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韓昭侯
擴展閱讀
廣電國際股票價格 2025-09-02 19:31:08
中國恆大淘寶股票行情 2025-09-02 19:27:12
大名城600094 2025-09-02 18:21:40

韓昭侯

發布時間: 2021-09-12 20:45:40

『壹』 文言文翻譯《韓昭侯不許私求》

韓昭侯是韓國的君主戰國七雄之一,韓昭侯由於任用申不害為相國,使韓國兵強國治。

申不害原來本是鄭國的一個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於他學習和掌握了黃老刑名的學說,就向韓昭侯講說「刑名之學」,請求昭侯任用他。韓昭侯很欣賞申不害的才學,就任命他為韓國的相國。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對內整治政教,對外應付各國,前後搞了十五年,使韓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地位,並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為他的叔叔哥哥請求官職,韓昭侯卻不答應。為此,申不害一臉的不高興。昭侯對他說:「我向你學習的目的,是打算用來治理國家的。現在是聽從你的請求而廢棄你的學說呢?還是實行你的學說而廢棄你的請求呢?你不是曾經教導我修治功勞記錄,必須審視功勞大小來任用人,而今你卻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聽哪個話才對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向昭侯請罪。

【人物簡介】

韓昭侯(?一前333)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國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縣),後來又徙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又遷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現在河南省西北部和陝西省東部是當時韓國領土)。韓昭侯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前333年),昭是他的謚號。韓昭侯在位時曾用申不害為相,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

『貳』 韓昭侯的人物生平

韓昭侯,亦稱韓釐侯、韓昭釐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是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庄侯)之子。韓懿侯十二年(公元前363年),韓懿侯去世,韓武即位,是為韓昭侯。
韓昭侯元年(公元前362年),秦軍在西山打敗韓軍。
韓昭侯二年(公元前361年),宋國攻佔韓國的黃池。同年,魏國攻佔韓國的朱邑。
韓昭侯六年(公元前357年),韓昭侯派兵攻打東周,佔領東周的陵觀、邢丘。
韓昭侯八年(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擔任韓國相國。申不害運用法家的權術,實行法家的主張,使韓國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
韓昭侯十一年(公元前352年),韓昭侯前往秦國與秦孝公會見。
韓昭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41年),申不害去世。
韓昭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39年),秦軍攻佔韓國的宜陽。
韓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37年,一作公元前333年去世),韓昭侯就去世,其子韓宣惠王繼位。

『叄』 韓昭侯的介紹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亦稱韓釐侯、韓昭釐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庄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戰國時代韓國的第六任君主。韓懿侯韓若山之子。又稱為韓昭侯或者韓釐侯。懿侯十二年(前359年),若山薨,由其子昭釐侯即位。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繼續推行法家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肆』 韓昭侯不漏言

不知你具體指的是那件事??
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候身上。
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 」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 」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干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

申不害「走後門」
韓昭侯是韓國的君主戰國七雄之一,韓昭侯由於任用申不害為相國,使韓國兵強國治。
申不害原來本是鄭國的一個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於他學習和掌握了黃老刑名的學說,就向韓昭侯講說「刑名之學」,請求昭侯任用他。韓昭侯很欣賞申不害的才學,就任命他為韓國的相國。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對內整治政教,對外應付各國,前後搞了十五年,使韓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地位,並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為他的叔叔哥哥請求官職,韓昭侯卻不答應。為此,申不害一臉的不高興。昭侯對他說:「我向你學習的目的,是打算用來治理國家的。現在是聽從你的請求而廢棄你的學說呢?還是實行你的學說而廢棄你的請求呢?你不是曾經教導我修治功勞記錄,必須審視功勞大小來任用人,而今你卻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聽哪個話才對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向昭侯請罪。
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伍』 韓昭侯怎麼死

個人資料中文名稱:韓昭侯 韓昭侯、韓厘侯、韓昭厘王 性別:男 所屬年代:戰國時代 生卒年:—前333 年 韓昭侯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年--前333年)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政治清明,國力強大,諸侯不敢侵韓。

『陸』 韓昭侯身上有什麼特點

韓昭侯(?—公元前333年),亦稱韓厘侯、韓昭厘侯、韓昭僖侯,姬姓,韓氏,名武,韓懿侯(一作韓共侯、韓庄侯)之子,戰國時期韓國君主,公元前362年--公元前333年在位。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繼續推行法家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

『柒』 韓昭侯為什麼拒絕了申不害的請求

韓昭侯是韓國的君主戰國七雄之一,韓昭侯由於任用申不害為相國,使韓國兵強國治。
申不害原來本是鄭國的一個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於他學習和掌握了黃老刑名的學說,就向韓昭侯講說「刑名之學」,請求昭侯任用他。韓昭侯很欣賞申不害的才學,就任命他為韓國的相國。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對內整治政教,對外應付各國,前後搞了十五年,使韓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地位,並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為他的叔叔哥哥請求官職,韓昭侯卻不答應。為此,申不害一臉的不高興。昭侯對他說:「我向你學習的目的,是打算用來治理國家的。現在是聽從你的請求而廢棄你的學說呢?還是實行你的學說而廢棄你的請求呢?你不是曾經教導我修治功勞記錄,必須審視功勞大小來任用人,而今你卻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聽哪個話才對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向昭侯請罪(一說這是申不害在試探韓昭侯)。

『捌』 大家怎麼看待韓昭侯

韓昭侯(?———前333年),名武。戰國時期韓國君主。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前333年)。在位期間任用法家申不害進行改革,史稱申不害變法,國力強盛,諸侯不敢侵韓

『玖』 韓昭侯與鄒忌有什麼不同

韓昭侯(?一前333)韓國君主、戰國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編輯本段韓昭侯軼事
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
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侯身上。 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裡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麼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干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麼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 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申不害「走後門」 韓昭侯是韓國的君主戰國七雄之一,韓昭侯由於任用申不害為相國,使韓國兵強國治。 申不害原來本是鄭國的一個地位很卑微的小官,由於他學習和掌握了黃老刑名的學說,就向韓昭侯講說「刑名之學」,請求昭侯任用他。韓昭侯很欣賞申不害的才學,就任命他為韓國的相國。在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對內整治政教,對外應付各國,前後搞了十五年,使韓國一直保持著強國的地位,並著書兩篇,名為《申子》。 可是,有一次申不害為他的叔叔哥哥請求官職,韓昭侯卻不答應。為此,申不害一臉的不高興。昭侯對他說:「我向你學習的目的,是打算用來治理國家的。現在是聽從你的請求而廢棄你的學說呢?還是實行你的學說而廢棄你的請求呢?你不是曾經教導我修治功勞記錄,必須審視功勞大小來任用人,而今你卻在法外另有私求,那我聽哪個話才對呢?」申不害知道自己錯了,趕緊向昭侯請罪。韓昭侯在位二十八年(公元前362-前333年),昭是他的謚號。韓昭侯在位時曾用申不害為相,內修政務,外御強敵,國勢安定。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編輯本段韓昭侯-政治統治
韓昭侯前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公元前355年,韓昭侯實行改革。他繼續推行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秦等國。 戰國時期的韓國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志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 《史記》記載秦吞並韓國時韓的疆域范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范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韓昭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著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韓昭侯時期的韓國,鐵制農具已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鐵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鐵鏵、钁、鋤、鐮等。鐵農具的推廣和使用,有利於大量荒地的開 韓昭侯時期器皿
墾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韓昭侯時期牛耕在戰國時期更加普遍。鐵農具和蓄力的結合,為深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韓非子外儲說上》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沒有畜力和鐵農具,深耕細作是不可能的。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經濟改革

表現在商人的活躍,城市的繁榮和貨幣的流通等方面。 1.韓昭侯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金屬貨幣的流通更加廣泛了。當時金屬貨幣有銅幣和金幣兩大類,銅幣主要有四種:燕,齊兩國使用刀幣,周、秦一帶使用圓錢,三晉使用布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金幣一般以斤(十六兩),鎰(二十兩)為計量單位,還有「餅金」和「郢爰」。(餅金為餅狀金塊,郢爰為方形金塊)金屬貨幣進入商品流通領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2.韓昭侯時期,城市的繁榮是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韓之陽翟(今河南禹縣)。 3.韓國商人們販運於列國之間,擴大了商品交換的范圍,各地的特產如北方的馬匹,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大商人更加活躍,如大商人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史記貨殖列傳》)大搞投機交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河東鹽商猗頓和邯鄲冶鐵商郭縱,富甲天下,交結諸侯,干預政治。陽翟大賈呂不韋,通過販賤賣貴,家至千金,參與政治,官至丞相。
戰國時政治家。鄒忌(約前385-前319)戰國時齊國大臣。以鼓琴游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從此齊國漸強。

鄒忌
國籍: 中國
職業: 齊國大臣
所處時代: 齊國

鄒忌身高八尺多,形體容貌光艷美麗。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同城北徐公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裡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會比徐公漂亮,就又問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妾說:「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閑聊,鄒忌又問他:「我同徐公比,誰漂亮?」客人說:「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鏡子看看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認為我漂亮,是偏愛我;妾認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漂亮,是想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於我,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妃子、近臣沒有誰不偏愛您,朝中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您,全國范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您: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齊威王說:「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夠當面指責我的過錯的,受上等獎賞;書面勸諫我的,受中等獎賞;能夠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能傳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獎賞。」 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諫,宮門前庭院內人多得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後,還不時地有人偶然來進諫;滿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 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來朝見齊王。這就是所謂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編輯本段《成侯鄒忌為齊相》
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提要
人與人之間互相陷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尤其是那些位高權重者,互相排擠,使用陰謀詭計,欲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

成侯鄒忌是齊國的相國,田忌是齊國的大將,兩人感情不睦,互相猜忌。公孫閈獻計給鄒忌說:「閣下何不策動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勝仗,那是您策劃得好,大可居功;一旦戰敗,田忌假如不死在戰場,回國也必定枉死在軍法之下。」鄒忌認為他說得有理,於是勸說齊威王派田忌討伐魏國。 誰料田忌三戰皆勝,鄒忌趕緊找公孫閈商量對策。公孫閈就派人帶著十斤黃金招搖過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紹道:「我是田忌將軍的臣屬,如今將軍三戰三勝,名震天下,現在欲圖大事,麻煩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剛走,公孫閈就派人逮捕賣卜的人,在齊王面前驗證這番話。田忌聞言大恐,出走避禍。
評析
戰功可以抹殺、事實可以歪曲、好事頃刻變成了壞事。語言的危險性又一次暴露出來。事實上人們的確生活在一個傳播的世界中,傳播決定了事實,事實本身是什麼,在於那些有心計的人來設計了。
個人評價:
一本戰國策,千千萬萬個故事,千百年來人卻始不得其意,豈不惜哉!
以前,鄒忌憑借奏琴見到了齊宣王,齊宣王待他很好,鄒忌說,奏琴就像治理國家一樣,然後和宣王說琴為什麼像治理國家一樣以及稱霸的事情。宣王非常高興,和他談了三天,然後拜他為相國,齊國有沒有得道的人,喜歡談論政事,鄒忌已經成為相國這個事情,這些以淳於髡為首的72個人,非常的輕視他,就想在一個場合,和他辯論,鄒忌肯定比不上自己,於是約好了全都去見鄒忌。 淳於髡他們表現的很傲慢。而鄒忌表現的很卑微,於是他們說,白狐狸的毛皮做的衣服,補上壞洋皮,怎麼樣?鄒忌說,尊敬的說,不敢這樣把東西弄壞(大致是這個意思),淳於髡又說:「國內剛強,而對外圓滑,怎麼樣?」鄒忌說:「在內謹慎,而不給外人機會」,淳於髡說。三個人共同養一個羊,羊沒有吃飽,人也不能歇息,怎麼樣? 鄒忌說:「減少稅吏,減少官員,這樣才能不是民困擾」,淳於髡等稱贊了三次,鄒忌三個都知道,而且都對答響亮適合。淳於髡等沒有什麼說的了,然後離開,鄒忌表現的很高傲,而淳於髡等人表現的很卑微!……
編輯本段《鄒忌說琴諫齊王》
選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公元前356年,齊桓公死後,兒子齊威王即位。 齊威王迷戀彈琴,經常獨自在後宮內撫琴自娛,不理朝政。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家日趨衰敗。周邊國家看到齊威王如此荒唐,接連起兵進犯,齊國連吃敗仗。 一天, 有個名叫鄒忌的齊國人,自稱是高明的琴師,走進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為大王撫琴」。侍臣稟報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召見鄒忌。 鄒忌走進內宮聆聽齊威王彈琴。聽完後,他連聲稱贊道:「好琴藝呀!好琴藝……」齊威王不等鄒忌稱贊聲落音,連忙問道:「我的琴藝好在哪裡?」 鄒忌躬身一拜道:「我聽大王那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聽大王從那小弦彈出來的聲音是那麼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的形象;大王運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純熟,彈出來的個個音符都十分和諧動聽,該深沉的深沉,該舒展的舒展,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調,就像一個國家明智的政令一樣。聽到這悅耳的琴聲,怎麼不令我叫好呢!」 鄒忌接著說道:「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風浩盪,猶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澗溪水,像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七弦配合協調,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齊威王說:「先生,你的樂理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彈琴的道理還不夠,必須審知琴音才行,請先生試彈一曲吧。」 鄒忌於是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架勢,卻並沒真的去彈。齊威王見鄒忌如此這般,惱怒地指責道:「你為何只擺空架子不去真彈琴呢?難道你欺君不成?」 鄒忌答道:「臣以彈琴為生業,當然要悉心研究彈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國家為要務,怎麼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國的大計呢?這就和我撫琴不彈,擺空架子一樣。撫琴不彈,就沒有辦法使您心情舒暢;您有國家不治理,也就沒有辦法使百姓心滿意足。這個道理大王要三思。」 齊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鄒忌大談治國定霸大業。
翻譯2
公元前356年,齊桓公死後,由他的兒子齊威王即位。 齊威王繼承王位後,得意忘形,狂縱無度,每天吃喝玩樂,對於朝政大事不聞不問。尤其迷戀彈琴,經常獨自關在後宮內撫琴自娛。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家日趨衰敗,百姓貧困不堪。周邊國家看到齊威王如此荒唐,接連起兵進犯。齊國連吃敗仗,邊防線上不斷報警,齊威王仗著國大業大,根本不理。 文武大臣見齊國江河日下,紛紛上書勸諫,齊威王都當耳旁風。到後來,齊威王見勸諫的大臣妨礙自己的雅興,索性下令不準進諫的人進王宮,如有違者,立即賜死。 大臣們耽心國家的安危,心急如焚,但見齊威王根本不聽勸諫,又下了死命令,一個個只好緘默其口。這樣,齊國國勢越來越糟了。 一天, 有個名叫鄒忌的齊國人,自稱是位高明的琴師,走進王宮,對侍臣說:「聽說大王愛彈琴,我特地前來拜見,為大王撫琴。」 侍臣稟報齊威王,齊威王一聽很高興,立即召見鄒忌。 鄒忌近前,聽齊威王彈琴。他聽後,連聲稱贊道:「好琴藝呀!好琴藝……」 齊威王不等鄒忌稱贊聲落音,連忙問道:「那麼你說一說,我的琴藝好在哪裡?」 鄒忌躬身一拜道:「我聽大王那大弦彈出來的聲音十分莊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聽大王從那小弦彈出來的聲音是那麼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賢相的形象;大王運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純熟,彈出來的個個音符都十分和諧動聽,該深沉的深沉,該舒展的舒展,既靈活多變,又相互協調,就像一個國家明智的政令一樣。聽到這悅耳的琴聲,怎麼不令我叫好呢!」 齊威王聽了鄒忌這番贊美之詞,十分高興地說:「看來你真是一位高明的琴師了。我正愁沒解悶逗樂的呢,本王倒要你彈一曲聽聽。」 齊威王說著,吩咐左右擺上桌子,將琴安放好。 鄒忌坐在琴前,熟練地調弦定音之後,把兩只手放在琴弦上,半天動也不動。 齊威王很驚奇,問道:「你怎麼不彈起來呢?」 鄒忌一笑說:"我是學大王的樣子呀!" 齊威王惶惑不解。 鄒忌乾脆把琴往旁邊一推,說:「琴好彈而理解難呀!」 齊威王說:「有何講究?」 鄒忌道:「古時候,伏羲做的琴,長三尺三寸六分好象一年三百六十日;上圓下方,猶如以法規治理天下。彈琴本來為陶冶性情,杜絕淫邪之念,乃修身養性之樂事。」 齊威王聽著,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鄒忌接著侃侃而談:「彈琴和治理國家一樣,必須專心致志。五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風浩盪,猶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澗溪水,像似臣也;應彈哪根弦就認真地去彈,不應該彈的弦就不要彈,這如同國家政令一樣,五弦配合協調,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這正如君臣各盡其責,才能國富民強、政通人和。彈琴和治國的道理一樣呀!」 齊威王聽鄒忌以琴喻政,不耐煩地說:「先生將琴理說得這么玄,那隻不過是空談,我要見識你彈琴的真本領,請彈一曲讓我聽聽吧!」 鄒忌離開琴位,兩手輕輕舞動,只擺出彈琴的架勢,卻並沒真的去彈。 齊威王見鄒忌如此這般,惱怒地指責道:「你為何只擺空架子不去真彈琴呢?難道你欺君不成?」 鄒忌笑道:「大王息怒!我彈琴自娛想成高手,所以成天琢磨彈琴的道理,大王身居王位,掌握著整個國家的命運,不管國家大事,這跟我擺著琴不彈有什麼兩樣呢?我擺著琴不彈,大王很不高興。大王面前擺著齊國這架大琴,即位九年了卻不去彈它,一切國事都讓下臣去做,連敵國屢屢進犯,打算瓜分齊國的軍國大事大王也不放在心上,恐怕齊國的大臣百姓們也不會高興吧?」 齊威王一怔,這才意識到鄒忌的來意不尋常,連忙問道:「先生莫非另有見教?」 鄒忌躬身再拜道:「豈敢!我只知道琴聲也是心聲。琴不彈則不鳴,國不治則不強。」 齊威王道:「先生說得對!你以琴諫寡人,使我耳目一新。九年積重難返,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鄒忌說:「這個么,說難也不難,大王應該像你每天勤於彈琴那樣,當務之急是把國家大事先彈起來。」 齊威王問:「這個我能做到。可是,從哪方面著手呢?」 鄒忌指著五根琴弦說:「大王可以先選賢任能、興利除弊、不近聲色、整頓軍馬、關心百姓五個方面協調著手,何愁齊國這架大琴不奏出妙曲呢!」 齊威王明白了:這位自稱「琴師」的鄒忌原本是個具有治國平天下的能人。於是,他請鄒忌做相國,採取上述五大措施,使齊國逐漸強盛起來,一時被楚、魏、趙、韓、燕五國公推為霸主。於是,賢臣彈琴諫齊王的故事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