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直道遺址的介紹
秦直道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陝西省旬邑縣。 秦直道始修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自陝西淳化(古雲陽)北部的秦林光宮(即漢甘泉宮)北門始,向北,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再經內蒙古伊金霍洛旗、東勝、達拉特旗至包頭。道路全程直線距離約700公里,已發現遺跡的道路全長約750公里。秦直道西側的甘肅正寧、寧縣、合水、華池等地,也發現了可連成一線的道路遺跡、烽燧及故城,一說為秦直道的支線。秦直道是中國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選線的國家級交通大道。修成的直道線形順直,彎道很大,道路標准很高,被譽為中國高速公路之祖。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體路段宋代以後開始廢棄。千餘年間,它不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紐帶和橋梁。2009年3月至7月,承擔國家文物局大遺址項目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秦直道考古隊,為配合國家青(島)蘭(州)高速公路建設,對陝西富縣樺溝口段進行了考古發掘。秦直道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對於中國古道路考古、中國秦漢史、中國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傳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對黃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區環境變遷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 秦國 直道
「秦直道」用於作戰的時間很短,漢代時在經貿交流方面使用率很高,直接聯系了中原地區與西北地區,在大河、沙漠與戈壁阻隔的情況下,它是北方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相互交流的捷徑。
我手頭有地圖,你可以給我發信索取
[email protected]
C. 鄂爾多斯秦直道的介紹
所謂秦直道,指的是秦始皇為了抵禦北方匈奴的進攻,修築的一條軍事交通大道。
D. 秦朝的「直道」指
秦朝的「直道」指從雲陽修造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全長700餘千米。
秦直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陝西省境內,是一條秦代修築的交通幹道。該道路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沒有具體的建成日期。
建成之後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09年,陝西延安市境內的秦直道透過考古發掘確認,至此關於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確認。
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分別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秦直道簡介擴展閱讀
直道修築的戰略意義:
匈奴是興起於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於陰山山脈的南北。遠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它的奴隸主貴族就經常向南進攻,秦國和以東的趙、燕諸國都飽受侵略,尤其是秦國所受的危害更為劇烈。匈奴控制的地區,南邊達到朝那、膚施一線,朝那和膚施都是秦國北邊的縣城。
朝那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膚施在今陝西榆林縣南魚河堡附近。這就是說,匈奴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今陝西隴東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南端。這不僅使秦國北邊受到巨大威脅,就是國都所在地的咸陽也經常感到不安。
據後來漢朝初年的人們說,匈奴控制的朝那、膚施一線以北各地,距長安最近的只有七百里(約合今五百餘里)。匈奴奴隸主貴族如果發動侵略,它的輕裝騎兵一日一夜就可達到長安城下。長安和咸陽只隔著一條渭水,可以想見當時咸陽所受到的威脅是何等的嚴重。
匈奴向來是從事游牧生涯的。游牧地區多良馬,匈奴人善於騎馬射箭,所以匈奴的騎兵是相當強大的。騎兵的特徵是行軍便捷,來去迅速。而匈奴人在作戰中,有利時都爭著向前,失敗後卻又不以退走為羞恥。
秦國則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諸侯之國,論起馬匹來就先輸一著。在受到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略時,不要說人民被屠殺,財產被掠奪,就是農田的禾苗被匈奴騎兵踐踏,也是一場難於補救的災難。
秦始皇以前的秦國,對於匈奴奴隸主貴族不斷的侵略,一般採取消極的防禦戰略,甚至發動廣大勞動人民從事長城的修築。雖然花費這樣大的力量,由於戰略是消極的防禦,並沒有能夠完全阻遏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略。朝野上下和廣大人民都希望有一種新的力量來扭轉這種不利的局面。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是扭轉這種局面的契機。就在完成統一事業的第五年,秦始皇派遣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征,把匈奴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
秦軍渡過黃河,控制了陰山山脈上的高闕要塞(今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北),並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縣城(一說是四十四座)。由內地遷徙人民到這些新縣,從事種植。為了管理這些新縣,還另設了一個九原郡(郡治在今包頭市西)。
匈奴奴隸主貴族侵略成性,不會因為一時的挫折失敗而放棄向南侵略的意圖。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蘊,所以除設置郡縣,遷徙人口等項措施外,還在陰山山脈上修築了長城。那裡本有趙國長城的舊址,加工繕修是比較容易的。
這時又修築長城是不是意味著仍然繼續採取消極防禦的戰略?不是的。秦始皇對匈奴的戰略不是消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而是積極防禦。「消極防禦實際上是假防禦,只有積極防禦才是真防禦,才是為了反攻和進攻的防禦。」
直道的修築就是具體的說明。直道修築於驅逐匈奴後第二年,全長一千八百里(約合今一千四百餘里),是當時由咸陽至九原郡的最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奴隸主貴族膽敢再次發動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咸陽循著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陰山山脈,打擊匈奴奴隸主貴族的侵略。
E. 大秦直道的劇情簡介
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的歷史,凝結在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里。而鮮為人知的是,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都曾因一個工程而暫緩修建,這就是從咸陽直通長城北部九原的「秦直道」。這條由秦始皇親自主持修建的全長七百公里的「秦直道」,被譽為全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條高速路。
秦統一六國,盜匪四起,大將蒙恬雖全力征戰,卻因道路不暢、糧草難以運送而損失慘重。蒙恬、蒙毅兄弟奏請秦始皇修建從咸陽直通長城北部九原的大通道,引發百官爭論。重臣李斯和趙高以人力、財力緊缺為由,激烈反對。歷經周折磨難和多次奏請,秦始皇終於同意暫緩阿房宮工程,啟動空前絕後的「斬山堙谷,直通之」的浩瀚築路工程——「秦直道」。秦始皇將國內最後的三十萬人馬和國庫中最後的財力物力交由蒙恬、蒙毅修建秦直道。這條道路帶來和諧邊塞的同時,也激化了宮廷權勢爭斗,蒙恬將軍和李斯先後被奸臣趙高陷害而死。秦始皇駕崩於巡遊路上,趙高偽造詔書將真正的王位繼承人扶蘇賜死,立始皇幼子胡亥為皇帝。秦二世三年,趙高政變,強令胡亥自絕。始皇侄子子嬰繼位,殺趙高於蒙氏兄弟墓前以祭,蒙氏兄弟的墓被遷移至他們為之付出生命的秦直道旁。
兩千多年的時間過去了,秦直道上依舊寸草不生,至今仍是人們無法解開的一個謎,它已經同萬里長城一道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F. 秦直道的介紹
秦直道,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涼武帝村,武帝乘涼之意),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個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G. "秦朝的直道"是什麼意思
秦直道又名直道,秦馳道之一,為秦朝修建的軍事交通工程,從秦始皇三十五年開始修築,歷時兩年半。
H. 鄂爾多斯秦直道的簡介
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除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築了通向原六國首都的馳道外,還命大將蒙恬由距咸陽不遠的陝西淳化縣梁武帝村的雲陽林光宮(秦始皇的軍事指揮中心),沿陝西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榆林進入內蒙古繼續北行,經伊金霍洛旗西11公里的紅海子鄉掌崗兔村、東勝市西南45公里的漫賴鄉海子灣以東的二傾半村和達拉特旗西南50多公里的青達門鄉到高窯頭鄉交界處,越過黃河通向包頭西的九原郡遺址(今包頭市郊麻池古城),修起一條長1800里(約今1400里)的直道。由於是「直道」,所以遇山開山,遇溝填溝。這樣浩大的工程竟以兩年半的時間便迅速全部竣工。這條大道的築成,在當時曾使秦始皇的騎兵三天三夜即可馳抵陰山之下,出擊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I. 秦直道的詳細情況
目前,從陝西淳化經旬邑到黃陵上畛子一百多公里的「秦直道」在森林和植被的掩蓋下基本完好,是距西安最近的完整的秦直道遺跡。 據介紹,此次秦直道考古隊集中發掘的是陝西富縣坡根底段,直道基本沿山脊選線,南北向全長約五點三公里。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C2%CE%F7+%C7%D8%D6%B1%B5%C0&in=22999&cl=2&cm=1&sc=0&lm=-1&pn=2&rn=1
J. 秦直道的地理意義是什麼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阻止和防範北國匈奴貴族的侵擾,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用兩年時間修築了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一條軍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2] 。關於建造秦直道的目的存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包括「為了出巡便利」、「作為運兵通道」和「作為交通線路」等。該工程由蒙恬負責修造,由於該路線地形復雜,道路險峻,工程進展緩慢。直至蒙恬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賜死時,秦直道仍尚未完全修通。秦二世即位後繼續興建秦直道,但史料並未記載秦直道的建成時間,同時也沒有記載秦直道的具體路線。秦朝滅亡後,秦直道至隋唐時期依然繼續提供交通服務,有觀點認為昭君出塞時所走的路線即為秦直道。清朝年間,秦直道逐漸荒廢,失去了作為交通幹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