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http://gaokao.xdf.cn/201311/9807273_4.html
建議你去這個網址瀏覽
❷ 十八大三中全會精神
下面從四個方面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點進行簡要的解讀。
一、從三個維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主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這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前6次三中全會有所不同。盡管前6次會議也都與改革有關,但主題僅是某一方面改革。這次則包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等。之所以確定這樣的主題,一方面是為了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另一方面也是實踐需要,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只有堅持全面改革,才能繼續深化改革。
《決定》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反映了社會呼聲、社會訴求、社會期盼,凝聚了全黨全社會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識和行動智慧。《決定》又不僅僅是一份藍圖。它詳細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決定》明確了一系列的戰略任務,更注重在落實方面下工夫,確保改革的可操作性。
第一,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們從現實的需要上認識到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已然成為「世界引擎」。但是,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在降低,傳統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在經濟方面迫切需要增強發展後勁;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動體制創新;在社會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發展方面迫切需要激發創新活力;在生態環境方面迫切需要健全法律保障……這一切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緊迫的要求。
同時,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也更加復雜,新技術革命不斷興起,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後起國家追趕和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優勢「兩面夾擊」的壓力。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讓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從戰略的高度上認識到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改革就是體制變革、結構變動、利益調整的過程,有時難免「傷筋動骨」。尤其是當前我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期,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矛盾更多、困難更大,牽一發而動全身。
在過去35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基礎上積累了豐富的改革經驗。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從全球視野、全國大局的角度對改革的各種要素進行統籌考慮,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系統而又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領域的改革。
第三,全面認識「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們從發展的路徑上認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關鍵是要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為此,《決定》從15個領域部署了60項具體的改革任務,這就是對我國改革的整體思路、基本方向、關鍵領域、重點任務、先後順序的進一步明確。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通過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由重點領域改革的「一子落」,激發改革棋局的「全盤活」。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距離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一戰略目標滿打滿算還有七年多,《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和階段目標不能夠無限期拉長。所以《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從六個「進一步」和六個「緊緊圍繞」把脈改革新方向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在六個「進一步」:進一步形成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全會還提出六個「緊緊圍繞」:一是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三是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四是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五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六是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這六個「緊緊圍繞」為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實際上,這六個「緊緊圍繞」和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確定這樣的總體思路和路線圖,一方面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內容,突出體現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確了改革的重點和主軸,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優先順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一目瞭然,有利於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相促進。
三、《決定》對教育科技領域深化改革的闡述
(一)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改革發展。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注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教育督導,委託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打破行政主導和部門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發展技術市場,健全技術轉移機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整合科技規劃和資源,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應該開放的一律對社會開放。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
改革院士遴選和管理體制,優化學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實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提法新亮點
(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現代化。這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第一次設立的宏大目標。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三)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四)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全會指出,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
全會強調,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五)全會特別強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兩字之差,區分出來的是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新定位。
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六)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會提出了「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方向。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八)創新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九)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❸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內容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以為,面對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式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的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❹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所有大型網站上都有。
2、(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3、公報全文,見〈網路文庫〉--《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全文)》:http://wenku..com/link?url=Vq5vy6yEk0EVQ9CMEb-sZtkjUUSkS_k4KdzvIrRcM2Xv3IHS9M1s-sMx9HnoSm3lQi_
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2、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
3、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5)十八屆三中全會全文擴展閱讀
從歷史的角度看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深遠影響,主要體現在制度變革和體制創新上。全會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論問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如首次定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加明確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同等重要性;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提出了「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立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制度、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制度、股票發行注冊制度、權力清單制度、官邸制、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等等。這些重大突破,鞏固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制度,豐富和完善了社會主義理論,對個人、社會、國家和世界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❻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涉及國企和國企改革的原文部分
(6)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
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二0二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7)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總體上已經同市場經濟相融合,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以規范經營決策、資產保值增值、公平參與競爭、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承擔社會責任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准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國有資本加大對公益性企業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
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深化企業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制度改革。建立長效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國有企業經營投資責任追究。探索推進國有企業財務預算等重大信息公開。
國有企業要合理增加市場化選聘比例,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職務待遇、職務消費、業務消費。
(8)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在支撐增長、促進創新、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
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私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❼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 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 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
該決議中指出:
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其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 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 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 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 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 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 平、更可持續發展;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 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 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 續健康發展。
政治體制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 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 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 導責任;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 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 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 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 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 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 保障。
文化體制
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 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 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 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 繁榮;
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 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社會體制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 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 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 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 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 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 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 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 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生態文明體制
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 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 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 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 代化建設新格局;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 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 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 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 護管理體制。