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喜歡趙體的人那麼多
品評書法強調書品就是人品,常常是書以人貴,也會因人廢書。但是藝術畢竟可能超越政治、民族、宗教甚至國家,它的美為人類所共賞。正因為如此,元代書法家趙孟頫雖然頭頂「漢奸」的罵名,而他的字卻深受大眾的喜歡。這是為何呢?就是因為他將「二王」晉唐古法充分世俗化了,尤其是他的楷行書化繁為簡、變難為易,寫出了人見人愛、容易學習的秀潤面貌。
點分順裹,或長或小 書法落筆即為點,可以說字的一切筆畫都從點開始,積點而成線。所以,「一點成一字之規」,點畫是主宰之筆,寫好點畫十分重要。趙體的點的起筆有露鋒順起與裹鋒逆起之分,而且經常把它寫成長長的側點。如《仇鍔墓碑銘》中的「高」字的一點,就是順起而寫成的長側點;「亦」字的一點則是逆起而寫成的長側點。趙體這樣的點畫的寫法都是順勢均勻地使鋒,收筆處即向左轉鋒,使鋒勢與下一畫的起筆相接,如「市」「訪」二字的點即是如此。他寫點常走極端,有時將點寫得極小,如「之」字的一點就是輕輕點出,在下面長畫的襯托下愈加顯得小巧玲瓏。
橫畫長挺,撇捺開張 趙體的橫、撇、捺的藝術處理,常被當作字的主筆來看待,所以不僅寫得粗而重,而且長挺、開張,與其他書家的寫法有明顯不同。如《仇鍔墓碑銘》中「吏」的一橫就長得出奇,超出常規,顯得朴茂有力。當他寫撇、捺的時候,並不是向下拖帶,而是極力向左右兩邊伸展。如《膽巴碑》中的「合」字,撇和捺的收筆處都超出了方格左右兩邊的邊線,可以說是開張到了極點。這樣寫來,就給撇捺覆蓋的筆畫留出了大量的空間,讓它們充分表現各自的態勢,增強了縱逸的氣勢,顯得瀟灑大方。
提煉精華,發揚光大 他取法「二王」,注意提煉精華,並發揚光大。如他把王羲之書法中的「也」「之」的許多寫法熟記於心,並運用到自己的書作中。《蘭亭序》中「左」字,上面一橫掎著向左一挑,接處提筆向上翻出個小圈。這在原帖中本不明顯,而他卻細心學出,特意強調,將翻筆的圈兒寫得更大。再如其中「有清流激湍」的「有」字,撇的起頭是露鋒落筆,順勢向右下側一按,再轉鋒向左下方撇出。趙孟頫則抓住這種欲左先右、直中有曲的寫法,並將它更為明顯地變化成橫折起頭,以至於成為趙體撇畫寫法的一大特色。
化難為易,變古為今 從魏晉至唐代,書法用筆的發展日趨精熟,平移、提按、使轉這三大筆法系統都已十分完備。特別是唐代的楷書,更是把提按發展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個字甚至每一個點畫都要講究提按頓挫、輕重緩疾的用筆的變化。這樣,書法用筆的難度大大提高,使得後世書家望而生畏。面對難以超越的唐楷高峰,趙孟頫巧妙地採取了避難從易、刪繁就簡的方式,大膽地變革古法,另闢蹊徑。他在寫楷行書時,盡量減少用筆的提按頓挫,而是綜合運用篆書的「平移」和草書的「使轉」這兩種筆法,多用平移和使轉筆法,自然使趙體書法顯得平順流暢,豐潤婉通。盡管它在用筆上似乎缺乏變化,但是人見人愛,給人一種輕松愉快的美感享受。
趙孟頫極力恢復被宋代遺棄的魏晉書法傳統,同時使它變得人人可學、易學。初學書法者若以趙體字作為臨習的範本,再由此上溯,不失為明智之舉。清初,傅山多年臨寫《蘭亭序》卻收效甚微,他轉而取法趙孟頫,沒幾天就寫得很像,不由得感嘆道:「學好人難,學壞人容易啊!」
是這個嗎?
Ⅱ 用王和趙組成4個字的成語,諧音也行
完璧歸趙
張王李趙
Ⅲ 趙體的特點是什麼
趙體楷書的特點:
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注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一。
Ⅳ 魏 救 販 殘 枊 國 花 趙組成4字成語
圍1、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結構】連動式。
【用法】用於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辨形】魏;不能寫作「味」。
【近義詞】聲東擊西
【反義詞】圍城打援、聲東擊西
【例句】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2、殘花敗柳
cán huā bài liǔ
【解釋】敗:衰敗。殘:凋殘。凋殘的柳樹,殘敗了的花。舊時用以比喻生活放盪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
【出處】元·白樸《牆頭馬上》三折:「休把似殘花敗柳冤讎結,我與你生男長女填還徹,指望生則同衾,死則共穴。」
【結構】聯合式
【用法】聯合式;作賓語;指被摧殘的女人
【近義詞】半老徐娘、敗柳殘花
【反義詞】金枝玉葉
【例句】我是個嫩蕊嬌花,不比那~。 ◎明·無名氏《女貞觀》第二折
Ⅳ 向和趙組成一個詞
哎,糾結的,是照相?
Ⅵ 真草隸篆與顏柳歐趙的關系 謝謝
真草隸篆與顏柳歐趙沒啥關系。
真,又叫「正」,常叫「楷書」。
楷書,初學往往師柳公權。因為柳體嚴謹,規范,工整。有「柳骨」之稱。歐陽詢的字略顯得瘦長一些。趙孟頫(fu)的,略顯瀟灑舒展些。8090後往往對於顏真卿的不太感冒,因為顏體端正古樸真正是「橫平豎直,橫細豎粗」,覺得似乎有點笨拙。買賣家的招牌匾額多用,很顯眼。最主要的是,人們佩服稱贊顏真卿大將的骨氣,寧死不屈。目前也有不少家長誘導孩子自幼學習「顏體」的。現在,電腦里有一種媒體常見的「舒體」。舒同老先生與毛主席同在延安稱為「書法家」。舒體是在顏體的基礎上發展的。報紙屏幕不少見。
楷書與草書之間,有一個人們常用的「行書」。行書,人們常常以晉朝右大將軍王羲之的《蘭亭序》為推崇的楷模。稱之」書聖」。
草書,毛主席的「狂草」源於唐朝的米芾(米南宮),以及宋朝的蘇東坡的朋友法印和尚的。
隸書,種類較多。人們欣賞的尤為「漢隸」為上。古樸,大方好辨認。它是秦始皇李斯定的全國的通行文字。媒體用的也不少。
篆書,分:大篆小篆。小篆,秦朝的官宦用字,然而也不太好寫好認(後來在此基礎上改革為隸書的)。大篆,更難識別。為書寫或篆刻印章,古代就有了「方篆」與「圓篆」。方篆,你在我們的人民幣的背面就可以看到《行長之章》四字(之字寫為古體的了)。篆書它起源於金文(就是在鐵器或銅器或陶器上刻的字)與更早的甲骨文(龜甲之類的龜板或骨板上刻的備忘錄)。郭沫若老先生是我國甲骨文學術界的鼻祖。
就說這么多吧,不知對不對您的口味。
Ⅶ 唐和趙組成一個字
唐朝姓李,宋朝姓趙,各取一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