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歷史比較法
擴展閱讀
價格二元以內的股票 2025-09-14 04:05:27
wb股票行情 2025-09-14 03:20:31
一百塊錢能買股票嗎 2025-09-14 03:19:48

歷史比較法

發布時間: 2021-07-18 20:21:37

⑴ 比較歷史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的異同

比較研究法就是對物與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或相異程度的研究與判斷的方法。比較研究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律與特殊規律的方法。
根據不同的標准,我們可以把比較研究法分成如下幾類。
1.按屬性的數量,可分為單向比較和綜合比較。
單項比較是按事物的一種屬性所作的比較。綜合比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種)屬性進行的比較,單項比較是綜合比較的基礎。但只有綜合比較才能達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質的目的。因為在科學研究中,需要對事物的多種屬性加以考察,只有通過這樣的比較,尤其是將外部屬性與內部屬性一起比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按時空的區別,可分為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就是對空間上同時並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態進行比較。如教育實驗中的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同一時間各國教育制度的比較等都屬於橫比。縱向比較即時間上的比較,就是比較同一事物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從而認識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對一些比較復雜的問題,往往既要進行縱比,也要進行橫比,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
3.按目標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尋求不同事物的共同點以尋求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求異比較是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屬性,從而說明兩個事物的不同,以發現事物發生發展的特殊性。通過對事物的「求同」、「求異」分析比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事物發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4.按比較的性質,可分成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所以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質,也要把握事物的量。這里所指的定性比較就是通過事物間的本質屬性的比較來確定事物的性質。定量比較是對事物屬性進行量的分析以准確地制定事物的變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各有長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應追求兩者的統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畢竟是一個不同於工人製造產品的活動,很多東西並非能夠量化。但也不能一點數量觀念都沒有,而應做到心中有「數」,並讓數字來講話。
5.按比較的范圍,可分為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
認識一個事物,既可以從宏觀上認識,也可以從微觀上認識。從宏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則是宏觀比較。從微觀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對事物的異同點或基本規律進步比較,則是微觀比較。

⑵ 關於語言研究中歷史比較方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尋找幾個事物共同點或不同點的方法,此法是對比法,符合題意;
B、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推理的方法是推理法,不符合題意;
C、根據記錄結果進行計算的方法是計演算法,不符合題意;
D、把復雜的問題簡化的方法是化簡法,不符合題意;
故選A.

⑶ 歷史:對比法,英,美三次革命

英國
特點:曲折復雜與長期性
英國通過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原因: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和發展
2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
3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4封建王朝專制統治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
意義:1.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
2.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本主義掃清了道路。
3.推動了世界歷史進程。

美國
特點: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通過民族解放運動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原因:1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2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3英國殖民壓迫、掠奪
4北美人民積極要求擺脫英國壓迫爭取民族獨立
意義:1)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使美國贏得了獨立;
2)有利於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開辟了道路;
3)對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

法國
特點: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結盟
通過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方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原因: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
2.階級矛盾尖銳(第一等級:教士;第二等級:貴族;第三等級:農工資民)
3.財政危機(三級會議的召開是導火線);
4.北美獨立戰爭,英國工業革命的推動
意義:1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
2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

⑷ 歷史事件的異同比較的方法

發生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時間內容、結果、以及事件的影響

⑸ 歷史比較語言學都包括什麼

歷史比較語言學 19c初形成的運用歷史比較法研究語言親屬關系及其歷史演變的新學科。它是19世紀西方語言學的主流。把各種語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時比較或把同一種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進行歷時比較,以構擬它們之間在語音、詞彙、語法上的對應關系和異同的一門學科。 歷史比較語言學產生 18世紀對語言標本大量搜集,為歷史比較准備了材料。最初比較研究是從19世紀初對日耳曼語族、羅曼語族、斯拉夫語族內部各種語言的比較開始的。 19世紀初是思維和研究方法急劇變化時期。當時比較解剖學、比較植物學、比較地理學等學科相繼誕生;哲學和法學等領域廣泛運用的是歷史方法。歷史比較語言學所採用的歷史比較方法正是由自然科學移植過來的。 歷史比較語言學早期重要學者 拉斯姆斯•拉斯克。丹麥語言學家,《古代北方語或冰島語起源的研究》(1818年出版)是其重要著作。從冰島語入手,把冰島語和歐洲許多語言比較,得出結論是:冰島語或古代北方語來源於古色雷斯語,由於古色雷斯語的最古老和唯一的殘余便是希臘語和拉丁語,因此,這兩種語言應該認為是冰島語的來源。其價值是原理和方法。在探索古代北方語的淵源時,拉斯克重點闡述了語言比較方法,注意到語音對應事實,發現了語音轉換規則。如果發現兩種語言中最不可少的原始詞有對應關系,並且數量很多,由此可以歸納出若干語音轉換的規則,而且在形式和結構中能看出一些對應來,那麼這兩種語言間便一定存在著密切的親屬關系。 弗朗茲•葆朴。德國語言學家,是第一個將梵語和其他印歐語言系統比較的學者。1816年出版的《論梵語與希臘語、拉丁語、波斯語和日耳曼語動詞變位系統的比較》是重要成果。目標是探索印歐語的原始語言,認為唯一辦法就是追溯語法形式的來源。葆朴看到梵語比其他歐洲語言保存著更多的原始形式,因此竭力想通過梵語來追溯原始印歐語最初狀態 葆朴是第一人:把大量相似相關的語法事實搜集起來,進行詳細比較從而有力地證明了印歐系語言的親屬關系。他把梵語引進了比較領域,從而創立了比較語法,使歐洲語言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葆朴是最早主張劃清語言學和語文學界線的學者之一。梵語在當時多數人心目中是通向原始世界的一把鑰匙,也就是說是被當作語文學的工具使用的。他在談到梵語時說: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語言。這標志著語言學概念的真正確立,對後來語言學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雅各布•格里木。德國學者,對歷史比較語言學建立作出過特殊貢獻。他十分強調研究民族語言的重要意義,指出即使是一種最小最被人忽視的方言,也應該被認為是神聖的,應得到尊重,因為它必然比最為人熟知最受人贊美的語言具有更多奧秘。認為探索語言的奧秘,對了解民族歷史來說有特別作用。有一種比骨骸、武器和墓穴更為生動的東西可以證明民族的歷史,那就是語言。我們的語言這同時也是我們的歷史。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研究語言,通過語言研究闡明民族的歷史,這就是格里木的宗旨。 語音演變規律格里木定律是其最突出成就。輔音分析,格里木完全是以拉斯克為基礎。拉斯克看到希臘語、拉丁語與古北歐語存在對應關系,格里木擴充了大量例子,加以系統的排比,概括成一個個對應條例,並進而對音變的有條理的性質作出了解釋。根據格里木解釋,日耳曼語族母語中自成一體的三組音跟更早的原始印歐語的發音比較,都曾發生過音變: A.原始印歐語中的濁塞音b、d、g,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塞音p、t、k。 B.原始印歐語中的清塞音p、t、k,變成了日耳曼母語中的清擦音f、th、h。 C.原始印歐語的送氣濁塞音bh、dh、gh,在日耳曼母語中變成了濁塞音b、d、g。 這項工作十分有意義:把所確立的對應理解為語音轉換的結果,證明語音變化的規律性。所確定的語音轉變規律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後來學者在研究印歐語言的關系時,都不能不以這一規律作為分析的基礎。 奧古斯特•施萊歇爾。德國語言學家,提出自然主義語言觀,開創自然主義學派。語言觀主要有: 第一語言有機體理論。受達爾文影響把語言與植物動物比。說語言是天然有機體,是不受人們意志決定而形成,並按照一定規律成長、發展而又衰亡和死亡的。其目的之一是為了突出語言物質性,然而把語言跟生物有機體等量齊觀,從根本上抹殺了語言的社會性。 第二,語言生命兩個時期假說。該假設是以他的語言有機體理論為依據的。他說語言生命和生物機體並沒本質區別,都有成長期和衰老期。成長期,它們由簡單結構變成復雜形式;衰老期,由達到的最高點逐漸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損害。認為語言上升階段在史前時期,從有史時期開始,語言歷史就是一部衰落史。兩個時期假說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流行的一種唯心史觀的反映。 第三,語言發展階段論。認為語言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所有語言都發端於詞根語,然後通過輔助詞的粘著,最後發展到高級階段,即印歐語開始衰落時那樣的屈折結構形式。他認為一切語言的形式起源都相同,一切比較復雜的語言形式都來源於比較簡單的語言形式,語言的粘著形式產生於孤立形式,而屈折形式又產生於粘著形式。施萊歇爾的這樣語言進化觀,只是一種假說,是無法用語言事實來驗證的。 第四,語言譜系樹理論。施萊歇爾在描述印歐語系時,比作一棵樹,樹干就是構擬的印歐母語(原始印歐語),支幹是各種印歐語,細支是各種印歐語的現代方言。在達爾文影響下,施萊歇爾把生物學描繪生物進化類別的樹形圖引進語言領域,變成了語言譜系樹。譜系樹理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親屬語言譜系分類(即發生學分類),形象清楚地表達了對語言相互之間關系的看法,對譜系分類研究確實起過一定推動作用。由於這一理論本身包含根本性錯誤,因此站不住腳。主要問題在於:施萊歇爾認為,在分杈前的某一時期內語言內部是完全統一的,從分杈開始,則完全分裂為兩種語言,而且這兩種語言似乎從此就沒有了任何聯系,這與語言變化的實際情況並不相符。 第五構擬方法。首創了構擬方法,把語言歷史比較工作大大地推進了一步。構擬(reconstruction)又稱為重建重構,指以留存語言成分的比較為基礎,推斷共同母語的原始形式的一種方法。在構擬的形式前面加*號來表示這並非是確實有歷史依據的形式。構擬方法確實是一種簡明有用的方法,它促使研究者注意語音演變的細節,並把研究結果歸納到構擬的形式中去。同時,有了構擬的形式,也便於說明語言歷史演變的情況。所以,構擬方法很快成了歷史比較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方法。波浪說 針對施萊歇爾譜系樹理論的缺陷,其學生施密特在《印歐語言的親屬關系》指出,在施萊歇爾所說的母語時期,實際上已經存在各種方言,因此認為語言分化起源於統一的母語的觀點不能成立,施萊歇爾的語言連續分裂觀點是缺乏事實根據的。波浪模型是由物理學借來的,他把語言形式的擴展視作從某一中心開始的波浪,形成許多同心圓,不斷向外傳播。波浪說使人考慮印歐語系各語言間的各種復雜關系,使人看清了譜系樹幼稚和簡單化毛病。王士元:詞彙擴展說

⑹ 歷史比較法的介紹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它是指將有一定關聯的歷史現象和概念,進行比較對照,判斷異同、分析緣由,從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認識歷史現象的性質和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⑺ 歷史比較法的語言學中的「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 從符號的任意性出發,必須要區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探討語言的狀態(共時態)和演化的階段(歷時態)是區分的關鍵。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並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歷時語言學,相反地,研究各項不是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相連續的要素間的關系,這些要素與一個代替一個彼此間不構成系統。研究共時態的尤為重要。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不是物質,語言是由互相聯系著的價值構成的系統,分析語言就是揭示出構成語言現狀的價值系統。歷史體現了個別成分在時間中的演化,歷史產生形式,系統使用這些形式。研究的重點是形式在系統中的作用,無需解釋其歷史的變化或產生的原因,因為這種解釋僅說明語言成分的變化,而不能說明語言系統。語言學從結構上進行解釋,說明形式及其組合規則。其方法是從具體的共時性中揭示出潛在的關系系統,因為正是這種關系創造並確定共時系統中的一切成分。

⑻ 舉例說明什麼是歷史比較法

「歷史比較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來探索語言發展規律的方法。缺點是不能聯系社會發展和語言的各個方面。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中特別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被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是分析歷史事物和評析歷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⑼ 歷史比較題的答法

首先要注重細節,不能只靠課本原文,要自己比較三者之間的不同,突出最主要的,放在前面,還有就是可以針對歷史背景來做一點修飾性的闡述,這樣老師就會稍稍喜歡了,再就是注重條理,即使難記的問題也顯得有味道一些,有些問題可以多說,老師改題很快,就是看那幾個關鍵詞有沒有,所以背書時不能死背,甚至可以不背,就是看,多看了,該記住的就記住了,其實回答大題都得這樣,實在不行就多答一些看答案,找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