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朱棣文為什麼以為獲得諾貝爾獎只是一場玩笑
朱棣文1997年10月15日凌晨,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在睡夢中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打電話的是他的學生,那學生激動地說道:「朱先生,恭喜您獲得諾貝爾獎!」還在睡夢中的朱棣文以為是哪個學生的惡作劇,於是漫不經心地回答道:「開什麼玩笑!」
可是,剛剛放下電話,一名記者又來電話問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感想,他還是不信,只好說:「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後來電話不斷打進來,直到自己所在的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有關人員告訴他,得諾貝爾獎的消息已在互聯網中傳開了,朱棣文這才相信獲獎是真的。
朱棣文不輕易相信自己獲獎,這與他平時為人非常謙遜有關,他從事研究工作總是如痴如醉,很入迷,這也怪不得他對獲獎一事以為只是一場玩笑。即使在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後,他仍然平靜得異平尋常,他說:「獲獎只是說明我的運氣比較好。想想看有這么多比我傑出的科學家都沒有得獎,我便不會把它看得太重。我不希望因這個獎勵打斷我的時間表,我仍會像往常一樣地去學校上課。」
『貳』 明朝的皇帝朱隸的兒子是朱棣文嗎
不是,朱棣有下面四個兒子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後。徐達外孫。自幼端重沉靜,因體胖而行動遲緩,明太祖欣賞其才。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冊封為燕世子,後守衛北平。成祖即位後於永樂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為皇太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為洪熙,登基後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朝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明仁宗隨父征戰多年,知道創業很難,重用戶部尚書夏元吉,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輔政,採取了一系列減少國家開支的措施,對國力的恢復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他在位期間,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減輕刑法,對開封、山東等地賑災免糧。用人,行政均得後人稱善。他一即位,即決定將首都遷回南京,以免漕運的巨大花費。體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後從政僅8個月,就一病不起,於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臟病五月辛巳(十二)(1425年5月29日)崩於欽安殿,廟號仁宗。葬於明獻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熾雖廟號「仁宗」,但延續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時生殉5名妃嬪。
漢王朱高煦(1380年12月30日-1426年10月6日),乃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封高陽王,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成祖於危難之中,永樂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晉封漢王。於是他恃功驕恣,兇悍不法,妄想篡奪太子朱高熾之位。朱高熾死後,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他曾企圖伏擊其侄子明宣宗,結果失敗。宣德元年八月初一(1426年9月2日),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謀反,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八日,宣宗率軍出征,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師,軟禁於皇城內。在宣宗前往探視時,被朱高煦使腿將其絆倒,宣宗惱怒,命力士將其置入銅鼎後在外用火燒死,諸子其後也被全部處死。
趙簡王朱高燧(1383年1月19日-1431年9月),是明成祖朱棣嫡第三子,明朝第二次封的一代趙王,乃仁孝文皇後徐儀華所出。朱高燧於永樂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為趙王,不久命居北京。最初,朱高燧恃寵,時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漢王朱高煦合謀奪嫡,並誣陷太子朱高熾。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得知其不法之事,大怒,立刻誅殺他的長史顧晟,同時褫奪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熾求情才得免。後來明成祖選擇國子司業趙亨道及董子庄為長史輔導他,他的行為才稍改善。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明成祖病重。護衛指揮孟賢等人勾結欽天監王射成及內侍楊慶的養子偽造遺詔,打算毒死明成祖,廢太子朱高熾,立朱高燧為帝。總旗王瑜姻親高以正為孟賢策畫陰後謀告訴王瑜,王瑜立刻上告明成祖。不久,孟賢就被遞捕,得偽詔,伏誅,而王瑜就陛為遼海衛千戶。明成祖問朱高燧:「你做的嗎?」他十分害怕,嚇得說不出話。但太子極力為他辯解:「這是下人的所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自此,朱高燧行為日益收斂。明仁宗即位,加朱高燧歲祿二萬石,並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六(1425年5月3日)就藩彰德府,同時放棄常山左右二護衛。明宣宗即位,又賜田園八十頃。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至單橋,尚書陳山迎接明宣宗。陳山建議捉拿朱高燧,因為他和朱高煦共謀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趙王也可能謀反,勞煩明宣宗。此時明宣宗猶豫未決,唯有楊士奇認為不可。明宣宗說:「先帝和二位叔叔甚為友愛。漢王謀反,朕不敢赦免。但趙王沒有謀反跡象,朕不忍心辜負先帝。」後來朱高煦至北京,亦說嘗試遣人與朱高燧通謀。戶部主事李儀及尚書張本請求削趙王護衛,宣宗不聽。次年,朱高燧放棄常山中護衛及群牧所、儀衛司官校。宣宗命收回護衛,但無而收回儀衛司。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過世,謚號簡,長子悼僖世子朱瞻早卒,一年後其子朱瞻塙就嗣位。
皇子朱高爔(1392年1月18日-?),幼殤,未封,生母不詳
『叄』 朱棣文的生平事跡
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科學家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祖籍中國江蘇太倉。父親朱汝瑾是國際知名的化學工程專家,母親李靜貞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 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後留校做了兩年博士後研究,1978年到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1983年任該實驗室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1990年任該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2004年6月被任命為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朱棣文研究的領域包括基礎原子物理、激光、生物物理等。1997年因「發明了用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方法」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他同獲該獎項的是美國科學家威廉·菲利普斯和一名法國學者。還曾獲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
朱棣文曾多次訪問中國。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肆』 朱棣文的性格特點
一言不慎,朱棣文成眾矢之的
2009年09月28日
華裔美國人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那應是他職業和學術生涯的高峰,但卻不是他職業生涯的頂峰,今年初,朱棣文獲得奧巴馬總統欽點,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那是朱棣文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當今時代,即使在美國,也是官員更有權勢和影響,堂堂能源部長的官位,當然超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奧巴馬看上朱棣文,應該是他們在綠色能源上持相同觀點。朱棣文倡導綠色能源,無疑為奧巴馬與全球變暖作戰提供了武器,同時,奧巴馬也想以此顯示出他對華裔的關照不比布希們差。
在美國政府架構中,部長之間的權力有較大差別,能源部不算是小部門,但到底比不上國務院、財政部那樣的一流大部,國務卿、財政部長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媒體的標題新聞上,在美國與中國的高峰經濟戰略對話上,希拉里、蓋特納是美方對話的主力,能源部長的名頭較少出現在媒體頭條。但這兩天,朱棣文的名字卻出現在了標題新聞上:美國著名的《瑞傑報道》綜合新聞網站登出了這樣一條標題新聞「能源部長責罵美國人像孩子不懂事」,該標題鏈接了一條《華爾街日報》的博客新聞,那條新聞報道說,在一次能源會議上,朱棣文稱在能源問題上,美國人就像是十歲的孩子一樣。
當然,朱部長並非是說美國人不懂什麼是能源,他說的是,普通美國人不明白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減少尾氣的排放。在朱部長的那段講話後,美國能源部立即發表了一個聲明,稱部長並非是稱美國公眾是十歲的小孩子,本意是要美國孩子們學習節省能源,也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幫助公眾認識到清潔能源關繫到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為什麼美國能源部要發表這樣的聲明?當然是朱部長的那番把美國公眾比作不懂事孩子的講話惹了眾怒,僅僅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博客新聞下面就有上千條跟帖評論,許多評論對朱棣文的教訓表示出不小的憤怒。很明顯,能源部的聲明是越抹越黑,那是把美國公眾更當小孩子了。怎麼就是朱部長提倡教育孩子節省能源呢,明明就是把成年美國人比作不懂事的孩子嘛!
不知朱部長是否去讀那些跟帖評論,如果他仔細讀了那些評論,應該知道他的那一番低看公眾智商和知識的講話,不僅反映出他科學家的書獃子氣,而且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要提高公眾智力的說法的確是撞在槍口上了。從這一點來講,朱棣文部長有些冤了。如果他不信,可以讀讀如此公眾的評論:「我們的政府連預算都不能平衡,還要試圖控制地球的溫度。」(評論者指的是朱棣文部長試圖以減少汽車尾氣去與全球變暖作戰)、「總算政府里有了朱棣文部長那樣的聰明人,我得承認諾貝爾獎得主一定比我聰明」(這是明顯的諷刺)、「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精英』在政府里做事?」(這是對奧巴馬任命一大批教授、學者做官的不滿)。
自奧巴馬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的權力和管轄范圍越來越寬,從國有化銀行、汽車公司到要管理汽車的排放量,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感到政府在干預他們的生活、限制他們的自由。比如,應該開什麼樣的車等等。此外,美國公眾向來對精英的居高臨下有反感,朱棣文把美國人比作孩子的說法正是犯了這樣的忌諱。他也許可以在大學課堂和實驗室里對學生們說這樣的話,但對美國公眾卻不行,因為學生不能選舉老師,但官員卻是受命於選民。目前,美國各地都對奧巴馬的大政府政策以及精英執政有越來越大的逆反,朱棣文把美國政府比作「家長」、把公眾當成「孩子」的言論,正好成了美國公眾攻擊的靶子。
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身陷企業倒閉風波遭逼退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歷史上第一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目前正面臨重大考驗。獲得5億多美元聯邦貸款擔保的美國清潔能源企業Solyndra公司數月前突然破產,令朱棣文面臨指責。在促其下台謝罪的指責聲中,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現在還很難說。
朱棣文17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能源委員會院的調查小組委員會,就曾被奧巴馬政府當作創造就業樣板的Solyndra太陽能板公司倒閉案舉行的聽證會。包括主席在內的多位共和黨議員,當場指朱棣文明顯違法,問朱棣文是否應下台謝罪,並向美國人民道歉。
朱棣文被質疑的,主要是該信貸的合法性,以及其中隱瞞公司財務狀況的政治操作。
Solyndra公司主要投資人俄克拉何馬州石油大亨凱瑟(George Kaiser),是奧巴馬總統的金主,奧巴馬訪問Solyndra時,曾被要求聯邦政府採用該公司的產品,奧巴馬表示將考慮。
朱棣文17日堅持他的清白,表示Solyndra信貸的決定未受白宮影響,而貸款本來就存在風險,當初評估的風險只有7.8%。
共和黨議員於聽證會對朱棣文窮追猛打,認為朱棣文不可能一個人被蒙在鼓裡。民主黨議員則盡量為他護航,場面充滿火葯味。聽證會由上午10時一直進行到下午2時許,主席史登斯(Cliff Sterans)仍然沒有喊停的意思。民主黨議員不滿聽證會中各議員反復詢問同樣的問題,表示不如讓朱棣文將來以書面答復,民主黨議員主張應該結束聽證,史登斯則要投票決定。後來雙方妥協,聽證會於下午4時前結束。
奧巴馬政府已釋出10餘萬頁以電郵為主的Solyndra公司相關資料,而共和黨議員仍繼續調查。
朱棣文17日在國會仍然陳述他的理想。他說他當初離開斯坦福大學,轉任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領導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
現在不只是共和黨議員攻擊朱棣文,「歐巴馬2008年競選陣營研究主任」凱洛(Dan Carol)在今年2月發出的電郵,早已建議奧巴馬將他及其它能源部高級主管撤換,要棄車保帥。
明年是大選年,華府的氣氛越來越政治對立。共和黨人不會放棄能夠打擊民主黨人的機會,奧巴馬政府僅存的華裔部長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也是各界矚目的焦點。
朱棣文:從學界到政壇隨意徜徉
「下邊我終於要介紹今天的發言人。他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那時開創了用激光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下邊有請朱棣文。」
掌聲未落,一位精神干練的人已走上講台,面對來自各國的科學家,他輕松地微笑著說:「謝謝主持人的介紹。聽起來真牛。但這說的是誰啊?」台下當即又響起一片掌聲和笑聲。
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國能源大會上的開場白。這位生長在美國的華人,從一個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學,直到今日在世人矚目之下即將步入政壇,一路不無艱辛,卻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閑庭散步。
「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當被問到家庭,朱棣文總是打趣說,自己出身於一個「科學世家」。祖父輩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後畢業於中國和美國高等學府並在美國定居下來。
「我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來有6個高等學歷,而我只有一個。不過我後來得了諾貝爾獎,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學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學校里各門功課紀錄的保持者,老師們總是記得哥哥的名字,並希望朱棣文能表現得同樣優秀,可朱棣文聰明有餘,卻更隨性,父母不大過問他的學習,他也只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他通過看書學會了網球,甚至進了校網球隊,還用小店裡買到的竹子自學撐桿跳,「很快就輕松跳過兩米四」。
那時候朱棣文最喜歡的聖誕禮物是一些復雜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絲釘堆滿客廳,直到幾天以後擊破媽媽忍耐的底線。
說起這段自由自在的兒時時光,他說:「我喜歡動手,現在才知道,那些親手建造模型的游戲時光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職業。我總能生動地想像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腦子里把它們轉來轉去。」
在高中最後一年,他靈感突發,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垂測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後,他用得了諾貝爾獎的技術造出原子噴泉干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由於成績並不突出,朱棣文未能進入最有名的大學,而是考入羅切斯特大學,可他卻很知足,「沒人知道我哥哥,。終於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這里,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師,朱棣文總是心懷感激地說:「這位老師讓我們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是特殊和獨立的個體,使我們能盡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後研究後,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朱棣文獲得了該校的教職。但目光長遠的學校卻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職前出去走走看看。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繼續「閑逛」。誰知道,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剛抓住一個原子」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聞名的電子及物理學實驗室,在這里進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項諾貝爾獎。1978年,初來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許做一陣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選領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謀深算」的行家裡手以及充滿好奇的「毛頭小子」隨意聊天,和任何對胃口的人合作。這讓朱棣文如魚得水。
不同於校園,貝爾實驗室的每個工作人員最多隻能雇一名技術員和一名博士後,這種小規模研究組的架構使得交流和合作成為必然。他說:「我們彼此都太熟了,誰開哪輛車都知道,周末誰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講座後、午飯間、聚會中和球場上,朱棣文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新近發生的科學趣人趣事所環繞。貝爾實驗室被朱棣文稱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繪為一段「神奇的時光」。
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不停飛奔(大約每小時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一些過來人屢試屢敗,朱棣文就將適時出現的自己稱為一個可以被「毒害」的年輕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說:「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敗了,你來試試吧。」一番演算顯示這實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調侃說,自己終於明白老者為什麼把這個問題交給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封了實驗室的門,朱棣文一個人泰然地坐在安靜的研究所里,看窗外雪花紛飛,猶如童話世界。他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先把原子凍得動彈不得,然後再動手抓它?他將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結果告知了老闆,老闆說:「你想做一些瘋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過,就帶著你的人做,不許再招其他人......」
就這樣,朱棣文很快將紙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實驗,他將真空室里的原子凍到接近絕對零度,又用六道激光從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落入了陷阱。據說,他當時跑去告訴老闆:「您猜怎麼的?我剛抓住一個原子。」老闆說:「不錯。抓到你打算干什麼?」朱棣文說:「我也不知道......但這還真是不錯!」十年之後,這項當年前景渺茫的實驗結果變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打破了該獎項只屬於理論物理的神話。
有趣的是,當朱棣文給媽媽打電話告知獲獎的消息,這位母親略帶嗔怪地說:「這挺好。可是,親愛的兒子,你打算下次啥時候來看我?」
走進科學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對科學界的全新領域產生好奇。他將之比喻為走進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論看到什麼都是新的。潛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現在已經抓住了原子,為何不試試抓住更大一點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質,多聚物什麼的。
完全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朱棣文隨手翻了翻生物書,那是一本1500頁的大厚書,他只看了150頁就什麼也看不進去了。朱棣文於是跑到生物學家那裡,用他僅有的那點生物學知識與他們聊天,說出自己的猜測和感興趣的地方。多數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這想法太沒根據啊」,或者「這個從前已經有人做過了。」只有極個別的時候別人會對他說:「哎呀,這正是現在的中心問題。」朱棣文取經回來,帶著可行的問題去看生物教材和論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學的前沿文獻。
開始似乎就是沒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帶領他的學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鏈狀DNA分子的兩端。他們發現可以抓住。「何不試著看多大的力氣能夠揪斷它?」他們發現怎麼也揪不斷--DNA分子原來是這么結實的。「不如再鬆手試試!」結果這些生物的門外漢第一個發現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彈簧一樣縮作一團,每次縮的方式還不一樣。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顯示出來的狀態正可以用來研究它們的性質。就這樣,朱棣文成功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陌生的領域。藉助他發展的物理學技術,生物界展開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實驗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曉博士感嘆:「朱棣文對科學具有一種異常敏銳的直覺。同時他還給組內成員很大的自由,總是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對學科間合作的重視不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職於斯坦福大學十年之後,他和幾位教授一起牽頭組建了一項名為Bio-X的項目,意在讓來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工程學甚至法學的專家能夠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繼續發展壯大。
為了人類未來
1966年,朱棣文剛從高中畢業。畢業生紀念冊上的他,相貌嚴肅,旁邊加評注--「具有科學頭腦」。現在看來,這句話遠遠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業。
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自傳中,朱棣文寫道:「我當年離開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負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寬容的。」在寫下這句話時,他恐怕沒有預料,在自己樹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後,竟然辭別斯坦福穩定的工作,回到闊別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園。
2004年,朱棣文經過毛遂自薦,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學教授。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工作人員達40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這幾年已著手開展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本人更是兢兢業業,成為美國當今最著名的環保宣傳者之一。常常見他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各類論壇,襯衫袖子捲起,談笑風生。身為科學家,利用科技解決能源問題是他講話中最重要的主題;詼諧的語言、豐富的數據,和富有邏輯的論證是其最大的特點。
朱棣文說:「我們總是說『等到完全確定時再開口』。但是在環境問題上,等到你確定時,一切已成定局。現在,大多數人寧可花1000美金修一個大理石廚台,也不願用這筆錢來改善廚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對於為何進行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多麼危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能做什麼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實際行動」號召尋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們一番梳妝,西裝革履,圍著一棵枯樹擺出各種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樹杈上。在現場視頻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對他的諾貝爾獎模特們說:「別笑,沒什麼好笑的。」--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張智商最高,也最正統的行為藝術照。(題圖,你能辨認出朱棣文嗎?)
朱棣文為環境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獲得了新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垂青。奧巴馬提名他為新一任能源部長,要將這個毫無政治經驗的科學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間來,幫助完成自己的許諾--讓美國變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獨立。
作為對此的回應,現年60歲的朱棣文在提名儀式上表示:「有人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復興經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委任小組的一員,我也相信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經濟,同時還要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顧自己多年歷程的訪談中,稱自己走過的路都像是一場「隨意的徜徉」(random walk)。經歷過自由的幼年和堅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對後來人說:「在一生中,你必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帶著你的熱情去迎戰,永遠不放棄。
『伍』 朱棣文哪個朝代﹖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美國華裔物理學家,生於美國聖路易斯;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現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四子。
『陸』 朱棣文的介紹
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12、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34。1970年畢業於羅切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學位4,1976年獲得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學位3。1978年,擔任美國物理學會理事4。1993年,獲頒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4年,獲亞瑟蕭洛獎及威廉梅格斯獎;199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53。1998年6月5日,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6。2004-2008年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71。2008年12月15日,獲得美國第56屆當選總統奧巴馬提名出任美國第12任能源部長28。
『柒』 朱棣文生平簡介是怎樣的
朱棣文簡介:姓名:朱棣文(StevenChu);
出生年代:1948年;
職稱:物理科學家;
國家:美國;
個人情況:朱棣文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他的父母是江蘇太倉人,20世紀40年代來到美國。朱棣文排行老二。
朱棣文197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8年,朱棣文進入美國貝爾實驗室任研究員;1983年他加入美國著名的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擔任量子電子學研究部主任。1987年開始,他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物理和應用物理,成為該校首位華人教授,1990至1993年他還擔任了該校物理系第一位華人主任。
朱棣文是第一個可以控制和移動一顆原子的人。這成就使他在1987年獲得美國物理學會在激光光譜領域的布洛依達獎;1993年他更獲得費塞爾國王國際科學獎;1997年12月10日是他一生最光輝的一天,他步進殿堂,領取了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是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再一次為中國歷史寫上了輝煌的一頁。他得獎是因為他研究出新的方法,用激光把原子冷凍至超低溫。他一直醉心於原子物理和激光物理的研究,發展出激光冷卻和俘獲原子的技術。這些技術不但可以用來製造先進的醫學儀器,還可用來設計更精確的原子鍾,以改善太空航行和定位的問題。
『捌』 朱棣文的資料
專業為物理應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畢業於羅徹斯特大學,獲數學學士和物理學學士;1976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目前現職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和應用物理教授。
『玖』 朱棣文為什麼不回中國
就一遍又一遍告訴我們這樣做不對。把我們的思維都給固體話了。久而久之。老師,家長。可以這樣說諾貝爾獎要得是創新。但是,都是因為大人們從小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當我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這樣做是錯的。怎麼做才會做對。不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錯的,我們之所以拿不到獎
『拾』 太倉朱棣文小學的鬧鬼事件。
中國的教育是無神論,難道還有有鬼論。什麼鬧鬼的都是人為事件,把那隻鬼捉住就沒有鬧鬼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