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毒品對墨西哥正常的發展造成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關於墨西哥的毒品經濟,你需要了解的十個事實
7、墨西哥國內吸毒率並不高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2014年末墨西哥國內長期吸毒人口約為470萬,吸毒人口比例為3%。相比之下,美國吸毒人口約3500萬,吸毒人口比例接近10%。可見,與其鄰居、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耗國美國相比,墨西哥國內的毒品濫用情況並不算太糟。
但由於墨西哥在世界毒品產業鏈上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角色,墨西哥國內民眾接觸到毒品的機會也比以往多了很多。自上世紀80年代墨西哥販毒集團開始大規模崛起以來,該國國內的吸毒率一直有小幅上升趨勢。
在「9·11」襲擊發生後的一段時間,美國加緊了海關把控,這使得毒品運輸過程中的滯留情況時有發生。分銷販遇此情況一般會選擇就近減價銷售,這也使得墨美邊境地區的吸毒率高於非邊境地區。
8、除了美國以外,墨西哥毒梟正在向全球市場滲透
盡管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內仍然是墨西哥販毒集團賴以生存的最主要市場,但同樣增長迅速的歐洲吸毒人口正在成為大西洋對岸墨西哥毒販心中的新藍海。美聯社稱,比起美國的吸毒者,歐洲的癮君子們通常出手更大方,「不在乎以兩倍價格購買可卡因」。
非政府組織「犯罪洞察力」2015年初出具的一份報告顯示,古茲曼旗下的錫那羅亞集團是墨西哥販毒組織中開拓歐洲市場的先鋒。而西班牙基於語言和文化優勢則成為了墨西哥毒梟走私毒品到歐洲的第一站。「除此以外,西班牙海關的執法力度一般來說也比英國和法國要更寬松。」報告同時指出,從2012年開始,墨西哥販毒黑幫集團開始和義大利的黑幫展開合作,企圖將義大利南部諸港口發展成除西班牙以外的第二大歐洲毒品轉運中樞。
2015年9月有報道稱,亞太毒品市場近年也開始出現墨西哥毒販的身影,原因在於這里的利潤率甚至高過歐洲。
9、販毒集團不僅僅是倒運毒品那麼簡單
古茲曼旗下的錫那羅亞集團得名於其傳統勢力范圍墨西哥錫那羅亞州。出生在這里的歷史學家埃恩斯索指出,這里目前仍然是墨西哥最貧窮的區域之一。在這里,政府沒有給民眾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於是在一些市鎮,錫那羅亞集團取代了政府,接管了社區的治理,形成獨立王國。
美國國防部的評估顯示,與政府對峙的販毒集團已經控制了超過10萬的兵力。相比之下,墨西哥政府軍也不過13萬人左右,其中還包括很大一部分文職人員。除此之外,在武器裝備上,毒販也不遜軍警。2007、2008兩年中,墨西哥警方從販毒集團繳獲1.7萬支突擊步槍,2200枚手榴彈、導彈和火箭彈,50支狙擊步槍,其中90%來自美國。
販毒集團還十分擅長展開輿論宣傳,這使得很多墨西哥國內民眾、尤其是那些依賴於毒品經濟謀生的民眾選擇在毒品戰爭中站在毒梟大佬這一邊。除了傳統的宣傳渠道諸如戶外廣告和牆壁塗鴉等,毒梟們甚至還學會了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網路上博取年輕一代網民的支持。
香車、名表、奢侈華服、天價好酒、重型武器……這些在網路上刷屏的窮奢極欲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誘了那些物質條件欠佳的年輕人,促使他們成為販毒集團的一員。
10、毒品泛濫衍生出了相當多樣的亞文化
在普通墨西哥民眾的眼裡,大毒梟古茲曼更像是一個主導流行文化的公眾人物。在首都墨西哥城的市場里,古茲曼的襯衫成了熱銷爆款;印著他頭像的T恤、帽子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一款以他越獄為主題的手機游戲。
在古茲曼統治的錫那羅亞州,「毒品文化」最為發達。這里衍生出一種結合當地傳統音樂形式「科里多」的新興音樂流派:「毒品科里多」。這種音樂通常寫出將販毒集團犯罪故事浪漫化的歌詞,認為大毒梟是現代「羅賓漢」式的存在。
同樣是在錫那羅亞,一種供奉「俠盜馬維德」的類宗教信仰持續盛行。當地的毒梟和毒販子們將「俠盜馬維德」視為自己的上帝。在當地傳統文化中,馬維德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一個神話人物。
2. 為什麼墨西哥毒品泛濫成災
1、美國毒品消費需求大,對於剿毒難以根除的現實,墨西哥人都指出,美墨邊境的毒品利益誘惑是最重要的誘因。
2、「警匪一家親」難根治,對於目前政府對毒品交易的姿態,墨西哥攝影記者約瑟·圖瓦爾形象地說:「只要你拿出50比索(約30元人民幣),警察才不管你做什麼交易呢!」在他看來,墨西哥的禁毒不力,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警匪混戰」加劇動盪,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哥倫比亞販毒集團遭到沉重打擊後,墨西哥的販毒集團才開始壯大。而販毒集團的迅速壯大,與墨西哥政權和非法商人「緊密關系」的傳統相關。早在二戰結束時,墨西哥毒販與政權的關系就得到了鞏固,雙方基本形成了庇護的「客戶關系」。
4、把毒品看做「享受生活」,對於墨西哥的「毒品文化」,約瑟·圖瓦爾深有體會地表示:「可以這么說,墨西哥幾乎所有成年人都吸過毒,只不過是程度深淺不同而已。」在他看來,墨西哥人天生樂觀豁達,對人生沒有什麼合理規劃,都把飲酒或吸毒當做享受生活的一種表現。
(2)墨西哥毒品戰爭擴展閱讀:
在墨西哥,販毒團伙擁有的人數和武器裝備,都絲毫不遜色於政府軍,某種程度上甚至具有恐怖組織的性質。對此,美國國防部認為,墨西哥兩個最大毒梟擁有超過10萬武裝成員,這些人已成為墨西哥政府軍的強大對手——政府軍的人數為13萬人,其危險等級甚至超過了阿富汗與伊拉克。
西爾維婭·朗默曾為美國空軍的特別調查小組工作8年。她表示,墨西哥境內販毒集團的犯罪手法和規模,已經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犯罪組織,具有恐怖組織的一些特徵:「這些販毒組織正在有規模地學習恐怖組織的戰術、武器技術以及活動步驟。
這三項標准也被稱為TTPs,包括武裝襲擊、綁架、暗殺、心理脅迫等手段。雖然如此,墨西哥的販毒組織還夠不上恐怖組織的標准,因為他們沒有政治目的,沒有宗教信仰驅使,他們完全是受利益驅使。」
沒在墨西哥生活過的人很難想像,這里的販毒勢力究竟有多麼強大。當前,墨西哥販毒團伙的暴力沖突事件幾乎天天發生。
9月,墨西哥一名市民華萊士說出了販毒勢力對普通市民的影響:「我們不敢開車、打的,不敢一個人上街,要時刻牽著小孩的手。」他的哥哥在墨西哥城遭綁架,一個月後,家人接到贖金通知。又過了幾個月,警方告知家屬,他哥哥已被綁架者殺害。「
他們把我哥哥的屍體拖到浴室,然後去超市買了一把電鋸。回到住所後,他們把我哥哥鋸了,裝進一隻黑口袋裡。」華萊士說。有數據顯示,墨西哥全國可耕地的30%被各販毒集團完全操控。通常情況下,每隔幾天墨西哥媒體就會刊登販毒勢力相互火拚、暗殺軍警和官員的消息
受害群體中最大的是兒童。自2006年以來,墨西哥有近1000名兒童在這場「毒品戰爭」中死亡,孤兒數量急劇增加。
3. 墨西哥毒品戰爭的對抗
10萬毒販對抗政府軍警「下任總統可能是毒梟」據美國《華盛頓時報》報道,美國國防部認為,墨西哥兩個最大毒梟聯合起來擁有超過10萬步兵,這些士兵已經成為墨西哥政府軍的強大對手,甚至威脅到墨西哥現在的政權。在武器裝備上,毒販也不遜軍警。美軍一份報告指出,如果墨西哥的「反毒戰爭」再持續25年,墨西哥政府將不堪重負而徹底崩潰,如此墨西哥就可能成為像阿富汗那樣的不穩定國家。意識到墨西哥的毒品問題危及自身之後,美國只能選擇加入這場「准反恐戰爭」。自從小布希政府支持卡爾德龍進行全國性的「反毒戰爭」以來,美國支援墨西哥反毒的花費已超過10億美元。在政府和毒梟進行的「毒品戰爭」中,53%的墨西哥人作為受訪者認為毒梟會贏。墨西哥經濟部長魯伊斯擔憂地說,如果這場「毒品戰爭」打不贏,「墨西哥下任總統將是毒梟」。
4. 為什麼說「毒品戰爭」打不贏墨西哥下任總統將會是毒梟
墨西哥販毒集團猖獗,最近的襲擊迫使墨西哥安全部隊釋放了奧維迪奧·古斯曼,他是被逮捕的販毒頭目喬奎恩·古茲曼的兒子。墨西哥前總統比森特·福克斯·克薩達,在10月22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毒品合法化是打擊販毒集團的最佳方法。
事實上,如果你想根除毒品走私,你必須首先根除貧困。畢竟,由於貧困,絕大多數民族不得不走販毒的道路。墨西哥政府不能保證普通人的生活。這場戰爭註定要失敗。第二個原因是政府腐敗。販毒貿易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必須是運輸。如果他們不能運輸,毒品貿易將會在沒有攻擊的情況下被打破。這么多年來,販毒集團仍然猖獗。主要原因是腐敗地方政府的庇護。這些腐敗的部門也是販毒集團運作的重要單位。從戰爭一開始,它就選擇了錯誤的方向,註定要失敗。
5. 在國際社會惡行累累,臭名昭著的墨西哥毒梟,都做過哪些滅絕人性的事情
墨西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售毒國家,混亂可想而知,槍殺市長、殺人、分屍、拋屍、亂殺平民等等,所有行為都殘忍而且令人無法接受。
例如,自墨西哥毒品戰爭以來,就有數十位市長遇襲。墨西哥埃爾納蘭霍市市長遭槍殺身亡,他也成為墨西哥1個月內第3名命喪槍口的市長。墨西哥北部聖路易斯波托西州埃爾納蘭霍市市長遭蒙面歹徒槍殺身亡,他也成為墨西哥1個月內第3名命喪槍口的市長。除此之外,塔毛利帕斯市市長被槍殺,其女兒也身負重傷;而在鄰近聖地亞哥的新萊昂市,人們發現市長遇害。
墨西哥毒販如此猖獗,這些都只是九牛一毛,還有更多殘忍的事件未被發現。毒品本就是不該存在的,它使人喪失人性,所以,墨西哥毒販更是非人類的存在,他們做的事更是慘絕人寰。如果局勢再照當前這樣惡化下去的話,總有一天所有的警察都會徹底消失,從而佔領國家的將是無邊無際的毒梟。
6. 墨西哥軍警為何會就地處決毒販俘虜呢
在8月24日周一,墨西哥《環球報》(El Universal)披露了一則軍警法外處決嫌犯的視頻。這引起了墨西哥社會以及輿論的關注。總統洛佩斯·奧夫拉多爾事後表態強調這是政府所不允許的行為,呼籲對此事進行調查。
軍警與毒販之間的較量就是你死我活,在這種情況下,軍警不可避敏採取過激行為。墨西哥本身已經廢除了死刑制度,法外處決雖然引起爭議,然而這種情況卻幾大震懾了幫派分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7. 墨西哥毒品的詳細情況
二戰後由於北部鄰國美國對毒品的需求激增,毒品走私在墨西哥興盛起來,販毒集團逐漸形成,並掌控著不同的販毒路線。再加上墨西哥國內,司法和警察部門腐敗嚴重,與販毒集團狼狽為奸。墨西哥販毒集團因此不斷坐大。
而今,墨西哥販毒集團不僅控制了拉美毒品市場,並將其勢力擴展到包括美國在內的47個國家。墨西哥成為僅次於阿富汗(金新月)和緬甸(金三角)的世界第三大鴉片來源地。面對墨西哥愈演愈烈的販毒形勢,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稱,「墨西哥已經越來越像20年前的哥倫比亞。」
2006年年底,卡爾德龍當選墨西哥總統,將打擊販毒集團和有組織犯罪列為新政府首要任務。在其就職後的1個多月時間里,卡爾德龍在多個州同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聯合掃毒行動。但墨西哥富可敵國的販毒集團也展開了針對高級官員、議員和警官的暗殺行動。墨西哥媒體將此稱為「毒品戰爭」。
經過6年較量,這場「戰爭」仍未分勝負:「毒品戰爭」並未消滅販毒勢力,相反涉毒暴力事件有增無減,販毒組織依舊囂張。墨西哥主要販毒組織:海灣、錫那羅亞、家族以及塞塔集團實力強大、裝備精良,總體實力甚至可以和墨西哥軍隊抗衡。
墨西哥販毒組織以殺人不眨眼而臭名昭著。在過去6年中,5萬多人死於涉毒暴力事件,超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死亡人數總和。販毒組織成員殘忍殺害敵對勢力成員、警察、軍人、政府官員甚至無辜百姓。近年來,墨西哥販毒組織越發兇殘和囂張,比如將對手斬首並將屍體懸掛在立交橋上示眾。
暴力跟著毒品走
的確,毒品交易背後的高額利潤是販毒勢力斬不盡殺不絕的根本原因。
有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費國,癮君子超過3500萬,美國市場上七成的毒品來自墨西哥。每年毒品貿易給墨西哥毒販帶來400億美元利潤。
諷刺的是,墨西哥毒販子用販毒賺來的錢從美國購買軍火充實自己的軍火庫。據美聯社報道,墨西哥毒販手中的武器95%來自美國,武器訂單為美國創造了大約500萬個就業崗位。墨西哥駐美大使估計,每天從美國流入墨西哥的槍支在2000支左右。
有毒品的地方就有暴力。墨西哥是南美毒品進入美國的主要通道。各路販毒組織為爭奪地盤和販毒路線時常發生流血沖突。只要美國這個毒品市場存在,墨西哥的毒品產業鏈就不會消失,流血事件就不會停止。用美國聯邦調查局官員戴維·克斯伯森的話說就是「暴力跟著毒品走」。
政府軍和警察的高壓打擊只導致了販毒集團的重新洗牌,勢力並未減弱。在軍隊和警察的圍追堵截下,販毒組織變得越發兇殘、販毒手段翻新,並和緝毒軍隊警察打起了游擊戰。
首都墨西哥城曾是販毒勢力的老巢,在政府清繳販毒勢力後,販毒團伙逃離墨西哥城,北上在墨美邊境安營紮寨,此後逐漸形成了勢不可擋的販毒集團。近年來墨西哥政府加大北部的緝毒力度,再加上美國的配合,販毒組織在北部邊境的生存空間受到打壓。販毒勢力於是南下尋找新的「毒品樂園」。墨西哥第二大城市蒙特雷和南部旅遊勝地阿卡普爾科成為販毒組織的「新家」。這兩座城市都曾是沒有販毒勢力的世外桃源,但自從販毒團伙到來後,當地治安狀況就一落千丈。白天繁華的街頭會發生槍戰,屍體堆在路旁,行人會突然被流彈擊中。
嚇走了遊客和外國投資者
雖然美國毒品市場和軍火製造商導致和助長了墨西哥毒品戰爭。但最終為毒品暴力買單的還是墨西哥人。毒品暴力不但使墨西哥國家形象受損,還嚇走了遊客和外國投資者。
旅遊業是墨西哥第三大支柱產業,佔GDP總量近10%,也是繼石油出口和僑匯之後的第三大外匯來源,但墨西哥私企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治安問題給墨西哥經濟造成的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其中旅遊業受影響最為嚴重。
棕櫚樹、海灘、陽光,軍車呼嘯而過、荷槍實彈的軍人巡視四周……這已不是美國大片中的場景,而是墨西哥旅遊勝地的景象。2012年5月,世界旅遊組織公布的世界旅遊勝地排行榜上,墨西哥已掉到第12名。墨西哥曾在2004和2005年穩居排行榜第7位,此後名次逐年下滑,直到今年被排除在世界10大旅遊勝地之外。
2012年2月8日美國國務院對美國公民發出旅行警告,要求避免前往墨西哥14個州全部或部分地區。這是2006年墨西哥發動毒品戰爭以來,美國發布范圍最廣的墨西哥旅行禁令。來墨西哥旅遊的外國人80%是美國人,太平洋沿岸的阿卡普爾科市,曾是美國大學生的度假勝地,如今美麗的海灘上只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本地遊客。
毒品、暴力、屠殺也擾亂了墨西哥人正常的生活。暴力事件甚至改變了墨西哥人的傳統習慣。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墨西哥人情願假期呆在家裡看電視也不願到海灘曬太陽。61%的受訪者說自己晚上不出門;30%的人說由於擔心遭遇販毒組織,開車不再走州道和國道;22%的人說自己不參加公共活動,比如音樂會或體育比賽。曾有一個墨西哥人感慨地對記者說:「因為生活中充滿暴力、謀殺和欺詐,人們變得越來越猜疑。不相信陌生人的話,因為擔心是個陷阱,自己也不敢講真話,害怕招來麻煩。」
毒品暴力也改變了城市。墨西哥北部邊境因為鄰近美國,經濟曾一度繁榮,大批美國公司來此投資建廠。然而隨著販毒勢力的到來,這個地區成為墨西哥最為危險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鬼城」華雷斯。華雷斯北部比鄰美國,曾經工廠林立,商業繁榮。黑幫販毒勢力到來後,向商家收取高額保護費,城市裡綁架和縱火案時常發生。動盪讓華雷斯人人自危,近幾年已有十幾萬人逃離華雷斯。夜晚居民不敢外出,商店早早打烊,再加上隨處可見的空置房屋,華雷斯因此被稱作「鬼城」。
同時,暴力浪潮也讓墨西哥的新聞業變成了危險行業。整個二戰期間共有68名記者喪生;巴爾干戰爭時35名記者喪生;而在墨西哥,這個表面上看去非常和平的國家,過去10年就有70多名記者遇害。4月底,在韋拉克魯斯州又有4名記者遇害。
暴力改變了新聞的采寫方式。許多新聞來源都因為害怕而不敢提供線索。墨西哥一家記者組織的創始人瑪塞拉·圖拉蒂采訪時也變得倍加小心:「我盡量不單獨去現場,非去不可的話,我會時常報告自己的位置。我不和計程車司機或陌生人交談,也從不說我是記者,從不通過手機傳輸新聞稿件。現在讓人害怕不是你在文章中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而是會有人因為你寫的東西而遇害,或者你自己因此而被害。」
緝毒行動竟致數萬人死亡
可以說,現任總統卡爾德龍實施近6年的緝毒行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軍隊和聯邦警察從販毒勢力手中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和毒品、抓獲重要販毒頭目、清肅警察隊伍中的內鬼,販毒活動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然而這場被稱為「毒品戰爭」的緝毒行動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在軍隊和聯邦警察的猛烈攻勢下,販毒集團採取了瘋狂的報復行動。2008年和2011年,墨西哥先後兩位內政部長死於非命,兩人生前均致力於緝毒和打擊有組織犯罪,事故發生後,墨西哥媒體紛紛猜測這兩起事件可能與該國販毒集團有關。
這場耗資巨大,死傷無數的毒品戰爭不論在墨西哥國內還是在國際社會都備受爭議。導致數萬人死亡的緝毒行動使人質疑,這種緝毒方式是否就是最佳選擇?打擊販毒勢力是否要以犧牲數萬人生命為代價?
墨西哥「販毒教父」米蓋爾·安格羅·菲利克斯·加拉多曾在獄中寫道:「戰勝貧困才是滅毒最好的方法……我們需要重建村莊和農場,讓墨西哥人能自給自足;我們需要建立工廠,並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鼓勵墨西哥人飼養牲畜;此外,還要建立更多學校;我們還可以用提供工作消除暴力……不能只有鎮壓,而沒有醫療保障、公路和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販毒組織近年來開始招募未成年人,甚至兒童。加入販毒組織的墨西哥青少年主要來自貧困家庭。對於窮孩子來說,沒有機會接受良好教育也就沒有希望找到像樣的工作,販毒是掙錢又快又容易的工作。在墨美邊境地區一種歌唱販毒頭目「豐功偉績」和奢侈生活的民歌廣為傳唱,其影響力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流行音樂。有鑒於此,或許「販毒教父」的建議自有他的一番道理。
8. 墨西哥同毒品戰爭在什麼時候
08年5月吧
9. 墨西哥毒販虐殺為什麼沒國際社會關注
生前曾多次遭襲 為救女兒隻身赴難
毒販猖獗的墨西哥日前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該國前女市長瑪麗亞·桑托斯·戈羅斯蒂塔被販毒集團殘忍殺害,並拋屍路邊。戈羅斯蒂塔在墨西哥國內是一位傳奇人物,她曾勇敢揭露墨西哥販毒集團的種種罪行,也因此多次遭到槍擊,但都倖免於難,但最終仍未能逃出毒販魔爪。此事在墨西哥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很多墨西哥人稱贊她是英雄,但有人卻表示,墨西哥的毒品犯罪已經很難根治,只有將毒品合法化才是唯一出路。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1月28日報道,在墨西哥,戈羅斯蒂塔是家喻戶曉的反毒品英雄。她出生於1976年,曾在墨西哥西南部城市莫雷利亞的一所大學攻讀醫學。2008年,她作為革命制度黨候選人當選米卻肯州蒂基切奧市市長。蒂基切奧市與墨西哥其他許多地方一樣,非法販毒活動極其猖獗,那裡主要是販毒集團「米卻肯州家族」的地盤,這個團伙以恐怖謀殺和斬首而臭名昭著。戈羅斯蒂塔上任後,並不畏懼「米卻肯州家族」,敢於與該販毒集團斗爭。她要求本市的聯邦警察嚴厲打擊毒品買賣,並多次在公眾場合表示:「很多人包括兒童、婦女每天出賣他們的靈魂,被販毒集團利用,只為了能帶回家一個麵包。這是不能容忍的。」戈羅斯蒂塔大膽的言行招致毒販的嫉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8日報道稱,戈羅斯蒂塔之前曾多次遇險。2009年10月,她與丈夫一道遭到一夥武裝分子襲擊,稍後,她被送到莫雷利亞醫院急救,雖然大難不死,但丈夫卻不幸喪生。3個月後,她被另一夥蒙面武裝分子擊中三槍。雖然又一次大難不死,卻落下了很多後遺症。《墨西哥城市日報》披露說,除此之外,至少還有2起針對她的暗殺陰謀。雖然多次被毒販威脅,但勇敢的女市長並沒有屈服。為揭露販毒集團的暴行,她公開展示了自己腹、背和腋下的傷痕,她說:「我想向你們展現我的傷口,我對此不感到羞愧……我是一名堅強和正直的女性,盡管受傷,但仍然站立著。」
2011年,戈羅斯蒂塔卸任市長,盡管如此,販毒集團也沒有放過她。今年11月12日,她駕車送小女兒去莫雷利亞市的學校上學,不料半路上遭到一夥武裝分子伏擊,這伙人在眾目睽睽之下把她拽下車,並開始毆打她。目擊者說,她懇求匪徒別傷害女兒,然後進入綁匪的汽車,將女兒留在路上。5天後,戈羅斯蒂塔的屍體在一條公路邊被找到,從屍體來看,她死前遭到過拷打。
年僅36歲的戈羅斯蒂塔遭殘忍殺害震驚了世界,多家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道。直到目前為止,墨西哥警方仍然未能將兇手繩之以法。美國《紐約郵報》11月27日評論稱,墨西哥的部分地區已經成了「三不管」地帶,販毒集團橫行。不僅如此,連政府官員也朝不保夕,自2006年以來,該國已有20多名市長遭到謀殺。英國《每日郵報》也評論說,墨西哥政府宣稱,他們正在贏得反毒品戰爭的勝利,但很少有人相信這一說法。隨著死亡人數的不斷上升,公眾對這場反毒品戰爭的支持度也在下滑。大量無辜的受害者死於販毒團伙火並之中,墨西哥的政客們面臨著嚴峻挑戰。面對多方質疑,11月27日,墨西哥當選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在華盛頓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晤時發誓,他上任後將「竭盡全力」打擊本國毒品犯罪。
據《環球時報》
本版使用《環球時報》稿件,未經《環球時報》允許,不得轉載或摘編。
■相關
墨公共安全部長否認收毒梟黑錢
稱傳言抹黑政府掃毒努力
據新華社電 墨西哥公共安全部28日否認部長赫納羅·加西亞·盧納涉嫌收取毒梟賄賂的報道,稱那一傳言旨在抹黑政府掃毒努力。
墨西哥《改革報》當天早些時候在頭版刊登毒梟埃德加·巴爾德斯·比利亞雷亞爾舉報信,指認盧納2002年起多次接受販毒集團賄賂,公共安全部一些高層私吞掃毒時查獲的物品。
公共安全部發言人何塞·拉蒙·薩利納斯隨後回應,比利亞雷亞爾的說法旨在抹黑政府掃毒努力,同時尋求在監獄獲得優待。
比利亞雷亞爾為墨西哥裔美國人,因膚色白凈,綽號「芭比」,據信關聯墨西哥主要販毒集團「貝爾特蘭萊瓦」,涉嫌殺人罪,2010年8月在墨西哥落網,現關押在一座高警戒監獄,等待被引渡回美國。
墨西哥官方統計顯示,2006年至今,墨西哥與毒品相關的暴力致死大約6萬人。現任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動用軍隊掃毒,抓獲或擊斃20多名遭通緝的毒梟。
卡爾德龍2000年獲得約翰·肯尼迪政治學院碩士學位,2006年就任總統,任內致力於打擊墨西哥涉毒犯罪,定於12月1日卸任。
當選總統恩里克·培尼亞·涅托定於下月宣誓就職。他先前表態,打算撤銷公共安全部,把相應職責轉交內政部。
10. 為什麼墨西哥的毒販能那麼猖狂
墨西哥的經濟繁榮與毒品戰爭看似荒謬地在這個國家共存著,互不幹擾。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國家並存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社會結構甚至生活模式。
除了一個治理良好的外向開放的墨西哥(它與北美自貿區乃至世界經濟體系和諧地共存互補)外,還有一個法制尊嚴盪然無存、灰色經濟甚至黑色經濟主宰人們生活的墨西哥。這兩種社會結構都已經深深紮根在仙人掌之國的領土之內,並形成了一種基於彼此分離的平衡狀態。毒品戰爭走向僵局,在一定意義上表明卡爾德隆恢復社會統一的努力與能力之間存在著差距。即便沒有毒品戰爭,游擊隊的活躍和每年50萬人規模的非法越境也足以佐證這個國家根深蒂固的社會分裂。
是什麼造成了墨西哥社會的撕裂?墨西哥賴以成功的現代化模式可謂功過參差。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下,墨西哥實現了製造業的輝煌,順利地與美加等國實現了產業接續,但是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是在對最貧窮人群毫不客氣地剝奪下完成的。
……
30多年的封閉在墨西哥創造了一個國中之國。沒有希望的、對國家喪失信心的和被排除在現代化進程之外的社會階層,很自然地擺脫了法制框架的約束。在市場經濟體制外的灰色和黑色地帶,成功有了一種新的定義。毒梟們、游擊隊員、偷渡者,形形色色的法制外「能人」引導了這個階層的價值取向。毒品經濟,成為社會抗議運動的一個惡的副產品,也形成了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和符號。
今天的墨西哥毒梟們不但建立了軍隊,而且建立了信仰。「販毒教父」米蓋爾·安格羅·菲利克斯·加拉多在宣揚毒品價值時不忘「教誨」政府,「我們必須牢記,不能只有鎮壓,而沒有醫療保障、公路和安全。」聖馬維德——毒梟們的守護神,已經成為墨西哥這個天主教國度里可以和絕望之人的守護者聖猶達·達德一樣受膜拜的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