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南北方怎麼劃分
1、中國南北方劃分就是以秦嶺--淮河為界,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2、從氣候特點看: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3、農業及風俗: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茶葉等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1)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1、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2、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㈡ 中國南北方緯度分界線
在我們國家,南北方的劃分並沒有明確的分界線,更多的是以經濟文化的發展來的,我們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後來由於戰爭,經濟文化的中心就南移,這才逐漸形成人們心中的南北方差異,總得來說,通常把黃河流域及以北的地方稱為北方,黃河流域以南的稱為南方。所以我們中國南北方並沒有什麼緯度劃分。
㈢ 中國的東西南北分界線是哪
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東西分界線:胡煥庸線。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不同於南北的地理分界線,我國東、中、西部的劃分,是政策上的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劃,也不是地理概念上的劃分。自古以來,中國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似乎早成事實,但沒有人對這種模糊的認識加以有力的佐證。璦琿—騰沖線的出現則廓清了這一分界,影響深遠,成為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胡煥庸線(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後因地名變遷,先後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線」。
(3)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胡煥庸線從黑龍江省璦琿(1956年改稱愛輝,1983年改稱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
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地理中的一個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論述是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提出的。
在由張相文發表於1908年的《新撰地文學》中的185頁記載:「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動物多馴驢良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這就是張先生對我國北方的描繪。所謂「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 。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關於「秦嶺-淮河一線」的論述。
秦嶺—淮河一線-網路
㈣ 中國的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
1、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
區內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汾渭平原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地區。
文化:北方地區歷史文化悠久,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旅遊資源極為豐富。
農作物:春小麥、玉米、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等。
溫帶水果:蘋果、梨、桃、杏、柿、棗、葡萄等.礦產:煤、鐵、油等。
2、南方地區:指我國秦嶺——淮河以南的、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
本區西部分布有30多個少數民族,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
地勢:本地區地勢西高東低,地形為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平原地區河湖眾多,水網縱橫,具有典型的南國水鄉特色。
農作物:水稻、生豬、柑桔、茶葉、桑蠶、甘蔗、水產和熱帶作物。
礦產:銅礦、鎢礦、汞礦、錫礦、銻礦、鉛鋅礦。
(4)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秦嶺和淮河分界線所起到的重要分界作用有:
1、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作用,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穿過秦嶺淮河一帶,一月0度等溫線以北的一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為暖溫帶。一月0度等溫線以南一月的平均氣溫在0度以上,為亞熱帶。
2、 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根據降水量的不同區分。
3、 河流情況有明顯差異的分界線根據兩邊河流是否有結冰期、汛期、流量大小、含沙量以及航運等差異得出。
4、 不同土壤和植被的分界線根據兩邊植物的不同,如北方以針葉林、落葉闊葉林等為主,南方以常綠闊葉林為主。以及北方黑土為主,南方紅土為主等特點得出。
5、 農業生產有差異的分界線北方農業以旱地為主,一般是一年一熟或兩熟,小麥玉米為主;南方水田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以水稻小麥為主等等差異。
㈤ 誰有中國南北方分界線地圖
秦嶺-淮河線是中國地理分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地理分界線。
秦嶺-淮河線是我國南北自然分界線,實際上首先是氣候分界線。就熱量帶說是北方暖溫帶和南方亞熱帶的分界;在水分區劃中則是北方乾旱、半濕潤氣候和南方濕潤氣候的分界;在雨旱季節類型區劃中則是北方春旱、夏雨氣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氣候的分界 。
(5)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1、氣候上的分界線。
2、河流水文特徵上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結冰期; 秦嶺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3、土壤類型上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黃壤)。 秦嶺淮河以南多貧瘠的紅壤。
4、自然植被類型上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溫帶落葉闊葉林; 秦嶺淮河以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5、農業生產上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北——耕作制度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為主; 秦嶺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兩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為主,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
㈥ 南北方分界線
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秦嶺—淮河一線不僅是南北方分界線,也是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不同。
(6)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陝、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
南方注重建設河網排蓄洪水,進行水土保持,暴雨不會淹,一百天不下雨不會乾旱的旱澇保收農業,所以農業單位產量高,工農業生產都能夠得到保障,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
北方沒有給水留出空間,容易發生自然災害,暴雨容易淹,不下雨容易乾旱,對工農業生產、城市供水造成了不穩定。
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㈦ 中國南北分界線是哪兩個地方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此線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
(7)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
由於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㈧ 中國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什麼
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屬於亞熱帶地區,以北屬於溫帶地區。
秦嶺淮河一線西起陝西甘肅地區,東至江蘇安徽一帶,是我國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我官方認定的南北分界線。
從自然地理來看,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1月0攝氏度等溫線,也是800ml等降水量線,同時也是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南北方差異最重要的特徵是秦淮以北地區冬季河湖結冰,河流水位變化大,大部分樹木會落葉;而以南地區河流冬季不結冰,水位變化小,樹木不落葉。
(8)中國南北方分界線擴展閱讀:
由於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導致了南北方農業生產方式、自然地理地貌、生活習俗、人文風情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像是「北麥南稻,南船北馬」、「南橘北枳」這些俗語都是對南北差異的一種描述。
近年來,秦嶺淮河一線的城市注重起了這一重要分界線,以發展旅遊業,提高城市知名度為目的,紛紛建立起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標志,例如江蘇省淮安市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這也就導致了淮安是一個南北方人兼有的城市。
㈨ 中國南北分界線
南北分界線,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 800mm等降水量線,水田與旱地分布分界線,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嶺東邊的淮河是中國的一條大河,全長1000公里,淮河兩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徵都有明顯的不同。
淮河位於長江和黃河之間,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流入江蘇省淮安市洪澤湖,後又擴建淮河入海道最終引入黃海。淡水資源方面,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為621億m3,淺層地下水資源為374億m3,扣除兩者相互補給的重復部分,水資源總量為854億m3,入均佔有量為450m3。水電資源方面,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蘊藏量151萬kW,可開發的裝機約90萬kW,澆溉方面已開發近30萬kW。流域內有效灌溉面積779.5萬h㎡,實灌面積655.1萬h㎡。其中淠史杭灌區設計灌溉面積68.4萬h㎡。航運方面,全流域通航里程從50年代的1.2萬km增加到了2萬km,包括京杭運河蘇北段的擴建、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