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蹀躞的意思是什麼
〈書〉①小步走路。 ②往來徘徊。
蹀 : 蹀 dié 頓足,踏:蹀足。蹀蹀(小步走的樣子)。
躞 : 躞 xiè 〔蹀躞〕見「 書卷的桿軸:玉躞。蹀」。
Ⅱ (蹀躞)這兩個字念什麼
dié xiè
Ⅲ 咄嗟蹀躞什麼意思
咄嗟,1.霎時。2.嘆息。3.呵叱:吆喝。出自《上劉右相書》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性腰帶。
咄嗟蹀躞是網路上唱的生僻字歌。
Ⅳ 蹀躞代表什麼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煬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
Ⅳ 蹀躞是什麼意思,詞語蹀躞的解釋,漢語詞典
[ dié xiè ]
1、小步行走。
①唐權德輿《從叔將軍宅薔薇花開太府韋卿有題壁長句因以和作》:「環列從容蹀躞歸,光風駘盪發紅薇。」
②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長亭》:「女郎急以椀水付之,蹀躞之間,意動神流。」
③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三人歡喜非常,便從山下蹀躞前行,約里許,但見一泓清水,澄碧如鏡,兩岸芳草茸茸,鋪地成茵,真是一副好床褥。就假此小坐。」
④冰心 《寄小讀者》九:「當她在屋裡蹀躞之頃,無端有『身長玉立』四字浮上腦海。」
⑤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載於南朝·梁·僧佑《弘明集》)註:蹀躞:踮著小步。
2.行進艱難貌。
①南朝 宋鮑照《擬行路難》詩之六:「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②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二》:「越明日,朔風舉帆,踴躍碧虛,蹀躞於黃混水,號曰望昊洋,依憑延真島。此皆從來人跡不到之。」
③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珊珊》:「倐一紅裝屏角窺客,又一老媼上堂篝燈,蹀躞頗苦。」
④清 戴名世 《與趙良冶書》:「蹀躞於坑坎之途,馳驟於污泥之阪,則其害豈特顛仆而已哉!」
3.馬行貌。
①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感時書事贈二君子》詩:「蹀躞騶先駕,籠銅鼓報衙。」
②元 薩都剌 《題畫馬圖》詩:「四蹄蹀躞若流星,兩耳尖修如削竹。」
③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六八:「此記游耳非著作,馬蹄蹀躞書生孱。」
4.謂事情、文字等方面費斟酌。
《太平廣記》卷三○五引 唐 戴孚 《廣異記·王法智》:「眾求其詩,率然便誦二首雲……自雲:此作亦頗蹀躞。」
5.佩帶上的飾物名。
①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九:「元昊遣使戴金冠,衣緋,佩蹀躞,奉表納旌節告敕。」
②宋張樞《謁金門》詞:「重整金泥蹀躞,紅皺石榴裙褶。」《遼史·二國外記傳·西夏》:「其冠用金縷貼,間起雲,銀紙帖,緋衣,金塗銀帶,佩蹀躞、解錐、短刀、弓矢,穿靴,禿發,耳重環,紫旋襴六襲。」
6.顫動。
①明 朱權 《卓文君》第二折:「我則見綉屏開花枝蹀躞,綺窗閑花影重疊。」
②蕭紅《看風箏》:「『劉成不是你的兒嗎?他今夜住在我家。』老人聽了這話,他的胡須在蹀躞。」
7.謂浮漫不莊重。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相公》:「若個蹀躞語,不宜貴人出得!」 何垠 註:「蹀躞,猶雲瑣碎也。」
Ⅵ 蹀躞的介紹
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據2013年揚州出土的隋煬帝墓葬中已有實物表明,至少在隋朝時即已有蹀躞。
Ⅶ 「蹀躞」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釋義:蹀躞是唐代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隋唐時期出現的一種功能型腰帶,稱為蹀躞帶,簡稱蹀躞。
讀音:dié xiè
現代方言詞彙
山東方言中廣泛使用的詞彙之一,是個由動詞轉化成的形容詞,略含貶義。
①濟南人說的蹀躞大體是很失敗的意思,或是形容一個人的臉色很難看。如「真蹀躞,又把事情搞砸了」,「這人整天蹀躞著個臉」
②濰坊人(特別是昌邑一帶)說的蹀躞是形容一個人窮顯擺的意思,貶意。
③青島人說的蹀躞意在嘲笑庸俗的獻殷勤和諂媚行為,也是指責盲目積極性或無效勞動,如「一次般這么點東西,真能瞎蹀躞!」
④煙台龍口一帶說蹀躞有不穩重、踏實之意,「看看你這個蹀躞(dié shī)樣,始能老實點?「
也有盲目積極性或無效勞動之意。」真能瞎蹀躞!能不能找個箱子盛著,一次拿這么點兒。「
「蹀躞」是先秦漢語在現代語中的活化石,在鮮活的民間方言中得以流傳發展,遺憾的是它被現代書面語給忽視了。
(7)蹀躞擴展閱讀
男子樣式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
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
《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女子樣式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
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