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的成就大
李政道與楊振寧
李政道與楊振寧於1940年代末開始親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兩人共合作發表32篇論文,但這個合作在1960年代初終止。兩人從此分道揚鑣,成為華人學術界的憾事。
關於他們個人關系分裂的原因,李楊雙方偶有公開敘述,然而各有說辭,令外界對真實原因依然不得而知。李政道在1986年撰寫的「破缺的宇稱」一文中,對於李楊關系有生動的比喻。「一個陰暗有霧的日子,有兩個小孩在沙灘上玩耍,其中一個說:『喂,你看到那閃爍的光了嗎?』另一個回答說:『看到了,讓我們走近一點看。』兩個孩子十分好奇,他們肩並肩向著光跑去。有的時候一個在前面,有的時候另一個在前面。像競賽一樣,他們竭盡全力,跑得越來越快。他們的努力和速度使他們兩個非常激動,忘掉了一切。「第一個到達門口的孩子說:『找到了!』他把門打開。另一個沖了進去。他被裡面異常的美麗弄得眼花繚亂,大聲地說:『多麼奇妙!多麼燦爛!』「結果,他們發現了黃色帝國的寶庫。他們的這項功績使他們獲得了重獎,深受人們的羨慕。他們名揚四海。多少年過去,他們老了,變得愛好爭吵。記憶模糊,生活單調。其中一個決定要用金子鐫刻自己的墓誌銘: 『這里長眠著的是那個首先發現寶藏的人。』另一個隨後說道:『可是,是我打開的門。』」 李政道接著說:「我和楊的合作在二十多年前結束了。它的價值,不需要更多的說明,就如我們已發表的科學論文所表現出的那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楊振寧曾形容他和李政道的關系,「有時候比我們和我們的太太之間的關系還要密切…,這樣深厚的一個關系,破裂的時候,我想跟一個婚姻的破裂,是在同一等級的痛苦。」楊振寧表示李政道是自己最成功的合作者,與李政道的決裂是他今生最大遺憾。
⑵ 楊振寧與李政道之間有什麼矛盾
在楊振寧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個舉足輕重不可迴避的人物,從1946年開始,兩個人的合作長達16年之久,並因「宇稱不守恆理論」同獲諾貝爾獎,被後世學者銘記,他倆的合作關系在近代物理科學歷史上,相當罕見。然而,從1962年以後,兩個人的關系徹底決裂.2002年在楊振寧的直接推動下,在台灣出版了江才健寫的《楊振寧傳》,書中用大量篇幅敘述了李政道和楊振寧合作和分裂的事情,引起了學術界的很大震驚。
下面是李政道說的:
我和楊振寧的分裂,無疑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很大的悲劇,但它是事實,無法迴避。自1962年與楊振寧合作破裂後,我一直保持沉默。1982年楊振寧在他的英文文集里公開發表了他對這一問題的描述。他對此事的描述和我對事情實際經過的記憶相差太大。於是我不得不在1986年作了書面說明。在今年4月3日前,這是我唯一的一次對事實的公開說明。這一說明是用英文寫的,獲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在這之後我繼續保持沉默,祈望這件事就此了結,不再糾纏。可是楊振寧卻把事情轉向了中文讀者,借用《楊振寧文集》(1998年出版)等一些中文出版物繼續對我攻擊。去年,在楊振寧直接推動下,終於又在台灣出版了江才健寫的《楊振寧傳》,編造了更多不真實的故事。因此,我不得不再一次打破沉默。
我和楊振寧爭論的主要焦點是:在1956年我們合作發表,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中,有關宇稱不守恆的思想突破是誰首先提出來的。本來這個問題是無需爭論的,可是楊振寧在1982年忽然用英文發表文章,宣稱當初這個思想突破是他一個人提出來的,當時我還反對。1986年我在用英文發表的文章里指出楊振寧的說法與事實不合,之後,楊振寧就改用中文不斷地繼續發表和加強他1982年對我的攻擊,完全不顧1956年的事實和經過。
事實是,1956年,是我首先獨立地做出了這個思想突破。接著,立刻就有多位實驗物理學家按照我的想法進行了實驗和分析,證明了我的想法是可行的,並發表了記載此事的科學論文。在這之後才有我和楊振寧合作寫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的論文和吳健雄等對該論文的實驗證實。對於這項事實,當時進行實驗予以證實的物理學家後來又發表了回憶文章,對事情發生的時間和經過做了細致、客觀的描述。因此,很容易證明在我和楊振寧兩人完全不同的說法中哪一個是假的。這種情形是相當驚人的,在科學史上可能也是很少見的。
我和楊振寧的分歧是中國學術界十分關心的事。現在事情又有了新發展,我覺得有必要讓中國國內和海外華人學者及所有關心此事的炎黃子孫能進一步了解李楊合分的真實情況。因此,我才把就此事回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女士的全文及當年有關的英文資料的中文翻譯,匯集出版,公布於眾
⑶ 楊振寧與李政道,誰的貢獻更大
楊振寧的貢獻更大。
楊振寧在近代物理學上的地位,可以排進世界前五,而李政道連前五十都進不了。雖然他們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李政道除了和楊振寧一起合作的宇稱不守恆定律以外,達到諾貝爾獎水平的成果沒有,而楊振寧除了宇稱不守恆定律外,至少還有三項甚至更多諾貝爾獎級別的學術成果,只是諾貝爾獎在同領域內不會把獎項發給一給人才沒有再次獲獎。
近代理論物理學許多領域的發展,都與楊振寧有關,楊振寧與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費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結構模式,即費米——楊模型;與米爾斯合作,提出的規范場理論,確立了楊振寧20世紀後半葉物理學奠基人的地位。尤其是楊米爾斯理論,可以說是近現代物理的基石,大統一理論的指路明燈,比宇稱不守恆的意義還要重大。
在物理學界一致認為,楊米爾斯規范理論是一流的工作,楊巴克斯特方程是二流的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宇稱不守恆只能算三流的工作,從這些評價上就可以看出楊振寧在基礎物理學上的巨大成就。
楊振寧的的主要成就:
1、弱作用宇稱不守恆(諾貝爾獎工作)
2、Yang-Mills非交換規范場理論(弱電統一的基礎之一)
3、費米子系統的Bethe ansatz嚴格解和Yang-Baxter方程(引起數學領域對辮子群和紐結理論的廣泛研究)
4、非對角長程序(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論之一)
5、磁單極子的量子化和規范理論中的拓撲結構(拓撲場論的開創性工作,微分拓撲被引入物理學)
6、Lee-Yang單圓定理(相變現象的基礎理論)
7、2D Ising model的自發磁化和臨界指數(臨界現象和普適類的開創性工作)
8、玻色氣體的Lee-Huang-Yang修正(富有遠見的理論,50年後方被冷原子實驗證實)
⑷ 李政道與楊振寧的關系為何決裂
1946年,李政道赴美國芝加哥大學,跟隨理論物理大師費米做研究。1949年,楊振寧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訪問,情商所長奧本海默(美國原子彈之父)邀請李政道也來到普林斯頓。
根據大陸鳳凰網研究指出,此時二人之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導火線竟然是論文署名順序的問題。按照英文著作慣例,署名按英文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因此應該是「李政道和楊振寧」。據傳楊振寧提出要求,希望排在前面,因為他比李政道大4歲。
後來李政道、楊振寧又合著了一篇論文,也為日後的重大發現—「宇稱不守恆」奠定了基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1957年宣布2人獲諾貝爾物理獎。
當兩人前往瑞典領獎時,又為了排名起爭執。楊振寧希望授獎時他能在李政道之前,並且去說服李政道夫人秦惠莙。秦惠莙認為,假如為這件事鬧出笑話,讓外國人看不起,太丟臉。李政道勉強同意。但是對楊振寧的這些要求,李政道覺得太無聊。終於,他們不再合作。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所長奧本海默對此失望至極,因為,奧本海默曾說,他最喜歡看到李政道、楊振寧在校園裡面討論物理。兩人之間決裂,實屬華人科學界的重大損失。
資料拓展:
宇稱不守恆理論:
宇稱不守恆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為鏡像的物質的運動不對稱.由吳健雄用鈷60驗證。科學界在1956年前一直認為宇稱守恆,也就是說一個粒子的鏡像與其本身性質完全相同.
1956年,科學家發現θ和γ兩種介子的自旋、質量、壽命、電荷等完全相同,多數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粒子,但θ衰變時產生兩個π介子,γ衰變時產生3個,這又說明它們是不同種粒子。
1956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在深入細致地研究了各種因素之後,大膽地斷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種粒子(後來被稱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環境中,它們的運動規律卻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說,這兩個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鏡子的話,它們的衰變方式在鏡子里和鏡子外居然不一樣!用科學語言來說,「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稱不守恆的。
在最初,「θ-τ」粒子只是被作為一個特殊例外,人們還是不願意放棄整體微觀粒子世界的宇稱守恆。此後不久,同為華裔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用一個巧妙的實驗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從此,「宇稱不守恆」才真正被承認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基礎科學原理。
吳健雄用兩套實驗裝置觀測鈷60的衰變,她在極低溫(0.01K)下用強磁場把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左旋,把另一套裝置中的鈷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轉向右旋,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互為鏡像。
實驗結果表明,這兩套裝置中的鈷60放射出來的電子數有很大差異,而且電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對稱。實驗結果證實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
⑸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在物理領域的學術上貢獻更大
楊的不守恆理論,是排第二位的。排在他前面的是李政道。
⑹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更有名
李政道在學術上比楊振寧有名。2007年的諾貝爾獎的頒獎大會上邀請了李政道參加,以紀念1957年他與楊振寧獲獎50周年。但是沒有邀請楊振寧,就說明了國際學術界對楊振寧的看法。
生活上,楊振寧比李政道有名。楊振寧甚至比所有諾貝爾獲獎者都有名!
編故事,楊振寧也很有名。
⑺ 楊振寧和李政道
李政道入學後不久,由於他有雙份獎學金,經濟上比較寬裕,就買了一輛二手小轎車。1947年夏天,他和楊振寧、凌寧開著這輛車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峽谷遇險的故事外,書中披露,李政道還說起一個有趣的細節:出發前,楊振寧提議三人按比例出錢,把那部車子買下來,回來後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錢買下車子。楊振寧的這個提議究竟意味著什麼,後來李政道才琢磨過味來。他對楊振寧的精於算計頗有感觸。
⑻ 楊振寧和李政道這兩個人為什麼會交惡
因為楊振寧多次在與李政道合著的論文中糾結姓名排序的問題,這讓李政道感到非常不爽,李政道甚至認為楊振寧人品有問題,主動和楊振寧決裂的。
楊振寧和李政道同為西南聯大的校友,楊振寧比李政道高了兩個年級。上世紀40年代,倆人先後被派往美國學習深造,並先後進入了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這才開始有了交集。在芝加哥大學楊振寧和李政道一同工作研究,並聯名發表論文,倆人逐漸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出於情面,李政道雖然同意了楊振寧的這個請求,但是心存芥蒂,倆人也因此產生了隔閡並暫停了合作。這件事為日後倆人徹底決裂埋下了禍根。
後來,李政道離開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的就是想和楊振寧拉開距離。
⑼ 楊振寧和李政道誰在物理領域的學術上貢獻更大
著名科學家張雙南在2017.2.24講:學術界公認,楊振寧的學術地位高於霍金。
楊先生現在在世界物理學界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物理學家的名字,像麥克斯韋、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初建時的海森堡、薛定諤以及狄拉克。現在再要往下排的話,楊振寧的名字就要算在裡面了。一般認為,楊振寧是古往今來科學家中排名第10位(也有前15位之說)。
丁肇中先生,在楊振寧70歲生日宴會上曾這樣說:提到20世紀的物理學的里程碑,我們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對論(愛因斯坦),二是量子力學(狄拉克),三是規范場(楊振寧)。
在國內,也見到科學史專家的論文持類似觀點:
「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上,20世紀堪稱物理學世紀,物理學家繁若群星。如果說20世紀上半葉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的旗手,那麼下半葉當推楊振寧。正像相對論於愛因斯坦一樣,規范場是楊振寧在物理學領域的最高成就。」(高策:《楊振寧與規范場》,載《科學與中國人》1995年第3期)
李政道當然也很偉大,但與楊振寧相比,確實不是一個層次的。因為宇稱不守恆只是楊振寧的一個次要的貢獻,楊振寧有13項諾貝爾獎級別的成就,而李政道只有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