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君子務本
擴展閱讀
大家都買股票會漲 2025-09-11 05:04:36

君子務本

發布時間: 2021-07-16 15:03:45

⑴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務本1
整子/2006/1/7論語/學而
有子,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名若。有子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是什麼呢?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長為弟。孝弟是仁之本。這個[本]的意義,僅僅是相對於概念的層面上來說,作[基礎]的意思來解。如果是相對於現實中的道德修為而言,則必須作[根源]的意思來解,並且僅僅是在個人的方面來說的。
有子的這種觀點來自於他的一個默認的前提---為人要是孝弟者,是不會犯上作亂的。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正確根據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應該說是[鮮矣]即少有。也就是說,為人孝弟者,而好犯上者,是有的,但不多。那麼作亂的人幾乎可以說沒有。
1,犯上---在宗法制度統治的社會下,冒犯比自己無論在社會或
家庭中長官和長輩。
2,作亂----滋事生非,使社會中的原來嚴格的等級制度發生上下錯位。以下凌上。
理解這些觀點,有一個前提是必須重視的---即這里僅僅是從個人和個人的道德修為方面來理解,並以此為出發點。對於犯上,事實的的理解重心在個人和家庭的關系中實現。而作亂,則是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中實現。當個人具有孝弟的先前默認的性質時,犯上者很少,而作亂則根本不會。因此,有子認為,實現社會中的仁,則必須建立在個人的孝弟基礎上。
從這里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孔子的那個時代正是周朝由衰到亂的時代。但周朝在社會民間所建立的宗法制度和一些祖先崇拜的宗教原則已經深入人心,牢固紮根。因此有子的話就有了這個默認的說法作為他的結論的前提。
本----個人方面道德本質的確立。
道----即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准。
下面有一句是孔子的插諢打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不知這句話是說有子呢?還是在說[仁]?不得而知。但一般理解是後者。孔子認為,美言美色,很少具有仁的特徵或表現。孔子的這句話,包含二個方面:
1,說和做。仁應該是在人的行為中實事求是地做出來的,而不是從口頭上說出來的。
2,本質和現象。真正的仁是重其本,而不重其色---即表面現象。
分析了這句話,說明了孔子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比較贊同有子的觀點的。

⑵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中的「本」、「道」是什麼意思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本:個人道德方面本質上的確立。
道: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准。

⑶ 怎麼理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意思是做人要踏實,腳踏實地。這樣子才會有成就。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論語·學而篇》。

原文如下:「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白話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君子務本擴展閱讀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一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子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類的小官,但他卻把任何事情都辦得很好。

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⑷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意思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意思是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有了。

源自春秋時期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談《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內含二重哲理:

一是無本則無道、無制度、無體系。

二是必須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確定下來,才可能建立起相應的執行規范、制度和體系。

(4)君子務本擴展閱讀

《論語.學而》部分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二、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本立道生

⑸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務本1
整子/2006/1/7論語/學而

有子,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名若。有子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是什麼呢?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長為弟。孝弟是仁之本。這個[本]的意義,僅僅是相對於概念的層面上來說,作[基礎]的意思來解。如果是相對於現實中的道德修為而言,則必須作[根源]的意思來解,並且僅僅是在個人的方面來說的。
有子的這種觀點來自於他的一個默認的前提---為人要是孝弟者,是不會犯上作亂的。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正確根據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應該說是[鮮矣]即少有。也就是說,為人孝弟者,而好犯上者,是有的,但不多。那麼作亂的人幾乎可以說沒有。

1,犯上---在宗法制度統治的社會下,冒犯比自己無論在社會或 家庭中長官和長輩。

2,作亂----滋事生非,使社會中的原來嚴格的等級制度發生上下錯位。以下凌上。

理解這些觀點,有一個前提是必須重視的---即這里僅僅是從個人和個人的道德修為方面來理解,並以此為出發點。對於犯上,事實的的理解重心在個人和家庭的關系中實現。而作亂,則是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中實現。當個人具有孝弟的先前默認的性質時,犯上者很少,而作亂則根本不會。因此,有子認為,實現社會中的仁,則必須建立在個人的孝弟基礎上。

從這里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孔子的那個時代正是周朝由衰到亂的時代。但周朝在社會民間所建立的宗法制度和一些祖先崇拜的宗教原則已經深入人心,牢固紮根。因此有子的話就有了這個默認的說法作為他的結論的前提。

本----個人方面道德本質的確立。

道----即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准。

下面有一句是孔子的插諢打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不知這句話是說有子呢?還是在說[仁]?不得而知。但一般理解是後者。孔子認為,美言美色,很少具有仁的特徵或表現。孔子的這句話,包含二個方面:

1,說和做。仁應該是在人的行為中實事求是地做出來的,而不是從口頭上說出來的。

2,本質和現象。真正的仁是重其本,而不重其色---即表面現象。

分析了這句話,說明了孔子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比較贊同有子的觀點的。

⑹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是什麼意思

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本立道生,字面意思是「本建立了,道就有了。」本指根本,道是治國做人的原則。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有多種含義。

《學而》里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體現 。因此,本立道生的意思是「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有了。」

告訴我們二重哲理:

1、是無本則無道、無制度、無體系。

2、是必須先立本,先把根本性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確定下來,才可能建立起相應的執行規范、制度和體系。

(6)君子務本擴展閱讀:

1、出處:《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的人,很少。不喜歡犯上,卻喜歡做亂的,那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有了。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做人的根本啊!」

2、《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3、《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⑺ 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是何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根本,只有專注於根本才能養成做人治國的原則,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做人的根本道理啊。

出自:孔子的《論語·學而》。原文是: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是: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應該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根本,只有專注於根本才能養成做人治國的原則,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做人的根本道理啊。

(7)君子務本擴展閱讀: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⑻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因該著力於根本,根本確立,那麼仁道就此而生了。

這句話出自《論語 學而篇》:「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關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宋朝的朱熹曾經有過一個解釋,他認為這句話是「言君子凡事專用力於根本,根本既立,則其道自生。」如上文所謂「孝弟」,就是「為仁之本」,君子著力於此,根本確立,那麼仁道就此而生了。

⑼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是什麼意思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自《論語 學而篇》。原文如下: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原則就有了。

⑽ 君子務本是啥意思

《論語》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什麼意思?我們往往把這兒的「本」理解為父母,因此,務本就理解為孝敬父母,因為本段講的是孝悌,所以人們覺得此話就是孝道而已!孝道固然要盡,也是一道,但是,如果把盡孝道當作本源,人們盡孝就是有了厚德,就會道行天下,那就缺乏合理邏輯。強盜也會盡孝,貪官也會。所以,這里的本,是指宇宙人生本體,是指的天道天理,當然,天理即本心、良知,只要老百姓懂得致良知,則自然會從善如流,道行天下。
鄙人認為,這段話應該是錯版,當是有若兩次講的,當作兩句單列。即分別為: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按照《易經》,宇宙本源乃太極,即陰陽,而陰陽一體,即昭示人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愛己愛人。君子只要懂得人我一體的基本道理,就自然體天地萬物一體之仁。這個仁也自然地在人人心中,就是王陽明先生講的良知。人人致良知,則這個一體之仁道便活生生展示出來。所以,「務本」,就是致良知,本立就是道生,皆為良知體得明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