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汶川地震為什麼沒有預告呢
地震時地殼運動,使板塊之間發生摩擦而引起的,就目前而言,在地震這方面還沒有達到「准」的地步,汶川地震早有預報,但網上有些人說這是謠言,所以有的人就沒有當回事,所以....
❷ 汶川地震為什麼沒預測到
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難題。只有少量的地震因為大震前預震頻繁,才能被人重視。我國成功地預報過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這次的地震的預震就十分明顯,因此傷亡人數很少。但這樣的例子是國際上也少有的。
地震可能引起動物反常,但是動物反常不一定代表地震。科學家並沒有找到其中的必然聯系和規律。另外這些行為被人的「心理聚焦效應」給放大了,其實平時這些所謂的異常行為經常發生,只是沒有被人記住。這和
很多人抱怨「我怎麼總是這么倒霉?」是一個道理。
地球每年要發生2萬多次地震,5級以上的超過2千次,6級以上100多次,7級以上也有10多次(多數發生在無人或人口稀少的地方,因此你不知道)。這其中有1/3發生在中國(比如01年西藏)。這些數據都可從usgs(美國地質勘探局)的[B]統計數據[/B]上可以看到。
一有蛛絲馬跡就預警的話和「狼來了」也沒什麼區別。無謂地焦慮只會擾亂自己的判斷
❸ 這次汶川地震國家地震局為什麼沒有提前預報
3.地震預報,特別是臨震預報,比如說明天天氣下雨了這種臨震預報,世界上沒有過關,我們國家也沒有過關,是一個世界難題。地震的性質有多種多樣,有的時候突然之間發生了大地震,大地震之後有一些小震。有的地方先來一個小震再來一個大震,這種類型的地震可能很高。有些地震發生之前有動物異常,但是有些地震沒有異常。所以這種規律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們正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地震預報問題。
❹ 地震專家解釋汶川地震為什麼沒有被預測
誰說沒有被預測?只是預測的時間段不夠精確於是官方為了經濟等原因不敢發布而已。
記得汶川地震前1年我看到一個地方台新聞:一位四川地震學家在雲南考察遇雪崩被救援
新聞中那位被救出的地震學家說,他預測2年內四川龍門山將會有大的地震,因為雲南剛剛有過小的地震於是就來這考察。這並不是官方的發言,很多人不會注意。新聞也是圍繞著救援為主的。我也是因為喜歡這類才會注意到的。
其實龍門山斷裂帶每20—25年一個周期,便會發生大的地震,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現在的技術預測不能精確到月和具體的市縣。官方為了不造成恐慌選擇忽略,反正有專家來背鍋
再早的唐山地震,預報是報到北京的,但因為離北京太近,回復」再看看「。這個也是近幾年披露的
❺ 5.12汶川大地震,震前真的預測到了嗎
汶川地震前1年我在新聞里看見一條,《四川地震學家雲南雪崩遇險救援》新聞中這名地震學家被救出後答記者問,他說他預測2年內龍門山斷裂帶有大的地震所以到雲南來考察(因為這之前雲南剛剛有過5、6級地震)。一年後汶川地震就發生了。這只是一條很小的新聞,很多人不會看到。官方更沒有發布。所以說預測肯定是有的,但不會很精確。因為不夠精確官方那些能拍板發布消息的人會為了經濟發展,怕引起恐慌而選擇性的再等等看。
❻ 為什麼汶川地震沒有提前預知
每一次大地震後,地震局和地震科學家都會被痛罵,這次汶川大地震也不例外,網上已出現了大量罵地震局吃干飯的帖子,質疑「納稅人養了這幫傢伙干什麼?」
大家在大災發生後的痛惜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據此就指責地震科學還是有失公允了。雖說現在科學昌明,但偏偏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這顆星球本身的了解還很有限。
現在地震科學能做出一些中長期的預報,也就是「某某時間段內在某地區可能會發生某某級的地震」之類,但准確到某時某地會發生多大的地震,卻是做不到的。但地震局能據此就要求政府命令川北地區的幾千萬人民,在三個月內露宿街頭,且不進廠房、辦公樓上班么?這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有人會問,既然不能做出准確預報,地震局有何用?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回答。
其一,地震局存在的最直接一個作用在於,地震一旦發生,地震局可迅速給出准確的震中、震級等情況。不要小看這一點,它一方面是開展後續救災工作的基礎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它還有一大功效。這次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影響范圍廣,全國大片地區都有震感。如果沒有地震局迅速給出辟謠信息,我想12日晚上全國會有數以千萬計甚至上億的人在恐慌下露宿街頭。我們這些非震中地區的人昨夜能安然入夢,可以說就有地震局的功勞。其二,我們可以把納稅人的錢視作一種長線投資,養著這些科學家持續研究,等待地震預報能發展到准確預報的那一天,為子孫後代造福吧。
其實真正做地震研究的科學家,在地震以後往往較一般人更難受。因為他們常常要第一時間趕到災區,在情緒激動的災民們的罵聲中直面那些悲慘現場,心中充滿了挫敗感。所以,大家還是多給一些理解吧。
❼ 汶川大地震,真的沒有預報么
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說能夠准確預報地震的,日本在這個項目上投入大量獎金研究了一百年也款能得到准確的預報結果,所以說地震到目前為止是無法准確預報的。
❽ 汶川地震為什麼地震局沒有提前預報
四川汶川縣發生七點八級地震後,「為什麼地震發生前不能預報出來,而地震發生後又能預報」的疑問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針對這一問題,福建省地震局首席地震預報專家丁學仁研究員今天在此作了回答。
他說,地震發生前難以做出預報,地震預報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科學難題。地震預測的難度比原先想像的要難得多,地震預報的進展也比原先設想的緩慢得多,可以認為至今全球地震預報的水平還相當低。
這位研究員分析,震前地震預報難,主要因為:一是地震物理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地震是發生在地球內部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的發生也是一種復雜的地震物理過程。由於地震孕育過程的未知因素太多,地震前震源狀態、地球內部細結構不可直接探測,加上地殼破裂的過程又十分不穩定。人類即使具有很高水平的模擬實驗也遠遠達不到震源處的真實環境條件,而實際上地殼內上百公里尺度極度不均勻介質的破裂也是無法模擬的。
其次,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是地殼內部岩石受力產生應變的積累與釋放,造成其物理過程和應變積累的力源又是眾多因素迭加和反復作用的結果。目前,還難以搞清它們之間演化過程的相互關系。再則,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難以重復和檢驗。地震發生前所謂的前兆現象絕大多數與實際發生的地震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
丁學仁表示,當地震發生後,通過地震台站的現代儀器觀測和數據處理系統,可以很快(目前福建可在一分鍾內)而又准確地 測定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但是,破壞性地震或有影響的地震發生後,一般還需要進行震後趨勢判定,明確短期內是否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應當說現階段地震預報的整體水平還很低,預料之外的地震事件也還是有的,畢竟地震預測研究還在探索之中。
❾ 23,汶川地震真是不可預測的嗎
如果可預測就不會死那麼多同胞了
地震預報之難其實來源於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滕吉文稱,地震預報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迄今最深的鑽井是前蘇聯科拉半島的超深鑽井,達12公里,和地球平均半徑6370公里相比還是「皮毛」,還是解決不了直接對震源進行觀測的問題。
學界對地震的描述還停留在李四光給下的定性表述「當地下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但是並沒有量的表述。也就是說,並不知道能量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引發地震。地震的臨界點是聚集多少能量,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也沒有理論支撐,地震科學家們把這種現狀形象地比喻為還處於對地球了解的嬰兒時期。而在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忠看來,地震發生機理到底是怎樣的,我們無法鑽入地底下一查究竟,正如上天易入地難。
二是大地震的非頻發性。迄今對大地震之前的前兆現象的研究仍然處於對各個震例進行總結研究階段,缺乏建立地震發生的理論所必需的切實可靠的經驗規律。
三是地震物理過程的復雜性。地震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復雜的物理過程。地震前兆出現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可能與地震震源區地質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地震過程的高度非線性、復雜性密切相關。
❿ 汶川地震有沒有提前預測到
四川汶川縣發生七點八級地震後,「為什麼地震發生前不能預報出來,而地震發生後又能預報」的疑問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針對這一問題,福建省地震局首席地震預報專家丁學仁研究員今天在此作了回答。
他說,地震發生前難以做出預報,地震預報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科學難題。地震預測的難度比原先想像的要難得多,地震預報的進展也比原先設想的緩慢得多,可以認為至今全球地震預報的水平還相當低。
這位研究員分析,震前地震預報難,主要因為:一是地震物理過程本身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地震是發生在地球內部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的發生也是一種復雜的地震物理過程。由於地震孕育過程的未知因素太多,地震前震源狀態、地球內部細結構不可直接探測,加上地殼破裂的過程又十分不穩定。人類即使具有很高水平的模擬實驗也遠遠達不到震源處的真實環境條件,而實際上地殼內上百公里尺度極度不均勻介質的破裂也是無法模擬的。
其次,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是地殼內部岩石受力產生應變的積累與釋放,造成其物理過程和應變積累的力源又是眾多因素迭加和反復作用的結果。目前,還難以搞清它們之間演化過程的相互關系。再則,大地震是小概率事件,難以重復和檢驗。地震發生前所謂的前兆現象絕大多數與實際發生的地震不是一一對應關系,存在著某種不確定性。
丁學仁表示,當地震發生後,通過地震台站的現代儀器觀測和數據處理系統,可以很快(目前福建可在一分鍾內)而又准確地測定出地震發 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但是,破壞性地震或有影響的地震發生後,一般還需要進行震後趨勢判定,明確短期內是否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應當說現階段地震預報的整體水平還很低,預料之外的地震事件也還是有的,畢竟地震預測研究還在探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