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清宣統三年是哪一年 宣統辛亥年有何大事
大清宣統三年是1911年,也就是宣統辛亥年,這一年大事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1)宣統擴展閱讀
宣統大事:
1、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十一月初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隔年改元。
2、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正月初一,中國年號改元「宣統」。派遣內閣(中國傳統內閣)大臣至國外考察憲政的可行性。下詔「預備立憲」,預計十年內實施。
3、宣統三年( 公元1911年)
頒布「憲政十三條例」,組內閣(歐美式近代內閣)。但是十五個內閣成員里,有九位是皇族,兩位下級貴族,余為漢人,故被譏為「皇族內閣」。
三月廿九,廣州黃花崗起義。四月,四川爆發「保路運動」。八月十九,辛亥革命發動成功。十一月十三,中華民國成立,宣布廢除「宣統」年號,改為「中華民國」紀元。(民國元年)
4、宣統四年、民國元年(1912年)
(農歷1911年)十二月廿五(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下詔退位,自此實行兩千餘年的中國專制的帝制王朝結束,避居紫禁城(即北京故宮)。
Ⅱ 宣統年間是哪一年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1月22日 - 公元1910年2月9日)
宣統年間不是指哪一年,是指起止時間為1909年-1912年這個時間段內。
溥儀是清朝皇帝和偽滿洲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辛亥革命以後,被袁世凱逼迫於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抗戰時充當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皇帝」,被定為戰犯,後被國家主席劉少奇特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後擔任第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1967年在北京去世。作為清朝皇帝在位時的他的年號為「宣統」,故通稱宣統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作為偽滿洲國皇帝時年號「康德」,故又被稱為康德皇帝。
Ⅲ 什麼叫宣統辦
這應該是叫宣傳部和統戰部,是兩個部門。調查研究,負責聯系黨派的通報情況,反映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負責調查研究協調檢查有關民族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負者開展以祖國統一的海外統戰工作
Ⅳ 慈禧太後和宣統皇帝溥儀是什麼關系
慈禧太後和宣統皇帝溥儀在血緣上沒有親屬關系。分析如下:
1、統皇帝溥儀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與側福晉劉佳氏之孫,攝政王載灃與嫡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之子。
2、蘇完瓜爾佳氏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慈禧很喜歡收養在宮中,就把這個蘇完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當時載灃的生母劉佳氏已為他定親,奏告慈禧太後。慈禧堅持給載灃指婚,劉佳氏只好將兒子已訂婚之福晉退親。
3、光緒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緒帝載湉病重,慈禧太後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消息傳來,醇王府頓時發生一場大亂。溥儀的祖母老福晉劉佳氏剛聽完載灃帶回來的的懿旨就暈厥過去。未來的皇帝溥儀連哭帶打不讓內監抱走。溥儀的乳母王焦氏抱著溥儀一起進宮。11月14日光緒帝去世,慈禧太後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尊祖母慈禧太後為太皇太後。
(4)宣統擴展閱讀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他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准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溥儀、
網路—慈禧
Ⅳ 宣統是怎麼死的
末代皇帝溥儀 宣統 (1906-1967) 溥儀是醇親王的長子,光緒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後和光緒同時生了重病,慈禧太後於十月發懿旨,立溥儀為嗣帝,十一月初,溥儀登極,號宣統三年後,辛亥革命暴發,宣統宣布退位,中華民國宣布成立,並優待清室,讓宣統在紫禁城繼續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幾次都想為清朝復辟,但都是事與願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了共和國公民,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工作,後調入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專員,1967 病逝於北京。
Ⅵ 歷史上有沒有宣統年十三年
有,因為根據《清室優待條約》,宣統年號仍存不廢,直至1924年被馮玉祥趕出宮,《清室優待條約》廢除。
Ⅶ 宣統是什麼人物
宣統
Xuāntǒng
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公元1909—1911)。
Ⅷ 宣統皇帝的年號「宣統」是什麼意思
宣統」寓意著「宣告天下王朝大統」,有為王朝統治的正當性辯護之意。
宣統為清朝第十二位、清軍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年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年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統」。
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清政府代表經過南北議和後,於1912年2月9日向清政府遞送了有關清帝退位優待條件的修正案。
(8)宣統擴展閱讀:
個人經歷
1924年11月05日,馮玉祥的軍隊包圍紫禁城,強逼溥儀取消皇帝尊號並且限二天內趕走溥儀。
1925年02月24日,溥儀逃往天津,先後居住於天津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
1950年08月01日,溥儀與其他偽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送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約十年的思想再教育與勞動改造。
1959年12月04日,溥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國家主席劉少奇的特赦令予以釋放。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