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多行不義
擴展閱讀
股票期權價格低於股價 2025-09-10 23:18:16
順豐速遞股票價格 2025-09-10 22:28:20

多行不義

發布時間: 2021-09-10 18:00:34

1. 「多行不義」的下一句是什麼

「多行不義」的下一句是「必自斃」,」多行不義必自斃」。

2. 「多行不義,必自斃」的下一句是什麼

多行不義,必自斃下一句:子姑待之。

多行不義,必自斃

【拼音】 ō xíng bú yì bì zì bì

【釋義】不義:違反正義的事。斃:撲倒,倒下去。壞事干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

【出處】《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譯文】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語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用於壞人。

【近義詞】作繭自縛、作法自斃、自食其果。

(2)多行不義擴展閱讀: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鄭伯克段於鄢》,原文選段: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譯文:

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3. 多行不義,(下一句)

你好:
「多行不義必自斃」:以喻多作惡事者,必自速其亡,常用此語。
出自春秋時,鄭武公死,長子庄公繼位。其弟共叔段圖謀篡位,在封地內招兵買馬,修整軍備。鄭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諫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絕後患。庄公答曰:「『多行不義必自斃』,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蠶食邊邑,且欲攻鄭都。庄公見時機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鄭國。
加油!

4. 多行不義的下一句是什麼

中國有句成語叫「多行不義必自斃」,據說這句話就出自於東周時期在新鄭一帶建立國家的鄭國國君鄭庄公之口。

西周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洛陽之後,鄭武公遷都到虢鄶之間,為區別陝西的鄭國,又叫新鄭(今鄭州新鄭)。他又在新鄭西北部(今鄭州滎陽)建立了京襄城,在制邑(今鄭州上街)設立關卡。鄭國漸漸強大起來。

不久,鄭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一個兒子,因不是順生,而取名寤生,武姜很不喜歡這個兒子。過了幾年,武姜又生一子,取名叫叔段,武姜非常寵愛他。

隨著兩個兒子逐漸長大,武姜常常在鄭武公面前稱贊叔段能幹,要求立他為世子、可鄭武公認為寤生沒有過錯,仍然立寤生為世子。

公元前743年,鄭武公病死,年僅13歲的寤生繼位,即鄭庄公。

過了幾年,武姜見叔段長大成人了,要求庄公把制邑封給叔段,庄公不允。武姜又要求把京襄城封給叔段,庄公只得答應將京襄城封給叔段。

叔段到京襄城後,稱京城太叔,招兵買馬,修築城牆,准備作為謀反的基地。

庄公早看破了叔段的陰謀,但他在群臣面前卻說:「太叔是我兄弟,兄弟之間不能隨便猜疑,以免傷了兄弟情分。」

在私下裡,公子呂進宮獻計說:「將來太叔與武姜合謀起反,早有準備,等太叔勢力強大不好收拾。」庄公說:「讓太叔去干,不理他,多行不義必自斃,等他叛亂的時候,我再治他的罪,武姜也無話可說了。」這「多行不義必自斃」就出自於此

5. 「多行不義」的下一句是什麼

「多行不義」的下一句是必自斃,子姑待之。

6. 多行不義必自斃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壞事干多了就會自取滅亡。這是一句古時就出現的漢語詩詞,出處在左傳,隱公元年。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當妻子,後來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由於在生產時受到了驚嚇姜氏很討厭庄公,一味寵愛共叔段,使共叔段幹了許多不仁義的事情。

後來果然因為不得民心被百姓背叛逃跑,並且拋棄了自己的母親,庄公獲得勝利以後將姜氏安置到了城穎,並且對著她發誓說除非到了黃泉地下,否則你我母子再不相見,事後又非常後悔,於是想辦法修復了母子關系。

讀解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十分典型的兄弟相爭的故事。

人們常用「親如兄弟」來形容親情的深厚,也用「親兄弟,明算賬」來說明親情和利益沖突之間的關系。我們憑自己的生活體驗深知,親情在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親情遠遠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導致的矛盾沖突。

當然,兄弟相爭,並非完全沒有是非曲直,並非完全沒有正 義、真理的存在。比如,鄭庄公與共叔段的權位之爭,按傳統觀 念,長子是王位天然的繼承者,是「天理」,不容有違背。這樣, 鄭庄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當的一方,而共叔段奪取王位的圖謀, 便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

代表合理的、正義的一方,往往充滿「正氣」,可以慷慨陳辭。居高臨下,所以鄭庄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拋開這個故事不論,『多行不義,必自斃」也算是一條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幾乎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作惡的人,搞陰謀詭計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如果坐著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作惡者「自斃」,顯然是愚蠢的,無異於自己坐以待斃,很可能讓作惡者占盡了風光好處。

7. 「多行不義必自斃」中「不義」是什麼意思

不義:指違背道德或者道義的壞事。

全句釋義: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8. 多行不義必自閉是什麼意思呀

你做了壞事可能一次僥幸沒報應
可是你做的多了就一定會有相應的懲罰的~

9. 多行不義必自弊出自哪

多行不義必自斃 ( ō xíng bù yì bì zì bì ) 解 釋 不義:違反正義的事。斃:死。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

出 處 《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延伸:
春秋左氏傳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左傳》是中國古代最早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史,共三十五卷。《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合稱「春秋三傳」。《左傳》既是一部戰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學名著。相傳是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敘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於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系。
《左傳》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證明是左丘明,這是目前最為可信的史料。有些學者則認為是戰國初年之人所作,但均為質疑,因為《左傳》中某些文章的敘事風格與其他不符,並無任何史料佐證,只能歸為臆測。
《左傳》對後世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歷史學方面。它不僅發展了《春秋》的編年體,並引錄保存了當時流行的一部分應用文,給後世應用寫作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僅據宋人陳騤在《文則》中列舉,就有命、誓、盟、禱、諫、讓、書、對等八種之多,實際還遠不止此,後人認為檄文也源於《左傳》。並且,本書在我國的文學界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對史學也有巨大的貢獻!

10. 多行不義必須自斃

多行不義必自斃,漢語詞語之一,可以作賓語、分句,多用於壞人,近義詞有作繭自縛、作法自斃等,意思是不義的事情干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該詞語出自於《左傳·隱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