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原經濟區
擴展閱讀
房抵貸買股票 2025-09-07 06:47:02
股票均線拐頭怎麼看 2025-09-07 06:34:55
草根哥 2025-09-07 06:11:34

中原經濟區

發布時間: 2021-07-15 09:27:56

Ⅰ 中原經濟區的實質意義是什麼

一、對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步伐的特殊意義
二、對我國統籌解決「三農」問題的示範意義
三、對區域合作和強化區域經濟功能的典型意義
四、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

Ⅱ 中原經濟區包括哪些城市

中原經濟區是指以河南省為主體,包含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部分地區的綜合性經濟區。中原經濟區作為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陸橋通道橫軸和京廣通道縱軸的交會處,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是沿海地區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成渝」四大經濟區之後,由豫魯皖冀晉等5省30市2縣組成的經濟區域,該區域定位為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區域性的科技創新中心,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密集區,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板塊。
中文名稱
中原經濟區
面積
28.9萬平方公里
人口
1.5億人(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
英文名稱
CentralPlainsEconomicRegion

簡稱
中原
主要城市
鄭州、洛陽、商丘、安陽、南陽等
GDP
4.7萬億元(2011年)
人均GDP
3.13萬元(2011年)

Ⅲ 中原經濟區的范圍

中原經濟區包括河南全省、山東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東南部共5省30個地級市、10個省直轄縣級市(縣) 及3個縣區。
河南省:鄭州、開封、洛陽、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鞏義、永城、鄧州、汝州、長垣、蘭考、固始、鹿邑、滑縣、新蔡
山東省:聊城、菏澤、泰安東平縣
河北省:邢台、邯鄲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陽、淮南潘集區及鳳台縣
山西省:運城、晉城、長治

Ⅳ 中原經濟區即中原城市群核心發展區是怎樣劃分的

中原城市群的范圍,總共包括30個城市,在這些城市中,分為核心發展區和輻射區,中原城市群以河南省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平頂山市、新鄉市、焦作市、許昌市、漯河市、濟源市、鶴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山西省晉城市、安徽省亳州市為核心發展區。政府為市場建立和維護規則,提供好的基礎設施,履行自己的經濟職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Ⅳ 大中原經濟區的發展介紹

曾經的中部塌陷,如今卻變成了河南塌陷。2005年中部概念最早提出之時,河南一度和湖北上演過中部崛起龍頭之爭,如今同一戰壕的兄弟卻紛紛在新一輪的區域經濟布局中搶得先機,河南明顯落後了。2009年9月,國務院原則通過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在此前後,同為中部省份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已經分別獲得了不同主題的國家級綜合配套試驗區或產業帶。
「圍著河南轉了一圈,就是沒河南。」河南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所長馮德顯認為,新的不均衡,正在制約河南的發展。他最早參與了中原城市群的研究,由其和河南省發改委聯合編制的「中原城市群的概念設想」第一次將城市群的形式推向了河南省發展的戰略層面。在當時,提出城市群概念的只有幾個沿海地區。
中原城市群涵蓋了河南省18個地級市中的9個,形成了以省會鄭州為中心,洛陽為副中心,包括濟源、焦作、新鄉、開封、許昌、平頂山、漯河的經濟圈。根據當時編制的《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構想》,中原城市群要逐步實現資源共享、產業互補、生態共建、各具特色和協調發展,構築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
中原城市群的規劃,被寄予了厚望,據一位參與「首次中原城市群市長工作聯席會議」的人士回憶,「大家發言時都很激動,感覺到河南發展的機遇真的來了」。
但在隨後參與申報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競爭中,中原城市群卻鎩羽而歸。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08年,河南省以鄭汴一體化和中原城市群為載體,兩次申報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均未獲批。隨後,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安徽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分別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河南當地官員則認為,河南之所以未能申報成功,還是重點不突出,沒有找到打動中央政府的核心點。在他看來,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國家對河南的定位有關,國家一直從戰略角度強調糧食的安全問題,把河南省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地,對河南省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在深層次上考慮得不夠。
2010年3月,全國兩會結束後,河南省政府即組織了60多名專家集中攻關,開始了第三次將河南區域發展規劃升格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努力,大中原經濟區概念隨之浮出水面。 大中原經濟區是中原城市群的升級版,目前官方的說法是大中原經濟區涵蓋河南18地市,形成「一極兩圈三層」的城鎮體系架構。
「一極」即指鄭汴新區,也即核心層,將成為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兩圈」即通過加快城市群軌道交通體系和高速鐵路建設,在河南省內形成以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為中心的「半小時交通圈」和「一小時交通圈」;「三層」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層、緊密層、輻射層。
除鄭州和開封以外的7個中原城市群城市組成緊密層,輻射層包括南陽、鶴壁、濮陽、三門峽、安陽、商丘、信陽、周口、駐馬店等周邊9個省轄市。
據一位參與中原經濟區規劃編制的人士透露,這也許並不是最終的架構,也可能會將周邊省份的一些靠近河南的城市也涵蓋進來,形成一個擁有44個城市、1.7億人口的超級城市群。
馮德顯分析認為,上升為國家戰略有這么兩種做法,一是特別大,大到不得不考慮;第二,是特殊,特殊到不考慮在這個地方放試驗區,其他地方沒法放,而且這個問題還是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兩條只要佔一條,就足夠了」。
在他看來,目前所批的綜合改革試驗區,要麼是經濟發達地區,承擔著帶動創新的重任;要麼是在經濟欠發達或矛盾比較集中的地區,希望通過試驗找到化解矛盾的機制。
「那麼,在經濟地位上居中的河南就有些吃虧了。」馮德顯認為,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中原經濟區是想走大的路子。
兩次參與中原經濟區戰略討論的河南省委黨校副校長焦國棟則認為,考慮到國家戰略和河南省情,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應該是以保障農業和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立足城鄉統籌,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在他看來,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應該是一個重要切入點。
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河南省地方政府官員則認為,未來中原經濟區內實施的城鎮化和沿海的城鎮化還不一樣,像南方一些地區,土地資源都佔得差不多,談不上什麼農業的問題,只有河南才有這些問題。在城鎮化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去探索解決制約城鎮化的制度性障礙,比如說農民工在城市落戶問題,土地流轉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了,將對我們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對河南這樣省份,具有重要意義。」該官員說。 跨省區組合,在河南省內並不缺乏先例。1985年9月,由河北邯鄲市和河南新鄉市倡議並成立的中原經濟區(以下稱老中原經濟區),包括了晉冀魯豫四省接壤區13市,並在邯鄲市設立了「中原經濟區聯絡處」,作為經濟區常設辦事機構。
在河南原有的中原城市群規劃中,未被列入的安陽、濮陽、鶴壁三市也是該區域經濟組織成員。和這三個城市類似,組織內的晉城市、邢台市、聊城市、菏澤市、臨清市也都在各自的省域內處於邊緣位置,難以被其經濟中心城市輻射和影響。
據老中原經濟區市長聯席會辦公室副主任孟德榮介紹,這一自發成立的區域經濟組織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開始發揮作用,「各成員之間物資交換,互通有無,發揮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每年一次的市長聯席會議,在成員單位之間輪流舉辦。據孟德榮介紹,目前區域內已先後組建了30多條行業網路,不僅包括了交通、旅遊、商業、金融、科技等行業,而且還延伸到司法、文化、公安等行政管理部門。
孟德榮所在的邯鄲市還是環渤海經濟區的成員。不過在他看來,環渤海經濟區的名頭雖然大,但對遠離區域中心的邯鄲來說,「合作機會比較少,沒有獲得太多實際效益。」而自發組織的老中原經濟區,「搞得比較活,比較有效。」
孟德榮認為,從他參加的兩個經濟區的合作來看,一味搞大並不一定有利於合作,「即便是獲得政策,也僅僅是概念效應。」在國家政策越來越趨向於普惠制的時代,靠政策帶來發展機遇已經大大減弱。在他看來,只有根據市場和內在經濟發展的需要組建經濟區,操作性才會比較強。
與老中原經濟區類似,在河南省東部,由蘇魯豫皖接壤地區21城市組成的淮海經濟區,同樣屬於自發性區域聯合組織;位於河南省西部的「黃河金三角區域」則包括了河南省三門峽市,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以及陝西省渭南等市。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喻新安認為,這些自發的經濟協作組織,證明了中原經濟區本身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且本身相對獨立。但遠離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經濟高地,受其輻射和影響較小。
河南豫商聯合會會長陳義初則認為,如何構建大經濟區概念,是對河南下一步發展的考驗。在他看來,與周邊跨省經濟區的互動,也會對中原城市群形成良好的相互促進。

Ⅵ 中原經濟區范圍包括哪5個省、30個市和2縣

中原經濟區的范圍包括河南全省、安徽西北部、山東西南部、河北南部和山西東南部,共28個省轄市。
河南省:鄭州,洛陽,商丘,安陽,南陽,開封,平頂山,許昌,焦作,新鄉,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周口,信陽,駐馬店,濟源
河北省:邯鄲、邢台
山東省:菏澤、聊城
山西省:運城、晉城、長治
安徽省:亳州、淮北、阜陽
中原經濟區的核心:鄭州,開封
中原經濟區的重要聯絡點:邯鄲,安陽,徐州,襄樊,焦作
中原經濟區網路支點城市:洛陽,安陽,商丘,南陽,焦作

Ⅶ 中原經濟區----都包括哪些城市重點在哪裡主次是啥

河南省:鄭州、洛陽、商丘、安陽、南陽、開封、平頂山、許昌、焦作、新鄉、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周口、信陽、駐馬店、濟源;
山東省:聊城、菏澤、泰安東平縣;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 、亳州、阜陽、淮南鳳台縣及潘集區;

河北省:邢台、邯鄲;

山西省:運城、晉城、長治
重點是中原城市群,原文如下:
提升鄭州區域中心服務功能,支持鄭(州)汴(開封)新區加快發展,深入推進鄭(州)汴(開封)一體化,提升鄭(州)洛(陽)工業走廊產業和人口集聚水平;推動多層次高效便捷快速通道建設,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9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形成高效率、高品質的組合型城市地區和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核心區域,引領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發展。

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完善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路,實現以鄭州為中心的核心區域9個城市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中原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依託以客運專線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強化「米」字型發展軸節點城市互動聯動,促進中原城市群擴容發展,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深化城際開放合作,發揮軸帶集聚功能,推動邯鄲、安陽、邢台、鶴壁、聊城、菏澤、濮陽等北部城市密集區提升發展,促進蚌埠、商丘、阜陽、周口、亳州、淮北、宿州、信陽、駐馬店等豫東皖北城市密集區加快發展,形成與沿海地區溝通聯系的前沿地帶。強化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構建中原城市群、北部城市密集區、豫東皖北城市密集區一體化發展格局,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中原城市群。

Ⅷ 大中原經濟區的介紹

為尋找到中華復興,中原崛起的突破口,河南省制訂了「大中原經濟區」規劃,並計劃將這一規劃申請、上升至國家戰略。省社科院專家認為,一旦「中原經濟區」規劃上升至國家戰略,將會對國家平衡科學可持續發展,以及全國三農問題的破解提供範例。大中原經濟區,即跳出行政區劃的束縛而著眼於整個中原地區,將涉及到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陝西等周邊中原地區6個省份的部分地區,所謂「大中原」;中部崛起是目標,中華復興為重任,實現國家平衡,科學可持續發展,一個是新型城鎮化,探索出一條城鎮化的新模式。

Ⅸ 中原的經濟


中原經濟區(CPER)是以鄭汴洛都市區為核心、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處中國中心地帶,全國主體功能區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地理位置重要、交通發達、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011年國慶前夕,建設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經濟區規劃》,建設中原經濟區擁有了綱領性文件。
戰略定位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範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中原經濟區范圍包括河南全省17個地級市,11個省直轄縣市及山東、河北、安徽、山西12個地級市,3個區、縣,總面積約28.9萬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總人口約1.5億人,GDP約6萬億元,經濟總量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國第四位。
中原經濟區是中國首個內陸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經濟區,於2012年批准設立,是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重要標志。 中原經濟區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形成放射狀、網路化空間開發格局。
●核心帶動:提升鄭州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推進鄭(州)汴(開封)洛(洛陽)一體化發展,建設鄭(州)洛(陽)工業走廊,增強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帶動能力。
●軸帶發展:依託亞歐大陸橋通道,壯大沿隴海發展軸;依託京廣通道,拓展縱向發展軸;依託東北西南向、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培育新的發展軸,形成「米」字形重點開發地帶。
●節點提升:逐步擴大軸帶節點城市規模,完善城市功能,推進錯位發展,提升輻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對接周邊:加強對外聯系通道建設,促進與毗鄰地區融合發展,密切與周邊經濟區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中原經濟區包括河南全省、山東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東南部共5省30個地級市、10個省直轄縣級市(縣)及3個縣區。
河南省:鄭州、開封、洛陽、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鞏義、永城、鄧州、汝州、長垣、蘭考、固始、鹿邑、滑縣、新蔡
山東省:聊城、菏澤、泰安東平縣
河北省:邢台、邯鄲
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亳州、阜陽、淮南潘集區及鳳台縣
山西省:運城、晉城、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