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秋雨時分
擴展閱讀
看股票最好的移動式工具 2025-08-28 02:57:41
辦公室股票行情跑馬燈 2025-08-28 02:43:19

秋雨時分

發布時間: 2021-07-14 16:38:54

⑴ 誰有鳳凰衛視球雨時分欄目中余秋雨的發言講稿

phoenixtv.com,應有盡有:
關鍵詞:精神價值系統 個人體驗 佛印長老 性命 文化人格

我已經花費不少工夫講述了文化獨立於政治和經濟的重要地位。也許不少朋友會問:不以政治和經濟作為中心話題,文化自己還有多少話說呢?難道是講那些遙遠的詩文和那些瑣碎的文化細節嗎?

當然不是,文化首先要講的是,記住啊,一種經過長久考驗而留下來的精神價值系統,這就像我在文革災難當中閱讀的《四部備要》里邊所包含的內容那樣,這是一,其次,這種精神價值系統要通過一個一個的個人,由自己的身心來體驗,變成他們的人格,變成他們的生活方式,就像我所說的那兩位老師那樣。

這種對於精神價值系統的個人體驗,說起來好象很玄,實際上每個人都經歷過,就是一邊做加法,一邊做減法,一次次使人脫胎換骨。

我還想舉一下蘇東坡的例子。因為蘇東坡是我的研究對象,比較熟悉,所以一舉例子老是提到他,請大家原諒了,蘇東坡不斷地受到政治迫害,他有位佛教界的朋友叫佛印長老,希望他在受迫害過程當中能夠獲得修煉,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個人的體驗,他曾經,這個佛印長老曾經派了一個叫作卓契的弟子,從江蘇蘇州步行到廣東的惠州,千里迢迢帶來一封信。信當中要蘇東坡對心中追求了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貴一筆勾銷,要尋取自家的本來面目。佛印說蘇東坡本來就是「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本來已經非常好了,但是還希望他能把握住自己的「性命」。他所說的「性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通過對價值系統的個人體驗而獲得的文化人格。

不錯,文化人格,我希望大家能記住這四個字。

去年廣州中山大學的學生請我題詞,我寫過這么一句話,叫做:文化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人格。

正像我前面講過的一樣,很多從事文化職業的人沒有文化,而相反,很多不從事文化職業的人卻非常文化。

如果說,很多文化人滿腦子都是政治權謀,那麼,倒過來,很多政治人物和經濟人物倒是充滿了人文關懷。

因此,當一些人翻著書本走向你,要與你談論文化的時候,你卻需要警惕,而另外一些人在談論一些與文化並不沾邊的話題的時候卻維護住了一點點文化價值,這就要百倍珍惜。

所以話題並不重要,政治、經濟都可以說,關鍵是你有沒有文化人格。

秋雨錄

文化經常被無知者埋葬,但最大的埋葬者,卻是那些以文化人的身份出現而沒有文化人格的人。

這正像,最大的盜墓賊總是偽裝成墓主的家人。
By 《秋雨時分》 | 閱讀全文(1600) | 回復(28) | 引用通告(0) | 鮮花(1)| 板磚(0)| 編輯

上一篇:060330(59)
下一篇:周末的話(12)-060402

關於偽精英 2006-4-9 20:34:00

聽過秋雨先生關於「偽精英」的論述後,覺得十分有道理,有趣的是,用秋雨先生的論述,來衡量秋雨先生本人,會發現秋雨先生符合所有他所制定的關於「偽精英」的標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秋雨先生屬於偽精英之列?
By yfszzx | 個人主頁 | 引用 | 返回 | 刪除 | 回復
周末的話(12)-060402 2006-4-5 9:21:00

這兩個星期,我們從屈原、李白講到李清照、蘇東坡,再講到文革和連戰先生訪問大陸,都是在反復地說明文化具有主體地位,而不應該全然淪為宣傳方式和裝飾工具。

在我們的講述當中,最重要的有下面九點,我們溫習一下:

第一,我們現在,各行各業都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談論文化,而且也早已把全民奮斗的目標確定為中華文化的復興,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們還習慣於把文化看成是政治行為的宣傳方式,或者是經濟行為的裝飾工具,這就形成了一個嚴重的誤區;

第二,以非文化的邏輯來切割文化現象的狀況由來已久,甚至於到了對一切文化大師的生平都喜歡用他們的政治遭遇來說明的地步。其實,與種種非文化邏輯相比,倒是文化邏輯更具有終極性的意義;

第三,政治經濟總是以強大的壓力,宏大的規模吸引人們的視線,左右人們的行動。事實上,那種強大和宏大往往是過眼雲煙,而屬於文化的淺唱低吟反而能潤澤千年。在這方面,李清照的教訓值得銘記;

第四,文化確實能夠使其他事業增光添色,但是真正的文化傑作和文化大師卻總是獨立的,而要達到這個獨立,需要經歷過一個剝除過程,有的時候還很殘酷。在這方面,流放黃州的蘇東坡提供了很好的例證;

第五,文化作為一個精神價值和人文理想,它為人類的其他活動提供了最高坐標。失去了文化坐標,那些雖然贏得了財富和權利的人也會因為找不到生活目標而苦惱。世界上一切經濟行為的目的都是文化;

第六,連政治行為也不例外,因為歷史上真正經得起文化評判的政治事件少而又少。

第七,一個人即便在災難中,或者在其他環境當中草草地接觸到了中華文化的經典,也會立即擁有俯瞰政治紛爭的資本。

第八,在本性上說,文化首先是一種經過長久考驗而留下來的精神價值系統,其次是個人對這種價值系統的體驗,使它成為文化人格;

第九,文化在根本上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人格。一些從事文化職業的人往往是一肚子的政治權謀或者是發財夢想,而一些不從事文化職業的人往往是非常文化。

以上九點,就是我這兩個星期中斷斷續續表達的意思,不知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

我們在分析文化的第五個誤區的末尾已經觸及到了文化人格這個概念,那麼,因勢利導,下個星期開始我們就要進入文化的第六個誤區了。

這就和文化人格有關,是中國文化人的一種集體文化人格的誤區,我們可以稱之為「文人生態誤區」。這個范圍比較廣,觸及面比較大,所以必須認真分析一下。
By 《秋雨時分》 | 閱讀全文(1257) | 回復(10) | 引用通告(0) | 鮮花(0)| 板磚(0)| 編輯
......

⑵ <秋雨時分)中說到諸葛亮隱居的時候不是完全的道家,打仗的時候不是完全的兵家.....##法家,##儒家

上面回答的嗎玩意兒?

⑶ 秋風蕭瑟秋草黃,一場秋雨一分涼…誰的詩

郭敦顒回答:
「秋風蕭瑟秋草黃,一場秋雨一分涼」是出自一些著名詩文的改寫,改寫人不詳。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曹丕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曹雪芹:「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秋雨助凄涼。」

⑷ 余秋雨現在還在鳳凰衛視主持《秋雨時分》講他的《文化苦旅》嗎

陽關雪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場而不在文,他們作為文人的一面,在官場也是無足觀的。但是事情又很怪異,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一桿竹管筆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遊。 我曾有緣,在黃昏的江船上仰望過白帝城,頂著濃冽的秋霜登臨過黃鶴樓,還在一個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圍,人頭濟濟,差不多絕大多數人的心頭,都回盪著那幾首不必引述的詩。人們來尋景,更來尋詩。這些詩,他們在孩提時代就能背誦。孩子們的想像,誠懇而逼真。因此,這些城,這些樓,這些寺,早在心頭自行搭建。待到年長,當他們剛剛意識到有足夠腳力的時候,也就給自己負上了一筆沉重的宿債,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 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折也找不到。在別地趕路,總要每一段為自己找一個目標,盯著一棵樹,趕過去,然後再盯著一塊石頭,趕過去。在這里,睜疼了眼也看不見一個目標,哪怕是一片枯葉,一個黑點。於是,只好抬起頭來看天。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也沒有被吞食,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實。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風也停了,陽光很好。沒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這樣快,才片刻,地上已見斑斑沙底,卻不見濕痕。天邊漸漸飄出幾縷煙跡,並不動,卻在加深,疑惑半晌,才發現,那是剛剛化雪的山脊。 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那全是遠年的墳堆。 這里離縣城已經很遠,不大會成為城裡人的喪葬之地。這些墳堆被風雪所蝕,因年歲而坍,枯瘦蕭條,顯然從未有人祭掃。它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排列得又是那麼密呢?只可能有一種理解:這里是古戰場。 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我相信,死者臨亡時都是面向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又很想在最後一刻回過頭來,給熟悉的土地投注一個目光。於是,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沒有換來史官們的半行墨跡?史官們把卷帙一片片翻過,於是,這塊土地也有了一層層的沉埋。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因為這兒畢竟是歷代王國的邊遠地帶,長久擔負著保衛華夏疆域的使命。所以,這些沙堆還站立得較為自在,這些篇頁也還能嘩嘩作響。就像於寒單調的土地一樣,出現在西北邊陲的歷史命題也比較單純。在中原內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復、花草掩蔭,歲月的迷宮會讓最清醒的頭腦脹得發昏,晨鍾暮鼓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那兒,沒有這么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發悶,無數不知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憤懊喪地深潛地底。不像這兒,能夠袒露出一帙風乾的青史,讓我用20世紀的腳步去匆匆撫摩。 遠處已有樹影。急步趕去,樹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個坡,猛一抬頭,看見不遠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 樹愈來意多,開始有房捨出現。這是對的,重要關隘所在,屯紮兵馬之地,不能沒有這一些。轉幾個彎,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處尋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陽關古址」四字。 這是一個俯瞰四野的制高點。西北風浩盪萬里,直撲面來,踉蹌幾步,方才站住。腳是站住了,卻分明聽到自己牙齒打戰的聲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凍紅了的。呵一口熱氣到手掌,捂住雙耳用力蹦跳幾下,才定下心來睜眼。這兒的雪沒有化,當然不會化。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麼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台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後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天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 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么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這種風范,在李白、高適、岑參那裡,煥發得越加豪邁。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形體那麼健美,目光那麼平靜,神采那麼自信。在歐洲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這種恬然的自信只屬於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魔中甦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們。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會更沉著、更安詳。在歐洲,這些藝術家們翻天覆地地鬧騰了好一陣子,固執地要把微笑輸送進歷史的魂魄。誰都能計算,他們的事情發生在唐代之後多少年。而唐代,卻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 王維詩畫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腳出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製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託。 於是,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陽關,再也難於享用溫醇的詩句。西出陽關的文人還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滴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後,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像,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這兒應該有幾聲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極美,與自然渾和,奪人心魄。可惜它們後來都成了兵士們心頭的哀音。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它們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 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

⑸ 哪裡有餘秋雨的秋雨時分文稿

余秋雨的博客上有http://blog.sina.com.cn/m/yuqiuyu#sort_2

⑹ 「秋風蕭瑟秋草黃,一場秋雨一分涼。」出自哪裡作者是誰

「秋風蕭瑟秋草黃,一場秋雨一分涼」是出自一些著名詩文的改寫,改寫人不詳。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⑺ 歌詞:由這一分鍾開始計起春風秋雨間。什麼歌

這首歌是心淡,洪卓立版的好聽。

⑻ 關於秋雨時分的下載

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32g
http://www.btddd.com/view19268.htm

⑼ 關於「秋雨時分」

http://blog.sina.com.cn/u/46e94efe0100032g
http://www.qinxiaojianqi.com/bbs/dispbbs.asp?boardid=108&id=7826

⑽ 描寫秋雨的段落100字到200字(必須原創)好的追加給分

1、當我憂愁時,倚樓聽秋雨,不禁嘆道:這此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躺在床上聽雨,雖沒倚樓聽秋雨的情調,卻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是一種撩人心弦的天籟之音,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縹緲的又是極現實的,像泉水的叮咚作響,像母親的慈愛嘮叨,像貝多芬在演奏樂曲,像朋友在傾訴心事。

2、秋雨,它是豐收的前兆,秋雨會給成熟的莊稼最後一次澆灌,使農民們得到了豐收。同時每場雨都會給每個孩子帶來快樂。他們在秋雨中嬉戲,即使是雨水把它們的頭發衣服打濕了也不覺得冷。這就是秋雨的快樂之處!

3、秋風秋雨夜,最是秋思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任歲月流走,蒼老了滄海桑田。季節依舊,卻已物是人非。聽秋雨呢喃,如同你對我細語未來:執手相伴,觀天邊雲卷雲舒;籬邊品茗,享田園靜悠隨意;黃昏漫步,笑談生活百味雜陳。

4、我喜歡在秋雨中扔掉傘,大膽地淋雨。秋天的雨涼絲絲的,像喝過薄荷茶,喉口的感覺,在秋雨中,一任淋洗,一種淡淡的凄涼,淡淡的憂愁像薄紗般蒙住心靈。時常在我憂愁時,淋到秋雨,會感覺它也如此憂愁,有個伴,心裡也好受些。

5、我喜愛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那絲絲清涼。在秋雨中漫步,感受秋雨對人們的洗禮,對世界萬物的洗禮。伸出雙手,雨水落入你手中就像牛奶一樣光滑;用嘴去品味雨水,帶有一絲絲的甘甜;用鼻子去細聞那秋雨的味道,似有幽幽的芬芳。

6、秋雨冰涼,因為它從那麼高那麼高的九重天上掉落,太高了太高了。高處不勝寒,所以怎會不冷呢?秋雨苦澀,從那麼高那麼高的天空掉落又滲入那麼深那麼冷的地下,怎會不苦怎會不澀呢?秋雨是淚,是天空的淚水,冰冷徹骨,所以挨到秋雨的東西,才會都准備冬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