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獨立公投的公投基礎
舊時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分合」就憑民意。
在國際法中,對於舊時殖民地的去留問題有著共識,即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可以通過投票來決定自己的去留問題。這點很好理解,殖民地一般地處宗主國海外,歷史淵源上是被壓迫的,又有著和宗主國不一樣的文化,本來就不是後者的一部分。不過,殖民地的獨立浪潮早就過去,該去該留也決定得差不多了,基本無爭議。 人道主義立場
一國之內,有團體遭遇嚴重不公平對待。
在後殖民時代,依然有一些地區在鬧分離或者獨立,那些在殖民地身上達成的國際共識顯然不適用於它們。其實說公投「獨立」是不太准確的習慣性用語,用「分離」更為妥當,因為有不分離、分離並獨立建國、分離且並入他國等不同選項,都屬於在一個群體內部決定一個地區的前途命運。這時候就出現了一個「補救性分離」的名詞。該詞何解呢?指的是出於人道主義立場,保護弱勢群體免於遭受迫害、毀滅而採取的救濟性措施。該理論的擁躉有以研究公共選擇理論而聞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獲獎者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等人。
科索沃
科索沃也屢屢在此次的克里米亞公投中被拿出來做對比。在科索沃地區的確發生過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並且,在2010年,國際法院曾經就科索沃公投問題給出過咨詢意見,雖然不具備強制意義,卻有軟性的「道德力量」。國際法院的這份咨詢文件出台過程就聲勢浩大——37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書面聲明,15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書面評論,29個國家和地區在持續九天的聽證會上發言,總共有4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司法進程,是國際法院歷史上參與國家數量最多、范圍最廣的案例之一。
民族自決權
對於真正牽動國際社會敏感神經的自決權(即指每一民族均享有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自由決定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權利)的范圍和是否存在「補救性分離」的權利,國際法院其實並未討論,也就沒有答案。對此,參與此次咨詢意見制定的國際法院大法官內部也有微詞。投了贊成票的西瑪大法官在咨詢意見後也附上了說明。他認為採取更加開明的辦法原本可以更好地解答許多參與者(包括獨立宣言的作者)提出的關於人民自決權和「補救性分離」的論點。
拋開國際法,如果一個地區發生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矛盾實在不可調和,國際社會出手的案例也有。
東帝汶
當初印尼強行出兵,東帝汶成為了印尼的第27個省,發生了非常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據統計,在被印尼統治的20多年中,東帝汶有20多萬人死於戰爭和飢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最後聯合國主持了東帝汶的公投,而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印尼也同意讓東帝汶人民公決去留。不過這里有特殊之處,曾經作為葡屬殖民地的東帝汶和印尼本來淵源不同,且國際主流社會並不認可印尼對東帝汶有主權。
內政問題
一個團體內多數人都願意獨立
加泰羅尼亞之於西班牙外,蘇格蘭之於英國,魁北克之於加拿大等都是這種情況。嚴格說起來,克里米亞也屬於這種情況。
② 科索沃為什麼獨立有什麼好處
獨立後果 樹立危險的先例 本報綜合報道 科索沃雖然是個彈丸大小的地區,但牽一發動全身,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關繫到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是否可以分割、是否可由聯合國作一裁決等等重大原則。如果貿然造成先例,不止是立即對周邊國家的穩定造成影響,存在了350年的「主權不容干預」的國際共識也就遭到重大挑戰。 科索沃問題就像是一個「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誰都無法預測將會對世界各國產生怎樣的影響。科索沃宣布獨立,就意味著打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引發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 現在世界上多數主權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如果各個民族紛紛效仿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尋求獨立,世界將會分裂成幾千個民族獨立國家。 刺激他國分離運動 首當其沖的就是俄羅斯。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多個民族和聯邦共和國組成。一旦科索沃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獨立,很可能成為西方國家今後干預和支持俄境內民族分裂的重要依據,從而對俄主權獨立和國家統一構成極大隱患。這也是俄羅斯在科索沃問題上與美國和歐盟針鋒相對的深層次原因。 在歐洲范圍內,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其他國家:西班牙有巴斯克分離主義運動,羅馬尼亞境內的匈牙利族也在鬧獨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族也不安分,塞普勒斯有一個棘手的北塞普勒斯共和國問題。科索沃的獨立,給這些分離主義者樹立了榜樣,肯定會給這些分離運動新的動力,這也是科索沃獨立的最大危險。 科索沃檔案 何為單方面獨立? 科索沃阿族單方面宣布的獨立是一種不完全意義上的獨立。科索沃獨立後會得到美國、歐盟多數國家的承認,但由於俄羅斯的抵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加入聯合國。另一方面,科索沃的獨立是「被監督的獨立」,科索沃獨立後會繼續受到「國際力量」的監督與管理,並不是一個「主權真正獨立的國家」。 民族國家獨立是個國際法問題,在現有國際法框架內,在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決議的基礎上獲得獨立地位,這類獨立被稱為合法獨立。目前的情況下,科索沃基本不太可能依國際法途徑取得合法獨立地位。 首先,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規定,科索沃應屬於塞爾維亞。由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已經多次表態拒絕科索沃獨立,因此安理會不可能在現階段通過與1244號決議背道而馳的新決議。 其次,科索沃獨立在國際法上無先例可循。一個自治省要求聯合國通過決議的方式脫離母國而獨立至今並無先例。聯合國憲章規定有民族自決權,但僅適用於受殖民統治的地區或受外來政權統治的民族,非受殖民統治和外來政權統治的民族單方以公投方式宣布獨立是非法的。科索沃自古以來就隸屬於塞爾維亞,並不存在外來的殖民政權。 (本報綜合報道) 科索沃地位問題 科索沃是原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其餘多為塞爾維亞族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科索沃阿族人一直謀求實現科索沃獨立。 1999年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第1244號決議。根據這一決議,科索沃由聯合國特派團進行管理,北約領導的國際維和部隊提供安全保障。 2007年3月,聯合國特使阿赫蒂薩里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科索沃在國際監督下實現獨立的建議,但由於俄羅斯反對,此建議未能經安理會表決。隨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授權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啟動新一輪會談。 在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從2007年8月起,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終地位進行了多輪談判,但由於雙方分歧較大,談判最終宣告失敗。 今年2月14日,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科索沃局勢,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據新華社) 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拉開美俄長期抗衡序幕 像旁觀者一樣,以美英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希望科索沃獨立能夠在成為既成事實後自行消化其負面影響,但問題是,這一涉及到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地緣政治安全的事件,不可能自愈,其產生的沖擊波已經影響到國際關系。 對於科索沃,塞爾維亞也已表示將會採取一系列措施,盡管不大可能會採取武力手段,但採取的外交、經濟和文化手段,也勢必會影響到科索沃的穩定與發展。 而在科索沃內部,塞族的抗議也是此起彼伏。當地的一位詩人如此寫道,另一場科索沃戰爭正在等待著塞爾維亞人,只是這次不再用刀劍,而是用蠟燭、歌聲和祈禱。而另外一些人則相信,科索沃永遠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耐人尋味的是,俄羅斯在反對科索沃獨立的表態中,特別暗示,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如果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莫斯科將為兩個未被承認的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提供擔保,而這對於親美的喬治亞無疑是一種威懾。 科索沃獨立對於俄羅斯,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從集體安全的角度看,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力挺,有著重要的地區戰略利益考慮。如今,面臨著美國「反導計劃」和北約東擴的雙重壓力,俄羅斯急需重建集體安全體系,而與塞爾維亞的盟友關系也就此成為了制衡北約東擴的一道屏障。從某種意義上說,科索沃問題甚至還創造了一個契機,將塞爾維亞從西方陣營推向了俄羅斯一邊,而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仗義」支持,還會吸引一些國家向莫斯科靠攏,並會潛移默化地分化西方陣營。 事實上,如西方媒體所坦言的那樣,英國等國的如意算盤未必會如願以償。歐盟在科索沃問題上如果不能處理得當,將會影響到他在世界范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今,由於各自立場不同,在歐盟內部,圍繞著科索沃獨立,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而俄歐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美國的熱心也未必會有好報。就美國的外交重心而言,無論是伊朗核問題、伊拉克重建還是巴以和平,抑或是能源安全利益,都集中在中東、西亞、外高加索及巴爾乾地區。這一大片地區的重建和平及繁榮前景之間,也都存在相互關聯的問題。 更大的挑戰則來自於美俄對峙。在過去一年中,反導計劃已使得美俄關系倍加緊張,而俄英關系在布朗上台後也幾經風波,在世界形勢面臨地緣政治、國際經濟及一些全球問題考驗之際,這種沖突的加劇,無疑為本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更多不穩定因素。而美俄兩國,也很有可能再次拉開長期抗衡的序幕……
③ 科索沃獨立事件
獨立後果 樹立危險的先例 本報綜合報道 科索沃雖然是個彈丸大小的地區,但牽一發動全身,所涉及的法律問題關繫到一個主權國家的領土是否可以分割、是否可由聯合國作一裁決等等重大原則。如果貿然造成先例,不止是立即對周邊國家的穩定造成影響,存在了350年的「主權不容干預」的國際共識也就遭到重大挑戰。 科索沃問題就像是一個「潘多拉盒子」,一旦打開,誰都無法預測將會對世界各國產生怎樣的影響。科索沃宣布獨立,就意味著打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有可能在其他國家引發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 現在世界上多數主權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如果各個民族紛紛效仿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族尋求獨立,世界將會分裂成幾千個民族獨立國家。 刺激他國分離運動 首當其沖的就是俄羅斯。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多個民族和聯邦共和國組成。一旦科索沃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獨立,很可能成為西方國家今後干預和支持俄境內民族分裂的重要依據,從而對俄主權獨立和國家統一構成極大隱患。這也是俄羅斯在科索沃問題上與美國和歐盟針鋒相對的深層次原因。 在歐洲范圍內,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其他國家:西班牙有巴斯克分離主義運動,羅馬尼亞境內的匈牙利族也在鬧獨立,斯洛伐克的匈牙利族也不安分,塞普勒斯有一個棘手的北塞普勒斯共和國問題。科索沃的獨立,給這些分離主義者樹立了榜樣,肯定會給這些分離運動新的動力,這也是科索沃獨立的最大危險。 科索沃檔案 何為單方面獨立? 科索沃阿族單方面宣布的獨立是一種不完全意義上的獨立。科索沃獨立後會得到美國、歐盟多數國家的承認,但由於俄羅斯的抵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加入聯合國。另一方面,科索沃的獨立是「被監督的獨立」,科索沃獨立後會繼續受到「國際力量」的監督與管理,並不是一個「主權真正獨立的國家」。 民族國家獨立是個國際法問題,在現有國際法框架內,在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決議的基礎上獲得獨立地位,這類獨立被稱為合法獨立。目前的情況下,科索沃基本不太可能依國際法途徑取得合法獨立地位。 首先,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規定,科索沃應屬於塞爾維亞。由於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俄羅斯已經多次表態拒絕科索沃獨立,因此安理會不可能在現階段通過與1244號決議背道而馳的新決議。 其次,科索沃獨立在國際法上無先例可循。一個自治省要求聯合國通過決議的方式脫離母國而獨立至今並無先例。聯合國憲章規定有民族自決權,但僅適用於受殖民統治的地區或受外來政權統治的民族,非受殖民統治和外來政權統治的民族單方以公投方式宣布獨立是非法的。科索沃自古以來就隸屬於塞爾維亞,並不存在外來的殖民政權。 (本報綜合報道) 科索沃地位問題 科索沃是原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其餘多為塞爾維亞族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科索沃阿族人一直謀求實現科索沃獨立。 1999年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政治解決科索沃問題的第1244號決議。根據這一決議,科索沃由聯合國特派團進行管理,北約領導的國際維和部隊提供安全保障。 2007年3月,聯合國特使阿赫蒂薩里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科索沃在國際監督下實現獨立的建議,但由於俄羅斯反對,此建議未能經安理會表決。隨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授權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啟動新一輪會談。 在歐盟、美國和俄羅斯三方特使的主持下,從2007年8月起,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就科索沃最終地位進行了多輪談判,但由於雙方分歧較大,談判最終宣告失敗。 今年2月14日,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討論科索沃局勢,但仍未能打破僵局。 (據新華社) 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 拉開美俄長期抗衡序幕 像旁觀者一樣,以美英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希望科索沃獨立能夠在成為既成事實後自行消化其負面影響,但問題是,這一涉及到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地緣政治安全的事件,不可能自愈,其產生的沖擊波已經影響到國際關系。 對於科索沃,塞爾維亞也已表示將會採取一系列措施,盡管不大可能會採取武力手段,但採取的外交、經濟和文化手段,也勢必會影響到科索沃的穩定與發展。 而在科索沃內部,塞族的抗議也是此起彼伏。當地的一位詩人如此寫道,另一場科索沃戰爭正在等待著塞爾維亞人,只是這次不再用刀劍,而是用蠟燭、歌聲和祈禱。而另外一些人則相信,科索沃永遠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耐人尋味的是,俄羅斯在反對科索沃獨立的表態中,特別暗示,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如果得到西方國家的承認,莫斯科將為兩個未被承認的自治共和國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提供擔保,而這對於親美的喬治亞無疑是一種威懾。 科索沃獨立對於俄羅斯,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遇。從集體安全的角度看,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力挺,有著重要的地區戰略利益考慮。如今,面臨著美國「反導計劃」和北約東擴的雙重壓力,俄羅斯急需重建集體安全體系,而與塞爾維亞的盟友關系也就此成為了制衡北約東擴的一道屏障。從某種意義上說,科索沃問題甚至還創造了一個契機,將塞爾維亞從西方陣營推向了俄羅斯一邊,而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仗義」支持,還會吸引一些國家向莫斯科靠攏,並會潛移默化地分化西方陣營。 事實上,如西方媒體所坦言的那樣,英國等國的如意算盤未必會如願以償。歐盟在科索沃問題上如果不能處理得當,將會影響到他在世界范圍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今,由於各自立場不同,在歐盟內部,圍繞著科索沃獨立,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分歧。而俄歐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美國的熱心也未必會有好報。就美國的外交重心而言,無論是伊朗核問題、伊拉克重建還是巴以和平,抑或是能源安全利益,都集中在中東、西亞、外高加索及巴爾乾地區。這一大片地區的重建和平及繁榮前景之間,也都存在相互關聯的問題。 更大的挑戰則來自於美俄對峙。在過去一年中,反導計劃已使得美俄關系倍加緊張,而俄英關系在布朗上台後也幾經風波,在世界形勢面臨地緣政治、國際經濟及一些全球問題考驗之際,這種沖突的加劇,無疑為本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更多不穩定因素。而美俄兩國,也很有可能再次拉開長期抗衡的序幕……
④ 為什麼承認南蘇丹卻不承認科索沃
一般來說,一旦宣告獨立的某地區得到了原宗主國的承認,那麼那個新獨立的國家很快就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南蘇丹是公投選出來的,得到了聯合國的承認,中國是常任理事國之一當然要承認下。
第一個承認南蘇丹的國家就是北蘇丹,南蘇丹成立的典禮上北蘇丹總統還出席了。
⑤ 克里米亞公投合法嗎
聯合國大會投票表決認定克里米亞全民公投不合法
環球網綜合 2016-1-7 09:59:04
據美國《時代》周刊3月28日報道,27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一項決議,認定克里米亞舉行的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的全民公投破「壞了國家的領土完整,違反國際法,是一次不合法的投票活動」。
據悉,在這次由烏克蘭發起的決議表決中,投贊成票的數量大大超出了很多外交人士的預期。據報道,在193個成員國中,有100票贊成,11票反對和58票棄權。
報道稱,雖然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並不像安理會通過的決議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此次決議的結果反映了國際社會多數國家的立場,克里米亞全民公投並沒有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實習編譯:何雲琴 審稿:聶魯彬)
⑥ 宣布獨立的科索沃,為何無法進入聯合國
科索沃是一個特殊存在的"國家"。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雖然它雖然已經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承認,但是我國至今為止並未承認它的國家地位,所以,目前為止,它還無法進入聯合國,只能以"觀察員"的身份列席。
為何會有如此情況出現,我們還需要了解科索沃的前世今生。
誰才是科索沃的主人?
我國對科索沃的態度一貫是鮮明的,我們絕不承認科索沃的獨立,我們希望塞爾維亞與科索沃政府能夠坐下來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解決爭端。推己及人,科索沃之於塞爾維亞,就如同台灣、西藏之於中國,絕對不可分割。
⑦ 科索沃是什麼時候被西方國家說成獨立的
柯索伏總理塔其宣布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脫離塞爾維亞宣布獨立。
科索沃古為伊利里亞人和色雷斯人地域,後來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時,古斯拉夫人(即現在的塞爾維亞族、馬其頓族等民族的前身)開 始從北方向該地遷徙,並向南滲透到今阿爾巴尼亞、希臘等地區(阿希兩國都不是斯拉夫國家,也就是說斯拉夫人後來由於民族遷徙、融合等原因,地盤又有所退 縮)。阿爾巴尼亞族的起源則比較不確定,現在一般認為阿族是古伊利里亞人的後裔,阿爾巴尼亞歷史學家稱伊里利亞人早在6世紀 時就被斯拉夫人的遷徙浪潮驅趕到今阿爾巴尼亞等地,並以該地區的一些地名的淵源為證,認為阿族長期在該地居住,但拜占庭帝國史料表明在1043年才有「阿 爾巴尼亞族」雇傭兵抵達今阿國中部,同時也有塞爾維亞學者稱阿族來自遠在中東與歐洲交界處的高加索山脈。
當時的科索沃位於拜占庭帝國控制范圍和斯拉夫移民地區的交匯處。 1014年前科索沃由保加利亞人所控制,該年科索沃重新並入拜占庭。 12世紀末至1216年,科索沃以北的尼曼雅王朝兼並了科索沃。
尼曼雅王朝為現在塞爾維亞的前身,科索沃當時為尼曼雅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該王朝一度定都普里什蒂納。但尼曼雅王朝的民族構成則為現在歷史學家頗有爭論的問題,塞族學者認為該地當時主要是斯拉夫人,但阿族學者則認為當時科索沃的先住民為阿族人。
14世紀中葉,尼曼雅王朝衰弱,同時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並於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實際該戰役的結果現在尚有爭議)。之後科索沃漸漸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在奧斯曼統治下,科索沃漸漸成為穆斯林地區,同時阿族人漸漸在科索沃的部分地區出現,一部分塞族學者認為這些都是從阿爾巴尼亞遷來的移民,但也有學者認為當時在梅托希亞地區已經有阿族人居住。
科 索沃最終於1912年,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束時由奧斯曼帝國劃歸塞爾維亞。之後塞爾維亞於1918年加入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即 後來的南斯拉夫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軸心國佔領了南斯拉夫,科索沃並入了由義大利所控制的阿爾巴尼亞。戰爭期間,大量塞族人被阿族武裝驅逐出科索 沃。
戰爭結束後,科索沃重歸南斯拉夫,狄托政權將科索沃設立為塞爾維亞的自治區(後又改為自治省),並給予當地阿族人地方自治,當地塞族人則認為科索沃所實行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對塞族的歧視。
1989年,塞爾維亞公投改憲,大大縮小了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二自治省的自治權利,阿族人強烈抗議,並抵制了接下來舉行的科索沃議會選舉,後來阿族人宣布建立獨立的科索沃共和國,自行舉行選舉,同時自行開辦了醫院、學校、廣播電台等。
1990年代中葉,阿族游擊隊以塞族軍政人物及設施為目標開始進行游擊戰,1998年3月,南斯拉夫軍隊開始協助塞爾維亞警察,進行大規模軍事行動。在接 下來的幾個月里,有二十萬阿族人在南聯盟的軍事行動中流離失所,淪為難民,阿族及西方普遍認為這是南聯盟種族清洗政策的結果,認為塞爾維亞領導人米洛舍維 奇當時圖謀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由阿族換成塞族。同時也有數萬非阿族人(包括塞族人、羅姆族人等)淪為難民。 1999年3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開始轟炸塞爾維亞,科索沃戰爭打響。北約稱戰爭的目的為保證阿族難民可以重歸家園,但戰爭又造成數十萬阿族人及塞 族人逃離家園。戰後,阿族人大量重返家園,但大量塞族難民則不願回到科索沃。
戰爭結束後,科索沃改由北約管轄,後來北約將管轄權交予聯合國。部份西方國家如美國支持科索沃獨立建國,美國總統布希在2007年訪問阿爾巴尼亞時便公開表示此一立場;然而俄羅斯與塞爾維亞並不認同。
柯索伏總理塔其宣布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脫離塞爾維亞宣布獨立。屆時將由國會通過獨立宣言。然而,名義上科索沃仍屬於塞爾維亞,塞爾維亞政府已經 宣布絕不放棄科索沃的主權,准備採取多項制裁措施,但保證絕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獨立。然而,塞爾維亞支盟邦俄羅斯堅持反對該獨立行動,並表示將要求聯 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宣布科索沃獨立無效,並阻止科索沃加入聯合國。
歷史將記住今天,來源於 維基網路
⑧ 科索沃與克里米亞有何不同
科索沃和克里米亞都違背各自中央政府的意願尋求獨立,但這兩種情況存在許多不同之處。
在美國的強烈支持下,阿爾巴尼亞族人占支配地位的科索沃不顧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對,正式脫離塞爾維亞。俄羅斯這一塞爾維亞人歷史上重要的斯拉夫盟友當時表示,科索沃宣布獨立嚴重違反國際法。
克里米亞民眾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支持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此後,普京援引科索沃獨立的先例以證明此次公投的正當性,而西方國家堅稱此次投票是無效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表示,南斯拉夫解體期間,於20世紀90年代爆發的巴爾干半島戰爭令大量當地民眾成為受害者,科索沃問題具有獨特性。
克里米亞和科索沃主要區別在於
北約在獲得有關塞爾維亞大規模屠殺阿爾巴尼亞族人等行為的重要證據後才於1999年對其實施軍事干預。而支持俄羅斯的部隊在沒有針對俄羅斯族人的重大暴力行徑得到報道的情況下就介入了克里米亞事件。
科索沃宣布獨立但並未加入其同族兄弟國家鄰國阿爾巴尼亞。而俄羅斯族人佔大多數的克里米亞則在舉行公投兩天後簽署了加入俄羅斯的協議。
⑨ 當年南斯拉天科索沃全民公投,美國迅速承認,如今烏東部的,八全民公投美非但不承認反而制裁並稱恐怖分子
因為沒有任何可比性。科索沃的民族成分和塞爾維亞完全不同,宗教不同,差異很大很大,歷史上結緣也很深,而且早在鐵托時期的大南斯拉夫聯盟時代,科索沃就是官方承認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權。
烏克蘭從來就是一個整體,沒有什麼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領土爭端,你要說他們可以搞公投,難道我們的香港和台灣也能搞公投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