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撲朔迷離的拉賓遇刺案
1995年11月4日夜,以色列特拉維夫國王廣場上正在舉行一個聲援和平的集會,就在以色列總理拉賓慷慨演講結束後,在人群的簇擁下走向等在一旁的卡迪拉克防彈轎車時,槍聲響起,拉賓應聲倒在地上。一小時後,75歲的拉賓永遠地停止了呼吸。
拉賓曾是一個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後來的他卻轉變為一名中東和平使者。就是拉賓爭取中東長久和平的舉動,激起了以色列國內一些極端右翼分子的不滿,激進組織因此策劃了這起槍殺案。
槍殺案發生後不久,以色列官方宣布,當場抓獲了刺殺拉賓的兇手——赫茲利亞市巴爾伊蘭宗教大學法律系學生伊加爾?阿米爾。27歲的他一直是拉賓政府的反對者。在警方審問下,他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並聲稱是「個人行為」。他還交代,當時他站在拉賓身後2米多遠的地方,向總理背部連開了3槍。
但是,警方當時斷定:刺客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殺手,致命的一槍是用槍抵住拉賓的胸口射擊的。人們懷疑:真的是伊加爾?阿米爾殺害了拉賓?
醫院報告上記錄,拉賓因致命槍傷大出血,輸血8次,拉賓的保鏢魯賓則在槍響的一剎那,就把拉賓壓倒身下,而警方在案發現場卻沒有發現絲毫血跡。另外,案發現場剛好被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拍了下來,膠片上顯示著:拉賓在中彈後,身體猛地向後一轉。對比官方說法,子彈從拉賓背後射來,擊斷脊椎,傷及脊髓,這就讓人很難理解。
拉賓受傷之後,由他的司機達姆奇駕車送往醫院,達姆奇原是一名賽車手,開車經驗非常豐富。以色列國王廣場到伊希洛夫醫院只隔兩條馬路,開車只需要5分鍾就能到,而當天卻花了整整20分鍾才到醫院。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汽車遲到醫院時,醫生們竟然還沒有得到任何通知。
記者巴里?哈米什對現場錄像進行了仔細、認真地研究,懷疑載著負傷的拉賓的車里發生了第二次暗殺。這名刺客可能事先藏在車里。如果有這名刺客存在的話,那他就是殺害拉賓的真正兇手。而汽車在前往醫院的途中多繞了15分鍾,無疑就是讓兇手逃離。但這些僅是推測而已。
至今,人們關於拉賓遇刺仍有種種猜測,因此,這起事件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
⑵ 為什麼說拉賓是以色列的英雄
1922年3月1日拉賓出生於耶路撒冷,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父親納赫米亞·魯比佐夫出身於烏克蘭一個貧苦猶太家庭。母親科亨·羅莎是一位富裕猶太家庭的女兒,拉賓從小受到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熏陶。1937年秋,15歲的拉賓初中畢業,進入北加利利地區卡多里農校。
拉賓走上了從軍之路。1941年6月,拉賓參加了二戰爆發後巴勒斯坦猶太代辦處組建的一支旨在抗擊軸心國的突擊部隊帕馬爾契。1945年,拉賓領導該部隊第一兵營成功地解救了海法以南阿色里特集中營200名猶太人。1946年6月29日英國人突然發動一場針對猶太定居點和猶太代辦處的搜捕行動,3000名猶太人被捕,在家養傷的拉賓也在被捕之列。不久,他們即獲釋放。
1947年10月,25歲的拉賓被升為帕爾馬契副司令兼作戰部長。l個月後,聯合國大會通過關於巴基斯坦問題分治決議,阿猶雙方爭奪巴勒斯坦領土的第一次中東戰爭隨即打響。向耶路撒冷5萬猶太人提供給養的特拉維夫至耶路撒冷的公路運輸線被阿拉伯武裝切斷時,擔任哈雷爾旅上校旅長的拉賓挑起了這一重任。1964年,拉賓任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
1967年,拉賓輔佐國防部長達揚,指揮第3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中的以軍作戰。在開戰的第一天,6月5日7時至11時的4個小時內,以色列空軍打掉埃及304架飛機。在11時50分約旦拒絕以色列關於避免交戰的呼籲後兩個小時內,以軍又摧毀約旦、伊拉克、敘利亞的空軍主力,從而掌握了整個戰區的制控權。隨後以軍將約巴人還趕出耶路撒冷老城,並佔領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在第3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相當於本國3倍的阿拉伯領土。拉賓一時成了以色列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這次戰爭卻遺留下了始終困擾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被佔領土問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國家間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的尖銳矛盾之中。
拉賓在四年總參謀長任期屆滿後,1968年2月就任以色列駐美大使。五年內,拉賓進一步加強了美以關系,使美國中東外交的大平更向以色列傾斜,並為以色列爭取到了大量美式武器和貸款。駐美大使任期結束回國後,拉賓仍繼續活躍在以色列政壇。1974年,拉賓首次出任總理。
⑶ 拉賓有什麼特徵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是有志之人。拿破崙所講的「不想當元帥的兵士不是好士兵」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只有樹雄心,立壯志,加上個人的勤奮、努力,才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拉賓的一生,無時不體現出他那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有志者的寬廣胸懷。
⑷ 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說明了什麼
以色列總理拉賓,他曾是中東戰爭的直接指揮者,後卻因推動中東和平進程,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一手鐵拳,一手橄欖枝,他為何被稱為鷹爪鴿派?是什麼,讓拉賓的政治理念發生了質的轉變,真實的以色列傳奇總理拉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十萬人的和平集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然而,歌頌和平的旋律尚未結束,和平的締造者卻遇刺倒在了和平的歡呼聲中!
你問的這說明了什麼?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位老者坐在集鎮街口,過來一路人甲問老者:「請問您這個鎮上的人待人友善么?。
」老者答:「你之前所住地方的人呢?」
「友善極了」路人答,
老人:「那這里也是的」。
不久又過來一路人乙,也問老者同一個問題,老者也如是反問,得到的答案是:我們那裡的人極不友善。
老人也答:「那這里也是一樣的。」
故事想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人有善惡兩面,看你想跟哪面打交道。
樓主我想你應該知道答案了吧!
⑸ 當年暗殺總理拉賓的伊蓋爾·阿米爾,最終他的下場如何
他最終的下場就是在監獄過一輩子。
這時,阿米爾要求與她結婚並正式向監獄當局提出申請。以色列法律允許囚犯結婚,但監獄當局拒絕了阿米爾的申請,擔心拉里薩的干預會給監獄帶來麻煩。有鑒於此,阿米爾和拉麗薩決定根據猶太法律委託新娘和新郎舉行婚禮。 2004年8月,拉麗薩的父親代表兒子將結婚戒指戴在拉麗莎手指上。次年7月,可信賴的婚姻在耶路撒冷的一個猶太法院獲得了批准,該法院有權決定個人事務。阿米爾及其家人和支持者認為,他們在戰後贏得了勝利,並受到鼓舞。自2008年以來,他們呼籲通過一些極右翼組織釋放拉麗薩 。根據以色列法律,只有總統才有權對被判無期徒刑的囚犯作出減刑或赦免的決定。但是,早在2004年,以色列議會就通過一項決定,即總統無權赦免殺死以色列政府總理的殺手。同年,當時的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奧爾默特發表聲明說,迄今為止,埃米爾沒有悔意,減刑或釋放永遠不會適用於他。
⑹ 拉賓是如何當上總理的
對政治還不是運用自如的拉賓,卻在一個偶發事件中「撿」來了一個總理。1974年6月,梅厄政府因「贖罪日」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給以色列造成巨大損失而引咎辭職,52歲的拉賓戰勝西蒙·佩雷斯,當選為工黨領袖並被推上總理寶座,成為以色列最年輕的總理。
⑺ 以色列前總理拉賓是 被什麼人刺殺的
震驚世界的暗殺事件──以色列總理拉賓遇刺身亡趙雲俠1995年11月4日深夜,一個震驚世界的事件發生在地中海東岸的特拉維夫城,以色列總理伊扎克·拉賓遇刺身亡。兇手是一個名叫伊加爾·阿米爾的25歲猶太青年,他是特拉維夫郊外巴爾·伊蘭大學法律系三年級學生
以色列總理拉賓被刺殺的主要原因
拉賓在美國總統的撮合下與當時以色列的頭號敵人 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組織 法赫特 的頭領阿拉法特進行了和平會談 並在任職期間 多次與埃及等親美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進行會晤 商討和平解決 中東問題 這引起了以色列國內反對黨 和 激進分子的強烈不滿 並因此招來了殺身之禍。
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政治家、軍事家。生於耶路撒冷一個猶太復國主義分子家庭,是猶太人第一支武裝帕馬爾契成員。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以旅長身份打通耶路撒冷的交通線成名,六五戰爭中他是負責策劃指揮的以軍總參謀長,退役於1974年至1977年出任以色列總理,因在境外存款被彈劾下台;1992年起再次出任總理,和巴勒斯坦人和解,直至1995年被猶太激進分子刺殺身亡。他是首位出生於以色列本土的總理,首位被刺殺和第二位在任期間辭世的總理。
⑻ 為什麼說拉賓是以色列和中東獲得和平的最大希望
輿論普遍認為,拉賓也許是以色列和中東獲得和平的最大希望。作為涉足政治多年的政治家,拉賓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作為中東「六五」戰爭贏家的統帥,拉賓現在卻主張把「大以色列」的呼喊擱置一旁。
⑼ 拉賓 介紹!!
倡導和平的將軍拉賓(1922年~1995年) 以色列國總理、國防部長。出生在英國人統治下的巴勒斯坦耶路 撤冷。父母都是從俄國移民過來的,是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他青年時代立志農業救國,在特拉維夫一所農業中學畢業後,到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主攻灌溉工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放棄原來的理想,投筆從戎,加入反對軸心國的軍事組織。戰後,他幫助釋放巴勒斯坦的非法猶太移民,於1946年被英國人軟禁了6個月。長期的戎馬生涯鍛煉了他的軍事才能。
1964年,他被任命為以色列國防軍參謀長。1967年,他親自指揮"六·五戰爭",打敗了約旦、埃及和敘利亞聯軍,使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埃及西奈半島和敘利 亞戈蘭高地等,置於以色列的統治之下。但是他輝煌的"戰績"並沒有帶來和平,卻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聯合國通過第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被佔領的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8年,從軍26年的拉賓退役從政。起初擔任駐美國大使。1974 ~1977年,出任唯一土生土長的以色列總理。他的這一屆政府因其妻子持有一個非法銀行帳戶的丑聞而垮台,但他在工黨內仍有相當大的力量。
1984年以色列成立聯合政府,他擔任國防部長。作為軍事領導人的拉賓,此時已從歷史的現實中認識到,和平是歷史的潮流,只有順應歷史潮流,以色列才能生存和發展。1992年,70歲的拉賓東山再 起,在大選中擊敗右翼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米爾,再度出任總理。冷戰的結束給中東和平帶來了希望,拉賓出任總理不久,就向阿拉伯國 家發起和平攻勢,表示首先接受巴勒斯坦人提出的"以土地換和平" 的原則和聯合國第242、338號決議。
1993年11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在美國白宮簽署了第一個和平協議一一加沙一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拉賓與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終於得以握手言和。1994年10月, 以色列與約旦簽署了和平條約,結束了兩國長達 46年的戰爭狀態。1995年 9月2S日,以、巴又共同簽署了關於擴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圍的"塔巴協議"。根據協議,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范圍將擴大到 約旦河西岸 27%的地域,從而出現了一個巴勒斯坦 以、巴和以、約和平條約的簽訂,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和平曙光, 因而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拉賓因此和阿拉法特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以色列極右勢力反對與巴勒斯坦實現和平,罵拉賓是"叛 徒"、"賣國賊"。1995年11月 4日,在特拉維夫國王廣場舉行的10萬人的和平集會上,拉賓被一名猶太極端分子刺殺身亡,時年75歲。
拉賓的死雖然會給中東和平帶來一些影響,然而世界走向和平的歷史 潮流是不可逆轉的,由拉賓等人開創的中東和平道路是無法阻擋的。
⑽ 拉賓被殺之謎
拉賓被殺之謎:
拉賓遭暗殺身亡後兩個月,以色列電視台「第二頻道」播出了震驚世界的「凱姆普勒錄像帶」。這以後的10年來,盡管媒體仍在關注拉賓之死,但這盤重要錄像帶被有意藏了起來,從未在以色列電視台或互聯網上出現過。
這盤錄像帶的製造者——當年的業余攝影師凱姆普勒在以色列電視台上露過一次面後,也像從人間蒸發一樣,就此銷聲匿跡。
和1963年美國前總統肯尼迪遇刺一樣,拉賓遇刺案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引起人們的很多猜測。私營網站運營商盧特斯坦因在他的網站上列舉了以色列官方文件中關於拉賓遇刺的一些前後矛盾的說法,同時上傳了未經刪節的「凱姆普勒錄像」,供以色列公眾分析。
到目前為止,一個最有名的猜測是一個名叫加米什的人的推斷,他認為刺客埃米爾確實參與了暗殺拉賓,但他沒有打中拉賓,真正的兇手躲在拉賓車子的後座。埃米爾的槍響後,保鏢把拉賓推進車子,這個不知名的兇手開槍打死了拉賓。
拉賓被殺背景:
1995年11月4日正是猶太人的安息日,也是以色列的法定節假日。在這一天拉賓將會和10萬名支持他的民眾在特拉維夫國王廣場前舉行集會,而集會的主題就是「要和平、不要暴力」。
在集會開始前以色列安全部門建議拉賓穿上防彈衣,因為有關刺殺拉賓的傳聞已經是人盡皆知,但是這個建議被拉賓一口否決了,因為他相信他的國民不會刺殺他,一旦穿上防彈衣就是對參加集會人員的不信任,這有損於他的形象。
在會議上拉賓和眾人一起高唱《和平之歌》,在集會上拉賓深情地說道:「我從軍27年,只要和平一天不到來,我就會一刻也不停息的努力下去。」
在集會結束後拉賓在保鏢的擁簇下離場,在此期間拉賓還不忘和周圍熱情的人群握手致意,就在這時一名保鏢因為阻攔民眾而漏出了一個空隙,隨後一位名叫阿米爾的法律系學生抓住了這個空擋,拔出手槍向拉賓連開數槍。
在人群的一片驚呼聲中拉賓倒在了血泊中,由於人群擁堵,在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後,拉賓被送往了伊赫洛夫醫院,晚上11點15分拉賓在醫院不幸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