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津有多少"三不管"的地方
真正的「三不管」在河北大街三條石一帶,現在已經拆沒了(當然,咱天津人對此很無奈)。三不管的真正含義是說某個地方位於行政邊界,或者是行政重合的地帶,各相關部門推拉扯皮,少加管理,因此,這種地方的最大「特色」就是亂,無論是治安還是環境等。在目前,這種類似的地方其實還有很多,尤其是在農村(郊區)。市裡嗎,目前好比天津站(河北區南邊緣,但歷來管理不力)、華苑-李七庄一帶(三區交界處,治安在天津是出名的差)等等。
如果擴展地說,尤其是在前些年,只要是兩區交界的地方,都可以被描繪為「三不管」地區。這話並不誇張,因為你完全可以從當時具備這種「條件」的道路養護情況上證實這一點。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不只是一個地理問題,更多的則是一個政治問題。
㈡ 解放前,天津市有個地名《三不管》。為什麼叫三不管
天津曾有一塊地方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齊名,就是當年南市南邊的"三不管"。 早年天津的商業中心在北門外"侯家後"一帶,後來毀於八國聯軍的兵禍。當時日本租界正在興建街肆,有些商販便來到靠近日租界邊緣的地方,擺攤售貨,賣一些食品和零星百貨。後來攤販佔地逐漸擴大,日本人原想把這塊地方納入它在天津的租界內,但因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有矛盾,其企圖並未得逞,而昏庸的天津官府竟不敢在那裡行使主權,使那裡亂埋亂葬死人屍骨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這地方成為"三不管"。後來天津警察廳雖在這里設立警察署,縱橫開辟了幾個街道,興建了商店和住宅,而"三不管"地名卻一直流傳下來。 民國後期,是"三不管"的鼎盛時期,原在"侯家後"的大飯店和妓院,多已遷到那裡去了,又新開設了"華林"、"群英"、"權樂"幾處小戲館,"三不管"從而畸形繁華。先後有許多說書的、說相聲的、賣唱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算命相面的,其中出名的有賣葯糖的王保山,賣布頭的白傻子,治瘊子的"瘊子劉"等等。
㈢ 天津三不管的介紹
天津曾有一塊地方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齊名,就是當年南市三不管。當時,宮南北大街、估衣街一帶,侯家後、北門外,在『東興市場』原址附近那片窪地,就逐漸形成了露天游樂場所。包括在大窪里「撂地」的,有賣大力丸和假葯的,賣「折羅」(飯館剩菜剩飯)的小吃的,剃頭打辮子的,拉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在「撂檔子」當中,首推四大生意,行話叫:「金、批、彩、掛」,依次就是「相面」(算卦)、說書(唱戲)、戲法(魔術)、打把式(賣武藝)的。人們叫這塊地方:「三不管」。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種說法是:「亂葬崗子(隨便埋死人)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總之是當時警、法所管不到的地界兒。這是開始時的狀況。隨著天津整個市區的繁榮發展,三不管的范圍日益擴大,後來就成了「南市」。南市這個小地方,最多時曾有20多家大小飯館,十幾家影劇(曲藝)院。白天這里人來人往,叫買叫賣。人夜燈紅酒綠,鑼鼓喧天。反動軍警、特務、流氓都在南市逞凶做惡。雜霸地頭子袁三(袁文會)、張八(張春榮,是增興德餃子館掌櫃),橫行南市三十年,為反動統治作倀,無惡不作。
㈣ 三不管是哪三不管
三不管舊指天津市的南市。清末天津日、法租界初開,該地尚荒僻,日、法兩國領事館無權管轄,中國地方官署亦置之不管,故稱三不管。今泛指沒人管的地方或事情為三不管。
天津衛「三不管」的由來
天津曾有一塊地方與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齊名,三不管就是當年南市南邊的「三不管」。 早年天津的商業中心 在北門外「侯家後」一帶,後來毀於八國聯軍的兵禍。當時日本租界正在興建街肆,有些商販便來到靠近日租界邊緣的地方,擺攤售貨,賣一些食品和零星百貨。後來攤販佔地逐漸擴大,日本人原想把這塊地方納入它在天津的租界內,但因各帝國主義之間有矛盾,其企圖並未得逞,而昏庸的天津官府竟不敢在那裡行使主權,使那裡亂埋亂葬死人屍骨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這地方成為「三不管」。後來天津警察廳雖在這里設立警察署,縱橫開辟了幾個街道,興建了商店和住宅,而「三不管」地名卻一直流傳下來。
民國後期,是「三不管」的鼎盛時期,原在「侯家後」的大飯店和妓院,多已遷到那裡去了,又新開設了「華林」、「群英」、「權樂」幾處小戲館,「三不管」從而畸形繁華。先後有許多說書的、說相聲的、賣唱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算命相面的,其中出名的有買葯糖的王保山,買布頭的白傻子,治瘊子的「瘊子劉」等等。
天津三不管——南市
北京有天橋,南京有夫子廟,天津有「三不管」,都是解放前黑社會人物的樂園,罪惡的淵藪。
天津舊城(天津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構成的方圈兒,就是舊城基址)城南一帶,康熙時人查蓮城曾說:地勢注下,夏秋是沼澤,冬天則水面凍結如鏡。這里說的舊城城南,包括了三不管這塊地方,原來是無人居住的。因此,在清代光緒十年(1884)出版的《津門雜記》、光緒二十二年(1897)出版的《天津縣地理教科書》,和劉瑞清所繪天津城區示意圖中,都沒有「三不管」這個地名。它的出現與八國聯軍的侵略天津有直接關系。
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以前,天津的繁華區在馬頭(北大關)一帶,所以清代人的詩文中就有「繁華要數估衣街,宮南宮北市亦佳」的說法。而侯家後一帶,茶樓、戲院、酒館、飯庄、澡堂、妓院密集,是當時天津的游樂場所,被稱為「銷金鍋子」。
1900年,八國聯軍與義和團作戰,宮南北大街、估衣街一帶,成了一片焦土;城牆也被拆毀。天津海河兩岸的外國租界地,竟達到了九個,即:英、法、德、美、俄、日、意、奧、比。大關河沿,侯家後、北門外的繁榮,一落千丈。王仁安的《天津政俗沿革記》上說:「南門外一望荒涼,向多積水。自庚子(按即1900年)後,外人租借地逼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歌樓酒肆,叢錯其間。」當時,在『東興市場』原址附近那片窪地(約百餘畝),就逐漸形成了低俗露天游樂場所。包括在大窪里「撂地」的,有賣大力丸和假葯的,賣「折羅」(飯館剩菜剩飯)的小吃的,剃頭打辮子的,拉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在「撂檔子」當中,首推四大生意,行話叫:「金、批、彩、掛」,依次就是「相面」(算卦)、說書(唱戲)、戲法(魔術)、打把式(賣武藝)的。這些生意最早是在鹽運衙門對岸,指的是估衣街東口(文化街西口對面)那片空地上;以後延續到北大關以東的南運河南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就都挪到大窪來了。
人們叫這塊地方:「三不管」。 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種說法是:「亂葬崗子(隨便埋死人)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另一種說法是:「這塊大窪在中國城區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三個國家對這塊租界地發生的案件都推諉不管,因而叫「三不管」。總之是當時警、法所管不到的地界兒。這是開始時的狀況。隨著天津整個市區的繁榮發展,三不管的范圍日益擴大,後來就成了「南市」。
南市地方不算大,卻是三教九流、「耍巴人兒」的活躍的地方。原來侯家後有什麼,這里也有什麼。。南市集中了天津的茶園、戲院、飯館、旅店、鞋帽服裝、糕點糖果、大煙管等等店鋪,而東興市場附近(原大窪),仍然保存了「三不管」的原貌,是江湖藝人「撂檔子」的地方。像練武場(如「霸州李」,即武林名師李文貞一家,在市場內)、摔跤場、大力丸(如高大楞、砸石頭的穆祥鳳)、打彈弓(專吃生羊肉的孫玉清)、賣羊腸、豆汁和說書清唱的,應有盡有。
由於三不管變成南市,趨向繁華,地皮價漲,末代皇帝溥儀的岳父榮源、江西督軍李純等等,在辛亥革命後,都在這里低價買進土地,建房出租。從「榮業大街」、「東興大街」,還可看出與「榮業房產公司」(榮源等人所有)、「東興經租處」(李純所有)的密切關系。南市這個小地方,最多時曾有20多家大小飯館,十幾家影劇(曲藝)院。白天這里人來人往,叫買叫賣。人夜燈紅酒綠,鑼鼓喧天。反動軍警、特務、流氓都在南市逞凶做惡。雜霸地頭子袁三(袁文會)、張八(張春榮,是增興德餃子館掌櫃),橫行南市三十年,為反動統治作倀,無惡不作。 由於南市的特殊地位,在30年代,登記注冊的報館就有《大中時報》、《天津午報》、《白話晨報》等20餘家。有的小報以專登「艷聞」(桃色新聞)而臭名遠揚。
㈤ 天津三不管是怎麼回事
三不管」的名稱,源於地域特點。這里原是天津城南門以 外的一片荒蕪窪地,清朝末年處在日本租界、法國租界與天津地方官署的交接處,日本人原想把這塊地方納入它在天津的租 界內,但因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有矛盾,其企圖並未得逞,而 昏庸的天津地方官竟不敢在那裡行使主權,演變成了哪方都不管。
㈥ 請問天津"三不管"在哪謝謝
南市
㈦ 以前什麼地方被稱為三不管
三不管舊指天津市的南市。清末天津日、法租界初開,該地尚荒僻,日、法兩國領事館無權管轄,中國地方官署亦置之不管,故稱三不管。今泛指沒人管的地方或事情為三不管。
㈧ 「三不管」的說法是怎麼來的
津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商業發達的城市。在天津市中心,那條長長的、與天津的母親河———海河並肩而行的商業街,就是和平路。和平路興起於天津老城的東南城角,往北是天津商業的發源地宮南、宮北大街和估衣街,往南則是代表了舊時代天津南市的『三不管』地帶。 北京有天橋,南京有夫子廟,天津有「三不管」,都是解放前黑社會人物的樂園,罪惡的淵藪。 天津舊城(現在天津東、西、南、北四條馬路構成的方圈兒,就是舊城基址)城南一帶,康熙時人查蓮城曾說:地勢注下,夏秋是沼澤,冬天則水面凍結如鏡。這里說的舊城城南,包括了三不管這塊地方,原來是無人居住的。因此,在清代光緒十年(1884)出版的《津門雜記》、光緒二十二年(1897)出版的《天津縣地理教科書》,和劉瑞清所繪天津城區示意圖中,都沒有「三不管」這個地名。它的出現與八國聯軍的侵略天津有直接關系。 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以前,天津的繁華區在馬頭(北大關)一帶,所以清代人的詩文中就有「繁華要數估衣街,宮南宮北市亦佳」的說法。而侯家後一帶,茶樓、戲院、酒館、飯庄、澡堂、妓院密集,是當時天津的游樂場所,被稱為「銷金鍋子」。 1900年,八國聯軍與義和團作戰,宮南北大街、估衣街一帶,成了一片焦土;城牆也被拆毀。天津海河兩岸的外國租界地,竟達到了九個,即:英、法、德、美、俄、日、意、奧、比。大關河沿,侯家後、北門外的繁榮,一落千丈。王仁安的《天津政俗沿革記》上說:「南門外一望荒涼,向多積水。自庚子(按即1900年)後,外人租借地逼至東南(城)角及海河東岸,歌樓酒肆,叢錯其間。」當時,在『東興市場』原址附近那片窪地(約百餘畝),就逐漸形成了低俗露天游樂場所。包括在大窪里「撂地」的,有賣大力丸和假葯的,賣「折羅」(飯館剩菜剩飯)的小吃的,剃頭打辮子的,拉洋片的,擺茶攤的,等等。在「撂檔子」當中,首推四大生意,行話叫:「金、批、彩、掛」,依次就是「相面」(算卦)、說書(唱戲)、戲法(魔術)、打把式(賣武藝)的。這些生意最早是在鹽運衙門對岸,相當於現在估衣街東口(文化街西口對面)那片空地上;以後延續到北大關以東的南運河南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就都挪到大窪來了。人們叫這塊地方:「三不管」。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種說法是:「亂葬崗子(隨便埋死人)沒人管;打架斗毆沒人管;坑蒙拐騙沒人管」。另一種說法是:「這塊大窪在中國城區以南,法、日租界的西北,三個國家對這塊租界地發生的案件都推諉不管,因而叫「三不管」。總之是當時警、法所管不到的地界兒。這是開始時的狀況。隨著天津整個市區的繁榮發展,三不管的范圍日益擴大,後來就成了「南市」。 南市地方不算大,卻是三教九流、「耍巴人兒」的活躍的地方。原來侯家後有什麼,這里也有什麼。。南市集中了天津的茶園、戲院、飯館、旅店、鞋帽服裝、糕點糖果、大煙管等等店鋪,而東興市場附近(原大窪),仍然保存了「三不管」的原貌,是江湖藝人「撂檔子」的地方。像練武場(如「霸州李」,即武林名師李文貞一家,在市場內)、摔跤場、大力丸(如高大楞、砸石頭的穆祥鳳)、打彈弓(專吃生羊肉的孫玉清)、賣羊腸、豆汁和說書清唱的,應有盡有。 由於三不管變成南市,趨向繁華,地皮價漲,末代皇帝溥儀的岳父榮源、江西督軍李純等等,在辛亥革命後,都在這里低價買進土地,建房出租。從現在的 「榮業大街」、「東興大街」,還可看出與「榮業房產公司」(榮源等人所有)、「東興經租處」(李純所有)的密切關系。南市這個小地方,最多時曾有20多家大小飯館,十幾家影劇(曲藝)院。白天這里人來人往,叫買叫賣。人夜燈紅酒綠,鑼鼓喧天。反動軍警、特務、流氓都在南市逞凶做惡。雜霸地頭子袁三(袁文會)、張八(張春榮,是增興德餃子館掌櫃),橫行南市三十年,為反動統治作倀,無惡不作。 由於南市的特殊地位,在30年代,登記注冊的報館就有《大中時報》、《天津午報》、《白話晨報》等20餘家。有的小報以專登「艷聞」(桃色新聞)而臭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