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忿忿不平
擴展閱讀
10萬買股票5年能賺多少 2025-09-10 18:48:24
中國巨幕和imax的區別 2025-09-10 17:40:38

忿忿不平

發布時間: 2021-09-10 21:37:42

① 忿忿不平是什麼意思及造句

忿忿不平是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 她筆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些忿忿不平的人,然而又無力解決不平事。

  • 她由於沒有受到邀請而忿忿不平。

  • 獅子座因被摩羯座搶佔了餐桌的主位而忿忿不平。

② 忿忿不平是什麼意思

如果單純的心理反感,或者說事件本身對此人影響並不大的情況下,一般作為有部分旁觀者的輿論心態,用忿忿不平會比較合適.

③ 忿忿不平的讀音

忿忿不平_成語解釋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釋義】:心中不服,感到氣憤。同「憤憤不平」。

④ 「忿忿不平」和「憤憤不平」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在釋義與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不同
1、忿忿不平
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2、憤憤不平
憤憤: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二、出處不同
1、忿忿不平
出處: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譯文:此時過往的人群,見齊德受吃虧,都感到氣憤
2、憤憤不平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
譯文:太子進則不見,退則被困在混亂我,獨自蒙冤而死,忍不住忿恨的心,起而殺死充,恐懼逃跑。

⑤ 忿忿不平與憤憤不平的區別

一、出處不同

1、忿忿不平:出自明代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翻譯:此時來來往往的人們,見到齊德吃了虧,都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2、憤憤不平: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王子成父諸人,俱憤憤不平。」(翻譯:王子成的父親和其他人,都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二、表達意思不同

1、忿忿不平:表示心中對某人很氣憤。

2、憤憤不平:形容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5)忿忿不平擴展閱讀:

忿忿不平與憤憤不平的反義詞介紹:義憤填膺

1、讀音:yì fèn tián yīng

2、表達意思:意思是由正義而激發的憤怒充滿心胸。也作「義憤填胸」。

3、出處:出自清代曾樸《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齋不禁義憤填膺,自己辦了個長電奏,力請宣戰。

4、用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⑥ 「憤憤不平」和「忿忿不平」有區別嚒

從意思上講是沒什麼區別,但實際應用起來就得慎重,前者一般用於一些更加較激動的場面或者性格激烈的人物心理,大部分來說,如果說之後採取了什麼動作,什麼行為,那一般用憤憤不平比較合適,如果單純的心理反感,或者說事件本身對此人影響並不大的情況下,一般作為有部分旁觀者的輿論心態,用忿忿不平會比較合適. 當然,如果是性格激烈卻強加忍耐的感覺,用憤憤不平其實也是合適的. 雖然說很多時候是混用,但就讀者的閱讀感受和全文的流暢程度來說,還是多加斟酌為好.

⑦ 「忿忿不平」和「憤憤不平」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在釋義與出處上有所不同。

一、釋義不同

1、忿忿不平

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2、憤憤不平

憤憤:很生氣的樣子。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二、出處不同

1、忿忿不平

出處: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譯文:此時過往的人群,見齊德受吃虧,都感到氣憤

2、憤憤不平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劉據傳》:「太子進則不得見,退則困於亂臣,獨冤結而亡告,不忍忿忿之心,起而殺充,恐懼逋逃。」

譯文:太子進則不見,退則被困在混亂我,獨自蒙冤而死,忍不住忿恨的心,起而殺死充,恐懼逃跑。

(7)忿忿不平擴展閱讀

一、忿忿不平近義詞

怒氣沖天[ nù qì chōng tiān ]

【解釋】:怒氣沖上天空。形容憤怒到極點。

【出自】: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我和他有甚恩情相顧戀,待不沙又怕背了這恩人面,只落的嗔嗔忿忿,傷心切齒,怒氣沖天。」

【譯文】:我和他有非常恩愛之情相留戀,等待不沙又害怕背叛了這對人的面孔,只落的嗔嗔忿忿不平,傷心憤恨,怒氣沖天地。

二、憤憤不平近義詞

怒火中燒[ nù huǒ zhōng shāo ]

【解釋】: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燒。形容心中懷著極大的憤怒。

【出自】:宋·王邁《臞軒集》:「虛舟相觸何心在,怒火雖炎一響空。」

【譯文】:空船相撞居心何在,怒火雖然大但是發泄出來就沒了。

⑧ 忿忿不平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忿忿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釋】心中不服,感到氣憤。同「憤憤不平」。

⑨ 求教文學達人:"忿忿不平"和"憤憤不平"有什麼區別

「忿忿不平"和"憤憤不平"的區別是:

1、應用的場景不同

"憤憤不平"一般用於一些更加較激動的場面或者性格激烈的人物心理;而「忿忿不平一般用於單純的心理反感,或者說事件本身對此人影響並不大的情況下。

2、詞語類型不同

「憤憤」是推薦詞形,而「忿忿」是非推薦詞形。簡單來說,就是"憤憤不平"比「忿忿不平"常用一些。

3、來源不同

忿忿不平出自於《禪真逸史》,憤憤不平出自於《漢書·劉據傳》。

(9)忿忿不平擴展閱讀

忿忿不平:

忿忿不平,是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fèn fèn bù píng,指的是心中不服,感到氣憤。同「憤憤不平」。其出處為:《禪真逸史》第一回:「此時過往人眾,見齊德受虧,俱忿忿不平。」

【成語】忿忿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解釋】心中不服,感到氣憤。同「憤憤不平」。

憤憤不平:

憤憤不平是一個成語,讀音是fèn fèn bù píng,意思是心中不服,感到氣憤。

用法:作謂語、狀語、定語。

詞語辨析:

【舉例造句】: 王子成父諸人,俱憤憤不平,請於桓公,欲劫魯侯,以報曹沫之辱。

【拼音代碼】: ffbp

【近義詞】:怒火中燒、怒氣滿腹

【反義詞】:心平氣和、平心靜氣

【用法】: 作謂語、狀語、定語;指心中不服

【英文】: be indignant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產生年代:古代。

成語正音:憤,不能讀作「pēn」。

成語辨形:憤,不能寫作「奮」。

參考資料來自:網路-憤憤不平、網路-忿忿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