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共東北局,東北民主聯軍是什麼關系
東北民主聯軍由東北人民自治軍發展而來,後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基礎。
1946年1月初,東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以體現國共同管東北的意願。根據新的調整,在民主聯軍總部管轄下,建立了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四大軍區。林彪將戰鬥力最強的兩個老部隊——山東1師(梁興初部)和新四軍3師7旅(彭明治部)劃歸總部直屬,其他各部隊根據所在地區分別置於軍區領導之下。北滿軍區由高崗擔任司令員,陳雲任政委,轄山東7師(楊國夫部)、陝甘寧359旅(劉轉連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個軍區;南滿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政委肖華,轄有第三縱隊(吳克華部)、第四縱隊(胡奇才部)及遼寧、安東、遼南3個軍區;東滿軍區司令員是周保中,政委林楓,轄山東2師(陳光部)、第七縱隊(萬毅部)及通化、吉東、遼北3個軍區;西滿軍區司令員為呂正操(後為黃克誠)、政委李富春,轄新四軍3師(黃克誠部)及嫩南、遼西兩個軍區。
㈡ 湖南有多少開國上將
十大元帥之彭德懷,湖南湘潭人。
十大元帥之羅榮桓,湖南衡山縣人。
十大元帥之賀龍,湖南桑植人。
十大大將之首粟裕,湖南會同人。
大將陳賡,湖南湘鄉人。
大將許光達,湖南長沙人。
大將肖勁光,湖南長沙人。
大將黃克誠,湖南永興縣人。
大將譚政,湖南湘鄉人。
開國上將蘇振華,湖南平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主要創建者之一。
上將甘泗淇,湖南省寧鄉縣人。
上將朱良才,湖南省汝城縣人。
上將蕭克,湖南嘉禾泮頭小街田村人。
中將譚冠三,湖南省耒陽市人。
中將彭明治,湖南常寧人。
中將王紫峰,湖南省耒陽縣人。
中將向仲華,湖南省漵浦縣。
㈢ 新四軍主將
元帥:
陳毅 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軍長、軍長
大將:
粟裕 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徐海東 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
黃克誠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
張雲逸 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
上將:
韋國清 新四軍第四師副師長
葉飛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劉震 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旅長
宋時輪 新四軍津浦前線野戰部隊參謀長
張愛萍 新四軍第四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
陳士榘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參謀長
洪學智 新四軍第三師兼蘇北軍區參謀長
鍾期光 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
賀炳炎 新四軍第五師第三軍分區司令
唐亮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傅秋濤 新四軍第七師副師長
賴傳珠 新四軍參謀長
中將:
王必成 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旅長
方正平 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政治委員
鄧逸凡 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
孔石泉 新四軍第四師政治部組織部長
盧勝 新四軍蘇中軍區第四分區司令
田維揚 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副旅長
皮定均 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十三旅旅長
成鈞 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旅長
劉飛 新四軍蘇中軍區獨立2旅旅長
劉興元 新四軍獨立旅代政委
劉先勝 新四軍蘇浙軍區參謀長
劉培善 新四軍第一師第二旅政委
楊梅生 新四軍第二師獨立旅旅長
李耀 新四軍豫西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李雪三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政委
吳信泉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政委
余立金 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
張震 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
張藩 新四軍蘇中軍區副司令員
張天雲 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旅長
張池明 新四軍鹽埠軍分區政委
張翼翔 新四軍蘇浙軍區參謀長
陳康 新四軍幹部補充營營長
陳慶先 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旅長
陳先瑞 新四軍豫中軍區司令員
林維先 新四軍第七師副參謀長
周志堅 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旅長
趙啟民 新四軍第二師第五旅政委
饒子健 新四軍第四師第12旅旅長
饒守坤 新四軍蘇中軍區獨立旅旅長
陶勇 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旅長
蕭望東 新四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
黃火星 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代主任
康志強 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政委
梁從學 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旅長
梁興初 新四軍獨立旅旅長
韓振紀 新四軍淮南軍區參謀長
彭林 新四軍浙東游擊支隊分隊隊長
彭明治 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旅長
覃健 新四軍第三師獨立旅旅長
溫玉成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旅長
謝有法 新四軍津浦前線指揮部政治部主任
賴毅 新四軍第四師第十一旅政委
廖漢生 新四軍第五師第三軍分區政委
譚希林 新四軍第七師師長
滕海清 新四軍第四師第九旅旅長
吳法憲 新四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
邱會作 新四軍第四師供給部政委
㈣ 彭明治的人物評價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彭明治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參謀長、團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斗。1938年10月,彭明治奉八路軍總部命令帶領685團改編為蘇魯豫支隊,並任蘇魯豫支隊司令員,東進敵後蘇魯豫皖邊,領導開辟蘇魯邊抗日根據地。一年中,彭明治率部同日軍進行大小戰斗76次,斃傷日偽軍1.18萬餘人,建立了1.3萬餘人的抗日地方武裝,開辟了6萬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據地,使蘇魯豫的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1940年春,彭明治奉命率部南下華中,支援新四軍作戰。1941年皖南事變後,彭明治任新四軍第3師7旅旅長。他帶領7旅作為軍部的機動部隊,轉戰蘇北、淮北、淮南等地,作戰1500餘次,擊斃日偽軍5000餘人,為建立鞏固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被陳毅稱為「華中主力的主力,黨指到哪裡,就是哪裡的鋼鐵部隊」。 解放戰爭時期,彭明治身患嚴重肺結核,在四平保衛戰中多次吐血,但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做斗爭,讓戰士用擔架抬著指揮作戰。他曾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7旅旅長、第4野戰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率部參加了四保臨江、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彭明治作戰勇猛,屢建戰功,他的名字在戰場上使敵人聞風喪膽。
㈤ 共和國開國將帥中是「黃埔軍校」出身的都有誰
目前,最普遍的說法開國將帥中從黃埔軍校畢業的有33人,具體如下:
1、元帥5人,包括林彪、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2、大將3人,包括陳賡、羅瑞卿、許光達;
3、上將8人,包括周士第、陳明仁、陳奇涵、張宗遜、楊至誠、宋時輪、陳伯鈞、郭天民;
4、中將9人,包括閻揆要、彭明治、常乾坤、唐天際、曾澤生、倪志亮、郭化若、譚希林、王諍;
5、少將8人,包括袁也烈、曹廣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廖運周、張開荊、周文在。
㈥ 彭明治的相關著作
著有《周恩來派我到葉挺獨立團》、《彭明治回憶錄》等。
㈦ 共產黨黃浦有叫黃石人嗎
在黃埔軍校學習過的共產黨軍官有:
左權、陳賡、周逸群、蕭克、徐向前、林彪、蔣先雲、劉志丹、羅瑞卿、黃公略、周士第、王爾琢、王良、許光達、陳伯鈞、宋時輪、楊至成、郭天民、陳奇涵、陳浩、陶鑄、程子華、廖運周、馮達飛、蔡申熙、曾中生、許繼慎、趙一曼(女)、趙尚志、宣俠父、阮山(原籍越南)、李運昌、段德昌、賀聲洋、蕭方、周維炯、楊其綱、彭干臣、閻揆要、郭化若、陳毅安、王諍、譚希林、彭明治、曹淵、唐天際、張宗遜、劉疇西、盧德銘、李之龍、張子清、余灑度、徐彥剛、曾士峨、朱雲卿、陳東日、曹福昌、鄧萍、唐澍、姜鏡堂、常乾坤、伍中豪。
另外還有一些共產黨員曾在黃埔軍校任教:
周恩來:曾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葉劍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
張申府:曾任政治部副主任
周佛海:曾任政治部主任
包惠僧:曾任政治部主任
熊雄:曾任政治部主任
聶榮臻:曾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
魯易:曾任政治部秘書
惲代英:曾任總政治教官;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夏曦:曾任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
項英: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陽翰笙:曾任政治部秘書,中共黃埔軍校入伍生部總支書記
陳毅:曾任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中共武漢分校校黨委書記
董必武:曾任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陳潭秋: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李達: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總教官
郭沫若:曾任政治部教官
毛澤覃:曾任政治部科員
瞿秋白:曾任政治教官
張秋人:曾任政治教官
蕭楚女:曾任政治教官
張國燾:曾任武漢分校政治教官
高語罕:曾任政治教官
㈧ 彭明治的駐外使節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世人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從此,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同日,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向世界各國政府發送了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10月2日,蘇聯政府發來照會,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並且互派大使,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國政府;此後,一批國家開始承認新中國並同我們建立外交關系。
在新中國迎來的第一位大使——蘇聯的大使羅申後,其他同新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的國家的使節也陸續到達北京。
從1950年1月開始,捷克斯洛伐克駐華大使魏斯柯普夫、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匈牙利駐華公使夏法朗柯、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魯登科、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等使節相繼來華赴任。在此情形下,盡快建立我國駐這些國家的大使館並派遣大使,就成為人民政府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還是在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原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外交部舊址院前正式掛牌舉行成立儀式時,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就代表中央出席了成立儀式,並發表重要講話。
周恩來說:「世界上每個國家的統治階級都挑選最忠誠、最可靠、最有才乾的分子從事外交活動,我們的外交幹部無非有這幾個來源:首先從軍隊中調,軍隊幹部經過戰爭的考驗,是最靠得住的;二是從地方幹部中選調,他們有領導工作的經驗,也是很靠得住的;三是從地下黨中選調,他們文化水平較高,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中鍛煉過來,也是可靠的。」 接著,周總理宣布了外交部組成人員名單。
當周恩來著手建立外交幹部隊伍的時候,就已經物色好了將要出任駐外使節的主要人選。一批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已經陸續匯聚京城。時任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南寧警備司令員的彭明治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彭明治是周恩來的親傳弟子,其文韜武略深為周恩來所看重,因此被點將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駐外使節。不會外語的彭明治有些擔心搞不好工作,毛澤東卻勸慰他,要他效仿漢代的班超、張騫,建不世之功勛。
接到周總理的命令時,彭明治正在廣西指揮剿匪。但是,軍令如山倒,彭明治收拾行裝,迅速北上,向自己的恩師報到。來到外交部,彭明治向周總理報到。接著就參加了外交部辦公廳舉辦的大使培訓班。該班是根據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開辦的,請了國內的專家何思敬、王鐵崖等給將軍外交家講國際法,胡濟邦、閻寶航等老外交工作者講外交文書和外交禮節。還舉辦了外交文書展覽。展品有國書、頌辭、照會、備忘錄、電報、會談紀要等各式各樣的文件。這些文件,將軍們誰也沒有見過,所以,對這些即將使用的文件看得格外仔細,逐字逐句地琢磨。黃鎮大使的夫人朱霖突然冒出一句:「這國書不就是介紹信嘛!」彭明治接了一句:「還真的跟介紹信一樣呢!」他們的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室內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此外,外交部還請了蘇聯駐華大使、匈牙利駐華大使等介紹本國情況,還組織將軍們學習跳舞、學習穿西裝打領帶,還到北京飯店學吃西餐和擺台常識。培訓之後,他們還到外交部有關司進行了實習,彭明治到蘇聯東歐司。 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受外國使節遞交國書,特邀將軍們前往觀摩。將軍們躲在屏風後面,隔著縫隙觀看人家怎樣握手、怎麼遞交、怎麼談話、怎麼告別。毛主席對中國的將軍外交家們是十分重視的。在接見將軍大使時,毛澤東這樣說道:「你們是新中國的首批駐外大使,都是從軍隊里調來的高級幹部,都是將軍。將軍當大使好!現在建國伊始,百廢待舉,各個部門、各個行業都需要幹部。我們同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需要大批幹部。解放軍向來是我們生長幹部的地方……」彭明治壯著膽子說:「主席,我們不懂外語,怕搞不好外交工作。」
毛澤東說:「現在我們的高級幹部中懂外語的很少,那也不能不派大使啊!暫時不懂外語,也可以當好大使。漢代的班超、張騫不是也不懂外語嗎?但他們出使西域,非但能夠不辱使命,而且功績卓著。」
彭明治笑著連連點頭。
毛澤東又幽默地說:「將軍當大使好,好在哪裡?首先,你們出去我們放心。」
周總理笑著插話:「革命軍人嘛,政治覺悟高,立場堅定,紀律性強。」
接見快結束時,周恩來鄭重地提醒大家:外事工作授權有限,所以你們要經常向國內請示匯報,外交無小事,切不可掉以輕心。 1950年6月8日,毛澤東主席任命彭明治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蘭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1950年7月13日,彭明治大使率政務參贊楊琪良、武官吳彪、一等秘書余湛等一行14人,從北京出發了。他們乘坐的是只能容納二三十人的蘇聯小型飛機,起飛時有些顛簸。彭明治一行於15日抵達莫斯科作短暫停留,到我國駐蘇聯使館下榻,受到了王稼祥大使的熱烈歡迎。駐蘇聯使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的第一個駐外大使館。
為了取經,彭明治大使、楊琪良參贊等分別向王稼祥大使和駐蘇參贊了解使館機構設置、人員分工、工作運轉等情況,受益不少,彭明治大使一行還拜謁了列寧墓,瞻仰了列寧遺容,並敬獻了花圈。為了趕在波蘭國慶節前到達華沙,彭明治一行在莫斯科休息幾天後,就急匆匆地乘火車趕赴華沙。
波蘭政府為了表示對新中國的特殊情意,特派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巴爾托爾到波蘇邊境迎接彭大使。彭明治大使同他進行了親切友好的交談,隨後在這位禮賓司司長的陪同下乘車到達使館的臨時館舍。
使館館舍是一座剛剛修復的兩層小樓。樓上有三間住房和一個衛生間,樓下有廚房、餐廳和兩間住房。除大使專用一個房間外,其他人擠住在小樓里,並因陋就簡地在這里辦公,甚至在大浴盆上搭塊木板當辦公桌。大家知道波蘭當時尚處於戰後的困難時期,也就隨遇而安了。 到達華沙後,彭明治大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呈遞國書。波蘭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巴爾托爾同彭明治大使第一次見面時就詳細介紹了呈遞國書的儀式,並畫了一張遞交國書現場的草圖。
為了不出差錯,大使和主要的外交官在館內專門進行了一次綵排,按照禮賓司司長所講的,排好隊,彭大使走在中間,楊琪良參贊陪同,正正經經地走了一番。
綵排完畢,彭明治笑著說:「我們又當了一回新兵。」7月20日,中國駐波蘭首任大使彭明治將軍正式向波蘭總統博萊斯瓦夫·貝魯特呈遞國書。
彭明治大使呈遞國書時,轉交了毛主席贈給貝魯特總統的繪有翠鳥的景泰藍香爐,貝魯特十分感激,說要親自給毛主席寫信,並舉起酒杯祝毛主席健康。
彭明治體會到了波蘭領導人和波蘭人民對中國領導人及人民的深情厚意,決心在波期間,致力於發展中波友好合作關系。7月22日,波蘭舉行國慶招待會,使館全體外交官出席。當時使館只有一輛波方借給的舊汽車,車子來回跑了好幾趟。 這次出席波蘭國慶招待會是中國駐波使館外交官們第一次在外交場合出現,用餐、交談、唱歌、跳舞,感到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當時使館沒有波文翻譯,只有幾名英、俄文翻譯,且大都只學過一年半載,工作起來很吃力,有時不得不帶字典。波方對中國使館的困難十分理解,有時還協助使館工作。
隨著工作的開展,語言問題更加突出。彭明治大使向國內求援,國內一時也難以解決。他就想辦法組織全體館員學習波蘭語,請了一名懂英語的波蘭人當教師。大家學習的興致很高,進步也很快,半年多就有了起色。老師非常高興,使館的語言問題也得以緩解。
8月,貝魯特總統破例單獨邀請彭大使和使館全體外交官出席在總統府舉行的專場電影招待會。在大廳里,總統和外長同彭大使等一一握手,親切交談。貝魯特總統感謝彭大使等能在波蘭國慶節前來到華沙,並熱誠祝賀中國人民取得的勝利。他說:「中國共產黨能有毛澤東同志這樣的偉大人物,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經過長期斗爭取得革命勝利,這不但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整個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勝利,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波蘭當時處於戰後經濟恢復時期,困難不少,辦公用房等十分緊張。使館館舍小,住房擁擠,沒有接待大廳,最大的會客室只能容納二十幾個人,搞個招待會很困難。為了館舍問題,彭明治大使親自找波方要求幫助解決,但波方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彭明治帶領使館全體人員動腦筋想辦法,克服困難,終於把國慶招待會辦得比較令人滿意。 建館初期,彭明治帶領大家除學習外交禮儀、波蘭語外,著重學習黨的外交政策,並切實執行。他嚴於律已,保持並提倡艱苦樸素的作風。一次,他看到公務員切麵包片時把兩頭扔掉,很心疼,就向這位公務員指出來。頭半年,作為第一任大使,他在摸索中工作、學習,取得經驗,建立起使館各項規章制度,使使館逐步走上正軌。
隨著彭明治大使對駐在國波蘭了解越深,工作做得越多,對波蘭也就越熱愛,對那裡的人民、風土民情,乃至山川樹木,都充滿著一種友好的感情。
彭明治積極推動中波交流,親自辦理首批中國赴波蘭留學生的安置工作;彭明治還積極籌備各種文化交流活動,使得中波關系空前和睦。五一勞動節期間,許多波蘭市民和中國華僑、留學生紛紛高舉著毛澤東、貝魯特等中波領導人的畫像一起遊行
彭明治大使在任近兩年中,中波兩國政治、經濟、文化關系發展很快,其重要特點是雙方重視官方的交流和交流的計劃性。兩國在政治上相互支持,經濟上相互幫助,文化上相互往來,出現了好幾個「第一」。
㈨ 彭明治的介紹
彭明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湖南常寧人,生於1905年。192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解放戰爭時期相繼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三師第七旅旅長,第四野戰軍十三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兼南寧警備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駐波蘭人民共和國大使,河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㈩ 八一南昌起義走出來的少將和中將有哪幾位
主要有:朱德元帥、劉伯承元帥、陳毅元帥和王雲霖少將、李逸民少將、張樹才少將、袁也烈少將、周文在少將以及洪水少將等人。
據不完全統計:授予元帥軍銜的六人,授予大將軍銜的七人,授予上將軍銜的四人,授予中將軍銜的七人,授予少將軍銜的七人。
開國將帥中參加南昌起義的有:朱德元帥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劉伯承元帥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陳毅元帥起義軍11軍25師73團指導員。
王雲霖少將看護,李逸民少將起義軍11軍24師教導隊指導員,張樹才少將戰士,周文在少將起義軍20軍學兵營連指導員,袁也烈少將起義軍11軍24師72團3營營長。洪水,越南人,參加南昌起義並隨起義軍南下,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