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胡奇才
擴展閱讀
股票看凈利潤j 2025-08-30 21:57:37
股市沒開盤可以買股票 2025-08-30 21:52:56

胡奇才

發布時間: 2021-09-13 19:18:10

『壹』 胡奇才的戰斗

「胡奇才,真勇敢,帶領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這是當年曾流行於臨朐冶源的民間小調,七八十歲的人很多還能哼上幾句。冶源鎮,位於臨朐縣中部的交通要道,是歷來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1938年日軍侵入臨朐後,隨即佔領並駐守冶源。抗日戰爭後期,八路軍對敵人展開全面反攻。1945年6月18日,八路軍魯中部隊解放盤陽村,19日,解放七賢村,20日,包圍了冶源。
攻克冶源,會使臨朐城的日軍失去南面的屏障,八路軍可直接威脅臨朐城。因此,八路軍魯中軍區對冶源戰斗極為重視,派參謀處處長胡奇才赴前線指揮。參戰部隊除了魯中軍區主力部隊外,臨朐縣地方抗日武裝也參加了戰斗。這時,駐守冶源的是偽軍潘樹勛部的一個中隊,共300餘人。八路軍包圍冶源後,守軍接二連三地派人到臨朐縣城向日寇求援。但當時臨朐城裡的日寇只有30餘人,接到情報後,他們感到情勢緊張,便向駐在益都的日軍大隊部求援。1945年6月20日下午,駐益都日軍派中隊長日高,帶領二三十人趕到了臨朐縣城。21日早飯後,日軍30餘人、偽警軍300餘人,由臨朐城向冶源增援。敵人增援,是意料之中的事,八路軍早已作了打援的部署。當日偽軍走到距冶源還有兩公里的石河時,受到了八路軍伏擊。當偽軍先頭部隊渡過河,日軍行進到河中心時,八路軍突然發動攻擊。日軍對突如其來的襲擊毫無准備,亂作一團,企圖組織後撤,卻被截住了退路。日軍匆忙向石河南岸的一片葦園逃去,不料這正好闖入了八路軍的伏擊圈,遭到猛烈火力的殺傷。頃刻間,33名日軍全被擊斃,趴在水坑裡的敵翻譯官乖乖當了俘虜。被截在河北岸的偽軍,見日軍被殲,拚命向北逃竄,在窪子村一帶被全部殲滅。戰斗結束後,胡奇才將日軍屍體集中在一起,攝影留念。
八路軍殲滅增援的日偽軍後,接著冒雨進攻冶源守敵。冶源偽軍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和滂沱大雨,負隅頑抗。八路軍一面組織力量攻擊,一面利用在石河打援中抓獲的翻譯官到陣前喊話,瓦解敵人鬥志。在勸降無效的情況下,八路軍發動了總攻擊。戰士們冒著瓢潑大雨,在火力掩護下,越過塹壕,將圍牆炸開了一個大口子。戰士們沖進圍牆,與敵人展開了激戰,將敵人全部殲滅。
冶源戰斗,規模不大,但打的巧,擊斃日軍多,是抗戰中運用「圍點打援」戰術的典範戰例。 初進東北 沙嶺受挫
1945年11月,山東軍區司令員羅榮桓奉命率部挺進東北,親自點名要時任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的虎將胡奇才隨行。到達東北後,胡奇才向南滿軍區(後改稱遼東軍區)司令員蕭華報到,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1946年2月,遼東軍區的部隊進行調整,胡奇才任第4縱隊副司令員。
1946年1月20日,廖耀湘指揮的國民黨新6軍在秦皇島登陸,向遼東軍區瘋狂進攻,企圖奪取遼陽、鞍山和營口等城市。新6軍的「王牌」新22師,擔任先鋒,一路連陷盤山、台安、遼中等地,屯兵遼河北岸,前鋒66團和教導營竟然大膽挺進到遼河南岸,駐守沙嶺村。遼東軍區決定調集3、4縱隊兩支主力,集中7個團的優勢兵力殲滅沙嶺之敵,殺一殺全美械裝備的新6軍的威風。
當時胡奇才主管縱隊炮兵。解放軍到東北後,接收了日本關東軍的一批武器。4縱組建了一個炮兵團,共有日式山炮9門。雖然這與日後東北野戰軍鼎盛時期將近1000門各式火炮的規模相比算不得什麼,但在當時的胡奇才看來,這已經是闖關東發大財了。胡奇才忘不了長征時期,中央紅軍只有兩門山炮,還在敵人重兵追擊下丟棄。他對打贏這一仗滿懷信心:抗戰時期,部隊只靠步槍和刺刀就能打敗日偽軍,有了重炮,還怕國民黨軍?事實證明胡奇才輕敵了,他面對的是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新6軍名列國民黨軍「五大主力」,而且是五大主力中的主力。以往人們通常認為整編74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事實上,作為二戰中國駐印軍的新1軍和新6軍,戰鬥力要比整編74師更強:他們接受美式訓練的時間更長,官兵素質更高,裝備也更好。在新6軍的3個師中,新22師號稱「虎師」,戰鬥力首屈一指,以「天下第一師」自詡,驕橫狂妄。該師66團附教導營進駐沙嶺村後,立即按照美軍戰法構築野戰工事。敵人的工事修得非常堅固,不僅挖得深,而且呈縱深配置。敵66團團長面對東北民主聯軍優勢兵力的包圍,並不慌張,宣稱:「不用援兵,我一個團打他一個軍。」2月17日,解放軍發起了沙嶺戰役,胡奇才親臨戰陣指揮。當時,解放軍剛剛從抗戰時期的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官兵還不善於打正規戰。炮兵沒有經過實戰訓練,許多炮彈飛過敵人頭頂;步兵沖鋒也沒有隊形。相反,敵人的炮火非常准確,美式機槍和沖鋒槍構成熾烈的火網,火焰噴射器在雪地掃出一條條火龍,給解放軍造成重大傷亡。盡管解放軍戰士英勇無畏,仍未能攻下沙嶺村。此戰,解放軍殲敵674名,自己傷亡2159名,並且大都是抗戰時期的老骨幹。
這一仗使胡奇才終身難忘。他意識到,像新6軍這樣的國民黨美械部隊不僅裝備精良,受過美式訓練,而且抗戰期間與日軍打過硬仗,與在山東遇到的那些對日寇望風而遁的國民黨軍大不一樣。胡奇才明白,要戰勝這樣的強敵,不能有僥幸心理,必須培養部隊打正規戰的本領,從戰爭中學習戰爭,扎實地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沙嶺之戰後,解放軍於1946年2月21日放棄遼陽,隨後進行了三保本溪戰役。戰役結束後,胡奇才在1946年5月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
當機立斷 誘敵入伏
1946年夏季,東北戰場大戰再起,國民黨軍憑借火力和空軍的優勢,攻陷四平,進占長春、吉林,解放軍被迫撤過松花江以北。10月,杜聿明親統大軍分三路向遼東軍區發動進攻:左路是新1軍,右路是新6軍,中路是52軍。新1軍和新6軍全部美械裝備,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佼佼者。52軍也是國民黨軍隊中的一支勁旅,它雖是半美械化軍,但戰鬥力並不差,有人稱其為國民黨軍「第六大主力」。
敵人十萬大軍來勢洶洶,妄圖將南滿「一鼓盪平」,把東北民主聯軍「拱進鴨綠江喝涼水」。此時4縱的全部兵力只有1萬多人,兵力對比懸殊。在強敵進攻面前,胡奇才沒有機械地執行上級分兵阻擊的命令,而是將手頭的力量集中成一個拳頭,准備設法打掉敵軍的一路部隊,挫其鋒芒。由於新22師已遠遠殺往大連方向,於是胡奇才決定殲滅中路敵軍的52軍25師。
這一決心異常大膽,直至今天仍讓軍史學家們驚嘆不已。52軍25師是國民黨軍隊中一支極負盛名的部隊,在抗戰前的十年內戰中,這個師表現得十分兇悍,國民黨軍名將關麟征、杜聿明曾任過該師的正副師長。在所有曾與紅軍作過戰的國民黨部隊中,該師可說是「戰績」最大的部隊。1936年紅軍渡河東征時,就是由於受到關麟征25師的阻擊,被迫退回陝北。1936年10月底,紅四方面軍主力渡黃河西征,也是25師搶佔了渡口,將紅四方面軍主力一切為二,使之僅有一半兵力能渡過黃河組成西路軍。陝北根據地的創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劉志丹也是在與該師的作戰中陣亡的。抗戰爆發後,25師擴編為52軍,關麟征任軍長。該軍在抗戰初期打出了聲威,尤其在台兒庄之戰中重挫日軍。日軍曾對52軍有過這樣的評價:「關麟征的一個軍應視為普通支那軍的十個軍。」蔣介石有一次在對國民黨中央軍軍官們訓話時說:「中國軍隊如果都像52軍那樣,打敗日本人是不成問題的。」25師一直是52軍的主力,以在作戰中敢於大膽機動、迂迴穿插而得了個綽號「千里駒」。
在這次「進剿」中,該師目空一切,進攻勢頭很猛。胡奇才決心利用25師的驕橫,將它從敵軍重兵集群中誘出來,一舉打掉。「挖出來,打掉它!」胡奇才的決定令4縱將領們大吃一驚。此時4縱已經與國民黨新6軍、71軍等精銳主力多次交手,深知敵美械部隊火力強大、作戰兇猛,不容易一口吃下去。此時正值四平失守不久,東北形勢正陷於冰點,敵軍氣焰囂張,到處奪城佔地;解放軍一路撤退,甚至准備放棄哈爾濱和齊齊哈爾。這時胡奇才以手頭的1萬兵力居然敢對10萬敵軍殺回馬槍,要吃掉敵人一個師,實在令人吃驚。「那可是25師!」4縱政委彭嘉慶盯著胡奇才,彷彿他不知道這一點,「你下決心了嗎?」「砸鍋賣鐵,這仗也得打!」胡奇才將地圖推到彭嘉慶面前,指著25師的突出位置:「老兄,你看看,這仗能夠打!」
彭嘉慶足足研究了半小時地圖,才抬頭征詢副政委歐陽文、參謀長李福澤的意見。兩人都同意司令員的意見。戰爭年代的解放軍將領們,都是久經考驗、富有膽識的指揮員。彭嘉慶最後下了決心:「我支持老胡。這一仗不打則已,打就要打好。此戰成功,必定震動天下,給毛主席報個喜!」
胡奇才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在1946年10月24日集中5個團的優勢兵力圍攻賽馬集,殲滅了25師留守此地的兩個營。敵25師師長李正誼急率主力回援。27日,該敵到達雙嶺子地域,胡奇才指揮部隊將25師團團包圍,企圖將其一舉殲滅。「千里駒」名不虛傳,果然能戰。綽號「李大麻子」的師長李正誼提著一挺機槍四面督戰,指揮部隊頑抗。打了一天,東北民主聯軍進展甚微。胡奇才親自審問俘虜,得知25師的75團已經歸還建制,使該敵由原估計的不足兩團人馬變為三團之眾,兵力達8000餘人,而東北民主聯軍兵力不足1萬,力量並不佔優勢。顯然,從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並不符合毛主席制定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似乎應該放棄這場作戰,另尋殲敵良機。
但是胡奇才絕不輕易讓這個已經抓到手的「千里駒」逃脫。他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果斷決定:將25師誘往一個更有利的殲敵戰場--新開嶺地區, 同時調4縱副司令韓先楚率領另外3個團來援。他一面急電韓先楚,讓他率部火速趕來;一面指揮部隊佯敗撤退,將敵軍誘往新開嶺。李正誼果然中計,率所部在後面窮追。1946年10月31日凌晨,韓先楚率領的3個團趕到了預定地點。東北民主聯軍在新開嶺地域設下埋伏,集中8個團的優勢兵力將25師全部包圍在這里的狹窄山谷地帶,展開了圍殲「千里駒」的大戰。
決戰新開嶺 力擒千里駒
「千里駒師」被包圍後迅速搶佔了戰場的制高點--老爺嶺連同周圍的幾座高地,據險防守。老爺嶺十分陡峭,滿山是尖銳鋒利的山頂紅和刺槐,山頂還有以前日軍修築的碉堡工事,加上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解放軍的攻擊異常困難。李正誼在山頭部署了一個團的兵力,居高臨下地壓制著解放軍。進攻部隊打了兩天兩夜還沒能拿下老爺嶺。這時包括新22師在內的敵各路援兵,已經從南、北、西三個方向撲來,最近的距離戰場只有10小時路程。1946年11月1日晚,4縱黨委在一個小木屋裡召開會議,最終決定了新開嶺戰場的局勢和幾萬將士的命運。會上,有人見久攻不下,部隊傷亡太大,於是主張撤退,免得被敵人包了餃子。
「撤?往哪裡撤!」胡奇才堅決反對。這幾天的較量,使他進一步看清了敵25師。這是一支兇悍能戰的部隊,如果部隊撤退,這個「千里駒」一定會緊咬住屁股不放,部隊攜帶著大批傷員,很難擺脫敵人。他預感到,一旦撤退,後果不堪設想。「給我打,打下去才有出路!」胡奇才說。政委彭嘉慶和素有「好戰分子」之稱的副司令員韓先楚堅定地支持胡奇才打下去。胡奇才下令:將預備隊全部拉上去,警衛員、炊事員、輕傷員統統上陣,一定要殲滅25師!
縱隊的幾位主要領導全部下到師團,胡奇才和彭嘉慶來到了位於主攻方向的10師,直接指揮奪取老爺嶺。胡奇才命令:10師28團擔負正面攻擊,團長政委帶突擊連沖鋒,參謀長帶尖刀排沖鋒,有進無退,一定要拿下老爺嶺。同時,全縱隊所有炮火集中轟擊老爺嶺,山炮連將炮拆開扛上山去,直接對著碉堡轟擊。1946年11月2日拂曉,在強大炮火支援下,東北民主聯軍向老爺嶺展開了新一輪攻擊。指戰員們前仆後繼,28團參謀長李書軒在率尖刀排突擊時英勇犧牲。敵人到底抵擋不住如此凌厲的攻勢,老爺嶺終於被拿下來了。奪取了老爺嶺,俯瞰周圍敵軍固守的山頭,敵軍的一切動靜盡收眼底。李正誼在老爺嶺失守後,立即組織了一個加強團准備反攻。2000人的敢死隊在寒冬大雪裡脫光上衣,上好刺刀,聽著李正誼親自作動員,急吼吼地發誓要奪回老爺嶺。這一切都落入了胡奇才的望遠鏡里。
胡奇才到東北後,虛心向蘇聯學習現代戰爭的經驗,奉行大炮兵主義的蘇軍向他宣傳「戰爭之神」的威力。胡奇才很快對火炮入了迷,短時間內就成了炮戰的行家裡手。此時,4縱炮兵團不僅有山炮,還有野炮和榴彈炮,炮兵作戰技能有很大提高。
胡奇才發現25師正在進行突擊前的動員,立即命令縱隊炮兵團和各師的炮兵營向正在狂吼亂叫的敵步兵猛烈轟擊,他親自指揮縱隊炮團。4縱的炮兵打得又快又准,2000多敵軍還未及發起沖鋒,就灰飛煙滅了。很快,胡奇才又找出了李正誼的指揮部。敵25師師部隱藏在老爺嶺下的黃家堡子里,由幾十輛美製大卡車圍成一個四合院。在老爺嶺未攻佔以前,發現不了它,老爺嶺被奪占,25師指揮部就暴露無遺了。胡奇才一聲令下,數百發炮彈織成的火網立即籠罩了這座汽車堡壘,李正誼命大躲過了炮轟。激戰至此,強悍的25師已經潰不成軍。4縱的3個師轉入對敵人的最後掃盪。11月2日上午10時,戰斗全部結束,東北民主聯軍以傷亡2000多人的代價,全殲敵25師8000餘人,其中俘敵5000餘人,包括弧稱「李大麻子」的師長李正誼在內。
新開嶺戰役石破天驚,是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首次成建制地殲滅敵軍一個整師,而且是在形勢對東北民主聯軍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取得的。毛澤東指出,新開嶺戰役證明:必須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如第一次用5個團打25師未奏效,第二次集中8個團打就成功了;最初兩天多次攻擊未奏效,1946年11月2日拂曉集中全部炮火攻佔制高點並乘勝擴大戰果,半天內即將該師全部殲滅。新開嶺戰役,胡奇才作為主要指揮員,功不可沒。正是他籌劃、部署和指揮了新開嶺之戰。在決定新開嶺戰役成敗的11月1日縱隊黨委會議上,正是胡奇才作為4縱司令員,拍板決定繼續打下去,才取得了新開嶺之戰的輝煌勝利。 1948年。東北民主聯軍經過一年的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將東北衛立煌軍團正規軍四個兵團,合計55萬人包圍,分割在長春、沈陽、錦州三個互不相聯的地區。同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的胡奇才受命率領四縱和第二兵團的第十一縱隊、兩個獨立師及1個炮兵旅一起承擔塔山陣地阻擊任務。在此次阻擊任務中,胡奇才以他的英勇善戰和卓越的指揮才能,成了當時家喻戶曉的「塔山猛虎」、「戰術奇才」。
臨危受命趕往塔山
塔山,既無塔,也無山,是一個有200多戶人家的村莊。東鄰渤海,西靠虹螺山。前後左右是一片10多公里寬的起伏地帶。一條公路從塔山村正中穿過,北距錦州外圍不到20里,南距錦西蔣軍前沿只100米左右。塔山是錦西至錦州的必經之路,是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馳援錦州的必經之路,也是東北民主聯軍堵住國民黨援軍的必爭之地。
遼沈戰役究竟從哪兒開刀?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先打錦州,這也是最歷害的一著兒。如果先打長春,東北民主聯軍主力本來就在該城周圍和沈陽以北地區,這樣部隊調動少,長春不僅可以打下,還可以爭取消滅沈陽北援之敵一部。但沈陽之敵也可能不敢出來,或者看形勢不好而南逃。這樣東北民主聯軍打了長春後,還要打沈陽、打錦州,容易在戰略上造成平推。而先打錦州,則可斷絕長、沈之敵南逃退路,對敵造成關門打狗的形勢,便於全殲東北敵人。錦州像一根扁擔挑著兩個籮筐,一頭是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另一頭是華北的國民黨部隊。攻佔了錦州,就等於從中間折斷了扁擔,把東北和關內的蔣介石軍隊分割開來。這樣不僅有利於東北戰局,也直接為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打錦州的關鍵是要有效地阻擊錦州以南錦西、葫蘆島和錦州以北沈陽兩個方面的援兵。而當時,在距錦州只有20公里的錦西、葫蘆島的塔山一線,國民黨已集中了11個師的兵力,准備北上解錦州之圍,海軍中最有力的艦艇「靈埔號」與「重慶號」也開到了葫蘆島海面,准備直接支援陸上的攻擊。毛澤東關注著塔山。當毛澤東主席在西柏坡下令東野「首先攻克錦州」時,就明確指出要注意塔山一線的敵援:「葫、錦援敵進得較快,則你們應准備以總預備隊加入四縱、十一縱方面殲滅該敵一部,首先停止該敵前進。」
蔣介石早就窺視著塔山。「重慶號」乘風破浪,兩次運送他親臨葫蘆島,向塔山遙望。他向三軍下令:「限於14日黃昏前攻下塔山,否則軍法從事。」在這樣的戰局面前,林彪點了胡奇才的將。胡奇才是當時東北民主聯軍的第四縱隊的副司令員,司令員是吳克華、政委莫文驊。1948年10月6日、7日,四縱奉命到達塔山、白台山、高橋地區,並連夜築起工事,積極備戰。10月11日,林彪拍來一份急電,要胡奇才迅速趕到塔山前線協助十二師作戰。
1946年,胡奇才任四縱司令員時,在新開嶺打了一個漂亮仗。在這次戰役中,胡奇才戰術靈活,能進能退,進退皆不失主動;有包圍有穿插,包圍則十倍於敵,穿插則以一當十;既頑強又機動,頑強在攻其一點(關繫到全局的點),不及其餘,機動在大步進退,伺機殲敵。他指揮的四縱經過一晝夜的激戰,全殲號稱「千里駒」的國民黨25師,斃俘敵6000餘人,生擒師長李正誼、副師長段培德,繳獲山炮5門、60炮幾十門及各種長短槍4500支,並擊落美製飛機一架。來自第一線的戰斗經驗是十分寶貴的。正因為考慮到這一因素,在塔山阻擊戰中,林彪和羅榮恆都一致同意點了胡奇才的將。
靈活布陣成就塔山猛虎
從縱隊部九股屯到塔山前線有十多里地。當時國民黨軍隊已經開始對我塔山陣地進行猛烈炮擊。胡奇才帶著一個參謀、一個警衛員,在炮彈呼嘯中一會兒卧倒,一會兒跳躍,迅疾前進,一刻也不敢停留,到達指揮前沿後,胡奇才又馬上對當時的戰況進行了分析
塔山南面大東山、小東山、影碑山一線高地,蔣軍早已築有堅固的工事,而地勢低下的塔山,完全在蔣軍的炮火的射程之內。塔山阻擊戰,對於東北戰場這個全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在這樣的地形上阻擊,對於東北民主聯軍來說是十分不利的。後退是平原,前進太近敵,中間只有一條狹長地帶,無山可據,無險可守。戰爭年代,部隊把打進攻仗叫吃肉,打防禦仗叫啃骨頭。塔山阻擊戰,就是一場光啃骨頭不吃肉的防禦仗。根據這一地形,胡奇才和吳克華、莫文驊一起研究,決定在東起西海口,西到白台山一線十多公里寬的正面上組織防禦,以主要兵力、火力守鐵路橋頭、塔山村、白台山和高橋地區,與右側之11縱隊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敵人。他們還決定在兵力部署上,以一個師和一個營為第一梯隊,以另兩個師為二梯隊,採用縱深的梯次配備,並強調守備部隊必須掌握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兵力為預備隊,以實施連續的反沖鋒,挫敗有海、空軍配合,兵力三倍於自己的蔣軍。選擇地形時,胡奇才特別重視塔山村的守備。經過分析,胡奇才和吳克華、莫文驊派一個最強的營到塔山村。」11日拂曉,敵三個師在艦炮火力的支援下,向我四縱的防禦陣地發起沖擊,激戰一天,敵傷亡千餘人,敗下陣來。次日,敵人的進攻便形成了重點,猛攻塔山地區的中心--塔山村,又我被擊退。13日,敵人的重點仍然是塔山村。號稱「趙子龍師」的獨95師打頭陣,集中兩個軍採取兩翼突破的戰法,猛烈進攻塔山村。這一天,雙方都有很大傷亡。第四縱隊政委莫文驊稱13日是「敵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進攻最凶的一天,也是對塔山存亡有決定意義的一天。」14日,東北民主聯軍向錦州發起總攻擊。敵東進兵團以4個師再攻塔山,「雖不顧一切,仍一無所進。」15日,敵軍集中了5個師輪番攻擊。當天下午,錦州方向炮聲沉寂,東進兵團無心也無力再攻了。
戰斗中,胡奇才除了用最強的連、營、團堅守陣地外,同時還不斷組織步、炮協同下的反沖擊,積極防禦,大量殺傷敵人。部隊在陣地前沿消極死守不行,反沖擊遠了也不行。不反擊,敵人會把工事築到我們工事前,一下子就可以沖進陣地。沖擊遠了回不來,有被敵人吃掉的危險。所以胡奇才每天用望遠鏡盯住敵人的動態,命令有關團、營和炮兵適時組織反擊,把敵人推出1000米以外,爾後晚上再派一個班或組,在敵人的來路上埋設地雷,便於部隊及早發現敵人進攻。此外,胡奇才還要求,在戰斗中炮兵要事先測定各種目標,只要步兵提出要求,不論白天黑夜,隨時支援。炮兵支援步兵,重點是打敵人的第二梯隊,把第二梯隊攔阻或打掉,這樣進攻的敵人就沒有後勁了。
作為指揮員胡奇才不僅腦活腿勤,還善於邊打邊調整作戰戰略。28團守鐵路橋頭堡,地形開闊,傷亡較大,胡奇才及時令30團換上。30團打了一天,又令29團接替。這樣雖然橋頭堡幾度出現丟失的危險,但也最大程度上牽制了敵軍的進攻,最後,勝利完成保障主力攻取錦州阻擊戰任務。
國民黨此次攻塔山,在蔣介石的嚴令下,「各軍、師長均能奮不顧身,親臨最前線指揮」,海、空軍也能配合。然而,在東北民主聯軍陣地面前,敵軍始終不能越雷池一步。蔣介石乘飛機在塔山上空也無可奈何地嘆息:「真沒有料到,3個軍在海、空軍的配合下,就是打不過塔山。」戰後,林彪專門邀胡奇才做客,請他說說塔山阻擊戰的體會。林彪說:「這一仗,你們把那個營放在塔山村按得好,就像一個釘子一樣!」
「塔山猛虎」聲名遠播,同時也讓世人領略了他卓越而獨特的戰略思想以及指揮藝術,一些軍事專家稱胡奇才是中國的「小庫圖佐夫」。

『貳』 胡奇才的介紹

胡奇才(1914—1997),原名胡其財,湖北省紅安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叄』 胡奇才為什麼沒有韓先楚的軍銜高

  • 從黨齡上看韓先楚是1930年入黨,胡奇才是1932年入黨。

  • 從職務上看韓先楚授銜前已經是中南軍區參謀長,之前還曾擔任志願軍副司令,而胡奇才當時只是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肆』 胡奇才為什麼會降職

胡奇才為什麼在新開嶺打了勝仗反而從四縱正職降為副職?

1、當時吳克華由遼東軍區重回四縱。

原4縱司令員吳克華(1946年5月調任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7年9月調回4縱任司令員。一個縱隊不能有兩個司令員,所以胡奇才(1946年6月~1947年9月任4縱司令員)又改任副司令員。

2、胡奇才改任副司令後,還找了陳雲。

胡奇才問,我怎麼打了勝仗反而降級了?陳說幹部多不好安排,只能這樣,多理解吧。

另外,胡奇才的出身可能是個問題,他是張的紅四方面軍出身,幹部不好安排時,紅四的自然是要靠邊站站了。

『伍』 胡奇才的簡介

胡奇才,一九二九年參加革命。一九三零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軍委警衛營班長、排長,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二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三十三團、三十五團政治委員,第十一、十二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團副團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六隊隊長,延安赴山東幹部大隊大隊長,山東縱隊第八支隊副司令員,第四支隊政治委員,第一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一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山東軍區第三師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第四縱隊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遼東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赴朝參觀團團長並代二十兵團副軍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顧問組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陸』 胡奇才的生平事跡

胡奇才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全家七口人,靠租種地主一石田、撐持一個小的豆腐坊度日。小小年紀,胡奇才就在豆腐坊、田畈隨家人一起從事力不勝任的勞作。母親因產後熱不幸去世後,他更是竭盡全力替父親分擔繁重的農活。9歲進村裡私塾讀書,半耕半讀,三年乃輟。雖然只讀了三年,可他的啟蒙老師、共產黨員張楚峰,對他的教育和影響極為深刻。
1929年,胡奇才親眼看到敵人把張楚峰抓到村前的河邊,殘酷地殺害了,他滿腔悲憤,參加了少先隊。他村地處赤白兩區交界,少先隊的主要是任務是站崗放哨。1930年8月的一天,胡奇才正在後山頂上放哨,少先隊大隊長說:上級號召要擴大紅軍,你們誰要參軍,趕緊去報名。他連忙答應:我去!父親拉住他說:你祖父年邁,哥哥病重,兩個妹妹還小,我身體也不好,你走了,家裡怎麼辦?他回答說:不參加紅軍,都沒有活路!一狠心,參加了華河區紅軍特務營。他從小生得身材魁梧,能吃苦耐勞。參加紅軍後,不避艱險,不怕犧牲,不到三個月連打五仗,親手繳獲一支「漢陽造」步槍。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四次反「圍剿」和開創川陝蘇區的斗爭。 胡奇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胡奇才參軍不到三年就身負五傷,1933年6月擔任紅四方面軍十一師三十五團政委時,年齡不到19歲。隨即參加長征,先後擔任十一師、十二師政委。
1937年12月,胡奇才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三大隊六隊隊長。1938年8月,黨中央派遣幹部增援山東,組成山東幹部大隊,胡奇才任大隊長。8月21日,奉毛澤東同志「第一要當好學員,第二要當好教員,第三要當好指揮員」的臨別指示率隊離開延安。歷時三個月,行程三千里,勝利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他被分配到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八支隊任副司令員,不久任山東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兼魯中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從此堅持魯中抗戰達七年之久。先後擔任山東縱隊第一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參謀處處長,指揮所部進行葛庄戰斗、臨朐戰斗,攻克沂水城,打擊頑軍勢力,粉碎日寇「掃盪」,為魯中根據地的鞏固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魯中人民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胡奇才司令。
1987年,遲浩田到沂蒙山區視察,有一七旬老翁特地向他打聽胡奇才同志,並當場唱出了當年歌頌臨朐戰斗勝利的歌謠:「胡奇才,不簡單,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遲浩田聽後感慨萬千,回京後即親筆寫下了這首歌謠,敬贈胡奇才老將軍。
抗日戰爭勝利後,胡奇才任山東區第三師副師長,率部急馳東北。11月任東北民主聯軍遼東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1946年5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10月底進行了新開嶺戰役。10月間,國民黨政府為實現先南後北逐次佔領全東北的目的,集十萬兵力分三線進犯南滿根據地。我遼東軍區擬集結主力保衛丹東,掩護首腦機關和後勤各單位轉移。胡奇才根據戰場形勢機動處置,果斷決定將已經分散的全縱隊迅速收攏,把敵中路軍二十五師誘至寬甸地區新開嶺,殲敵8000餘人,俘敵師長以下6000餘人,繳獲無數。戰後,敵人從三面向我壓來,南面是鴨綠江,情勢萬分危急,他沉著指揮部隊迅速撤離戰場,穿過桓仁原始森林向輯安地區轉移。途中,帶著6000多名俘虜,還要不斷與追敵交火,異常艱險。這段歷程,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逆風千里》。新開嶺戰役,是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自衛戰爭敵強我弱形勢下,首創東北我軍一役殲敵一個整師的戰例,粉碎了敵人的戰略企圖,扭轉了南滿戰局,受到中央軍委、東北聯軍總部的通令嘉獎。
1946年12月3日,胡奇才部到達通化與軍區會合。他頭部舊傷復發,離開部隊到大連醫治。1947年4月返回部隊,參加了夏季攻勢,因頭劇痛不愈,只得又去哈爾濱療養,1948年5月因召歸隊。9月,遼沈戰役開始。遼沈戰役的開端是錦州戰役,塔山阻擊戰是保障錦州戰役勝利的一場重要戰斗。9月間,我東北軍迅速包圍了錦州,對東北敵軍形成了「關門打狗」的態勢。國民黨政府見狀大吃一驚,分別以11個師和12個多師的兵力組成東進兵團和西進兵團,從錦西、葫蘆島和沈陽東西對進,急救錦州。我四縱隊和十一縱隊及兩個師部署在錦西以北塔山一線阻擊敵東進兵團,四縱隊布防於塔山一帶核心陣地。塔山位於錦西至錦州之間,是我防禦陣地的一道門閂。兩錦之間僅距30餘里,這就決定了我軍只能寸土不讓地堅守,而決不能採取運動防禦。可是,塔山無山,只是個無險可守的村莊。任務重大,東北聯軍總部命胡奇才親臨塔山指揮。他多次到陣地觀察,及時改變了只守村後小山的部署,構築起堅固的村落防禦體系,堅守村莊,控制村邊通道。10月10日開始,他指揮塔山部隊與敵激戰六晝夜,抵住了敵人六個師的輪番攻擊,打得敵人寸土未進。蔣介石難以置信,乘飛機親臨塔山觀察,嘆道:「沒有料到,三個軍在海空軍配合下,就是打不過塔山。」塔山阻擊戰,是我軍歷史上少有的防禦戰,許多文藝樣式都有描述它的作品,廣泛傳頌。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後,四縱的主要指揮員看著從前沿陣地上抬下的戰士遺體,看著幾乎被炮彈犁了一遍的土地,不禁熱淚盈眶,不約而同立下誓言,死後歸葬塔山,與烈士們長眠在一起。胡奇才將軍解放後4次重訪塔山,他告訴老伴,我是塔山阻擊戰的倖存者,做夢都夢到這地方,死後我一定要回塔山,這樣我的靈魂才會安穩。1997年7月4日,參加塔山阻擊戰的胡奇才將軍逝世,他的遺骨葬在了塔山。1998年11月2日,胡奇才等四位參加塔山阻擊戰的開國將軍葬禮在當年「塔山英雄團」前沿指揮所舊址舉行。胡奇才將軍的夫人王志遠以及吳克華將軍、李福澤將軍、江燮元將軍的親屬都來參加了安葬儀式。
同年11月,胡奇才任東北野戰軍第四十一軍副軍長,率部入關,途中又因舊傷復發回沈陽治療,1949年9月,轉到北京治傷。周恩來同志聽說他到京便接見了他,詳細地詢問了塔山戰斗情況,後來親自給他聯系醫院,還安排他見到了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不久,通知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為候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
1950年後,胡奇才歷任遼東軍區、遼西軍區司令員、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52年5月,他主動要求赴朝鮮戰場參觀學習,任東北軍區赴朝參觀團團長,兼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六十八軍副軍長,工作半年。同年12月,進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1954年10月畢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分管軍務、裝備、科研等項工作,參加過天安門、人民大會黨、釣魚台等大型維修和修建工程,參加過「兩彈」試驗基地、指揮及防護防禦陣地建設等保密工程,參加過勘察籌建軍事工程院校和軍事工程機械等項工作。
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著有回憶錄《坎坷的路》。 198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合下發了(廳字【1985】139號)《關於修建遼沈戰役紀念館的批復》,同意在錦州修建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
1986年4月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關於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組任字【1986】36號),任命曾任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的胡奇才為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委員,直接參與領導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的建設工作。胡奇才同志先後參加了遼沈戰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召開的全部四次會議,參與審定了建築設計方案、陳列大綱細目、陳列藝術設計方案和《攻克錦州》全景畫創作樣稿,協助解決了資金不足等建館工作中的各種重大難題,為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6年7月10日,胡奇才同志參加了在遼沈戰役烈士陵園舉行的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建設奠基典禮。

1988年10月31日,上午9時28分,遼沈戰役紀念館新館落成典禮隆重舉行。胡奇才同志出席了典禮儀式。

『柒』 胡奇才將軍子女今何在

夫人:王志遠
子女 :胡魯克、胡魯生、胡魯文、胡東凱、胡東平、胡莉莉、胡東寧

『捌』 胡奇才的人物評價

一位外國軍事學者在仔細研究了新開嶺戰役和塔山阻擊戰後,十分驚詫地說:「胡將軍居然是位從班連營團旅師軍、一級沒漏提拔起來的土生土長的高級將領。」

『玖』 胡奇才為什麼只授中將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級別不夠。

55年授銜的時候有規定,只有正兵團級指揮官才能被授予上將,副兵團級只能是中將,而胡奇才將軍就是副兵團級。

在正式實行軍銜制之前,國防部於1955年5月20日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編制軍銜表》(簡稱《編制軍銜》),規定了兵團司令員以下各級職務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准,明確了編制軍銜為一職一銜或一職兩銜:

總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總後勤部長、軍兵種司令員、政委授予上將至大將軍銜。

國防部副部長、副總參謀長、總政治部副主任、總後勤部副部長;沈陽、北京、南京、濟南、廣州、昆明軍區司令員、政委;軍兵種副職;軍事、政治學院副職;兵團司令員、政委授予上將至中將軍銜。

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武漢、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政委;其他軍區、兵團副職;軍兵種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軍區海、空軍司令員、政委授予中將至上將軍銜。

軍長、政委;省軍區司令員、政委;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武漢、內蒙古軍區副職;其他軍區、兵團參謀長、政治部主任授予中將軍銜。

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武漢、內蒙古軍區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軍區海、空軍副職;海軍二等基地司令員、政委;其他軍區、兵團、軍兵種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直屬部部長授予中將至少將軍銜。

新疆、西藏、成都、蘭州、武漢、內蒙古軍區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兵團副參謀長、政治部副主任;軍區海、空軍參謀長、政治部主任;省軍區副職;副軍長、副政委、軍參謀長、軍政治部主任授予少將至中將軍銜。

(9)胡奇才擴展閱讀:

胡奇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胡其才。1914年10月28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全家7口人僅靠租種地主一石田、撐持一個小豆腐坊度日,他小小年紀就在豆腐坊和田間隨家人一起參加力不勝任的勞作。

9歲起入本村私塾,半耕半讀3年。此間,曾受到啟蒙老師、共產黨員張楚峰的良好教育和影響,1929年參加少先隊,翌年8月投身紅軍。

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面軍警衛營排長,紅4軍11師3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第33、35團政治委員,第11、1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1937年底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抗大總校中隊長。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東,歷經3個多月,行程三千餘里到達沂蒙山根據地。

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司令員,不久任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1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此後堅持魯中抗戰達7年之久。先後任山東縱隊第1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參謀處長,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

參與指揮了葛庄、臨朐等戰斗和攻克沂水城、打擊頑軍勢力、粉碎日軍「掃盪」等作戰,為魯中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魯中人民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胡奇才司令。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奉命率部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繼任第4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

1946年指揮新開嶺戰役,贏得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自衛戰爭初期創造了我軍一役殲敵一個整師的輝煌戰例,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後任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在遼沈戰役中,參與指揮塔山阻擊戰,與優勢之敵鏖戰6晝夜,有力保障了攻錦作戰的勝利。

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副軍長。新中國成立後,任遼東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

1952年5月,主動要求赴朝鮮戰場參觀學習,任東北軍區赴朝參觀團團長,兼志願軍第20兵團68軍副軍長,工作半年。同年底,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1954年畢業後任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後任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拾』 為什麼王新亭授王新亭上將而倪志亮僅授中將

1955年授銜的湖北籍上將、中將、少將: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