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各省黨代會屆次不一致
1921年7月1日中共建黨之後,黨組織並沒有在全國各地同時建立,而是有一個逐漸成長壯大的過程。在地域上有著白區、蘇區、敵占區、國統區、解放區之分,各省的黨組織建立的時間有早有晚,故各省的第一次黨代會召開的時間有先有後。如江西省第一次黨代會早在1927年7月21日就召開了。而有的省、區則是全國解放後才有了黨組織,才召開黨代會。所以各省的黨代會屆次不一致。
② 江西省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何時召開
江西省第十二次黨代會12月12日在南昌召開
③ 如何把握未來五年江西發展的總體目標
■王國龍省黨代會報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主線,充分體現科學發展的新理念。報告強調,要堅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放在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上,努力做到經濟增長速度比較快,綜合經濟效益比較好,資源利用效率比較高,城鄉發展比較均衡,人與自然關系協調,整個社會和諧,人民群眾獲得更多實惠和幸福感,為建設充滿活力、富裕文明、山清水秀、和諧平安的新江西邁出關鍵性的一大步。這是「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江西崛起的新跨越」的本質內涵,是今後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也是制定全省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總的依據。
報告提出今後五年的主要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全省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兩個翻番」,力爭全省生產總值達到或接近一萬億元、財政收入超過一千億元;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大幅度下降;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進一步上升;就業、社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和人口與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個奮斗目標的設置,鮮明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不僅有經濟發展目標,也有社會發展、環境建設的目標;不僅有定性指標,也有定量指標;既有硬指標,也是軟指標。構成了由主要經濟指標、社會發展目標、協調發展目標、創新能力目標、民生發展目標等五個方面的發展目標體系。在主要經濟目標上,集中體現在「兩個翻番」上,即:實現全省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兩個翻番」。「兩個翻番」的定量目標,就是力爭全省生產總值達到或接近一萬億元、財政收入超過一千億元;在社會發展目標上,提出就業、社保、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保和人口與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在協調發展目標上,把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結合起來,實現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在創新能力目標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較大幅度下降、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進一步上升,最主要的推動力量就是要依靠創新能力;在民生目標上,其參照系是全國,一個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再一個是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作者系江西省政協辦公廳副主任)
④ 中共一大召開地點是哪裡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在盧灣區興業路 76號(原望志路 106號)。1921年 7月23日,毛澤東、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李達、李漢俊,劉仁靜、張國烹、陳公博、周佛海、陳獨秀指派包惠僧參加,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在此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而後,又因有法國搜查人員介入,逮捕。會議被迫終止,轉至嘉興南湖一艘船(紅船)上進行,最終圓滿落幕
(4)江西省黨代會擴展閱讀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從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被迫遷往瑞金,在這近12年的時間里,除了有幾次短暫的遷離,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及各級機構都設在上海。
毛澤東與上海關系密切,他一生中到過上海五十餘次。1919年3月,26歲的毛澤東首次來到上海,此後至1921年7月前,他又先後兩次來過上海。在楊樹浦碼頭,他送別友人;寓居安義路期間,他到老漁陽里2號拜訪了陳獨秀;在半淞園,他與友人泛舟游湖,逸興遄飛……
送別赴法勤工儉學青年身無分文來闖上海灘
1919年3月14日,26歲的毛澤東同一批准備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由北京抵達上海,這是毛澤東第一次來到上海。第二天,毛澤東與吳玉章參加了歡送首批赴法勤工儉學青年的活動,並在上海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號環球中國學生會門前合影留念。
3月17日上午,中國第一批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共89人(其中湖南青年43人),乘坐日本的「因幡丸」輪即將從上海楊樹浦碼頭啟航,毛澤東和吳玉章等一起來到碼頭送行,同他們一一話別。毛澤東在碼頭許久地揮著手,望著輪船漸漸遠去,消失在視線中。△1919年3月15日,環球中國學生會送別留法學生合影。後排右一為毛澤東
當時,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國內廣泛傳播,有志青年紛紛要求去法國尋求救國之道,留法勤工儉學適應了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會賢達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儉學在五四運動後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形成全國規模的熱潮。
從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兩年的時間,共有20批學生赴法,約計2000多人,他們都從上海的楊樹浦路與大連路一帶(原楊樹浦碼頭)和延安東路東端臨黃浦江處(原洋涇浜法國碼頭)啟程。
毛澤東第一次來上海可體會到了「行路難」。當時,他只有到天津的車票,向一位同學借了十塊錢,才買票到達浦口。在浦口火車站,他不僅身無分文,而且僅有的一雙鞋還被賊給偷走了。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毛澤東在車站外巧遇一位湖南朋友,他再次借錢買了新鞋以及到上海的車票,才完成這趟旅行。到了上海後,他才知道已募有一大筆款資助學生留法,並且可以資助他回湖南。
1919年12月,毛澤東再次來滬,為赴法勤工儉學的蔡和森、向警予、蔡暢以及蔡母葛健豪等送行。
青年毛澤東為何沒有出國?
關於毛澤東不出國的原因,後人有多種猜測。有說是因為語言和經費問題,也有說是因為母親與愛人,而毛澤東在他的回憶中,比較強調的是主觀因素,他認為留在國內探索有許多好處。
第一,「看譯本較原本快速得多」,這不僅不影響吸收西方知識,還有利於在「較短的時間求得較多的知識」。
第二,「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要佔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於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當時毛澤東認為對自己的國家知道得還太少,把時間花費在本國,則對本國更為有利。
安義路63號
見證毛澤東人生的轉折點
1920年5月,毛澤東第三次來到上海,除了送別友人赴法勤工儉學,還參與了領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運動。他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29號(今靜安區安義路63號)。6月7日,毛澤東在致黎錦熙的信中寫道:「京別以來,在天津、濟南、泰山、曲阜、南京等處游覽一晌,二十五天才到上海」。
安義路63號是一幢沿街而建的舊式二層樓里弄房子,磚木結構、坐南朝北。樓下是會客室兼飯廳。樓上的卧室有一排臨街的長窗。室內放著兩張床,一隻茶幾和一張桌子。桌上擺著粗瓷茶壺,茶杯及筆硯文具。和毛澤東同住的還有李思安、李鳳池、陳書農等人。
他們每人每月僅有3元零用錢,過著十分簡朴的生活。四個人輪流做飯,常吃蠶豆煮飯,生活比較清苦。當時,毛澤東參加了上海工讀互助團,給人洗衣服。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訴說自己工讀生活困境:「因為接送(衣服)要搭電車,洗衣服所得的錢又轉耗在車費上了。」
毛澤東第三次在上海期間,每天都要閱讀各地的報刊和書籍。他還邀請十多位旅滬青年成立了「自修學社」,共同學習各種理論著作和外語。△ 安義路63號樓上卧室,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毛澤東在這里發起成立了「湖南改造促成會」,先後在報刊上發表《湖南改造促成會發起宣言》《湖南建設問題的商榷》《湖南人民的自決》等文章,開展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斗爭,在當時的社會上已經引起了一定的關注。
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第三次來滬期間多次拜訪陳獨秀,一起探討馬克思主義。當時陳獨秀已將全國聞名的進步刊物《新青年》雜志編輯部從北京遷到上海,並在此籌備建立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醞釀建立中國共產黨。
多年以後談到這段往事時,毛澤東說:「我第二次(應為第三次——編者注)赴滬時,我曾和陳獨秀討論我所讀過的馬克思主義書籍,陳本人信仰的堅定不移,在這也許是我一生極重要的時期,給我以深刻的印象。」「我一旦接受它(馬克思主義)是歷史的正確解釋後,此後絲毫沒有動搖過……1920年夏,我在理論上和某種程度的行動上,變成馬克思主義者……」
可以說正是在安義路這處舊居里,毛澤東最終選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如今人們看到的毛澤東舊居,是翻新修繕之後的樣子:整體是坐南朝北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樓下是當年的客堂間,依然放著方桌和幾把椅子。在這棟舊居的展品中,還有毛澤東曾經使用過的「555牌」香煙盒、全套六冊《共產黨》月刊和建國之後批示文件用的紅色鉛筆、在人民大會堂一號廳使用的瓷杯、瓷勺和瓷碟等。
毛澤東與半淞園的「一面之緣」
留下尋求真理的足跡
半淞園,當年上海一處有名的私家園林。由於臨近滬杭甬鐵路的南火車站,該園一時遊人輻輳。園內有聽潮樓、留月台、鑒影亭、迎帆閣、江上草堂、群芳圃、又一村、水風亭等,長廊曲折環水……這里貼近黃浦江,故將江水引入園中,以水為主景,並應唐代大詩人杜甫「焉得並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的詩句,也就取園名「半淞」。
因緣際會,半淞園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雅集之所,到此一游的必去之地。1920年5月8日,毛澤東與新民學會會員來到半淞園,他們泛舟游湖,登高望遠,正當大家玩得興味盎然的時候,李思安女士說道:「我們還是選取一個地方坐下來談一談吧!」
他們選擇了一個安置有石凳石桌的亭子,擠坐在石凳上。在這里,他們詳盡地討論了新民學會的任務、活動原則、入會手續等問題。會議認為學會應採取「潛在務實、不務虛榮、不出風頭」的態度,吸收新會員要具備「純潔、誠懇、奮斗、服從真理」四項條件。在會內要養成好學的風氣。「半淞園會議」一直開到黃昏,大家仍意猶未盡。會間休息時,參加會議的十二人「在雨中拍照,近覽淞江半水」。
1921年1月,毛澤東在長沙舉行的新民學會新年大會上「報告會友在上海半淞園討論的結果,……眾贊成上海的決議。」自此,新民學會由「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國與世界」的理論高度——正如1982年蕭三在回憶錄《人老心不老,願作老青年》中所言:經半淞園會議後,新民學會已初步孕育了「共產主義的胚胎」。
1937年的八·一三事變中,半淞園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下被夷為平地,一派繁華盡毀,半淞園沒有再建。
新中國成立後,半淞園一帶陸續興建南市發電廠、南市自來水廠、建設機器廠等,工廠加倉庫的新興工業取代了原有的小橋流水。
現如今,曾經的半淞園已成為上海世博園區的一部分。一座座極具藝術特色的環保建築,環繞在半淞園路、花園港路、南車站路一帶,紅色舊址、創意園區並存。
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到上海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從此,青年毛澤東把自己的一生與中國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
⑤ 江西省峽江縣本次黨代會是第幾次
今年召開的最新的黨的中央會議是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今天(2011年10月14日)在北京召開。 .
⑥ 江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資料搞主題班會和團日活動要用的
請教有經驗的老師,或者網路一下。
「網路知道」,是用戶自己根據具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積分獎勵機制發動其他用戶, 網路知道界面
來解決該問題的搜索模式。 同時,這些問題的答案又會進一步作為搜索結果,提供給其他有類似疑問的用戶,達到分享知識的效果。
⑦ 江西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建設什麼
中國共產黨江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江西南昌開幕,中共江西省委書記鹿心社在作報告時表示,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而奮斗。
鹿心社代表中共江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鹿心社表示,新世紀以來,江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全省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但是,發展不足仍然是江西的主要矛盾,欠發達仍然是江西的基本省情,相對落後仍然是江西的最大現實。
鹿心社說,今後五年,江西要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深化改革開放,推進創新創業,發揮特色優勢,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走出具有江西特色的綠色發展新路,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而奮斗。
在報告中,鹿心社還就如何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給出了「三大支撐」和「一大保障」的詳細路徑。
一、三大支撐
第一,推進經濟總量質量雙提升,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戰略支撐;第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第三,增進人民福祉,創造和諧文明的幸福生活。
二、一個保障
「一個保障」即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鹿心社強調,必須始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努力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江西改革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鹿心社最後說,江西是生機蓬勃、大有作為、充滿希望的熱土,江西人民是勤勞智慧、朴實堅毅、敢於創新的人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江西而奮斗,在新的長征路上奮力譜寫中國夢的江西新篇章。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江西網,江西日報。
⑧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哪裡召開
瑞金。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600餘人。大會宣布成立臨時中央工農民主政府,選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63人為中央執行委員。
毛澤東為主席,項英、張國燾為副主席。設立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懷任副主席。
意義:
中華蘇維埃政府首次以國家政權的姿態誕生於世,與當時的「國民政府」對立並存,「成為全國工農革命運動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成為中國工農民主專政在全國范圍內勝利和奠定的先聲,創造中國新社會的序幕」。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