寺之東南,與寺呼應,背山面海,水光山影,壯觀秀麗,為青島十景之一「湛山清梵」。從而使湛山寺有「北方叢林明珠」之譽。
1989年5月,湛山寺又建立了「青島湛山寺安養院」。5月10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光典禮,來自青島、濟南、沈陽和台灣、美國等地的佛教界人士參加了這一盛典。安養院設安養堂、延壽堂等部分,安養堂是安置老年僧尼修行辯道、安度晚年之所,延壽堂接待國內外佛教界和有關人士來此供養。同時開辦福利服務部,設立素齋部佛緣賓寓,擴建法堂。 寶燈普照——香港湛山寺坐落清水灣在澳門的湛山寺,背靠青山,而對大海,環境優雅,風光綺麗。從彩虹地鐵站乘坐往大、小清水方向公共汽車,即可到達。湛山寺分別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僧侶坐禪念經的地方,有佛堂。舍利塔、居士樓、功德堂等;另一部分是大雄寶殿及安老院。
香港湛山寺與青島名寺湛山寺同名,蓋皆因緣於一代大德倓虛大師之故。倓虛大師,俗家名王福庭,四十歲出家,在寧波觀宗寺受諦閑法師傳具足戒,並於佛學研究社習天支教法。後曾於營建楞嚴寺、哈爾濱建極樂寺、長春建般若寺、青島建湛山寺等。而且所建寺院,均附設佛學院,培養僧才無數。又屢於東北講經弘法,天台一宗盛弘於北方,倓虛大師實居功至偉。1949年,在頁恭綽居士和樂渡法師等支持協助下,倓老來港主持弘法精舍,並於舍內設立「華南學佛院」,此為香港首座僧校,所培養之僧才,對香港日後佛教的發展影響極大。今香港湛山寺開創者寶燈法師亦為學佛院首屆畢業學僧之一。
寶燈法師在倓老往生後,發願修建道埸,紀念恩師。1964年,他一呼百應,得名人何英傑、邵逸夫、安子介、田元灝等居士捐助。在眾多護法及信眾熱心贊助下,購置清水灣大澳門山地一塊,根據青島湛山寺的建構,闢地開山創建了香港湛山寺,並於寺址內選取佳地修築倓虛大師舍利塔,面海靠山,靈秀青蔥,環境極佳。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隨聞記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親聞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親聞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義疏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一),(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錄二)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淺釋 大乘起信論講義(上)、大乘起信論講義(下)僧璨大師信心銘略解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略解
始終心要義記
天台傳佛心印記注釋要
讀經隨筆
大佛頂經妙玄要旨
念佛論
湛山文鈔
遺著論文集
影塵回憶錄(口述自傳)
念佛伽陀弁言--附曉雲法師序文
倓虛大師追思錄(受法弟子等敬印)
倓虛大師楞嚴經講義 -計劃中
J. 倓虛的全家出家
倓虛青年時代,正處於清王朝的衰敗時期,時局動盪,戰事頻仍,百業凋蔽,使他飽嘗顛沛流離之苦。他的雙親都具有傳統的宗教觀念,父母的言行,使他從小受熏陶而形成濃厚的宗教意識。童年時期,他對求學淡漠厭倦;成年以後,對職業興味索然,唯喜涉獵宗教典籍。早年接觸過道教,並一度想出家修道。他的早期《陰陽妙常說》(上海出版),就是佛道參半的著述。1914年,他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聽經,萌生出家意念,但未能如願。1917年,43歲,他拋家從營口赴天津清修院,由清池和尚介紹,經淶水縣高明寺純魁和尚代已圓寂的師兄印魁老和尚,為其落發染衣出家,法名「隆銜」,法號「倓虛」。後赴浙江寧波觀宗寺受具足戒並留在觀宗寺習禪。觀宗寺住持、天台宗法卷43代傳人諦閑老和尚,對倓虛很器重,說他是「虎豹生來自不群」,希望他能在北方弘法。1918年他隨諦閑到北京講經,次年到天津任法修院代理住持。1920年,倓虛回到營口。經他勸說,他的夫人王氏皈依了佛門,兩子也出家為僧。1921年,到河北井陘縣講經,隨後任沈陽萬壽寺僧學主講。其間,他主持創建了營口楞嚴寺、長春般若寺,並重新興建了沈陽般若寺。1923年,倓虛應邀來哈爾濱主持修建極樂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