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畢加索對齊白石的評價
畢加索對齊白石的評價:齊白石真是中國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中國畫師多神奇呀!齊白石用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
在1956年,中國著名畫家張仃到法國拜訪畢加索,送給他一套水印的《齊白石畫集》,沒有想到,這本畫集給畢加索帶來極大的震撼。時隔不久,另一位繪畫大師張大千也去拜訪畢加索。
未曾想,畢加索劈頭蓋臉第一句話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說著,畢加索從房間抱出五本畫冊,每冊有三四十幅,張大千打開一看,全是畢加索用毛筆水墨作的中國畫,而且都是仿齊白石的筆意和畫風。
畢加索很認真地對張大千說:「在這個世界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中國畫很神奇,齊先生畫中的魚,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後來,又有畫家邀請畢加索訪問中國,畢加索率直地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1)畢加索齊白石擴展閱讀:
古代中國畫藝術在世界文明中已經享譽千年,而以齊白石等藝術家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畫藝術,無論是東渡扶桑,還是遠及歐美,都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
20世紀50年代,齊白石的國際聲譽和他的藝術一樣達到了新高度。他被國家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格羅提渥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會授予齊白石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1963年,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B. 【原創】齊白石為什麼讓畢加索如此佩服
畢加索曾很認真地對畫家張大千說:「在這個世界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中國畫很神奇,齊先生畫中的魚,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水,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後來,又有畫家邀請畢加索訪問中國,畢加索率直地說:「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這就是齊白石為什麼讓畢加索如此佩服的原因,這個故事的起源是這樣:
在1956年的時候,中國著名畫家張仃到法國拜訪畢加索,送給他一套水印的《齊白石畫集》,沒有想到,這本畫集給畢加索帶來極大的震撼。
時隔不久,另一位繪畫大師張大千也去拜訪畢加索。未曾想,畢加索劈頭蓋臉第一句話就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說著,畢加索從房間抱出五本畫冊,每冊有三四十幅,張大千打開一看,全是畢加索用毛筆水墨作的中國畫,而且都是仿齊白石的筆意和畫風。
(2)畢加索齊白石擴展閱讀: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
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C. 怎麼看待畢加索對齊白石的誇贊
畢加索被視為世界級繪畫大師,在巴黎的中國藝術家中卻流傳著「畢加索不敢去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的說法。
說是1956年,張大千游歷歐洲來到巴黎,去拜訪畢加索。畢加索見他是從中國來的畫家,搬出五本冊畫,每冊有三四十幅畫作,竟全是畢加索本人臨齊白石的作品。
畢加索看張大千納悶,認認真真對他說:「在這個世界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藝術又源自中國,第三是非洲黑人的藝術。齊白石先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齊白石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水,卻使人看到江河,聞到了水的清香。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他還對張大千說:「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補充說:「如果你們東方的藝術是麵包 我們只能是麵包渣!」
還有另一個說法兒,張大千見到畢加索,說起中國藝術界他的藝術敬佩之至,很多中國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字,希望他到中國去看看。畢加索聽完回答:「我不敢去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齊白石的繪畫是中國近代繪畫風格流變的主要代表,他突破中國民間畫、文人畫、學院化之間的森嚴壁壘,題材充滿生活氣息,「以一個農夫的質朴之情、一顆率真的童子之心、運老辣生澀的之筆,開創出中國畫壇領域前所未有的境界。」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崇敬與稱贊。
齊白石繪畫精神既師自然師古人,寫生與寫意的統一,工筆與意筆的並蓄,傳統與現代融匯,筆法爐火純青,意境質朴無暇,是近代少有的大手筆,世界畫壇具有的歷史性地位。
和巴黎的中國藝術家們聊天,經常看到不少人對中國藝術與中國畫家「妄自菲薄」。我心裡總想,就以畢加索的天才能力,水準見識,起碼,對中國藝術與中國畫家也是抱有一份敬意的吧。
D. 畢加索見過齊白石嗎
藝術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言:曾經有中國人誠心邀請畢加索來中國,但被畢加索風趣地拒絕了:「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
那就是沒有吧
E. 為什麼中國人知道畢加索外國人不知齊白石
為什麼中國人知道畢加索,外國人卻不知齊白石?為什麼中國書畫走不出中國?陳丹青說過一段發人深思的話:徐悲鴻可能開始了一項錯誤,他認為所有繪畫都要從素描開始學起,這件事情毀了國畫。中國畫是從一根線開始,從一個眼睛開始,從一個局部開始。這在西方繪畫法則看來是錯的,可是用西方那套法則來套中國繪畫,也是錯的。拿西方的素描寫生法則用中國毛筆畫素描,毛筆和線條的表現力完蛋了,中國人那種看對象的方式,永遠失落了。
1中國畫教學
舍棄了線條教學
趙利平:當代的中國書畫,除李津等被歸為當代水墨的畫家在國際上還具有一定的號召力外,很多目前國內的一線名家,到了國外卻不被接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劉斯奮:其實之前就已經有不少畫中國畫的畫家到國外辦展覽,希望拓展國外市場,但效果都不理想。可能有人會說,這是因為中西方的審美不一樣,老外理解不了東方的水墨藝術,但我覺得關鍵是中國當代書畫喪失了我們原有的最精華的東西。這樣畫出來的東西,失去了中國畫原有的獨特魅力,你說這樣的畫,老外為什麼要買呢?
當然,國家的經濟實力決定了文化的話語權。隨著中國在鴉片戰爭後一百多年的衰落,國人的文化自卑心理日益加重,一味向西方靠攏,同時中國的文化市場也在急劇萎縮,兩種情況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在世界市場上的缺席。
現在中國的經濟強大了,我們的藝術品購買能力不斷刷新世界(9.12, 0.83, 10.01%)紀錄。有了這樣的戰績,老外自然就會來研究你,但這有個慢慢認知的過程。
趙利平:您剛才說,中國當代書畫喪失了我們原有的獨特魅力,這怎麼說?
劉斯奮:近百年來,中國畫從教學到創作一直是在舍長用短,把我們中國畫的長處忘掉了。第一,中國畫的工具是毛筆,這種工具是中國文化圈外所沒有的,這種由圓錐形毛筆畫出來的線條,也是其他的筆所畫不出來的,它的線條的表現力是全世界最高的,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單純一根線條,就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個性、性情、喜怒哀樂,甚至性別。
但是近百多年來,我們舍棄了這種線條教學、書法教學,改用了西方的體面教學。體和面是客觀存在的,而線條其實只存在於主觀想像中,跟人的主觀情感聯系得很緊。所以其他的畫種不可能跟中國畫這樣,將線條表現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放棄或弱化線條表現,而強化體面表現,這是第一種舍長用短。
第二,中國畫的傳統是以簡馭繁,用簡單來表現繁復。徐渭、八大山人都是把這一表現方式發揮到極致的典型。但簡而不空,無能生有。欣賞這種繪畫需要充分調動欣賞者的鑒賞能力,需要以自身的想像力去補充它。比如畫一條胳膊,西方人會畫得很具象,但東方人畫起來就兩條線,你自己去補充想像吧。所以有西方人不理解,問中國畫為什麼那麼多留白,而且留白的地方都要算錢。
我認為,藝術的欣賞不能把什麼都塞給讀者,而是要給讀者預留想像補充的餘地,調動他們的欣賞激情,共同完成這件作品。以簡馭繁,這只有中國畫才做得到,可惜的是,我們又拋棄了這個東西。
第三,中國畫的傳統是偏於寫意而不是寫實。我們的大寫意,意大於實,不是一定要畫得很真實的。早在宋朝的時候,當時的繪畫就已經嘗試過寫實了,甚至畫過明暗面,但實際證明寫實不是中國畫的長處,與其這樣不如寫意。但我們現代的美術教育卻十分強調寫實。但用中國畫的紙、筆和墨來寫實,其實永遠也不可能達到西洋畫那種細致和深度。
2照搬的西方美術教育模式已經過時
趙利平:中西繪畫的融合,早在徐悲鴻、蔣兆和時代就做過許多探索了,當時沿用西方繪畫的教學模式,肯定也有促進的作用吧?
劉斯奮:這有深刻的歷史原因,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國弱民窮要變革,要向外部學習,這不光是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全盤西化,文化也在向西方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美術也是很重要的一塊,於是就把西方早期的那套學院教育照搬了過來。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徐悲鴻和蔣兆和都是我國傑出的畫家,對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影響很大,這兩個人選擇的都是一條中西結合改造中國美術的道路。在面對怎樣對待和改良中國傳統美術,建立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體系這個問題上,他們堅持的是中西融合的方式,引進西方的色彩學、解剖學、透視學理論。嶺南這邊也有「兩高一陳」折衷中西。
中西美術融合的確提高了水墨人物畫和動物畫的表現手段,我們中國畫長期以來對人體的認識不是那麼深入,在畫人體的時候就比較難把握,接受了西方的美術教育之後,毫無疑問我們畫人體的能力是大大增強了。
但是,整套照搬西方美術教育的結果,是中國人自己畫人物的一整套美學、技法,逐漸失落了。關起門來看,我們的寫實能力似乎很強,但是拿到國外去,老外才不看重你這是用宣紙、毛筆畫出來的,他們就看畫面,這個畫面就是他們擅長的素描。但老外畫素描的工具和我們不一樣,這決定了他們的素描能夠畫得很深入、很細膩,這是我們用毛筆沒辦法表現的。所以在他們的眼裡,你就是我的學生,還是不到位的學生,不及格的學生,他們怎麼可能服氣你呢?
周國城:我們照搬的西方美術教育模式已經過時,西方的美術教育早就不是這種教學模式了,但我們還是在沿用。我們學西方,恰恰丟掉了自己精華的東西,中國畫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她是唯美的、中庸的、包容的,點到為止,中西方文化的差距就在這個地方。
劉斯奮:現在中國繪畫共性的成分太多了,都是一套模式教出來的,沒有多少個性的東西,但是藝術的價值卻在於個性。有人說過一件事很諷刺,有一個集體畫展,一個老外看完說:「一個人畫這么多畫,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看美術史可以發現,真正撐起藝術史的都是一些天才,這些天才不是隨時可以出現的,不是可以培養出來的,他們的天賦是老天爺賜予的。我們可以造就尊重人才、尊重藝術的氛圍,但什麼時候出大師,那就要看老天爺了。在藝術的長河中,很多畫家都只是過客,這由不得自己的選擇。你看歷朝歷代的代表畫家,能夠數得出來的也就那麼幾個人。
3要倡導文化回歸守住傳統審美理想
趙利平:那中國的當代書畫要靠什麼去與世界對話?
劉斯奮:舉電影為例,中國人拍的電影能夠得到國際推崇的就一個李安,他的電影《卧虎藏龍》、《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了3次奧斯卡大獎。我認為他之所以能夠在國外獲獎的原因,就是他一直堅持中國獨特的審美理想,其核心是包容的、含蓄的,而不是張揚的。你看國外的動作片都是血淋淋的,《卧虎藏龍》卻把打鬥的場面放在竹林里,拍得那麼美,這跟西方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斷背山》講述的是男同性戀的故事,如果讓外國人來拍,可能會拍得很難看,但李安拍出來卻是那麼溫馨、那麼含蓄,點到即止;還有去年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本來就是場海上殺戮,但李安用一些象徵性的動物,就把一場殺戮表現得溫馨。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體現的是最高的審美理想:含蓄、內斂、不張揚。這些老外拍不出來,對李安服氣了,所以他連中三元。
周國城:的確是這樣。我們老說要跟世界接軌,難道是用素描跟它接軌嗎?所以我覺得,只有堅持傳統詩書畫印裡面最本質的東西,堅持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才能體現出我們的真正價值,這也是西方所達不到的。只有堅持這些,另外加上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強盛以及中國收藏家強大購買力的推動,慢慢地,等世界的拍賣行都關注、上拍中國書畫的時候,老外也就不得不主動去研究中國書畫了。只有了解了才知道,齊白石筆下的蝦,那兩條須要拉到那樣的程度是不容易的。
劉斯奮:對,我們就是要倡導文化回歸。最重要就是守住我們的審美理想,中國的傳統就是含蓄內斂、中庸、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中國不管是油畫創作還是雕塑創造,也一定要找到一條與老外完全不同的道路,找到令他們佩服的獨特之處,以中國的特色才能征服世界。
周國城:現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似乎工筆畫比寫意畫更受歡迎。但是,中國的現代工筆畫很多一去到國際市場,老外是不屑一顧的,因為這是他們擅長的東西,他總感覺我們的東西還不到位。如果真要走向世界,只能堅持我們寫意的東西。其實中國傳統書畫一點都不落伍。例如,在明朝的時候,當時西方還在強調寫實,我們的美術已經進入了寫意的階段,這比西方的印象派、抽象派早了幾百年。莫奈等開創的印象派,其中的意象表現其實和中國的寫意畫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劉斯奮:中國之前文化不自信,把自己的優點長處都丟掉了,很可惜。
4畢加索對齊白石推崇備至
周國城:全世界最著名的藝術大師可能就是畢加索了。在中國說畢加索,可能十個人能有六個人知道;但如果在西方國家說齊白石,可能十個人當中都不一定有一個人知道。
但當年張大千去拜會畢加索的時候,畢加索卻是對齊白石推崇備至的。畢加索說:「我不敢去你們的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是我們所崇敬的大師,是東方一位了不起的畫家!」
畢加索不僅這么說,還搬出一大捆畫來讓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令張大千瞠目結舌的是,這些畫里居然沒有一幅是畢加索自己的,全是畢加索臨摹的齊白石的畫。畢加索接著說:「齊白石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中國畫師多神奇呀!齊先生水墨畫的魚兒沒有上色,卻使人看到長河與游魚。那墨竹與蘭花更是我不能畫的。」他還對張大千說,「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的藝術,你們中國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劉斯奮:我覺得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就是個性越來越解放。西方原來就是經院神學,嚴酷控制人類思想,甚至連畫畫都反對,後來發現繪畫可以表現宗教,這才允許她的發展。一直到文藝復興引入人文思想,可以把人的情感放進神像裡面之後,這才漸漸出現了印象派。印象派剛出現的時候,當然受到傳統的堅決反對和排斥,但個性解放的歷史浪潮已經不可能回頭。
中國畫自古就沒有被那麼嚴格的神學的東西所左右,文人思想空間比較大,所以也較早地就出現了比較個性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個性解放的路子,實際上中國走得更早。
5用金錢來顛覆中國的傳統審美?
趙利平:在目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上,工筆畫比寫意畫要好。如果以單個畫家論,西方對吳冠中的認可度可能比齊白石還要高,因為吳冠中的繪畫老外看得懂。他的藝術也被認為是中國現代藝術在面臨文化沖突、價值多元、形式變革與傳承流變等眾多壓力下,尋求自我變革與整體轉型道路的縮影。但吳冠中晚年提出的「筆墨等於零」的藝術見解,似乎又跟你們兩位所倡導的文化回歸很不同。
周國城:當年吳冠中「筆墨等於零」的宣言引起中國藝術界的震動和反思,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理論爭鳴。眾多藝術家、理論家、藝術史家從許多不同角度給予了不同的解釋。但我想,如果是在他的老師潘天壽面前,吳冠中還敢說「筆墨等於零」嗎?我想他是不敢的,因為吳冠中本身不是畫國畫,而是畫油畫的。至於為什麼他有這么高的市場價位,我認為不排除有人為炒作的因素在內。之前有很多人也分析過,西方若想顛覆中國的傳統審美價值,只要用錢炒高代表他們價值觀的東西,自然就可以發揮作用。就像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捧當代藝術,無非就是用金錢來顛覆人們對傳統的認識。
劉斯奮:吳冠中說「筆墨等於零」,我想這種藝術見解應該也是有他的道理的。筆墨不過是一種技巧,如果只是強調技巧,這張畫的確是等於零的。吳冠中的歷史地位我們先不說,他的畫是很強調自己的個性的,表現的是自己的激情,他不是把筆墨的技術放到一個很重要的地方,當筆墨的技術不能表現他的激情的時候,他自己就另外開創了一套新的東西,吳冠中的高明就高在這個地方。如果把筆墨純粹變成一個技術,那確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事。
F. 畢加索 列賓 徐悲鴻 齊白石的代表作。
畢加索《亞維農的少女》《拿煙斗的男孩》
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意外的歸來》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奔馬圖》《群馬》
齊白石代表作品《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
G. 畢加索和齊白石的畫有什麼區別
當然有區別啊
單就他們二人來說 畢加索是立體派的開創者代表人物 而齊白石是中國畫中的領軍人物 他們在畫風上有本質的區別 畢加索是畫西洋畫的 而且他注重色彩通常他是以寫意為主 有著強烈的對比 鮮亮的色彩 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齊白石是寫實為主 通常只是用濃淡墨來表現作品
而就這兩幅畫而言 那差別就大了
《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的代表作之一 是表現二戰時期法西斯的殘暴 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沒有豐富的色彩 用最簡單最朴實的形象來表現最真實的一切 具有很強的諷刺性 和很高的藝術觀賞性
《蝦》也同樣是齊白石的代表作 但他是一個概念詞 不是一幅單純的畫 而是很多畫的統稱 我們大家都知道 齊白石的蝦是他的代表 他是用不同的濃淡墨表現不同的蝦的形象 讓蝦在紙上栩栩如生
這僅是個人意見
H. 齊白石與畢加索誰厲害
畢加索名高是因為他是西方人,在西方主宰世界的格局裡畢加索就屬於主流認可的藝術家。而齊白石是中國人,畫的是中國畫,西方也沒有像中國54時期那樣大規模的介紹中國藝術的文化現象,對屬於東方文化的藝術由於文化的巨大差異很少認識。至於可比性,有,只要是藝術,就有境界深淺,有品位高低,與畫家的才氣修養完全是融合的,不因為風格不同就沒了品位高低。誰高誰低,咱的水平還夠不著,看不清楚。真要細說,可能會把東西文化的事情扯進來。但就19世紀以來的西方大師們,包括畢加索,梵高,莫奈等都對東方藝術下過功夫。但國內任然有一種畫油畫的瞧不起畫國畫的風氣,可見,我們本國還存在這種巨大差異,莫說是國際間了。所以,大部分人用過國外的大師比國內的大師,基本上是基於民族認同感來比較,與藝術沒多大關系。
I. 畢加索能欣賞齊白石 反過來就不行,為什麼
畢加索是個天才畫家,早年來學習了中國畫,因為遲遲沒有成就,重拾自己的風格。所以說他學習過中國畫,所以他懂得欣賞,而齊白石作為晚清一代畫家,比較保守,沒有學過西洋畫,不懂映像派,野獸派,所以不能欣賞畢加索。
現如今美術教育學習了西方,現在的畫家,美術學院的學生都能欣賞西方美術了。
J. 求畢加索和齊白石的資料(畫家)
畢加索,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這幅畫在以後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至還波及到芭蕾舞、舞台設計、文學、音樂等其他領域。《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加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